痹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1.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术语,用来描述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血
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急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2. 寒痹的特点和症状
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更重,且疼痛感随寒冷天气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和
活动不灵活等。
3. 湿痹的特点和症状
湿痹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轻,并伴有湿重感、麻木感和身体沉重感。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
肌肉酸软和活动困难等。
4. 风痹的特点和症状
风痹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重,且疼痛感会随风的变化而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肌肉抽
搐和活动障碍等。
5. 痹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利水
和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预防痹症的方法
预防痹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潮湿环境,保持情绪舒畅等。
此外,饮食
方面应注意多摄入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以上是对痹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docx
800字以上。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痹症,作为一类常见的中医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困扰。
痹症可由外邪侵袭、湿气积聚、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引起,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僵硬、麻木等。
为了有效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1、痹症的类型与症状风湿性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引起,其特征症状显著。
患者常常会感到受累关节肿胀异常,伴随着红热感。
这种热感使得患处常常触摸到明显的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疼痛的剧烈程度。
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局部的皮肤发烫。
这些症状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往往会加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另外,风湿性痹症还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难以自由运动。
这种僵硬感往往会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但在夜间休息后重新出现。
因此,风湿性痹症的症状往往呈现出昼夜交替、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风湿性痹症不同,寒湿性痹症的特征症状主要与寒湿邪气的侵袭有关。
患者往往感到受累的肌肉和关节沉重、麻木,同时伴有冷痛的感觉。
这种冷痛感可能会逐渐扩散,使患者感到不适。
湿气的感觉也常常伴随着这种类型的痹症,患者可能描述感觉到湿气从体内升腾而上,增加了不适程度。
局部表现方面,寒湿性痹症的患者常感到关节明显僵硬,这种僵硬感可能在天气潮湿或清晨更为显著。
关节周围可能会有肿胀感,但与风湿性痹症不同,这种肿胀往往不伴随着红热感,而更多地表现为沉闷和不适。
湿热性痹症则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症状。
这种类型的痹症通常伴随着湿热的双重侵袭。
患者可能会感到受累关节非常肿痛,同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
局部可能会有皮肤瘙痒感,甚至形成疮疡。
这些症状往往会令患者感到不适和痛苦。
在湿热性痹症中,关节常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与湿热的影响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灼热,有时伴随着明显的胀痛感。
痹症针灸治疗
痹症的症状
局部畏寒
部分患者对寒冷敏感,关节局部畏寒怕冷 。
疼痛
关节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轻 微疼痛,时隐时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 逐渐加剧,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肿胀
由于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肿胀, 严重时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麻木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保障
规范化操作
针灸治疗应遵循规范化操作,确保施针者的专业 资质和经验。
无菌操作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以防止交叉感染。
严密的观察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 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
短期疗效
对于痹症的针灸治疗,短期疗效主要表现在疼痛缓解、炎症减 轻等方面。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 气血、疏通经络和舒缓肌肉,达到 治疗痹症的目的。
然而,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医生 进行操作,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针灸治疗。
展望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 和手段将更加丰富和优化。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物理治疗等,能够更好 地满足痹症患者的治疗需求。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及个人实践,选 取对痹症有较好疗效的穴位进 行治疗,如针对肩颈痹症可选
取天宗、后溪等穴位。
03
痹症针灸治疗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诊断
患者年龄较大,肩部疼痛 ,手臂活动受限,符合肩 周炎症状。
治疗方案
采用针灸治疗,选取阿是 穴、肩髃穴、肩髎穴等穴 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舒筋 活络、止痛的效果。
调整阴阳
针灸治疗痹症需重视调整阴阳,使 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针对阴 阳失衡引起的痹症进行相应的穴位 刺激,以恢复阴阳平衡。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发布时间:2021-08-20T08:51:22.80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周围[导读] 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在中医范畴中,“痹症”,就是由于人的机体缺乏正气,导致邪气趁虚而入,其经络感受到了风、寒气、湿、热等多种邪气,从而引起了气血运行不通,进一步导致了关节的疼痛、麻木等其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关节变形、肿大等,此病症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在古代,痹症涵盖的概念非常广泛,从其发作位置的不同,还分为内脏痹、肢体痹等。
当患病后,患者会感到关节、肌肉上的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又将其称作是“痹症”,而西医上,将其称作为“风湿性疾病”:其涵盖病症多,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共同点就是当患者遇到阴冷、潮湿的天气时,其病情开始变得更严重,关节处痛,而处于干燥、温暖的天气下,病症发作开始缓和。
由于两者在诊断、治疗上都存有许多不同,据此,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首先,从疾病的概念简要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痹,即为痹阻不通。
当机体感受到了风、寒、湿等多种邪气,会出现了关节、肌肉等疼痛,甚至导致关节变形、肿大、灼热等,在古代,痹症的概念就非常宽泛,在传统的中医文化理论中,《黄帝内经》里就有专门的文章对痹症进行论述,分别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其中明确指出其患病原理:“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成痹”,而随之发展,现代人开始将其理解为“风湿”,也是有其缘由的。
从西医的方面分析,发生了风湿性疾病,也就是对患者的骨、关节等功能造成影响。
导致此类病症的原因较多,比如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类别,又包括了以下几种:首先,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次,是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等,最后是晶体性关节炎。
其次,从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等,分别进行探析。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概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痹症与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有关。
本文档将对痹症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 痹症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失养而发病。
内伤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使人体内在因素失调,导致痹症的发生。
3. 痹症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关节肌肉失养等方面。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酸楚、疼痛等症状。
经络阻滞会使气血运行受阻,进一步加重痹症症状。
关节肌肉失养则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4. 痹症诊断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
患者常有外感或内伤史,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受累关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体征。
此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也可用于诊断痹症。
5. 痹症治疗痹症的治疗原则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康复锻炼等。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和患者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达到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症状。
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6. 痹症预防痹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保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增强关节肌肉力量,预防痹症发生。
7. 结论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面研究痹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痹症的治疗水平,减轻患者痛苦。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痹症范文集:病理解析与治疗方法
痹症范文集:病理解析与治疗方法1. 痹症定义痹症,又称风湿性疾病,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 病理解析2.1 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正气不足: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于受到外邪侵袭。
-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 情志内伤:长期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2.2 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阻滞: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 关节病变: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失养,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 气血亏虚:长期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亏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
- 脏腑功能失调:痹症病变累及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3. 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3.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根据痹症的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独活、秦艽、桂枝、甘草等。
3.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穴位有关節突、曲池、足三里等。
3.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推法等。
3.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部位有关节周围、背部等。
4. 预防与调护4.1 预防-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 饮食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内伤。
4.2 调护- 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关节部位清洁,避免外邪侵袭。
-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科普|中医“痹症”是指什么?有什么办法?
中医科普|中医“痹症”是指什么?有什么办法?痹症就是患者肢体经络受到风、寒、湿、热等侵袭,最终出现了气血不顺畅,经络痹阻的情况。
当出现痹症时,患者的肌肉关节和筋骨都会出现疼痛、酸胀、麻木,严重的还会使其肢体无法顺利屈伸,甚至会有关节肿大变形的情况。
中医的痹症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方面的疾病。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1、行痹该类型患者其会存在疼痛的关节和肌肉问题,四肢无法顺利屈伸。
同时,疼痛在不断变化,常常出现在上肢关节。
最初发病时,会有发热和恶风等症状,舌苔呈现薄白色,脉象为浮脉或浮滑脉。
引发行痹的原因主要是经脉处有风和寒湿等留滞,使气血发生痹症。
在进行治疗时,主要遵循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的原则。
治疗时通常对防风汤进行使用。
即选取防风15克、麻黄9克、桂枝15克、葛根30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生姜6克、大枣9克、甘草6克等,并结合患者腰背酸痛的情况进行增减。
想要达到温肾阳风湿的目的,常常会在其中加入1杜仲15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15克。
2、痛痹该类型患者其关节和肌肉具有一定的疼痛感,遇到寒冷时,疼痛加剧,疼痛在遇热后会减轻。
患者关节存在拘紧的情况,且无法顺利屈伸,疼痛位置相对固定。
患者常常怕冷,舌质较淡,有着薄白的舌苔,有弦紧的脉象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络中有寒和风湿等留滞在其中,最终使气血出现痹症。
治疗时,需要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原则进行遵守。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关节冷痛的剧烈程度和拘紧屈伸的情况,对乌头汤进行加减。
如首先选取制川乌3克、麻黄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黄芪15克,并在其中加入12克煎过的附子、细辛3克、干姜9克、当归12克,从而实现温经散寒止痛的目的。
3、风湿热痹该类型患者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处于不固定的状态,疼痛位置会有灼热感和红肿表现,且无法触碰疼痛位置,遇冷后可以舒缓疼痛。
同时,此类患者会有结节或红斑存在于皮下,经常会出现发热、恶风、出汗、口渴以及烦躁不安的情况。
痹症
中医术语
01 病因病机
03 治疗
目录
02 临床表现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 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病因病机
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 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 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 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 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1.行痹 证候:游走疼痛,时而上肢,时而下肢,苔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 2.痛痹 证候: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苔白,脉浮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方:乌头汤。 3.着痹 证候: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重着,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1.针灸治疗 2.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3.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 1~3日注射1次。 4.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 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 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
痹症专业文献多篇
痹症专业文献多篇1. 痹症的定义及分类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痹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风痹: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主要表现。
- 寒痹:以关节疼痛、冷痛为主要表现。
- 湿痹:以关节疼痛、肿胀、麻木为主要表现。
- 热痹:以关节疼痛、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
2. 痹症的病因病机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内在因素,如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受到外邪侵袭。
-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也可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病机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3.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 药物治疗: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药物,如川芎、当归、独活、秦艽等。
- 针灸治疗:选取局部穴位和全身穴位进行针灸,如阿是穴、足三里、肾俞等。
- 推拿治疗:采用按摩手法,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 拔罐治疗:在局部皮肤上拔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 痹症的生活调护痹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痹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痹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 痹症的病因病机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痹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 治疗手段多样化,新型药物和疗法不断涌现。
- 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在痹症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 中医、西医在痹症治疗方面的结合研究逐渐深入。
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痹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生活调护,有望提高痹症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1. 痹症的概念与历史痹症,中医学上称为“痹”,又称为“痹证”、“痹病”,是一种以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痹症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症的论述。
痹症病因复杂,主要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2. 痹症的分类与病因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风痹、痰痹等类型。
各类痹症的病因如下:- 热痹:外感热邪,或体内阳盛,热邪郁滞。
- 寒痹:外感寒邪,或体内阳虚,寒邪凝滞。
- 湿痹:外感湿邪,或体内湿盛,湿邪阻滞。
- 风痹:外感风邪,或体内风气内动,风邪侵袭。
- 痰痹:体内痰湿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 痹症的诊断与辨证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痹症的辨证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表现为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虚证表现为疼痛绵绵,关节酸软,活动无力。
4.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痹症主要从祛邪、扶正两大原则出发,根据痹症的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痹症的生活调护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2.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3.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6. 痹症的预防与调养预防痹症应注重以下几点:1.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3.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
4. 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
5. 适度锻炼,促进气血运行。
痹症虽然病因复杂,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调护,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end)。
中医痹症课件PPT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成功建立了中医痹症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 究工具。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探索
01
积极探索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
高临床疗效。
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麻木等。不同类型的 痹症症状也有所不同,如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则以关节冷痛为主。
诊断
中医对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根据痹 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对痹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痹症可以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多种类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是 痹症的主要病因。此外,正气虚 弱,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痹症发病 的重要因素。
病机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经络闭阻,气 血运行不畅。邪气闭阻经络,导 致气血瘀滞,关节、肌肉等处失 养,引发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痹症课件
CONTENTS
• 中医痹症概述 •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 中医痹症的预防与调护 • 中医痹症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痹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 、关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02中医 Nhomakorabea症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草药治疗,以调节身体内部环境,缓解痹症症状。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等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2. 案例一:风寒痹症患者男性,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一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关节疼痛,以手腕、膝关节为著,伴恶寒、发热、无汗。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风寒痹症治疗:疏风散寒,活血化瘀。
方案:桂枝汤加味3. 案例二:湿热痹症患者女性,32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三个月前涉水后出现关节疼痛,以踝关节、腕关节为著,伴发热、口渴、尿黄。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热痹症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案:四妙勇安汤加味4. 案例三:寒湿痹症患者男性,5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关节疼痛,以髋关节为著,伴恶寒、关节肿胀、下肢沉重。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白腻,脉沉紧。
诊断:寒湿痹症治疗: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案:独活寄生汤加味5. 案例四:热痹症患者女性,28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两个月前出现关节疼痛,以膝关节为著,伴发热、关节肿胀、肌肤灼热。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热痹症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案:犀黄丸加味6. 总结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变。
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抓住病因、病机,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本篇文档分析了四个痹症案例,分别为风寒痹症、湿热痹症、寒湿痹症、热痹症,分别给出了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痹症简介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关节或肌肉的运动障碍、疼痛和拘挛。
痹症分为风湿性痹症、寒湿性痹症和湿热性痹症等不同类型,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是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综合手段来治疗痹症,以改善疼痛、缓解痉挛、恢复关节肌肉的功能。
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症的首要步骤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病症的具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风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常伴有寒湿和湿热表现。
–治疗方法:以祛风、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草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2.寒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寒湿邪气滞留于体内引起,常伴有肌肉冷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艾灸、温针、推拿按摩等方法。
3.湿热性痹症–病因:主要由湿热邪气淤滞于体内引起,常伴有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中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1.选穴: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穴、风门穴、环跳穴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或三棱针进行刺激,可以进行刺激、搓转、拔罐等操作。
3.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按摩来调理经络、排除湿邪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1.按摩技法:采用揉、推、拿、摩等手法,配合温热贴敷或熏蒸,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2.每日按摩时间:每天至少按摩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治疗2-3周为一个疗程。
3.常用推拿部位:常用的推拿按摩部位为手臂、腿部、背部等。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粉熏蒸患处,以渗透作用治疗痹症的方法。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痹症,是指由于寒湿、风寒、风湿等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痹症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痹症。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乌药、羌活、桑寄生、肉桂等,可以通过药物煎煮、外敷或者药物熏蒸等方式进行应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之一,在痹症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痹症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络针、透针等,可以同时结合热敷、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痹症进行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等。
电疗包括电针疗法、电磁疗法等,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
热疗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磁疗则是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磁石或者进行磁疗仪器治疗来实现。
四、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对于痹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温和的伸展运动、柔软脊椎法、气功、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舒展肌肉、调整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痹症的症状。
五、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的调节也可以帮助痹症患者改善症状。
食物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适量地加入到饮食中。
同时,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的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寒湿痹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情况,可以结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症辨证要点
痹症辨证要点学习痹症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痹症嘛,首先得弄明白它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我理解痹症辨证,第一个要点就是辨邪气的偏盛。
像风邪偏盛的痹症,我称它为行痹,特点就是疼痛游走不定,像风一样到处串。
我就想假如把人体的经络比作街道,风邪就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在各个街道乱窜,今天在这儿让你疼,明天又跑到另一条经络上去了。
那寒邪偏盛呢,就是痛痹,这个痛可不得了,痛势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水会结冰,寒邪让气血都凝固住了,气血不畅就疼得厉害,烤烤火或者热敷了,气血稍微流通起来就好受点。
湿邪偏盛的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肿胀,感觉就像裹了个湿哒哒的抹布在关节上,沉重又难受。
热邪偏盛的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凉痛减,这就像大火在关节附近烧,冰敷一下能舒服些。
对了还有个要点,要辨虚实。
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我刚开始的时候容易搞混,就想着那些年轻人刚得痹症,身体还壮实着,往往是被外邪实实在在地侵袭,大多是实证。
而那些年纪大、得病时间长的人,身体的正气可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就虚了啊。
我总结呢,在学习痹症辨证要点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中医基础理论里关于气血阴阳的知识来记忆。
比如,若辨为实证,就要看邪气的性质不同,它是如何影响气血的运行的,是阻滞还是耗损。
关于参考资料的话,《中医内科学》这本教材对痹症的讲解非常详细,包括它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且还有一些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案例在里头,对学习很有帮助。
另外,在网上也有一些中医课程的视频讲解,看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书本知识互相印证理解。
然后还有痹症的部位也很关键呢。
有的痹症是腰部的,有的是四肢关节的。
像腰部痹症可能跟肾的关系就更为紧密,“腰为肾之府”嘛,这时候就得多从肾的气血阴阳、经络循行上去考虑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
痹症
•是指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的一类病证。
•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
•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按症状特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按五体病位分为皮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
•按五脏病位分为肺痹、脾痹、肝痹、肾痹、心痹
•着痹•行痹•痛痹
病因病机
•痹病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肢体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或痰浊瘀阻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发病。
•同时痹病的发生与体质、气候、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外邪侵袭之分
正气不足
诊断
1、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2、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若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出现心悸短气等症状。
变证要点
1、辩邪气偏盛
2、辩别虚实
辩邪气偏盛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者---风邪偏胜者。
痛痹---痛势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寒邪偏盛者。
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湿邪盛胜者
热痹---关节肿胀,肌肤欣红,灼热疼痛---热邪盛胜。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辩别虚实
•一般说来,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治疗原则
•痹症的病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
4、久痹正虚
风寒湿痹
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个关节。
(兼次症:发病初期可有发热,恶风等表证)
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 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秦艽、麻黄、杏仁、葛根、赤茯苓、当归、肉桂、黄芩、生姜、大枣、甘草)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兼次症:关节曲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有寒冷感。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而弦。
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黄芪、芍药、甘草)。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兼次症: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病情加重。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 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麻黄、桂枝、防风、川乌、当归、
川芎、甘草、生姜)。
风寒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得
冷稍舒。
•兼次症: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
痰瘀痹阻
•主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屈伸不利。
•兼次症: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有硬结、瘀斑。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 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桃仁、红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鲜竹沥、生姜汁)。
久痹正虚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时轻时重,肌肉瘦削,腰
膝酸软。
•兼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自汗盗汗,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经络脏腑取穴
颈痹
•风池:足少阳胆经,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局部有松解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作用。
•大椎:属督脉,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膈腧:足太阳膀胱经,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肝腧:足太阳膀胱经,疏肝利胆,理气宽胸。
•风府:督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祛风湿,通经络。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肩外腧:手太阳小肠经
•肺俞、肝俞、厥阴俞、肾俞、大肠俞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秩边:足太阳膀胱经,舒经活络,强壮腰膝。
•胃俞、肺俞、肝俞、厥阴俞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舒肝利胆,强健膝腰。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节疏利关,祛风化湿。
•膝眼:活血通络,节疏利关。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舒经活络,泄热清署,凉血解毒。
•殷门、足三里、肾俞、肝俞、膈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