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与法律(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第一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282035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1.png)
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 的广泛使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四)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 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 率日益提高,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2、交往对象的复杂 性。社会交往对象扩 大,逐渐由昔日的 “熟人交往”转向 “陌生人交往”。
当今世界,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
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的 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交往 的频率。
青藏铁路通车
雀儿山海拔5050米 川藏公路
现代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新闻载 体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信息快速、 便捷、充分地传播与交流。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 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 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 经济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 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更清晰地体现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社会生活
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往往 以家庭内部活动和 个人活动为主要领 域,具有一定的封 闭性和隐秘性。它 包含和承载着个人 的情感、个性、自 由以及对生活的独 特理解和表达。
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 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 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 戒人们遵守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1d5c1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2.png)
即为人们判断他人行为的正误提供普遍的准则或尺度——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的是行为人的行为合不合法,违法及违法的性质和程度如何。
(四)强制作用
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教育作用 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包括使人们知法守法、预防犯罪、鼓励合法行为(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的影响)等。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伤害。 在网络上,你不知道我是条狗; 网络是最大的“民主墙”; 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网络色情……。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包括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源自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是每一个人进入文明世界的身份认定,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全部合格成员之间的品格上的契约;是人生教育的基准,也是日常生活的起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030c5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f.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知识点及练习题重要知识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个人品德及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2.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3.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4.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A.义利之辨B.理欲之辨C.公私之辨D.生死之辩5.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B.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6.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 土地革命战争前后B.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C. 五四运动前后D. 抗日战争后7.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为政党服务B. 为人民服务C.为军队服务D.为群众服务8.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B.个人主义C.整体主义D.国家主义9.关于集体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等重要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D. 集体主义就是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10.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具有鲜明的(),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9476ecaaedd3383c4d339.png)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课程导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大学生要认同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区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课堂提问: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讨论: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认识
3、提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理解
4、分析:简述案例让同学们区分属于哪种法律性质
作业
思考: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宪法主要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明确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并加以区分,本次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较难以理解,因此,辅之于案例,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同学们消化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18230f0bcaaedd3382c4d30a.png)
•
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
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
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3)国家强制力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 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 律观念也促使人们遵守法律,保证法 律得以遵守和执行。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 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 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 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 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发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 法律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 识,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 守法的合格公民。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一)法律的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 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 文件的活动。在我国,不同的机关有不同 的立法权限,所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的叫 法也不同。
1、立法的机关和权限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5b086d25c52cc58bd6be2e.png)
二、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 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 复杂性
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 不断扩展 人们交往对象并不仅限 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 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 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
活动方式的 多样性
三、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有序的公共生活 • • • •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
• 60年代学雷锋 •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 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 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百城万店无假货、保 护母亲河等。
志愿者
• 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 • 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不受私人利益 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 • 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 事公益事业,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 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或人群。
骨髓捐献
• 1992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受国家卫生部的委托, 在北京正式建立“中华骨髓库” 。 • 目前采用的干细胞移植是从供者的外周血中(手 臂上采血)采集造血干细胞,并通过机器聚集, 将剩余的血液回输人体。只需总量为50毫升的干 细胞,就可以使一位白血病患者重建正常的造血 机制与免疫功能,并获得新生。 • 中国有十二亿人口,按每年万分之三的发病率, 一年就新增加三万六千名白血病患者。捐献干细 胞无碍健康,只需您付出小小的勇气,一条生命 将因您而获得新生。
原始氏族时代公德观念
能群。 能群。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正直无私。 正直无私。 兴利除害。 兴利除害。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第五章第三节解析:2024版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五章第三节解析:2024版思想道德与法治](https://img.taocdn.com/s3/m/2f2118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f.png)
第五章第三节解析:2024版思想道德与
法治
本文档将对2024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五章第三节进行
解析。
该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本节首先介绍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
概念及其关系。
思想道德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客观规范,而法治
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实施的行为规范。
思想道德与法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接着,本节详细解析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规范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保护人权等功能。
通过法律的实施,人们的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秩
序得以维持。
3.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本节还强调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法治
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
加强法治建设,可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
4.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最后,本节探讨了公民的法律
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公民应当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素养,从而积极参
与社会建设和法治实践。
通过对2024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的解析,我
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在社会
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重视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对2024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的解析。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c6302a59a8956bec0975e3e0.png)
思考
谈谈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 烈动机;其次,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约束、激励;最 后,应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 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 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 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 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从本质上说,网络交 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 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名节如璧不可污。”趣味是与人的品德、操守、 作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趣味高雅的人,才可 能变得高尚、纯粹、有道德,才可能有益于社 会和他人。
如果情趣低俗、沉溺于玩乐奢靡就很容易销蚀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进取心,变得精神空虚、 意志消沉、思想颓废、行为猥琐、生活奢靡甚 至道德败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 式。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 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 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 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561ed3d15abe23482f4de7.png)
社会秩序
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 秩序
交通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 的护 基公 本共 手秩 段序
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我国当今社会公德的现状
部 分 大 学 生 社 会 公 德 存 在 的 问 题
认为社会公德是无 关大局的小节、小德
对自己应负的责任 和义务考虑较少 个体文明举止较差、 公德水平偏低
特征
轻视社会公德
培养公德意 识和责任意 识 措施
知行脱节
对传统观念的认同 有所降低 缺乏自律意识和能力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从2006年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 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将被视为违法 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
执法手段更加细化 处罚范围更加具体 新增部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1.适用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 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 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
对危害公共利益、 影响社会公德的言 行熟视无睹
从小事做起, 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 会公德规范
十大不文明行为 1.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 2.乱扔垃圾、废弃物、乱倒污水 3.在禁烟场所吸烟 4.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架、斗殴 5.随地大小便 6.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活动场所 7.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8.语言不文明,说脏话、粗话,不懂得尊重他人 9.浪费水电、粮食、纸张 10.乱闯红灯、横穿马路、不遵章守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695e7395727a5e9856a61e5.png)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道德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那是做人的大事。
——柏拉图凡是公民,谁都不能逃避责任。
——马克吐温学习导引学习目标公共生活的高度发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社会的公共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个人的公共生活素质的重要标志。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能够:第一,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自觉增强公共意识、实践公的规范。
第三,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的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第二,重点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本章学习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章学习热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
有些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招生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等。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如何规范这些方面的秩序,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促进公共生活领域的整体文明程度?对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
学习方法1.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和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2.阅读相关公共领域的法律规范,理解立法精神和基本内容,用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3.身体力行,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的大学生。
知识要点基本概念1.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公共秩序:由一种规则维系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3.社会公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遵守社会道德、锤炼高尚品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遵守社会道德、锤炼高尚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04d09e010b4e767f5acfceb0.png)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比较
公共生活 (1)范围 (2)性质 (3)作用 社会生活 开放性、透明性 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私人生活 家庭或个人 封闭性、隐秘性 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结论: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 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爱岗 指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敬业 敬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 体现:工作热情、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关系:依存关系、互承关系、共荣关系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孔子
雷锋
各行各业敬岗爱业模范
诚实守信就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 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2010年2月9日,在京津承包建筑工 程施工的武汉东方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孙水林为抢在大雪封路前赶 回武汉黄陂给先期返乡的农民工发放 工钱,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日 夜兼程,千里送薪。不料在2月10日 凌晨遭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弟弟 孙东林为完成哥哥孙水林“新年不欠 旧年薪”的遗愿,赶在除夕夜的前一 天将33.6万元钱,全部发放到农民工 手中,完成了感天动地的生死接力送 薪义举。
(6)遭遇挫折,怨天尤人
当前大学生对职业前景 普遍缺乏清晰的认识:
33% 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前景如何 43% 的大学生对此甚至没有思考过 24% 的学生对自己职业前景“略知一二” 67% 的大学生没能掌握职业发展信息 30% 的人甚至没有注意过 3% 的人了解职业发展信息
• • • •
查数据,看大势,分析供求关系 审条件,析结构,关注市场预期 溯历史,观动向,预测单位走势 查校友,探人气,谋析就业环境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电子课本第五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电子课本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9705c6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a.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电子课本第五章一、前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五章内容,其中包括主题、目标、核心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主题第五章的主题为“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
三、目标本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和职业人员。
四、核心知识点1. 公民道德•公民道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公民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和意义。
2.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点。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与工作效率、社会信任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
3. 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
•公民和职业人员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情境下的道德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讨论和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就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辩论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感受和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道德问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这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责任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b80012650e52ea54189800.png)
第五章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的角度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其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一、法律的词源
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去之,从去”。与“法”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律”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均布也”。“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现代汉语中,“法律”一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程序大体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思品与法律(第五章)
![思品与法律(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f27534eaaa00b52acfc7caed.png)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人类社会是由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课件洁](https://img.taocdn.com/s3/m/0125b8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5.png)
课程总结
重点与难点解析
重点在于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法治理念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包括法律的定义、法律体系的结构、权利与义务的分类、法律实施的方式等。
课程总结
01
学习指导
02
建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 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 五章课件
目录
• 第五章课程导论 • 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 法律基础的理论体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第五章课程导论
课程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加强思 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03
法律基础的理论体系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 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利的 重要工具。
法律的特征
法律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强制 性和权威性等特点,能够对社会 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律的产生和发展
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在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下,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02
思想道德修养强调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是法律基础的价值
基础,为法律的实施和遵守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制度保障
03
法律基础为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法律的强制力
和规范作用,保障了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和维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差异
约束力不同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靠内在的道 德自觉和自律,而法律基础则具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节的第一部分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节的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eb1ab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a.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节的第
一部分
本文档旨在介绍《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章节主要讨论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 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义务。
法律具有以下特征:
- 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适用于全体公民;
-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实施的;
- 法律是公正和公正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法律的主要原则
法律的制定和运行需要依据一些基本原则,以下是法律的主要原则之一:
- 平等原则: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
状况、种族、性别等因素。
- 公正原则:法律应当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
一方。
- 自由原则:法律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或其他人
对个人的干预和侵犯。
- 人权原则:法律应当保护和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生命权、财产权、等。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准则,但二者有
一些区别: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违反法律将受到
制裁;
- 道德是人们内心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违反道德可
能受到社会非议和道德谴责。
尽管法律和道德有时会有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一致。
法律可以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修改和调整,而道德则更多地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有关。
以上是《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的概要介绍。
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章节。
---
以上回答没有引用任何无法确认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人类社会是由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这种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以不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
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群体的形象。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
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一)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二)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三)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四)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
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
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现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
(五)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公共生活法律规范。
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和附则,共6章119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