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课文只是个例子
叶圣陶的典型事例及精神
叶圣陶的典型事例及精神《叶圣陶:质朴文字背后的伟大灵魂》说起叶圣陶,那可真是文学界的一位大拿。
我就想起有一次去逛旧书店,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叶圣陶写的散文集,那书的封面都已经有点破旧了,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我好奇地翻开,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
我看到一篇文章里写他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事儿。
那时候的私塾可不像咱们现在的学校,宽敞明亮还充满欢声笑语。
叶圣陶所在的私塾就是一间小小的屋子,几张破旧的桌子和椅子,坐得满满当当的都是孩子。
教书先生是个严肃的老头儿,手里拿着戒尺,整天板着脸。
叶圣陶呢,他可是个机灵鬼儿。
他不像有些同学那样死记硬背,他总是会在心里琢磨先生讲的那些之乎者也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讲《论语》里的一句话,别的同学都在摇头晃脑地跟着念,叶圣陶却高高地举起了手,问道:“先生,这句话是不是说做人要善良而且要有智慧呀?”先生愣了一下,没想到这小家伙能有这样的思考,虽然还是严肃地批评他不该随便打断,但眼神里却有了一丝赞许。
从这事儿就能看出叶圣陶从小就有自己的思考,他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
他对待文字也是特别认真。
我还听说他在编辑工作的时候,那可真是一丝不苟。
有一篇投稿的文章,里面有几个用词不太准确的地方。
叶圣陶就拿着笔,一个一个地改,还在旁边写了长长的批注,告诉作者为什么这个词用得不好,应该换成哪个词更合适。
他就像一个耐心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篇文字。
后来我合上书,走出书店,心里还在想着叶圣陶。
他就像一盏明灯,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地照亮着。
他的质朴、他的认真、他对文字的热爱,都让我深深着迷。
他的那些事儿虽然看起来平凡,但就是这些平凡里,透着一种让人敬仰的伟大。
就像那本旧书,虽然破旧,却有着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
关于叶圣陶的有趣小故事
关于叶圣陶的有趣小故事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作家、翻译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深受人们的敬仰。
除了他的学术成就外,他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
故事一:墙上的画作在叶圣陶年轻时,他曾在一座城市的中学任教。
有一天,他发现学校的教室外墙上涂满了各种涂鸦和乱七八糟的字迹,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于是,他找到了学生们,提出一个提议:如果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仔细地绘制一副壁画,画满整面墙壁,他们就免除作文作业。
这个提议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纷纷报名参与。
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出现在学校的墙上,而学生们也没有再把墙刷得乱七八糟。
故事二:爱心奖励有一次,叶圣陶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学生贪玩,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帮助这位学生提高学习动力,他想到了一种特别的方法。
他规定,学生只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就可以得到一枚小红花,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后,就可以兑换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
这个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那位贪玩的学生开始认真听讲,其他学生也都争相发言,希望能够赢得一枚小红花。
故事三:鼓励创造力叶圣陶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经常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
有一次,他让学生们找出自然界中的事物,然后进行观察与分类。
一位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
这位学生非常激动,跑回家告诉妈妈。
妈妈笑着说:“你发现的那些都是云朵。
”学生惊讶地问:“那为什么老师不告诉我?”妈妈微笑着回答道:“你可以从云朵中找到你自己的世界,你的老师想让你自己去探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叶圣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与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故事四:生活中的真诚叶圣陶一直以真诚与善良的为人而著名。
在他任教的某一天,他突然生病了,无法上课。
他的学生们非常担心,纷纷送来水果和祝福。
叶圣陶十分感激,他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在信封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封信并没有地址,只是写着“给那位帮助了我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渐新堂注意: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短文,自认为至今仍然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如何守正创新,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身后的传统教育功力,这的确是一件很难处理的问题。
因为,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存在着明显不同。
但是,希望回到读四书五经整本书时代,希望回到完全的书院式的学校教育模式上去,恐怕也是很不现实的。
再等三五年之后回头看,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又交了代价不菲的学费。
如果不分学段不分年龄,一刀切地一窝蜂地强力推行高等教育实现不了的事情到中小学里面来,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将去年的文字贴出来,仅供一笑。
叶圣陶先生的在文学创作语言研究及语文教育上的奉献是令人敬仰的。
严瑾的治学态度,火热的创作激情,贴地的教育实践,都是颇有建树的大方之家。
尤其是在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在我国语文学科教育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下面可以举例看看其提出的实践及其背景: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此为叶圣陶1978年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2.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语文教育书简-六》)3.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小学语文中叶圣陶的课文
1、《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荷花》《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陆洋。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小小的船》《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
展现了孩子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
本文想象奇特,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入选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
4、《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
这篇游记不作为课文的时候叫《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5、《藕与莼菜》《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教什么,不教什么?
教什么,不教什么?作者:路小兰蔡亚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年第10期一、学习目标的确立:教“课文”,更要教“语文”从叶圣陶先生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课文只是个例子”,到2010年崔峦教授呼吁“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再到吴忠豪教授2012年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课文与语文的关系已经引发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关注。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
“雾”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课文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他描述成是小孩子和世界万物捉迷藏。
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被雾笼罩,被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称作“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云开雾散又被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有位教师第一次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认读“淘、躲”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岸、步”等8个字。
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的目标过于空泛,没有关注本课语言的特色,没有关注童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没有体现本课的语文元素。
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基于课标及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二次确定的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淘、躲”等生字,正确书写“岸、步”等8个字。
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什么”说话。
(3)感受雾的神奇,想象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云开雾散又是什么样的;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第二次制定的目标关注了语言的习得,但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执教过这一课的老师直指问题所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培养阅读能力。
第三次确定的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淘、躲”等生字,正确书写“岸、步”等8个字。
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架起阅读与生活的桥梁,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通过阅读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反思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太阳》教师说课稿评课稿《太阳》说课稿?一、说教材?《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
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
?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三、?说学法?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1、?学生预习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完整版)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怎样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不过是例子”“教材不过是例子” 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课生涯得出的结论,充足表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露了语文教材的性质,说了然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课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可以凭空获得,习惯不可以凭空养成,一定有所依靠,那依靠就是国文课本” ,“假如能够认识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体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脑筋,因此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
“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贯通融会,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娴熟技能”。
【1】“教材不过是例子”这句话包括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课的依照,学生学习的资料。
当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拥有语文教育功能的、模范的文章,可供当选的文章有好多,而这些当选的课文不过例子。
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贯通融会”的例子,它的要旨在重申发挥教材的贯通融会作用,目的在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教师在使用时,能够依据详细状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余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解说”教材之风流行,拘泥于教材而忽略学生能力培育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以为从语文教材下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余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向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贯通融会,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擅长启迪指引学生贯通融会,这样即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当今一些语文教课中,教师对课本、教课参照书依靠性很大,未吃透教材、纲领,只授课文,极少对学生进行本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仔细听讲做笔录,课后实时达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解说的、书籍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走开课本、老师后就举步维艰。
面对这类教条主义习惯,学生的感觉、想象、思想和感情都被监禁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类僵化的教课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建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课中,应做好关于教材的应用。
叶圣陶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
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
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
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
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课文
叶圣陶《苏州园林》的课文、分段及主题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说明文,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及其分段主题。
【课文】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现实意义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现实意义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高子阳邮政编码:221300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但多年来,许多教师没有认真全面的思索这句话,所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唯课本、唯课文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
而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重温这句话,笔者认为,对于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作用重大。
另外,在最近几年,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强烈的抨击,笔者也想从这里找一找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应该把课文当作例子,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认识课文的例子作用,认识编者选择这些课文的目的,也应该能认识到所选的课文绝不是最好的(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为世界上的文章太多了,没有一个人能把它们读完,编者同样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的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
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以所教的一册书为主(有时也不能完全怪罪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以一册书来命题考核老师教得怎样,虽然现在小学取消了一些统考,但乡、校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教师却没有停止,许多采取等级综合评价制度的学校也是建立在单一考的基础上,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课堂上条分缕析的讲授课文,课后还是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做那些《练习与测试》、《AB卷》、《每课一练》等等,虽然全国减轻学生的负担呼声很强,我行我素的教师、家长还是多如牛毛,“一册书不学好,语文怎么能学好”的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凭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但绝不是唯一的凭借。
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认识并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老师太少了,所以出现了一册书教完,学生们的辅导书做完,结果语文还照样难以全体合格,许多学生仍然对习作恨之入骨。
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推荐5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推荐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
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
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
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谈叶圣陶有关语言训练的思想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
深入学习、领会叶老语文教学思想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新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要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们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就是语言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
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但究其语文学科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
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叶老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老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总称。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不同形式。
因此语文就是语言。
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
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
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要有学生参与,靠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来完成。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叶老的“训练”思想和朱熹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讲说、指点只是始而不是终,中间需要学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
叶圣陶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
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
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
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
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
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课文
四年级语⽂下册全神贯注课⽂ 《全神贯注》是语⽂四年级下册的课⽂,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店铺为四年级师⽣整理了《全神贯注》课⽂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下册《全神贯注》课⽂原⽂ 法国⼤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做客。
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作室。
⾛到⼀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的湿布,露出⼀座仪态端庄的⼥像。
茨威格不禁拍⼿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件杰作的诞⽣。
罗丹⾃⼰端详⼀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病……左肩偏了点⼉,脸上……对不起,请等⼀等。
”他⽴刻拿起抹⼑,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作,悄悄地站在⼀边。
只见罗丹⼀会⼉上前,⼀会⼉后退,嘴⾥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不停地挥动……⼀刻钟过去了,半⼩时过去了,罗丹越⼲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约过了⼀个⼩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作完了,⾛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
罗丹径⾃⾛出门去,随⼿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 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
他后来回忆说:“那⼀天下午,我在罗丹⼯作室⾥学到的,⽐我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类的⼀切⼯作,如果值得去做,⽽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 四年级语⽂下册《全神贯注》课⽂同步练习题 每当读到、听到、教到《全神贯注》⼀课时,总会想起于永正⽼师来。
课堂上于⽼师没有过多讨论⽂中具体⽽⽣动的⼈物神态、动作描写,没有专门去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精神。
太阳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日月同辉——《太阳》、《月球之谜》教学反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我想叶圣陶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是想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需要太复杂。
课文如果侧重叙事,就让学生学习它的叙事方法;如果说明事理,就让学生明白它的道理;如果文字优美,就多体会感悟,学习写作方法……既然只是个例子,那么老师就要利用好这个例子,透过它来积累关于学好语文技能和方法。
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而不能以“文”为本。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单元划分非常明确,每一个单元都有统一的主题。
一直以来我就有个想法,能不把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整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总结特点,又节省时间。
(也一直很困惑,一个学期就学二三十篇文章,很浪费学生时间。
)于是在学习《太阳》、《月球之谜》两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放在一起学的。
我给这两课确定的主题为“日月同辉”。
在初读课文时,同时读两篇文章,找出文章中的生僻字集中指导学习。
分析文章时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习:两篇文章都介绍了与地球息息相关的两个星球——太阳和月亮。
其中《太阳》一课抓住了太阳的特点及与地球的关系来写;《月球之谜》主要阐述关于月球的三个“未解之谜”。
理清了这些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一下说明方法,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孩子通过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使用的好处。
如:列数字,能准确说明问题,简明扼要;举例子,接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作比较,能明显区分异同,突出特点;打比方,让说明文更生动……由于人们对于太阳和月亮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孩子们很容易会找到许多相关材料,所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单独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交流材料,从中又学到许多我自己都没有涉及过的天文知识。
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学习,在区别不同点和寻找相同点的时候,学生主动分析理解的目的性更强,比一篇一篇学习效果还要好。
是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是怎样用好这些例子,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老师们多动脑、多思考了。
叶圣陶1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 名张璿,著名学者、哲 学家、散文家。主要从 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 想史的研究。代表作有 《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 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 、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 他为“高人、逸人、至 人、超人”。
写作背景: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 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 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 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 赞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 言艺术家”之称。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 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 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代表作 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和《倪焕 之》等。
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注意红体字的书写)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 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抢答:根据释义说出词语。
1、修改润色:修润 2、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3、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5、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6、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五个部分。你来说说每个部分的 主要内容吧。
第1段: 悲伤回忆。 第2段: 赞扬品德。 第3到第5段: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 第6到第8段:叶圣陶先生律己严。 第9段: 赞颂写话主张。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12期文/ 孙晓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的话有三个要点:首先,课文是个例子。
“无非”一词体现出叶老对教材作用的定位的“举重若轻”。
其次,阅读和写作是种技能,而技能通过训练是能够掌握的。
最后,学习课文重点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将这句话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正确理解“教材是例子”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
教师需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多年来养成的语文教学以本为本,唯教材、唯教师、唯课堂。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学生仅靠课内学习还不能充分获得进行语言信息交换的能力。
二是因为中考不考课内阅读,有些教师就认为教材不重要,时间一紧就把课文丢几篇或一带而过。
语文教材所选的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基本上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给学生以“典范”的熏陶,是语文的“根”“本”。
忽视教材,就是忽视了语文的根本。
那怎样以教材为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呢?笔者的体会是:课内精讲教材,课外大量阅读。
以课文为轴心,以练笔为补充。
以课内促课外,以阅读促写作,课内课外衔接,阅读写作并轨。
精讲教材,学得读写知识“精”体现在精品课文,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学。
课本是教师和学生赖以对话的媒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
教师要进行二度创作,将课文思维之美、语感之美、人性之美等美点画龙点睛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是语文课“永恒的主题”。
教师把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渗透在不同的课文中,力求让学生易学、易练,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不痛不痒,不能平铺直叙,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精讲、对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总结规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生活的感受和实践中,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使学语文的潜力得到挖掘。
以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一单元为例,《藤野先生》可以训练学生选取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我的母亲》可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全面选取素材,塑造典型而全面的人物形象……总之,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谈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子说”:
xx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
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
叶老
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
文质兼xx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
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
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
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
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必然体现。
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
“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
但也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但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
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例子”的教学:
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
“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
内容、项目的丰富和多样,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又似乎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
针对这种情况,叶圣陶先生曾批评过:
“我们以为杂乱无章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
有了好的教材,提供了“例子”、“样品”,教学时如果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会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
“例子”也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所说的“目标”是从语文技能层面而言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其决定因素是课文教学目的的完成。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保证。
对每篇课文而言,讲什么、练什么必须受制于整个语文教育目的系统,必须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到科学地教、高效地学,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
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从具体“例子”出发,结合课文进行,以本为本。
叶老告诫我们: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
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
”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叶老特别指出:
“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
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
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
这里必须强调,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例子”的个性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作品内容、艺术上的特色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例子”都是优秀、典型的而又各具特色的文章,值得仔细鉴赏的东西是多方面的,能给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同时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丰富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使命。
但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着重点应该是语文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
因此,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例子”,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确有成效。
“例子”的辐射:
广泛阅读迁移提高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很重要,语文教学更要讲求实效。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时必须立足“例子”,但又不能死抠“例子”。
因为课文只是“例子”,若限于课文,即使你钻得深而透,也还是这一片视野,这一点信息。
比起浩瀚的语文海洋,它也只是沧海之一粟。
“例子”也很重要,但“例子”教学是手段,培养语文能力是目的。
因而,语文教学要重视“例子”,但不能满足于“例子”,不能停留在具体知识的理解和传授上,应把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把它称之为“例子”的辐射。
同样,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手段,它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借助“例子”,综合提升。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习向生活的迁移,这就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提高素养。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
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用“例子”中学到的阅读能力,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
他说: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参读相关文章。
”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
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他说:
“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
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
”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确实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