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业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在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服务为基础,以农户为重点,以农户小额贷款为驱动,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三农”新模式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目前农业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对于农村金融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且较为分散。
乡村振兴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血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三农”领域一直是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立足新发展阶段,逐步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农村金融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O1农村金融服务行业基本面分析
(一)基本特征——低收益高风险、可抵押品少、地区差异化、市场化程度不足、基础设施欠缺
农业金融服务的特征主要由农业行业特殊性所决定。农业则
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较,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加之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仍保持一家一户的基本格局,无法参与或自主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旦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就有可能给农户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农业借贷带来较大的风险;同时,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且小规模农户生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致使农业借贷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最后,农村居住分散,金融需求品种较少且量小,导致农村金融网点少、规模小,农户获得借贷不仅有付息成本,还包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成本,使得总借贷成本高企。
第二是可抵押品少。无论是广大的农户,还是数量众多的农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抵押担保物的缺少是制约其获得贷款的最大瓶颈所在。以农户为例,农户对所经营的土地也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农村住房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不具备抵押资格。其他生活和生产用品,也多不具备抵押价值。
第三是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季节性、复杂性。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到农村地区也同样如此,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且收入来源渠道也十分不同;同时,农业生产受客观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十分显著。
第四是市场化程度不足。对当前我国各类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来说,普通农户仍是绝对的需求主体,但却普遍缺乏基本的抵押担保条件;除极少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大量的农村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五是基础设施不够。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建设而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基本是一片空白,致使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金融需求无法与金融市场有效对接。
(二)群体分析一一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企、个体工商户、县域小微企业
一是传统农户。因为金融意识不强、传统观念影响、信贷需求短频急、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较于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经营方面,额度更大。因其规模化经营程度更高,农业收益更稳定、更有保障,借贷风险更小。
三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的抵押物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更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利润率。他们所需贷款规模较大,周期较长,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四是个体工商户。包括从事手工业、服务业等的城乡居民。他们在经营资金周转、备货、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有大量的金融需求。他们需要存贷款、结算、汇兑、现金等一系列服务,其贷款需求量大,贷款期限短,频率高。
五是县域内中小微企业。这类企业有着强烈的资金需求,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厂房、设备等。借贷需求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在初创期有比较强的借贷需求,但借贷规模不大,企业负债比率较低,负债对亲友借款依赖较多。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贷款的规模增加,负债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程度增加。
(三)供需矛盾分析一一供给性抑制、有效需求不足、金融产品类型单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制特征,导致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更使得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向城市。金融作为资金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也随同这一趋势,向城市地区聚集。对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忽视,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薄弱,金融供给与需求缺口较大。同时,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模式被逐渐打破,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迫切需要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供需总量矛盾
供给性抑制。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尚未放开,低存款利率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弱,导致资金分流,储蓄率持续下降,信贷资金供给有限;另一方面,农业的高风险性、农村贷款业务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以及贷款需求的分散性、小额化所导致信贷业务规模不经济问题,使金融机构始终对农村信贷缺少动力。
有效需求不足。随着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模式逐步瓦解,规模经营主体快速增加,广大农民经营意识和金融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事实上的贷款门槛高、贷款利率高和审批时间长等客观因素以及熟人社会的行为偏好,使得民间金融大行其道,对正规金融形成了挤出效应,造成正规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2、供需结构矛盾
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定位与农村贷款需求增长的矛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及以下机构业务权限很小,基本无信贷审批权,主要业务定位为办理存取款、结算、汇兑等基本业务,成为只存不贷、或少贷的储蓄所,吸收的存款被大量上存,信贷资金转移出农村。
农户信贷需求从生活消费性需求向产生经营性需求变化,小额信用贷款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经营性大额信贷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工场、贩运大户等农村新型规模化经济主体不断壮大,金融服务对象层次增加,金融产品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