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

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

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

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

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

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

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

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

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

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
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

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

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

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

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

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

“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

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全国各地秧歌的'表演特点各有不同。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抚顺、海城、金县、扶余等地。

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

一般为男女二至五人,由一人领唱,众人和。

开场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乐高亢、泼辣。

演唱的小调有50余种,其中以《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最为常用。

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锔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与猪八戒》等。

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大类。

前两种属于高跷。

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

表演者扮成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

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

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另有二胡、笛子、竹板等。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常表现为泼辣、风趣、热情、爽朗。

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河北地区的秧歌,以冀中秧歌最有特点。

冀中秧歌以定县最为闻名,它以演唱秧歌剧为主,在棚内台上演唱,已从歌曲形式发展为戏曲表演。

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旋子等。

曲目有50余种。

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

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其中以冀东秧歌的淳朴、抒情最为典型。

如今,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56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这些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来由
秧歌,源于农事活动。

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流行地区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风格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

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在黄土高原,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闹秧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城乡群众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

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一般前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等,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正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