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记看一个人的心理
《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
《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人格心理学》。
说起来,这还是因为前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这让我好奇,人的性格、行为模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于是就翻开了这本神奇的书。
书里讲了好多有趣的理论和研究,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关于人格特质的部分。
这就好比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些独特的标签,比如外向、内向、神经质、开放性等等。
以前我总觉得,人的性格嘛,不就是天生的,或者是环境造就的。
但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简单!就拿我身边的朋友小李来说吧。
小李是那种特别外向的人,每次聚会他都是那个能迅速和陌生人打成一片,谈笑风生的主儿。
大家一起出去玩,他永远是最活跃的那个,能想出各种好玩的点子,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郊外露营,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其他人都还有点拘谨,可小李一到那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一会儿跑去跟旁边露营的人打招呼,一会儿又拉着我们一起做游戏。
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边,小李更是主角。
他不停地讲着笑话,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
我当时就在想,这家伙怎么这么能说会道,这么放得开呢?按照书里说的,小李这种外向的特质让他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他喜欢与人交往,从和别人的互动中获取能量和快乐。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小王,则是完全相反的性格。
小王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听音乐。
有一次我们组织去唱 KTV,大家都在那抢着麦克风高歌,只有小王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偶尔跟着节奏轻轻点头。
我注意到他的表情,虽然也带着笑意,但能看出来他并不是特别适应这种热闹的场景。
后来我找机会跟小王聊天,问他为啥不一起唱。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太喜欢在这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觉得会紧张。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人格心理学》里提到的,内向的人更倾向于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取能量,他们享受独处的时光,对于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
还有一次,我们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小张。
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3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3篇看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
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
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
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
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
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
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
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
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
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
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
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
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
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
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
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1.人格概念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基本特征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格形成的稳定性(2)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3)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复杂性:人心隔肚皮、人面兽心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3.人格心理学研究内容: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测量4.研究对象——人(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5.研究任务:描述、理解或解释、预测、控制6.理论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早期童年经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本书是以“觉醒力”作为标题,首先我的疑问是:什么是“觉醒力”?以我自己的了解,“觉醒力”貌似是一个人在自省后通过各种实践促进身心灵成长的一种内在力量,并且这种力量还蛮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好这种力量呢?这是我读本书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看清自己;向内探索;破除(信念)框架。
作者并不是通过晦涩无聊的讲授方式来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做,而是利用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道理,并在最后附上自己的看法和解析。
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挺好,毕竟人的想法多种多样,多一些思想碰撞能学到更多、体悟更多。
第一步是“看清自己”。
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诚实,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受困于世俗的名利标杆,可又觉得达到目标后反而空虚,那是因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忽略了自身需求,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所以人既要向外看,又要向内看,保持清醒,错乱迷茫时就休息一下,提高审视自我内在的洞见,然后重新确定方向,再起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实现良性循环。
大地,万物,宇宙,身心灵......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词却都浩渺无穷隐隐相关。
人类追寻积极、优秀、正能量 ......但不代表消极、平庸、负能量就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充满大智慧,万事万物,达到正负两极不是最难的,最难是保持两者和谐,掌握尺度。
其次,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也渐渐加快了精神富饶的进程,而思想僵化则成为路障,偏见就是其中之一。
偏见着实可怕,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彻底消除,由此而形成的是非观岂不害人害己?不要将世界禁锢于自己的是非观之中,尽量开阔眼界,放宽心态,防止思想僵化,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变化着看。
以上的两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但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甚至是意识不到。
想要提高觉醒力,就要拿起“诚实”,放下“偏见”。
第二步是“向内探索”。
任何人都想成功,“成功”也的确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种版本的成功实现后,便会出现许多模仿者,这是十分可怕的,时代迅速发展,更要求了推陈出新的速度,如何在成功后继续保持,比怎样成功更重要。
大学生心理读书笔记
大学生心理读书笔记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心理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大学生心理读书笔记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在学习实践中,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我们千万要杜绝马家爵事件的再次发生三是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有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
人格心理学 第1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考研笔记-精品
第1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相关的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一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试述人格的特性。
[17华南347名:人格]普心: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⑵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
⑶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有前后一贯性,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的内涵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是说人格是由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个单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而且是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
即,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①外部行为方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的〃外壳〃,表现出人格的外在品质特征;②内在心理特征:个人隐藏于内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品质特征。
⑵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5出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简述生物遗传因素(天性)与后天环境因素(教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及两种因素的关系⑴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
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遗传素质是人格形胡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不可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
[3]°后天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离开了遗传素质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无法表现出来。
笔记学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
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
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
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
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和。
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
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
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
字行也能说明问题。
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
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
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
从笔迹看心理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
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
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20年,他藏有4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
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
笔划过重的人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
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精品10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
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
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
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
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
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
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认知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从发展心理学到临床心理学。
作为一位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我将在本文中分享一些我在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时所作的读书笔记,并探讨我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分析来解释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方式。
我在阅读《认知心理学导论》一书时,对于心理学家们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感到非常震惊。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大脑如何接收、加工和存储信息,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对待复杂的思维任务。
通过了解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我认识到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其局限性。
无论是记忆力还是注意力,往往都受到限制,而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这使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做出决策以及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全面地把握事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但我意识到我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应该保持警觉,尽量利用我们现有的认知资源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阅读《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我对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婴幼儿期,我认识到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交发展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和爱护对于婴儿的身心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我也了解到早期早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早期刺激来促进婴儿的发展。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我对个人身份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感到兴趣。
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证研究,我理解到家庭、学校环境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我认识到教育和社会支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
在成年期,我对心理健康和人的幸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我认识到个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来提高幸福感。
我开始探索自己的潜能和感受身心的平衡,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5篇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5篇心理基础读书笔记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
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
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
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
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
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
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
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
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
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死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
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
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
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
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
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
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
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
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
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
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1.自我求证心理:在他人提出的问题带有暗示或者语意不明的情况下,回答者往往会朝着自己思维认定的方向去推测、思考以及想象。
2.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旁观者效应:即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当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4.责任分散心理:即在责任人数量增加的情况下,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
5. 情绪冲动心理:当事人在周围环境的或好或坏的刺激下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且是由情绪的波动导致的直接结果。
6.既得优势心理:当某种群体普遍享有了某种优势,那么个体的行为就会收到影响,个体都会纷纷来占有这种优势,一旦占有就不愿放弃。
即使后来这种优势在群体的作用下并不突出,但是个体依旧不会放弃这种行为。
7.囚徒困境心理:它说明每个理智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它指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现象。
9.控制错觉定律:即人们对于非常偶然的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你离是可以支配的。
10.霍桑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的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11.青蛙效应:它强调了习惯对行为的束缚力,而这种束缚力的可怕在于它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12.权威效应(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地位高、威望大、受尊敬的人,所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13.德西效应: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降低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14.詹森效应:詹森效应被视为一种浅层心理疾病,是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现象。
尤其是在关键的场合、紧张的气氛、无形的压力下,会不露痕迹的使自己的内心紧张,进而导致当事人表现发挥失常、错失良机。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伯格笔记
人格心理学伯格笔记
一、人格心理学伯格笔记
人格心理学伯格这本书可太有意思啦!
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
伯格在书里提到了好多关于人格的有趣理论。
比如说,有一个理论是讲人格的形成跟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关系可大啦。
就像有些人小时候如果经常被表扬,可能长大就会比较自信,这种自信就会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还有啊,书中提到人格的类型。
有一种是那种特别外向型的人格,这种人就喜欢跟别人打交道,在人群里就像小太阳一样,活力满满。
而相对的,内向型人格的人呢,可能就更喜欢自己待着,享受独处的时光,这可不是说他们不合群哦,只是他们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太一样。
伯格还探讨了人格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人格特点也会有差异。
就像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注重集体的利益,而在个人主义文化里,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会被更加重视。
书里也讲了人格评估的方法。
像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那些问题都是精心设计的,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还有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然后去推断他的人格。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格心理学认知的
大门。
它让我知道原来人格是这么复杂又有趣的东西,而且它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呢。
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深入研究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自己做一些人格方面的小研究呢!哈哈。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第一节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成分。
(1) 态度的认知成分之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2)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3.态度的维度(1)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3)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 向中度:也称向中性。
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 外显度:也称明显度。
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
2.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往往证实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调查机构。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 社会心理学家威克尔得出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结论是:态度更可能与外显行为没有关系或关系甚微。
(2)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①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②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③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
⼈格⼼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第⼀章绪论⼀、⼈格⼼理学的研究⽅法(⼀)、观察法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些有⽬的的观察指标。
(⼆)、⾃然实验法(三)、测验法(四)、个案法(五)、相关研究法⼆、对⼈格的理解1、定义:源于个体⾝上的稳定⾏为⽅式和内部过程。
2、各理论党派对⼈格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认为⼈的⽆意识对其⾏为⽅式的差异起决定作⽤。
(2)、特质理论(核⼼理论之⼀)认为我们⾏为的稳定性在很⼤程度上来源于核⼼成分特质,是⼀种以某种特定⽅式⾏动的相对稳定⽽持久的倾向。
(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理过程决定了⼈格的个别差异。
(4)、⾏为主义和学习理论认为稳定的⾏为⽅式是条件反射和⼼理预期的结果。
⼈格由我们经历的事情所构成,它是⾏为的习惯系统,⽽⾏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格也不同。
如何认识各种⼈格理论对⼈格内涵的认识?A、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都强调了遗传的作⽤;社会学习和⼈本主义则强调环境决定⼈的⾏为或者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造成了⼈格的差异。
B、意识和⽆意识精神分析认为⼈的很多⾏为受到⽆意识⼒量的控制;⾏为主义则认为⼈们是能够理解认识到⾃⼰的⾏为原因的;特质理论则从个体⾃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本主义认为没有别⼈⽐⾃⼰更了解⾃⼰,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C、⾃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主义认为⾏为是不能⾃由选择的,他是我们⾯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纳认为⾃由只不过是个神话⽽已;⼈本主义更多地考察个⼈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分析则⼀般不采取绝对化的⽴场但他们强调与⽣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在个⼈态度上应该把⼈格理论理解为各种⼈格理论的相关物,究竟哪种⼈格理论更重要取决于你个⼈研究的需要和⽬的;第三章精神分析学派⼈格理论主要著作:《梦的解析》《⽇常⼯作中的⼼理病理学》⼆、弗洛伊德的⼈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控制情绪,以及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笔记。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影响的,包括遗传、环境、生活经历、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抑郁症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降低等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焦虑、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焦虑症的症状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以及社交能力。
3. 自卑感自卑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自卑感的表现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的外貌、成就等方面的不满意。
4. 压力过大随着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加,许多大学生性格会变得紧张、敏感和易怒。
过大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健康。
三、如何提高心理健康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定期运动等。
2.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音乐、绘画、书法、体育运动等,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稳定情绪。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4. 学会积极应对学会积极应对是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积极应对的方法包括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学会自我调节等。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问题以及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我们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
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
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
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
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和。
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
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
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
字行也能说明问题。
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
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
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
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
从笔迹看心理
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
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
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20年,他藏有4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
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
笔划过重的人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
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
反之,字迹圆滑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
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
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而在字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
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
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
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人;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性格。
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
笔迹与心理健康
从一个人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
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
我国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
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笔迹心理学家还认为笔迹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显著的联系。
他们通过分析字的力度与斜度、字体与字结构、空格与空白、签名风格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书写者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笔迹家雅曼把笔迹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七个大类:
1、书写的压力反映了人精神和肉体的能量。
2、笔画结构方式代表了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3、书写的大小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4、连笔程度反映了思维与行为的协调性。
5、字和字行的方向是人自主性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6、书写速度与人理解力的快慢有关。
7、整篇文字的布局反映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占有方式。
通过笔迹探索性格与心理健康,是一门尚年轻的学问,但它也是一项有趣而充满活动力的事业,相信它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讯息。
笔迹与心迹
也许将来某一天,当你向求职单位递上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履历表时,却会被要求必须提供一份手写的材料。
别奇怪,因为专家要对你的笔迹进行分析,以便用人单位能更多地了解你的性格和心理状况。
中国古代就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的说法。
但通过笔迹真能了解一个人吗?前不久,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间教室里,我现场观看了笔迹心理学家徐庆元的演示:
一位女学员在黑板上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行大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徐庆元观察片刻后说:她的书写速度快,线条流畅,笔触重,这三者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看出这个人快人快语,单纯而不复杂,即便是坏事,也能用好的眼光去看,很难被污染;喜欢直言,批评人比较严,属于刀子嘴,菩萨心……
徐对着笔迹思忖了一会儿,又说:她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像男性般独立;也能包容,有热心,爱帮忙,有慈悲心;她喜欢做亲自动手的工作、技师型的工作,比如医生;但她还有艺术方
面的才能,可能要通过业余发展起来……最后,似乎迟疑了一下,徐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文学两个字。
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被徐庆元分析的这个人,正是作家毕淑敏。
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曾在西藏阿里当过军医。
毕淑敏说,徐的分析还是很准确的。
为什么从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来呢?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说,写字也是一种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投射。
我们知道,人的稳定型行为,比如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都表现出人的个性特征。
就像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笔迹也不相同。
美国心理学家爱维认为:手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
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
徐庆元从14岁起就开始研究笔迹了。
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写字很慢,进了中学,因为写字慢,考试时就很吃亏。
后来为了把字写快,他练了一年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性格开朗了,外向了。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注意老师、同学的字和他们性格之间的关系,收集了很多笔迹进行分析研究。
在高考落榜后最苦闷、迷茫的时候,有个同学拿来一张字条,让他分析。
他看后告诉同学,写字的人正处在痛苦压抑之中,情绪十分沮丧绝望,正处于得不到解脱的精神状态中。
同学听后大吃一惊,告诉徐庆元,这个人因为失恋,前天喝敌敌畏自杀了,这张字条是他自杀前一天写的。
这件事给了徐庆元很大刺激和启发,成为他研究笔迹心理学的一个动力。
他在研究中发现,书写线条不是视觉而是主动触觉控制的结果,书写时握笔的松紧和行笔的轻重快慢会因人而异,笔迹线条是人在无意识活动的同时留下的无意识记录。
从这里入手,徐庆元创造了通过笔迹线条研究人的心迹的理论和方法。
1988年,徐庆元创办了贵州实通汉字笔迹心理鉴定服务科;1990年7月,成立了遵义庆元笔迹与心理研究室。
他在中华百绝博览会等展览上的演示,引起一次次轰动。
他的笔迹心理鉴定科研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发明银奖。
徐庆元的笔迹心理学研究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些江湖笔迹学家也在进行各自的探索。
他们不知道,17世纪初叶,意大利就诞生了笔迹学者;1872年,两本系统的笔迹学专著在巴黎出版,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笔迹学早已成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不少大学开设了笔迹心理学的专门课程。
笔迹学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医学、人才学、刑事侦查学、公共关系等领域。
在法国、德国、美国、瑞士、以色列等国家,许多企业都通过笔迹分析来参考选择雇员,进行人事安排。
而世界上第一个汉字笔迹学研究所,1990年2月诞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其实,在中国,笔迹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为字相学。
在关于书法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笔迹心理学资料。
唐代文豪韩愈就曾说:喜怒窘穷、忧愁、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划书焉发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迹学在中国被视为伪科学、唯心主义、封建迷信,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1994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中国笔迹学学术研讨会,这意味着笔迹学开始走出江湖。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笔迹学者除徐庆元等一两个人是专职外,大多是业余的。
作为自学成才者,他们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在心理学界,香港心理学家高尚仁和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都进行过有关的研究,但内地学者的研究尚不多见。
郑日昌教授认为,中国笔迹心理学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理论上提高,走向专业化,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