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17dbd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9.png)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94d7b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c.png)
《铸剑》读后感干将莫邪,这两把剑的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可谓耳熟能详。
然而,楚王杀人夺剑、莫邪投炉祭剑、其子持剑报仇的故事,相较于典籍中的记述,可能知晓者寥寥。
鲁迅先生以这一题材进行再创作,与当时列强侵华和民间革命的氛围相得益彰。
在他的笔下,充满了愤怒、仇恨、悲壮与决绝,情感之浓烈,让我这个文笔拙劣之人难以用恰当的词汇来形容。
所幸,有这样一本“绘本”,以绘画的力量,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情绪喷薄而出,可视为对鲁迅先生原著的原汁原味的升级。
在此,我必须强调,这并非是超越,而是对大师的崇高敬意。
文字诚然能给予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图画则赋予我们更强烈的冲击力。
黑色、红色与白色,是封面的三种主要颜色,也是我看完这部书后萦绕在记忆中的色彩,是其他颜色褪去后留下的痕迹。
宴之敖者的黑色,体现了他的坚毅与义无反顾,他寡言的沉默和机谋,以及他的犀利与武勇;眉间尺的红色,展现了他为报父仇的赤子之心,他刚刚成年时的稚嫩与因复仇而不得不成长的激烈冲突,他为坚守本性的柔软而愤然决然的决心,以及他那份纯真而坚硬、滚烫的信任;楚王的白色,凸显了他的阴险邪恶狠辣,他的冷酷无情,以及他老而不死的苍白。
在阅读这本绘本之前,我曾研读过鲁迅所写的这个故事。
区区万余字,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便有收录。
其中对头颅在金鼎中追逐撕咬的描写,确实让我感到魔幻且有些恐怖,能感受到那种舍生取义仍嫌不足,须“做鬼也不放过”的仇恨之情。
而在阅读绘本后,这种情绪与绘画紧密相连,情绪更为具象地表达出来,颜色也蕴含了更多的内容意义。
如颜色夹带仇恨,悲愤裹挟颜色,旋风般扑面而来,分明是黑色的旋风,又似乎有猩红色和鲜红色夹杂其中。
但若没有白色,这些颜色怎会如此具体、灵动且充满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欣赏故事时,我想得最多的便是“这样做值得吗?”当冤仇未降临到自己身上时,说起来总是轻松。
然而,快意恩仇、报仇雪恨、不共戴天,同样是被广泛信奉的真理。
或许是我内心深处存在着与眉间尺相似的懦弱而矛盾的因子,一方面嫉恶如仇,另一方面又崇尚和平;一方面认为恶人应杀,另一方面又觉得放不下仇恨,而自己的一生却备受痛苦煎熬。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89ae0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6.png)
《铸剑》读后感阅读作品时,让人好像经历了另一种人生。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进读后感,细细品味,反复阅读,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新《铸剑》读后感”,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最新《铸剑》读后感【篇1】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
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
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
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欢呼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至此,复仇(及侠义)的崇高、神圣与诗意,被消解为无;复仇的最终失败,复仇的无效和无意义的真相,被出人意料地揭示出来。
都在说由于时代不同,不能用鲁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世界。
可有时,我们周围有着鲁迅生活时代的气息。
其实在《铸剑》中也包含了荒谬与嘲讽吧!纵然放弃生命的意义,一生都只为了报仇而辛苦,可是最后换来的,只有无数人的痛苦,自己也在无尽的痛苦中生活。
复仇的结果,总会有些悲哀,因为会给很多人受牵连。
最新《铸剑》读后感【篇2】这个复仇的故事是沉重的,鲁迅先生想体现的思想也是无比沉重的,最新《铸剑》读后感【篇3】《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
《铸剑》读后感两篇
![《铸剑》读后感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5549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0.png)
《铸剑》读后感两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铸剑》读后感的读后感文章,更多文章尽在。
《铸剑》读后感1看完鲁迅先生的《铸剑》,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干将莫邪》,铸剑师干将三年为楚王打造两把名剑,剑成时预料到自己将被楚王以血祭剑的后果,在回王命时留下雌剑并交代妻子告诉未出世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为父报仇,孩子出生长大后踏上了为父报仇的路,并在一个陌生人出现后以自杀的代价换来陌生人助其报仇的事情。
《故事新编》的《铸剑》中也可看出一些《干将莫邪》的影子,但鲁迅先生笔下的《铸剑》以怪异另类、大胆夸张的情节描写以及不合常人逻辑的情节安排,加强了故事中的悲剧色彩与复仇的力量。
在故事情节叙述的背后让我们得以体会其中作者的深意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铸剑》的主要人物有眉间尺、眉间尺的母亲、黑色人宴之敖、楚王以及一大堆“看客”。
在文章的最开始,描写了眉间尺深夜斗老鼠的场景,他不堪老鼠的烦扰想要亲手解决掉老鼠,但他在水瓮中看到老鼠挣扎地场景时又心生不忍,下决心踩死老鼠时又觉得自己作了大恶似的,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出。
将满十六岁的少年眉间尺的优柔寡断与内心的矛盾挣扎。
在其灭鼠过程中吵醒了睡梦中的老母亲,其母哀叹其性子不冷不热,并交代了眉间尺的身世及楚王杀其父的仇。
复仇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赋予了他勇气与斗志,于是眉间尺在第二天背上当年其父所铸的雌剑踏上了复仇之路。
在找楚王报仇的路上遇到楚王,还未行动就遭国王追捉,这时黑色人宴之敖出现了。
宴之敖承诺会帮助其报仇,前提是要眉间尺的头与剑,眉间尺同意了。
于是,宴之敖带上眉间尺的人头与剑进宫为国王“表演”,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到金鼎里煮并唱起了歌,不久,人头在金鼎里翻筋斗,当楚王凑近时宴之敖斩下楚王的头。
当两头相争眉间尺的头被楚王控制时,黑衣人也斩下自己的头加入争斗。
最终,三颗人头皆“宣告死亡”,纷纷沉入鼎底,最后鼎中只剩下三只头骨,难以分辨,只能合葬一处。
在复仇之后,作者还着墨写了楚王死后,宫中众人的反应,无法认清的头骨以及一团混乱的情景。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86612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4.png)
《铸剑》读后感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深具震撼力和思考价值的短篇历史小说。
它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性、复仇、社会黑暗面的深入挖掘。
眉间尺这一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普通人。
从天真无邪的少年到背负沉重复仇使命的青年,他的转变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
他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人。
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也引发了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
复仇是人类情感中极为复杂和极端的一种,它既可以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恶,也可以催生出最纯粹的善。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了一种驱动力,推动着眉间尺不断前行。
但与此同时,复仇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平凡和幸福。
小说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也让人触目惊心。
无论是统治者的残暴无情,还是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都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这种黑暗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社会,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
因此,《铸剑》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示。
在鲁迅的《铸剑》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铁是很冷的很冷的铁会凝结成精铁精铁会铸就一把好剑。
”这句话中的“铁”和“剑”都被拟人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句话通过将铁和剑拟人化,展示了铸剑的过程,同时突出了铁的冷硬特性和剑的锋利特性。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铁和剑的本质和特性。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这句话描述了两个仇人为了互相报复,以头换头的方式进行自屠。
这种极端的复仇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残忍和贪婪。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暗示了复仇的代价和后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复仇这一主题。
《铸剑》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铸剑的过程和复仇的主题。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魅力。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5735c36ee06eff9aef807b3.png)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读鲁迅《铸剑》有感
![读鲁迅《铸剑》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2cfa5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f.png)
读鲁迅《铸剑》有感读鲁迅《铸剑》有感一个复仇少年的不归之路——读鲁迅《铸剑》有感桑榆向暖鲁迅的许多作品里都涉及到"复仇",比如《摩罗诗力说》写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复仇,它体现了鲁迅对压迫的强烈反抗;鲁迅在《狂人日记》、《风筝》等作品里,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猛然发现自己也加入了"吃人"的队伍,于是将"自我"也作为报复的对象,这是鲁迅对自我的复仇;而在《示众》、《孤独者》和《药》等作品里,鲁迅描写的则是一批一贯麻木、愚昧的"看客"形象。
这些看客们不但看不清中国的现实,还误解看清现实、勇往直前的启蒙者们,这类作品是鲁迅对庸众看客的"精神复仇".《铸剑》则创造性地集中了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和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复仇方式,讲述了一个矛盾挣扎的少年在黑色人的帮助下为父复仇的'故事。
眉间尺背着刀走向残暴的大王为父报仇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复仇之路,也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铸剑》一开篇写的是眉间尺和老鼠之间的抗衡,体现了眉间尺矛盾的性格。
在面对老鼠破坏家具、打扰他和母亲休息时,他想大声呵斥老鼠,却又"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当眉间尺听见老鼠掉落进水瓮里时,他觉得畅快。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眉间尺又心生怜悯,"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然而,"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眉间尺反复矛盾地在和老鼠抗衡,在忍与不忍之间踌躇变换。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99ac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7.png)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残暴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愤怒。
在读完《铸剑》后,我深感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京工学堂的师生,在受到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和教育机构混乱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以夏念和陈树湘两个青年学生的命运展开,他们本有理想和抱负,但在官僚权贵和封建礼教的腐蚀下,逐渐变得消极和软弱。
夏念最初想要铸剑,用来拯救民众,但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等待反抗的时机,最终在黑暗中消逝。
而陈树湘则一直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但最终却变成了暴虐的官吏,成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既是大时代决定的,也是他们个人选择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的官僚和官吏,无论是南京的沈家宏、孙世琤,还是陈树湘本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亲手杀人。
他们以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为导向,而不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他们利用封建制度的漏洞和人民的愚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将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懦弱。
小说中夏念和陈树湘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封建制度和社会压力面前,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夏念原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热情,但在官僚和孙世琤的教唆下,却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黑暗中消亡。
而陈树湘则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实现之后变得残暴无情,对人民不问生死。
这种人性的沦丧和受压迫后的变异,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力,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荼毒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警句,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批判性的叙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所铸的剑,杀人于无形”,让人深感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ffc4a8c850ad02df804144.png)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读完鲁迅的小说《铸剑》以后,第一个感觉是,鲁迅的文章是一如既往的深奥,难读。
但在经过多次地去研读,以及对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加以了解后,便又被他的精心构思,以及浓烈的情感所折服了。
在这篇小说里,一开始描写的场景是主人公眉间尺在面对老鼠时的软弱。
对着夜夜扰他清梦的老鼠,他却未能痛快地去回击。
随后,眉间尺的母亲出场了,道出了她对于儿子能不能报复仇的担忧。
虽然眉间尺说他会改过,但这还是让我们读者在心里捏了一把汗,到底眉间尺能不能完成复仇呢?故事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眉间尺挖出了那把雄剑,背着它便要到宫里面报仇去了。
在路上,他怕剑过于锋利,会伤及无辜,便一路小心,但他还是不小心摔倒了,还压到了“干瘪脸少年”。
在他担心伤到人的时候,反而被“干瘪脸少年”勒索。
面对这样的状况,眉间尺根本不懂得怎样去解决。
这时,我们的心里也许会想,没等眉间尺接近王,他便会因为一些小人以及小事给折磨死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一个“黑色的人”过来了,而且很利索的为他解决了这件事情。
而这也便成了整个复仇计划的转机。
“黑色的人”即宴之敖者提出要帮他报仇。
但是条件却是要用眉间尺的剑以及头颅。
这很不可思议,但眉间尺却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脑袋。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与勇气!眉间尺作为一名复仇者,由原来的软弱变为了坚强与果敢。
为了报仇,他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宴之敖者顺利地进入了王宫,接近了王。
最后在鼎里面,眼看眉间尺的头颅未能把王杀死,宴之敖者便把自己的1脑袋割下,到鼎里和眉间尺的头颅一同对付王,终于战胜了王。
大仇在此时得报了。
可是眉间尺和宴之敖者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眉间尺愿意付出生命来复仇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宴之敖者的付出却是最让人费解的。
但如果我们联系到“宴之敖者”是作者写这篇小说之前曾经用过的笔名,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在古代本来就存在于这样的一种侠士,只为打抱不平,只为打击让人看不惯的行为恶人,至于生命,在他们眼里已经是不足为重了。
鲁迅《铸剑》读后感
![鲁迅《铸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c77bb36bcd126fff6050b09.png)
性格的悖论――浅评《铸剑》的思想内涵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李娜学号:040395 《铸剑》完成于1927年4月3日,最初发表时题目为《眉间尺》,1932年收入《自选集》时改名为《铸剑》。
“铸剑”二字作为小说的标题,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它们既在字面意思上传达了小说的故事内容,又在隐含意义上起到了夺重象征的作用。
小说的显性文本讲述了一个传说中眉间尺为父复仇的故事。
复仇因“铸剑”而起,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干将反被楚王用其铸成的剑杀害,最后眉间尺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又用父亲留下的另一把剑杀了楚王,实现了复仇。
似乎是个完满的复仇故事,然而我们深入文本的内部,仔细去体味小说的内涵,却发现《铸剑》蕴涵着的并非简单的复仇主题,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含义。
本文试图从“铸剑”的出发多重象征意义出发,来阐释小说所传达的一种性格的悖论主题。
抛开字面意思,“铸剑”首先象征了复仇的过程,预示着复仇的艰难。
干将被自己所铸的剑杀害,埋下了复仇的种子,然而复仇却不能当即实现,而是要等上十六年的时间,因为合理的复仇者要到十六岁才会成年,这是一个客观的条件。
但复仇还要一个主观的条件,那就是复仇者要有复仇的能力,能顺利的完成复仇的使命。
偏偏复仇的主观条件障碍重重,眉间尺背着父亲留下的剑去寻仇人,当他和仇人近在咫尺时,却遇到了莫名其妙的阻挠:围观的闲人们挡住他的去路,又有一个“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
”这样的阻碍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与复仇本身的严肃相比,既无聊又无奈。
后来眉间尺决定改换一下复仇的场合,却得到楚王已经在通缉他的消息,是他无计可施。
最后幸亏有“黑衣人”相助,眉间尺割下头颅,同剑一起交给黑衣人,由黑衣人完成了复仇。
当眉间尺、黑衣人、楚王三个人的头颅同时在金鼎中沉寂时,复仇算是忠诚正果。
而复仇的代价和复仇本身的残酷恐怕永远不会在“烟消火灭;水波不兴”之后化为历史车轮之下扬起的飞尘吧?复仇最后的意义又何在呢?干将铸成举世之剑,却成了第一个用血来饲他自己炼成的剑的人;眉间尺为父报仇,自己的头颅先行被割下;“黑衣人”协助复仇,也割下了自己的头颅。
铸剑读后感字
![铸剑读后感字](https://img.taocdn.com/s3/m/3e330004be23482fb5da4c4f.png)
铸剑读后感字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铸剑读后感(一)《铸剑》是一个复仇故事。
故事上写了主人公眉间尺与闹夜的老鼠折腾了一番。
然后他的母亲跟他讲述了父亲当年帮助国王用神铁铸造了两把举世无双的神剑,一把是雄剑,另一把则是雌剑,他(父亲)怕国王会将自己置于死地,所以把雄剑放在家里,自己把雌剑献给国王。
眉间尺听了之后愤怒极了,立刻叫母亲找出雄剑,发誓明天一早就去替父报仇。
眉间尺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黑衣人”,“黑衣人”说帮他报仇,只要眉间尺头颅和雄剑就可以了。
眉间尺很干脆的把这两把两样“宝物”给了“黑衣人”。
国王在王宫里无聊,就把官员叫来,叫他们找一个会变戏法的人来,给他(国王)解解闷。
然后,官员们就把黑衣人叫来。
然后将国王的头砍入水中,仇人相对,本来就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由于王头特别狡猾,让眉间尺的头受伤多处,黑衣人有些焦急,便把自己的头也给砍入水中……最后王头大败,二人报酬成功。
读了这篇短文,使我深刻感受到:邪恶是永远不可能战胜正义的!铸剑读后感(二)《铸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复仇故事。
它与莎士比亚的着名悲剧《哈姆雷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都包含了复仇故事所需要的动机和情节。
这实在不是一个平常的夜晚。
当晚子时过后,眉间尺就满十六岁了。
在眉间尺的成人仪式中,他首先要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其次要摆脱对儿童玩具(老鼠)的迷恋,然后,他获得了一个尖锐的、进攻性的器具——宝剑,而且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宝剑。
这是男性成人的标志。
宝剑可以看做是一个象征性的物件,继承父亲的宝剑,也就意味着拥有成年男子的本质特征:力量和雄性气概。
复仇过程同时也是复仇者,无论是少年眉间尺还是王子哈姆雷特的个人精神成长史,在某种意义上说,眉间尺也是一位王子——铸剑王之子。
通过复仇行动,故事的主人公由少年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
而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则是复仇行动所需要的仇恨、勇气和力量。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https://img.taocdn.com/s3/m/37d33721ddccda38366baf34.png)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而奠定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专着特别多。
不过,就我个人比较狭窄的阅读经验来说,针对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野草》的研究之作非常多,而《朝花夕拾》,特别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则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是作者一再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所作的保守的自我评价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进入。
如1936年2月3日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鲁迅就曾说“《故事新编》是根据传说改写的,没有什么趣味。
” 类似的信还有几封,这里不一一抄录。
然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否就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盖棺论定”呢?因为,一则作者可能给朋友们的信中是带有谦虚之意的,二则即使排除作者故意自谦的可能,按照现代理论来说,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与作者的自我期许是一致的,也许它违反了作者的原意,但却可能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出《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铸剑》来作一点分析。
关于《铸剑》,鲁迅先生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也曾提到过几次,例如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 因此,在作者看来,《铸剑》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从信中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
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 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确实,《铸剑》这一篇除了后面写到王妃、大臣们在辨认王的头颅时的那一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是非常严肃的。
而其他篇目中,如《补天》中对于那些人物形象的处理以及那两个用铁片包起来的人所说的话、《理水》中“文化山”上那些学者们的古怪之谈、《起死》中庄子与汉子之间的纠缠不清等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这可能是作者在信中单单提到这一篇的原因。
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
![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bb62e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f.png)
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铸剑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铸剑读后感1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
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
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
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
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有复仇。
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个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的生死、个人肉体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
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人类个体的灵魂自我必定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然而这极端也终是无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人的关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一生命个体,也必然会有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自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生活着的。
浅析鲁迅《铸剑》的“复仇”新义
![浅析鲁迅《铸剑》的“复仇”新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7ae0701711cc7931b71673.png)
熏 蔫
浅 析 鲁 迅 《 剑 》 的 ‘ 仇 新 义 铸 ‘复 ’ ,
。 白 岚
摘 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中、有仇必报 , 自古如此。眉间尺身 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
惜离乡远行 ,运用各种手段 ,达到复仇的 目的,是古代 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 小说 ( ( 铸剑》中,历史故
鲁 迅从 感情 上对 复 仇无 疑 是十 分倾 心 的 ,在 他 多个 作 品 复 仇 的对 象 ,鲁 迅 的手 段 是坚 决而 激 烈 的 ,他始 终认 为 “ 被 巾都涉 及 到 了复仇 的 形象 和 主题 ,渗 透 了其 对 复仇 的 态度 。
《 吊》 是鲁 迅 临终 之前 完 成的 作 品 ,生命 即将 走 到 尽头 还 女
的土 地 上 表 演 ,在 小 说 《 》 、 《 乙 己》 、 《 福 》 、 药 孔 祝 《 狂人 日记 》 、 《 正传 》 …… 中 ,看客无 处不 在 ,他们 不 阿Q
冤必申、有仇必报 ,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 白热 化 ,残 酷屠 杀 共产 党 人和 革 命群 众 的 “ 四一 二 ”、 “ 四
仇 恨 ,不 惜离 乡远 行 ,运 用 各种 手 段 ,达 到复 仇 的 目的 ,是
一
五 ”大屠 杀 已经 在酝 酿 中 了… …这 些 “ 的游 戏 ”把 鲁迅 血
古 代 复仇 行 为的 典型 代 表 :在人 物 对 立上 ,是 个 人 向君 王的 压抑 得 喘不 过气 来 ,也 激 发 了他 的反 抗 的怒 火 ,坚 决激 烈 地 复仇 ;在 复仇 动 因上 , 是子 报父 仇 ;在 故 事情 节 上 ,冲突 紧 复 仇 。 鲁迅 对 待 “ 仇 ”是 绝 不 含 糊 的 ,他 “ 像 上 海 的 复 不 张 ,仇 恨情 绪 浓 烈 。这些 都 是传 统 复仇 故事 的一些 特 性 ,但
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
![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0173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0.png)
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铸剑》写的是黑色人那种与专制暴君誓不两立以及行侠不图报的原侠精神,它可以说也是鲁迅自己精神气质的外化。
1、宴之敖者:跳出小说本身,很容易就会发现:鲁迅与小说中的复仇者极为相似,这位黑色人的外貌长相简直就是鲁迅的自画像。
而且他有一个姓名,叫做“宴之敖者”,而这“宴之敖者”,就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
由此可见,《铸剑》和作者鲁迅间的那种密切关系。
同样是父亲早丧,孤儿寡母;同样在被逼无奈的境况下改变了先前优柔、善良的性格与黑暗势力相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至同样瘦硬的骨头,黑色的面容……站在这一角度再看宴之敖者对眉间尺说的一段话,便另有一番况味了:“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我是怎样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要报仇,还为周围逼迫他的无物之阵。
那些“与子同仇”的话,不就是个简短的自供状么?倘不是心灵独语,对一个孩子谈自己魂灵上的伤痕和对自己现状的憎恶,不是太矫情了吗?2、眉间尺与黑衣人:眉间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前世的复仇的格局就早已为他设好:他的父亲为王所杀,他必须报仇;但王又受到重重保护,自己心中爱与恨的交织又构成了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报仇成为不可能的事。
当尖锐的冲突产生之时,黑色人将眉间尺的境界提升上去,让眉间尺抛弃自己的躯体,同他一道踏上不归的征途。
而眉间尺的形象,是那种内含尖锐矛盾不断发展的自我。
至于黑色人的形象,则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眉间尺灵魂的本质。
《铸剑》实际上是鲁迅从善良无虑的儿时到忧患重重的成年,在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性情大变”,成为“这样的战士”这一心理历程的艺术化记载。
这转变异常艰难痛苦,即使成功也抹不去其中的无奈和辛酸。
“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被逼得忍无可忍,以致违背己愿不惜扭曲自己,以求得复仇的快意,随后是心灵支柱的崩毁。
这与《孤独者》惊人的相似,只是一个悲壮慷慨,一个沉郁感伤而已。
铸剑读后感(精选17篇)
![铸剑读后感(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5ec6f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铸剑读后感(精选17篇)铸剑篇1这是一个血淋林的复仇故事。
故事源于《列异传》与《搜神记》,鲁迅先生以白话写文言,在简短的篇幅中加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强烈饱满的反抗力量,使简单的复仇原型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张力。
故事一开始还原了一个十六岁男孩应有的状态:天真、单纯,对这个世界谈不上热爱也说不上厌恶。
他会害怕老鼠,他会贪玩地捉弄老鼠,看到老鼠在水中痛苦的样子,他会去拯救,更会在老鼠死后产生罪恶感。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这是眉间尺最真实的本性,但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亦是他的致命之伤,“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都不变。
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人报的了。
”是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杀父之仇的少年,所以天性再怎么可贵被视为不能行大事的优柔寡断。
少年的成长历程,在和老鼠的斗争中得到体验,这无疑是《铸剑》中最精彩的篇章,是作者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
小说在这里揭示了主人公最典型的性格,产生了第一个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并为下文眉间尺不能完成杀父之仇埋下了伏笔。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
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主人公母亲之口交代的。
“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绝不能洗掉运命。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
‘这是雄剑’他说。
‘你收着。
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
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
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脖颈上,给我报仇。
’”这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
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这样安排,作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
![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https://img.taocdn.com/s3/m/c2d0281fce2f0066f433229c.png)
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摘要: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复仇意识升华鲁迅革命态度一、《铸剑》中的复仇行动的展开是由铸剑师眉间尺的父亲一手策划的,因其为国王铸造绝世好剑而引来的杀身之祸,但他清楚地知道宝剑进献之日就是他为此剑开刃之时,他不甘于自己的命运就这样的结束,于是在打造宝剑时便打造了两把,并把雄剑留下进献雌剑。
给妻子留下遗言“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改变命运。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在作品中眉间尺的父亲出场不多,但从他的话语可以知道,他不甘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更何况是这样多疑残暴的人来裁决自己的生死。
因此,无奈与不甘驱使了复仇计划的形成,子报父仇。
可他的仇,仍是局限的“一命换一命”的形式。
同样地,作为遗孀的眉间尺的母亲,在漫漫十六年过去了,心中的复仇的信念仍坚定地存在着,她铭记丈夫的遗言,可当她看到眉间尺在对待瓮中的老鼠时的优柔寡断,表现出失望与叹息,并非是完全对孩儿的不成器而失望,而是对复仇的计划能否实现而叹息。
在这里可以发现,从头至尾眉间尺的母亲并没有一句担心孩子复仇是否会有性命之忧的话,只是说了一句“明天你就上路去罢。
不要记念我”,复仇在她的心中已然同丈夫一样,怎会顾虑到孩子报仇时的安危。
在他们看来,复仇是一种以命换命的慰藉自我的方式,然而,这看似传统意义的复仇方式,却是《铸剑》走向更高层次的复仇意识的起点。
二、眉间尺作为复仇的主体,却全然没有复仇者该有的决议与果断。
虽然他的出生就注定了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及其人生存在的使命——复仇。
原本这样单纯的孩子可以像同龄的孩子一样成长,然而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要成为反抗不公的复仇者。
铸剑鲁迅读后感
![铸剑鲁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a98bd4524de518964b7daf.png)
铸剑鲁迅读后感铸剑鲁迅读后感(一)鲁迅先生在铸剑里塑造了两位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人物,黑衣人宴之敖者与眉间尺。
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一言相交的黑衣人。
黑衣人为了替他报仇,在紧要关头,按照预先的设计,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
这种一言既诺,即以头颅相托和以头颅相许的行为,正是古侠的风貌,读来令人神往。
眉间尺是个稚气未脱、优柔寡断、心地善良的孩子。
他对那只“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红鼻子”的老鼠,也怀着怜悯的心情。
救起它,又觉得它可憎;踩死它,又觉得它可怜。
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艺术家心理。
骨子里是对生命的热爱,是敏感,是善变,是动摇。
这样的心态只合适于写小说,不合适于去复仇。
但突变发生了。
当他得知父亲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砍了头时,就像自己的少年时代被那柄纯青、透明的利剑砍掉一样,一步跨进了成人的行列。
他“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着每一根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母亲的话,使他明白,作为一个男子汉,此生惟一的目的就是复仇。
当他在复仇的猛火燃烧中,拿起那柄使“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的雄剑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样,倒头便睡,清展起来,毫不改变常态。
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
但这种成熟是十分幼稚的,他暗下的决心,颇类似小孩子打架时的咬牙发恨。
当他把复仇的计划付诸实施时,决心便开始动摇。
在路上,“一个突然跑来的孩子,几乎碰到了他背上的剑,使他吓出了一身汗”;在冲向楚王的车驾时,“只走了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并且还被一个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
看来,欲报父仇,光有决心没有临危不惧的胆魄和超人的技巧也是不行的。
就在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的瞬间,“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的黑衣人出现了。
他对着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就“不觉慢慢地松开了手,溜走了”。
他的眼睛好像“两点磷火”,声音“好像鸱枭”,这是一个冷酷如铁的复仇者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而奠定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专著特别多。
不过,就我个人比较狭窄的阅读经验来说,针对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野草》的研究之作非常多,而《朝花夕拾》,特别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则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是作者一再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所作的保守的自我评价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进入。
如1936年2月3日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鲁迅就曾说“《故事新编》是根据传说改写的,没有什么趣味。
” 类似的信还有几封,这里不一一抄录。
然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否就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盖棺论定”呢?因为,一则作者可能给朋友们的信中是带有谦虚之意的,二则即使排除作者故意自谦的可能,按照现代理论来说,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与作者的自我期许是一致的,也许它违反了作者的原意,但却可能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出《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铸剑》来作一点分析。
关于《铸剑》,鲁迅先生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也曾提到过几次,例如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 因此,在作者看来,《铸剑》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从信中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
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 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确实,《铸剑》这一篇除了后面写到王妃、大臣们在辨认王的头颅时的那一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是非常严肃的。
而其他篇目中,如《补天》中对于那些人物形象的处理以及那两个用铁片包起来的人所说的话、《理水》中“文化山”上那些学者们的古怪之谈、《起死》中庄子与汉子之间的纠缠不清等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这可能是作者在信中单单提到这一篇的原因。
《铸剑》无疑写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关于复仇,鲁迅先生曾多次写到,比如《野草》中的《复仇》、《复仇(其二)》以及他去世前不久所写的《女吊》等,这些里面写到了鲁迅先生一贯所关注的民众的麻木以及一种伟大的复仇精神。
我们将看到,《铸剑》所写的既有与以上几篇相似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显示了鲁迅先生对复仇这一主题更深入的思考。
《铸剑》的“故事”是“古已有之”,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过它的出处。
而与《铸剑》中故事的年代几乎同时还有一个伟大的复仇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慷慨。
然而这个故事中却根本没有荆轲刺秦王中的那种悲壮高歌、快意恩仇之感,读完全文,感觉不到一种伟大的复仇的快意,相反倒仿佛若有所失。
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最初于1927年4月、5月发表在《莽原》上,题为《眉间尺》,1932年在编入作者《自选集》时改为《铸剑》。
这一改动无疑是有原因的,从改动前后的对比来看,应该是为了突出“铸剑”或“剑”;然而在作品中“铸剑”却并不是主要内容,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的故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弥合呢?我认为,这里的“剑”当然也指物体的剑,但更指的是“精神之剑”即“复仇意志”,而“铸剑”也就是“铸造”复仇意志。
干将铸造了这两把剑,同时也就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这两把剑最后毁灭了眉间尺、黑色人和王,而实际上毁灭他们的却是复仇的意志,是仇恨。
人铸造了仇恨,然后又亲手用这种仇恨毁灭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作者的过人之处:在这篇小说里,他不仅宣扬了一种复仇精神,号召人们去行动;同时还对这种复仇与行动进行反思与置疑,因为这种对象性复仇在毁灭对象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并且毁灭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正是自己的复仇意志,或者说仇恨本身,而复仇的意义却难以真正确立,复仇最终成了抽象的行动,没有意义。
这篇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即眉间尺、黑色人和王,其中眉间尺和王的形象由于是对立而生,比较容易理解,而黑色人的形象内涵则不十分明朗。
著名作家残雪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王与黑色人均是眉间尺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的复仇是人对自己的复仇(因为所有的罪恶都是人所为,所以人只有向自己复仇,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复仇),因为眉间尺的怯懦,所以必须有“另一个眉间尺”作为他的替代物而出现,来完成复仇的任务,这就是黑色人。
但在我看来,这个黑色人是鲁迅抽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复仇本身,他就是千百次挥舞着刀剑扑向血肉之躯的复仇意志;如残雪所说,他的出现是推动故事继续下去的动力,因为眉间尺无法完成复仇的任务。
这个黑色人双手坚强有力、意志坚定、目光如炬、残酷阴冷而又狂热饥渴。
在作品中,黑色人的形象非常奇特。
当眉间尺正陷在困境中时,“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黑显出他的阴冷黑暗,而黑与铁组合在一起则勾划出一个意志坚强如铁的人。
他的“声音好像鸱号鸟”,眼光如“两点磷火”,又显得怪异、诡秘而又充满生气和某种渴望。
这样一个人行踪诡秘、心性阴冷、手段干练,他翻越千山万水,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一找准时机,便将手中的利刃狠命一击!文中黑色人与眉间尺有几段对话,他说“我的心里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即是说,所谓的同情、仁义道德对于他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他所知的只是复仇,他也只需要复仇,不管是为谁复仇,因为于他都是一样,都不过是复仇,就像杀手只是拿钱杀人一样,不问主顾与对象。
他又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复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这正是对上一段话的再明白不过的解释:“我认识你”也认识“你的父亲”,因为“你们”都是复仇者,而“我”正是复仇意志本身,因此“我”是最“善于复仇”的;所有人的复仇都是“我”的复仇,或者说都是通过“我”实施复仇。
眉间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注定了要去为父亲复仇,而这个对象竟是世俗权力的最高掌握者——“王”;更为要命的是,他自己却是一个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这是通过文章一开头他对落水的老鼠既怜悯又厌恶又怜悯的反复来体现的。
这样一种性格显然是不利于复仇的,复仇需要的是铁与火、刀与剑,他这种略带文人气的性格无疑使母亲感到失望:“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惭愧了,于是决心要改,并且背上剑踏上了复仇之路。
但是出发前一晚他的“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表明他要想变得坚强、果断起来,决非易事,因此他的第一次行动的失败是决定了的。
幸好黑色人救出了他:黑色人的出现使故事出现了转折。
眉间尺的缺点在于复仇意志的不够坚定,他没有铁一般的意志,他要复仇就必须强化自己的意志,而鉴于他懦弱的性格,这需要一个外力来进行。
黑色人即是这样一个外在的力量,他干练、坚强、有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眉间尺从“干瘪脸少年”的手中解救出来,并且让他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善于复仇”。
这里黑色人与眉间尺之间的对话即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一种意志力的灌注,所以最后黑色人以最极端的方式来考验他:以剑与自己的头来交换。
“剑”是父仇的由来,“头”则是生命所系,两者都是不能随便放弃的,所以这对于眉间尺无疑是一次极端的意志力的挑战。
最终他坚决地削下自己的头与剑一起交付给黑色人。
这里眉间尺成功地把任务交给了另一个人,对他来说即相当于任务的完成,所以他是成功的;但是另一方面,黑色人说服了眉间尺,眉间尺自杀,即说明了复仇意志对复仇者的胜利,仇恨支配、控制了复仇者。
复仇意志的急剧膨胀使得复仇意志本身成了“王”,成了主人,它不仅将向复仇的对象抽出寒气逼人的剑,还向复仇者自己擎起了利刃:复仇意志毁灭了两者,它似乎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使命转移到了黑色人身上,复仇意志开始自己行动。
现在金鼎已经摆起,多年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
正是由于有了复仇意志的灌注,所以那眉间尺的头(他当然是代表了眉间尺)在王宫中才表演得如此坦然、自如,一点没有犹豫、不安之感,而一当王的头颅落入汤中,它便猛扑上去,“狠命地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然后“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这时的“眉间尺”已经变得既狠又准,简直是不顾一切!他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之中。
这时黑色人的头也加入到复仇当中来,这说明复仇意志达到了顶点,它想把复仇进行到底,把复仇的意志完全转化为行动,实现自己。
于是三头相斗,直到最后都死去,沉入水底。
王已经被杀死,连“头”也几乎被咬碎,眉间尺的复仇已经完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妃与大臣们竟然把王与自己还有黑色人葬在一起:自己朝思暮想要毁灭的那个人竟然要与自己永远呆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眉间尺为了复仇,不惜让那残暴的“王君”——复仇意志占有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复仇的工具,引颈自刎,最后终于报了仇。
但是有谁来关心这些呢,人们不是为残酷的统治者的被杀而高兴,只是前呼后拥地挤着伸长了脖子来看“大出丧”,而不管这棺木中装着的是罪恶深重的君王还是伟大的复仇者,更不知道,即使是这种悲剧性的复仇多少年以后在他们之中也已经难得一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