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AI第5次课教案(2013)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1726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a.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2)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及特点;(3)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模拟实验和数字仿真,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
2. 模拟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噪声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解调技术、编码与解码。
4.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5. 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实验,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通信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3. 网络资源:通信技术相关网站、论文和视频资料。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信原理第5节-第4章通信原理PPT课件
![通信原理第5节-第4章通信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e4c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f.png)
信噪比的概念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简称SNR)是指信号功率与 噪声功率的比值,用于衡量通信系统传输质量的重要参数。
信噪比的计算
信噪比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SNR(dB) = 10 * log10(Psignal/Pnoise),其中 Psignal为信号 功率,Pnoise为噪声功率。
而实现信号传输。
调频与调相
调频特点
调频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抗多径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常用于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和无线广播等领域 。
调相特点
调相具有解调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但抗干扰能力较弱,常用于短距离、低速数据传输等领域。
04 数字调制技术
二进制调制原理
1 2
2FSK(二进制频移键控) 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表示二进制信息。
通信原理第5节-第4章通信原理 ppt课件
目录
• 通信系统概述 • 信号与信道 • 模拟调制技术 • 数字调制技术 • 信噪比与误码率
01 通信系统概述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发送设备
将信源产生的信息转换为适合 传输的信号,如调制器、编码 器等。
接收设备
将传输中的信号转换为原始信 息,如解调器、解码器等。
衰减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幅度 减小。
干扰
信道中存在的噪声和其他 干扰信号,影响信号传输 质量。
03 模拟调制技术
调制的概念与分类
调制概念
调制是将低频信号(基带信号) 附加到高频载波上,以便传输的
过程。
调制分类
调制可以分为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 两大类,模拟调制是指将连续变化 的模拟信号转换为载波信号的过程。
误码率的影响
误码率过高会导致数据传输质量下降,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在通信系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996e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6.png)
通信原理教案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包括传输介质、编码方式、调制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3. 理解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4. 了解调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5.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6. 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3. 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根据教学大纲,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重点介绍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点,不同编码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调制原理的基本概念。
3. 示范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通信原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应用,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对通信原理的问题和疑虑。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和教材:提供相关通信原理的教学课件和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实验设备和器材:提供一些实验设备和器材,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练习题和实践任务: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践任务,供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练习任务,进行实际观察和评价,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答疑,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进一步了解。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不同传输介质、编码方式、调制原理以及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信原理AI第6次课教案(2013)
![通信原理AI第6次课教案(2013)](https://img.taocdn.com/s3/m/b9c6ca699b89680203d825e8.png)
1.复习3.5 窄带随机过程(1) 窄带随机过程的表示式[])()()(t t Cos t a t c ξξϕωξ+= ()0≥t a ξt Sin t t Cos t t c s c c ωξωξξ)()()(-= (2) 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t ξ,它的同相分量()t c ξ和正交分量()t s ξ同样是平稳高斯过程,而且均值为零,方差也相同。
另外,在同一时刻上得到的随机变量c ξ及s ξ是不相关的或统计独立的。
① 若()t ξ是平稳过程,即()[]0=t E ξ和()ττξξR t t R =+),(,则有 ()[]0=t E c ξ和()ττξξC C R t t R =+),(,同相分量()t c ξ同样是平稳的; ()[]0=t E s ξ和()ττξξS S R t t R =+),(,正交分量()t s ξ同样也是平稳的。
② 若()t ξ是平稳高斯过程,则()t c ξ、()t s ξ也是平稳高斯过程。
即随机变量ξ、c ξ和s ξ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服从正态分布。
③ 方差也相同,即222S C ξξξσσσ== (3) 包络与相位的统计特性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2ξσ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t ξ,其包络()t a ξ的一维分布是瑞利分布,而其相位()t ξϕ的一维分布是均匀分布。
即()02ex p 222≥⎥⎥⎦⎤⎢⎢⎣⎡-=ξξξξξξσσa a a a f()ξϕf πϕπξ2021≤≤=瑞利分布曲线:(4) 窄带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窄带过程()t ξ功率谱密度是带通型的,而()t c ξ及()t s ξ的功率谱密度是低通型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0C C P P P P S C ωωωωωωξξξξ ωωω其他2∆≤3.6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过程(1) 余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表达式()()()t n t ACos t r c ++=θωt Sin t z t Cos t z c s c c ωω)()(-=()()[]t t Cos t z c ϕω+= (2) 包络()t z 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过程的包络()t z 服从广义瑞利分布或莱斯(Rice )分布。
通信原理AI第5次课教案(2022)
![通信原理AI第5次课教案(2022)](https://img.taocdn.com/s3/m/4f67143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9.png)
通信原理AI第5次课教案(2022)1.复习3.4高斯随机过程(1)高斯随机过程的定义若随机过程t的任意n维(n=1,2,…)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则称此随机过程为高斯随机过程。
高斯过程在任一时刻上的取值是一个高斯随机变量,它服从正态分布,其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为f某某a2e某p2221(2)高斯过程的性质:①如果高斯过程是广义平稳过程,则也是狭义平稳的。
②若高斯过程中的各随机变量两两之间互不相关,则它们也是统计独立的。
③高斯过程经线性变换后的过程仍为高斯过程。
3.5窄带随机过程(1)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①窄带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若上图所示的功率谱密度P其中心频率fc远大于带宽f即ffcf,时,则称为窄带随机过程。
②窄带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窄带随机过程的一个样本波形如同一个包络和相位随机缓慢变化得余弦波,如下图所示。
(2)窄带随机过程的表示式(t)a(t)Coct(t)at0(t)c(t)Coct(t)Sinct随机包络at、随机相位t与同相分量ct、正交分量t之间的关系式:c(t)a(t)Co(t)(t)a(t)Sin(t)atc2t2tttarctanct2.本次课学习的主要章节:3.5窄带随机过程(续)3.6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过程3.5.3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结论: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t,它的同相分量ct和正交分量t同样是平稳高斯过程,而且均值为零,方差也相同。
另外,在同一时刻上得到的随机变量c及是不相关的或统计独立的。
①ct、t的均值都为零对式(3.5.4)求数学期望,得E(t)Ec(t)Coct(t)SinctEc(t)CoctE(t)Sinct(3.5.5)因为t的均值为零,所以Ec(t)CoctE(t)Sinct0(3.5.6)为使在任意时间t,上式均成立,只能是Ec(t)0E(t)0(3.5.7)2②ct、t也将是平稳的,即有R(t,t)R、R(t,t)RCCSS求t的自相关函数为Rt,tEttEc(t)Coct(t)Sinctc(t)Coc(t)(t)Sinc(t)EctctCoctCoc(t)EcttCoctSinc(t)EtctSinctCoc(t)EttSinctSinc(t)RC(t,t)CoctCoc( t)RCS(t,t)CoctSinc(t)RSC(t,t)SinctCoc(t)RS(t,t)SinctSinc(t)(3.5.8)因为t是平稳的,故有R(t,t)R这就要求式(3.5.8)的右边与t无关,即在任意时间t,式(3.5.8)仅与有关。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b799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1.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引言。
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教案将围绕通信原理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为将来的通信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关键技术;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本的通信系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通信原理概述。
1.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原理的发展历程。
2. 调制解调技术。
2.1 模拟调制技术。
2.2 数字调制技术。
3. 信道编解码技术。
3.1 信道编码原理。
3.2 信道解码原理。
4. 多路复用技术。
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5. 通信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5.1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5.2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实验教学结合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3. 小组讨论结合个人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的30%;2.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占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通信原理》。
2. 实验设备,调制解调实验箱、信道编解码实验设备、多路复用实验器等。
3. 资料,通信原理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资料等。
七、教学安排。
1. 第1-2周,通信原理概述。
2. 第3-4周,调制解调技术。
3. 第5-6周,信道编解码技术。
4. 第7-8周,多路复用技术。
人工智能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导光光纤》课件
![人工智能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导光光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93fa0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8.png)
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 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 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
智能目标 观察思考 智能体验 知识宝典 交流讨论 智能故事 课后实践 综合评价
光纤通信有以下的优点: 1. 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 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THz。 采用这样的带宽,只需一秒00Gbit/s系统已经投入商业使用。光纤的损耗极低,在光波长为 1.55μm附近,石英光纤损耗可低0.2dB/km,这比任何传输媒质的 损耗都低。因此,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1. 质地脆,机械强度差。 2. 光纤的切断和接续需要一定的工具、设备和 技术。 3. 分路、耦合不灵活。 4. 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20cm) 5. 有供电困难问题。
PART 01
交流讨论
智能目标 观察思考 智能体验 知识宝典 交流讨论 智能故事 课后实践 综合评价
1. 光纤相比于一般的导线有什么优点呢? 2. 光纤是光的一种吗?
PART 01
智能故事
智能目标 观察思考 智能体验 知识宝典 交流讨论 智能故事 课后实践 综合评价
光纤的发明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皇家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 验:
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 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工智能课件第五次课共41页
![人工智能课件第五次课共41页](https://img.taocdn.com/s3/m/63b4a4a802020740bf1e9b45.png)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Evaluation only.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4.0 Client Profile 17.
17.1.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Copyright 2019-2019Aspose Pty Ltd.
小学信息教案:第5课《无线通讯》教案
![小学信息教案:第5课《无线通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e517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a.png)
第5课无线通讯一、学习内容分析徽章板的功能非常的多,除了点阵屏显示外,还可以进行无线通讯,通过内置的无线模块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还可以实现与Micro.bit之间的无线通信。
在本次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会通过徽章板给全班同学发送指定的指令,也可以通过指定频道设置给指定人员发送指令等等进行互动的教学。
本课将以生活中出现的常用工具作为切入点,通过了解无线通讯的原理,学习代码的编写,完成一对一、一对多的无线通讯。
课堂中结合老师演示、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体会徽章板的实际功能和智能造物。
最后,通过互动教学进行拓展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造物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多为小学3-6年级,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
本课内容较前面所学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无线通讯设备,虽然很多设备接触并运用过,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很多原理都不理解,鉴于学生这些特征,本次课会让学生从了解无线通讯的原理作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结合现有知识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运用任务驱动和小组讨论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交流、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无线通讯的原理·掌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关指令·制作老师发送学生接收案例实现无线通讯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令的学习和理解,完成无线通讯作品的程序编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头脑风暴提高拓展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学会和他人协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送端和接收端相关指令的运用教学难点:发送端和接收端相关指令的灵活运用五、教学资源课件、图片、徽章板、数据线、电脑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在实现无线通讯时,不论发送端还是接收端都需要对无线通讯进行初始化。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dec8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0.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基本特性。
3、掌握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同步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5、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通信问题。
二、教学内容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基本特性。
3、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同步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5、通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步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基本特性,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步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调制解调的基本方法,了解同步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通信问题。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包括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3、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何改进教学效果等。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发送器、接收器、信道和噪声源。
确知信号的描述方法:波形图、相位图、频谱图等。
随机信号的描述方法:均值、方差、概率密度函数等。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限制:噪声、失真、串扰等。
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方法:ASK、FSK、PSK等。
多路复用的原理及方法: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等。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限制:误码率、频带利用率等。
信道的分类:有线信道、无线信道和其他信道。
传输介质的特性及比较:金属导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计算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原理的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ae3a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1.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2.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使学生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2. 信号传输与衰减信号的分类和传输方式信号衰减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3. 调制解调技术调制的作用和分类常见调制解调方法及其原理4. 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信道编码的目的和原理常见信道编码技术及其性能比较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指标误码率、信噪比、传输速率等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信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信原理教材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3. 实验设备:准备通信原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4.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视频、论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4课时: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2. 第5-8课时:信号传输与衰减3. 第9-12课时:调制解调技术4. 第13-16课时: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5. 第17-20课时: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八、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1. 教学难点: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2. 解决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调制解调过程;采用图示、动画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信道编码与误码控制原理;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66984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6.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 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4. 熟悉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应用。
2. 信号传输:信号的分类、传输介质、信号衰减和噪声。
3. 调制与解调:调制的作用、分类、方法;解调的原理和方法。
4.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信道容量、误码率、信号-噪声比等。
5. 现代通信技术: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过程。
3. 利用仿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
2. 课堂讲授:24课时。
3. 案例分析:4课时。
4. 仿真实验:4课时。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案例分析等,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占总评的7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作者:X。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学习指导》,作者:X。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通信原理教学视频、在线实验平台等。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通信场景,如手机通话、互联网传输等,引发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逐章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原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通信系统,如2G、3G、4G等,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4. 仿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5. 课堂讨论:针对通信原理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10f4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f.png)
《通信原理》教案开课学期: /(二)学期****: **所在系:通信工程开课班级: 0406学时数:72 讲授62 实验10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第一章绪论授学时间:4学时教学参照书:《通信原理》教学内容:1.1 引言1.2 通信系统旳构成1.3 通信系统旳分类及通信方式1.4 信息及其度量1.5 重要性能指标1.6 数字通信旳重要技术问题授课顺序:1(2学时)教学措施:讲授+课件教学目旳和规定:1、理解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2、掌握通信系统旳构成3、掌握通信系统旳分类4、理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教学组织: 1.1引言(25分钟)1.2通信系统旳构成(25分钟)1.3通信系统旳分类及通信方式(50分钟)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旳分类、通信系统旳构成结合现实讲授。
提问:无作业:无授课顺序:2(2学时)教学措施:讲授+课件教学目旳和规定:1、纯熟掌握通信系统旳性能度量2、纯熟掌握消息旳信息量度量3、纯熟掌握离散信源旳平均信息量教学组织:1.4 信息及其度量(50分钟)1.5重要性能指标(30分钟)1.6数字通信旳重要技术问题(20分钟)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旳性能指标、消息旳信息量度量、离散信源旳平均信息量(用类比旳措施,结合课件讲授)提问:无作业:习题4、7。
第二章随机信号分析授学时间:6学时教学措施:课堂讲授教学内容:2.1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2.2随机过程旳一般表述2.3 平稳随机过程2.4 高斯过程2.5窄带随机过程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2.7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授课顺序:3(2学时)教学措施:讲授+课件教学目旳和规定:1、理解平稳随机过程旳性质和有关特性教学组织:2.1 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25分钟)2.2 随机过程旳一般表述(25分钟)2.3 平稳随机过程(50分钟)教学重难点:平稳随机过程旳性质和有关特性。
提问:无作业:无授课顺序:4(2学时)教学措施:讲授+课件教学目旳和规定:1、理解高斯过程旳性质和有关特性2、理解窄带随机过程旳有关特性教学组织:2.4 高斯过程(50分钟)2.5 窄带随机过程(50分钟)教学重难点:高斯过程旳性质和有关特性、窄带随机过程旳有关特性。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57402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8.png)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3. 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4. 能够应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信号传输过程2. 信号传输技术信号的传输方式和传输媒介信号的衰减和失真3. 调制和解调技术调制的作用和分类常见的调制方法及其原理解调的原理和方法4. 编码和解码技术编码的作用和分类常见的编码方法及其原理解码的原理和方法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性能的优化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2.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通信原理的相关图像和动画3. 实验设备:用于进行通信系统的实验操作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知识掌握4.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3. 授课顺序: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实验操作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八、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4课时)2. 章节二:信号传输技术(第5-8课时)3. 章节三:调制和解调技术(第9-12课时)4. 章节四:编码和解码技术(第13-16课时)5. 章节五: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第17-20课时)6. 实验一:通信系统实验(第21-24课时)九、教学反思1.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十、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2. 教学评估: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通信原理的掌握程度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1. 研究论文:鼓励学生阅读通信原理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2. 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通信原理相关的实际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十二、教学实践活动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十三、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案1. 通信系统的复杂性: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设备,直观地展示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操作过程2. 数学公式的推导:通过数学软件和图形工具,辅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十四、教学辅助材料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通信原理相关的参考书籍,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2. 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相关网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十五、教学总结1. 期末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和收获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馈,为下一轮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传输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
《通信原理》教案(基础部分)
![《通信原理》教案(基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249c10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4.png)
《通信原理》配套教学教案【48学时基础部分教案】第1章1.1 引言1.2 通信系统1.2.1 通信与通信系统1.2.2 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1.2.3 主要通信资源1.2.4 通信系统的分类1.3 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1.3.1 模拟通信系统1.3.2 数字通信系统1.4 信道1.4.1 信道的一般数学模型及分类1.4.2 恒参信道1.4.3 变参信道1.5 香农公式1.6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6.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6.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7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第2章本章小结思考及作业1.随机过程?通信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随机过程?2.严平稳和平稳过程的条件。
严平稳过程是否一定是平稳的?3.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输出是平稳的,反过来,如果输出过程是平稳的,是否说明输入也是平稳过程?4.什么是维纳-辛钦关系式?5.什么是高斯白噪声?高斯过程的主要性质是什么?如果随机过程关于时间t的一维随机变数是高斯的,能否说明此过程是高斯过程?6.试说明窄带噪声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性质,以及包络和相位的性质。
7.正弦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包络形式如何?第3章3.2.2 DSB-SC调制3.2.3 SSB调制3.2.4 VSB调制3.2.5 线性调制方案总结3.3 角度调制3.3.1 角度调制基本概念3.3.2 窄带FM3.3.3 宽带FM3.4 连续波调制系统中的噪声3.4.1 接收机模型3.4.2 AM包络检波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 3.4.3 线性调制相干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 3.4.4 FM接收机的抗噪声性能3.4.5 连续波调制的性能比较3.5 频分复用3.5.1 频率搬移3.5.2 频分复用原理本章小结第4章4.3.3 实际抽样4.3 量化过程4.4.1 量化基本概念4.4.2 均匀量化4.4.3 非均匀量化4.4 脉冲编码调制4.4.1 PCM系统组成4.4.2 PCM编码规则4.4.3 PCM系统的噪声性能 4.4.2 PCM编码规则4.5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4.6 增量调制4.6.1 DM基本原理4.6.2 DM系统中的噪声4.7 时分复用4.7.1 时分复用原理4.4.2 数字复接则本章小结思考及作业1.模拟信号为什么需要进行数字化?如何进行?2.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是否存在误差?如果解决?3.如何计算低通信号和带通信号的抽样速率和抽样间隔。
通信原理AII第5次课教案
![通信原理AII第5次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9e3a5eefdc8d377ee3259.png)
10.4 循环码·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类。
·循环码除了具有线性分组码的封闭性外,还具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循环性。
所谓循环性是指:一个()k n ,循环码中每个码组经任意循环移位之后,仍然是一个码组。
表10.4.1给出了一种(7,3)循环码的全部码组。
其中,全零码组自身形成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其余码组形成一个周期为7=n 循环环。
可见,循环码是指它的任一码组循环移位后仍然是码组,而不是所有码组都可由一个码组循环而得。
·循环码的这一外在特点,给循环码的编译码实现带来了便利。
目前,实用差错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线性分组码几乎都是循环码或循环码的子类(如BCH 等)。
10.4.1 循环码的多项式描述1. 码多项式定义:码组A = ()011,,,a a a n Λ-的码多项式为()0111a x a x a x T n n +++=--Λ (10.4.1) 例如,码组A =(1100101)可以表示为()1256+++=x x x x T 。
在码多项式中,x 的幂次指示码元的位置,其系数代表码元的取值。
因此,我们并不关心x 本身的值。
2. 码多项式的按模运算在码多项式运算中也有类似的按模运算。
若一任意多项式()x F 被一n 次多项式()x N 除,得到商式()x Q 和一个次数小于n 的余式()x R ,即()()()()()x N x R x Q x N x F += (10.4.2) 或 ()()()()x R x Q x N x F += (10.4.3) 则在模()x N 运算下()()()[]x N x R x F m od ≡ (10.4.4)这里,码多项式系数仍按模2运算,即只取值0和1。
例10.4.1 124++x x 被13+x 除,求余式。
解 用长除法注意,由于在模2运算中,用加法代替了减法,故余式不是12+-x x 而是12++x x 。
111132324++++=+++x x x x x x x ()1mod 113224+++≡++x x x x x3. 循环码多项式的模运算把一个码组表示成码多项式的形式后,循环码的循环特性可按如下方式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复习3.4 高斯随机过程(1) 高斯随机过程的定义若随机过程()t ξ的任意n 维(n = 1,2,…)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则称此随机过程为高斯随机过程。
高斯过程在任一时刻上的取值是一个高斯随机变量,它服从正态分布,其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为()()⎥⎦⎤⎢⎣⎡--=222exp 21σσπa x x f(2) 高斯过程的性质:① 如果高斯过程是广义平稳过程,则也是狭义平稳的。
② 若高斯过程中的各随机变量两两之间互不相关,则它们也是统计独立的。
③ 高斯过程经线性变换后的过程仍为高斯过程。
3.5 窄带随机过程(1) 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① 窄带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若上图所示的功率谱密度()f P ξ,其中心频率c f 远大于带宽f ∆即c f f ∆<<时,则称为窄带随机过程。
② 窄带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窄带随机过程的一个样本波形如同一个包络和相位随机缓慢变化得余弦波,如下图所示。
(2) 窄带随机过程的表示式[])()()(t t Cos t a t c ξξϕωξ+= ()0≥t a ξ t Sin t t Cos t t c s c c ωξωξξ)()()(-=随机包络()t a ξ、随机相位()t ξϕ与同相分量()t c ξ、正交分量()t s ξ之间的关系式:)()()(t Cos t a t c ξξϕξ= )()()(t Sin t a t s ξξϕξ=()()()t t t a s c 22ξξξ+=()()()t t t c s ξξϕξarctan =2.本次课学习的主要章节:3.5 窄带随机过程(续)3.6 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过程3.5.3 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结论: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t ξ,它的同相分量()t c ξ和正交分量()t s ξ同样是平稳高斯过程,而且均值为零,方差也相同。
另外,在同一时刻上得到的随机变量c ξ及s ξ是不相关的或统计独立的。
① ()t c ξ、()t s ξ的均值都为零 对式(3.5.4)求数学期望,得[][]t Sin t t Cos t E t E c s c c ωξωξξ)()()(-=[][]t Sin t E t Cos t E c s c c ωξωξ)()(-= (3.5.5)因为()t ξ的均值为零,所以[][]0)()(=-t Sin t E t Cos t E c s c c ωξωξ (3.5.6)为使在任意时间t ,上式均成立,只能是[][]0)(0)(==t E t E s c ξξ (3.5.7)② ()t c ξ、()t s ξ也将是平稳的,即有()(,)CCR t t R ξξττ+=、()(,)S SR t t R ξξττ+=。
求()t ξ的自相关函数为()()()[]τξξτξ+=+t t E t t R ,[][]{})()()()()()(τωτξτωτξωξωξ++-++⋅-=t Sin t t Cos t t Sin t t Cos t E c s c c c s c c()()[]()()()()()[]()()[])()()()(τωωτξξτωωτξξτωωτξξτωωτξξ+++++-++-++=t t S i n S i n t t E t t C o s S i n t t E t t S i n C o s t t E t t C o s C o s t t E c c s s c c c s c c s c c c c c)(),()(),()(),()(),(τωωττωωττωωττωωτξξξξξξ+++++-++-++=t tSin Sin t t R t tCos Sin t t R t tSin Cos t t R t tCos Cos t t R c c c c c c c c S C S S C C (3.5.8)因为()t ξ是平稳的,故有 ()ττξξR t t R =+),(这就要求式(3.5.8)的右边与t 无关,即在任意时间t ,式(3.5.8)仅与τ有关。
首先令0=t ,则式(3.5.8)应成立,此时有()τωττωττξξξξc c Sin t t R Cos t t R R S C C ),(),(+-+= (3.5.9)这时,显然要求()()()()⎩⎨⎧=+=+ττττξξξξξξS C S C C C R t t R R t t R ,,于是,式(3.5-9)变成()τωττωττξξξξc c Sin R Cos R R S C C )()(-= (3.5.10) 再令ct ωπ2=,则同理可求得 ()τωττωττξξξξc c Sin R Cos R R C S S )()(+= (3.5.11) 由此证明,()t c ξ、()t s ξ也将是平稳的。
③ ()t c ξ及()t s ξ与()t ξ的方差相同,即222S C ξξξσσσ==。
在式(3.5.10)及式(3.5.11)中,令0=τ,可得到())0()0(0S C R R R ξξξ== (3.5.12)因()t ξ、()t c ξ及()t s ξ的均值都为零,于是它们的方差也相同,即222S C ξξξσσσ== (3.5.13)④ ()t c ξ、()t s ξ也是高斯过程由式(3.5.4)得,当01=t 时,()()11t t c ξξ=;当ct ωπ22=时,()()22t t s ξξ-=。
由于()t ξ是高斯过程,故()1t c ξ、()2t s ξ也是高斯随机变量。
又因为已证得()t c ξ、()t s ξ是平稳的,所以()t c ξ、()t s ξ的概率分布与时间起点无关,从而()t c ξ、()t s ξ也是高斯过程。
⑤ 在同一时刻上得到的c ξ及s ξ是不相关的或统计独立的由式(3.5.10)及式(3.5.11)看出,要使这两式同时成立,则应有()()()()⎩⎨⎧-==ττττξξξξξξC S SC S C R R R R根据互相关函数性质()()ττξξξξ-=C S S C R R 及上式,可得 ()()ττξξξξ--=C S C S R R上式说明,()τξξC S R 是一个τ的奇函数,故()00=C S R ξξ (3.5.14)同理可证()00=S C R ξξ (3.5.15)从式(3.5.14)及式(3.5.15)看出,c ξ与s ξ在同一时刻上是不相关的,又因为c ξ及s ξ是高斯随机变量,因而它们也是统计独立的。
3.5.4 包络与相位的统计特性结论: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2ξσ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包络()t a ξ的一维分布是瑞利分布,而其相位()t ξϕ的一维分布是均匀分布。
并且就一维分布而言,ξa 与ξϕ是统计独立的。
证明:① 包络()t a ξ的一维分布是瑞利分布由上面的分析可知,c ξ与s ξ是统计独立的高斯随机变量,因而,c ξ 与s ξ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成)()(),(s c s c f f f ξξξξ⨯=⋅ =⎪⎪⎭⎫ ⎝⎛-222exp 21ξξσξσπc ⎪⎪⎭⎫⎝⎛-⨯222exp 21ξξσξσπS =)2exp(212222ξξσξξπσs c +- (3.5.16) 根据概率论知识,ξa 与ξϕ的二维联合概率密度函数()ξξϕ,a f 可表示为 ()ξξϕ,a f = J ),(s c f ξξ (3.5.17) 式中,J 称为雅可比()jacobi 行列式,它由下式决定ξξξξϕξϕξξξ∂∂∂∂∂∂∂∂=s c s ca a J 利用关系式ξξϕξcos a C =及ξξϕξsin a S =,可得ξξξξξξξξξξξϕϕϕϕϕξϕξξξa a a a a J s c sc =-=∂∂∂∂∂∂∂∂=c o s s i n s i n c o s代入式(3.5.17)求出ξa 与ξϕ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ξξϕ,a f 为(),(,)c s f a a f ξξξϕξξ=()()⎥⎥⎦⎤⎢⎢⎣⎡+-=22222s i n c o s e x p 2ξξξξξξξσϕϕπσa a a⎥⎥⎦⎤⎢⎢⎣⎡-=2222exp 2ξξξξσπσa a (3.5.18) 再计算上式的边际分布,可求得包络ξa 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为ξξπξξϕϕd a f a f ),()(20⎰=ξπξξξξϕσπσd a a ⎰⎥⎥⎦⎤⎢⎢⎣⎡-=202222exp 2 02exp 222≥⎥⎥⎦⎤⎢⎢⎣⎡-=ξξξξξσσa a a (3.5.19)上式表明,包络ξa 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服从瑞利分布,如图3.5.2所示。
图3.5.2 瑞利分布曲线② 相位()t ξϕ的一维分布是均匀分布同样,通过计算式(3.5.18)的边际分布,得到相位ξϕ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为ξξξξϕϕda a f f ),()(0⎰∞=ξξξξξσπσda a a ⎰∞⎥⎥⎦⎤⎢⎢⎣⎡-=02222exp 2 πϕπξ2021≤≤=(3.5.20)可见,ξϕ服从均匀分布。
3.5.5 窄带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窄带随机过程同相分量()t c ξ及正交分量()t s ξ与窄带过程()t ξ功率谱密度的关系为()()()()⎩⎨⎧-++==0C C P P P P S C ωωωωωωξξξξ ωωω其他2∆≤ (3.5.21)上式表明,()t c ξ及()t s ξ的功率谱密度是低通型的。
3.6余弦波加窄带平稳高斯过程1.余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概念余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是数字调制系统中遇到的随机过程,通常是指由下式确定的混合波形:()()()t n t A C o s t r c ++=θω (3.6.1) 其中:()θω+t ACos c 是具有随机相位的余弦波,随机变量θ在()π2,0内均匀分布,振幅A 和角频率c ω均为常数;()t Sin t n t Cos t n t n c s c c ωω)()(-=为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均值为零,方差为2nσ。
2.余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表达式 将式(3.6.1)改写成()c c r t ACoc tCos ASin tSin ωθωθ=-+ [t Sin t n t Cos t n c s c c ωω)()(-]()[]t Cos t n A c c ωθ+=cos - ()[]t Sin t n A c s ωθ+sin (3.6.2) 令()()()()⎩⎨⎧+=+=t n A t z t n A t z s s c c θθsin cos (3.6.3)则式(3.6.2)可表示为()t r = t Sin t z t Cos t z c s c c ωω)()(- ()()[]t t C o s t z c ϕω+= (3.6.4) 其中,()t r 的包络()t z 和相位()t ϕ分别为()()()t z t z t z s c22+= ()0≥t z (3.6.5) ()()()t z t z t c s a r c t a n =ϕ πϕ20≤≤ (3.6.6)并且有()()()t C o s t z t z c ϕ= ()()()t S i n t z t z s ϕ=3.包络()t z 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 分析思路:① 假定在给定相位θ的条件下,找到c Z 与s Z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θ/,s c Z Z f ;② 利用关系式()θθϕ/,)/,(s c Z Z f J Z f =以及ϕcos Z Z c =和ϕsin Z Z s =,求出Z 与ϕ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③ 计算边际分布⎰=πϕθϕθ20)/,()/(d Z f Z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