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725c1552d380eb62946d1a.png)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540a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f.png)
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技术,实现自动化内容生成、个 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服等功能,提 高传播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社交媒 体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平台。
实时互动与参与
社交媒体具有实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观点、评论和反馈,促进传 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导致信息传播的偏颇和 片面。
媒体商业化倾向
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导致传播内容 的低俗化和功利化。
大众传播的法规问题
媒体侵权行为
01
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侵权行为,如侵犯隐私、名誉侵权等,给被
侵权人造成损害。
媒体不正当竞争
02
媒体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如虚假宣传、恶意诽谤等,扰乱市
远的宏观效果。
创新-扩散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 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 散的过程,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强调了受 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创新是否被接受和扩散取决于 其吸引力、可理解性、优越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等因 素。创新-扩散理论为大众传播效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03
大众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媒介类型对传播效果有不同 影响,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
媒介权威性
媒介的权威性越高,其传播效果越 强。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PPT-71)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PPT-71)](https://img.taocdn.com/s3/m/fa32b397680203d8ce2f24f6.png)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 确化 0/1效果(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 道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受众对 该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显著性模式):媒介对 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 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 媒介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 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 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做 出判断。
原来 这是 一次 奥迪 精心 策划 的推 广活 动
为此次活动设计了三个网站,这三个网站之间 互相联系,各有分工但又浑然一体。 主网站主要提供故事的梗概,还收集了一些轿 车失窃的图片。 其他两个网站提供案情线索,奥迪还设计了三 个虚拟人物,这三个虚拟人物在这两个网站上 开设博客,互通邮件,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地将 最新掌握的案情线索提供给大家。 这个策划案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个活动使互 联网一片沸腾,单在一个月内,活动网站的浏 览量就暴涨了40%,活动高潮时每天曾达到28 万人的访问量。用户在网站上逗留了大量的时 间,特别是能提供案情线索的后两个网站,因 为用户想搞清楚最后的真相,所以需要花费大 量时间翻看虚拟人物的博客和其提供的信息。 与此同时,车展活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 五、六两个月的车展期间,有大量的人在关注 奥迪新款A3及其失窃事件,他们问经销商,问 现场工作人员,去拍照片,在不知不觉中参与 到事件当中。
:
奥迪的经销商们也普遍反映,不断地有用户打 电话来询问产品信息,他们惊奇地发现,网络 活动表面看跟产品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却 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奥迪A3这款车。
总结:
精心策划议题
媒介议题
公众议题
对事件的关注成功转化为对产品的关注
关于“舆论”
第12讲 大众传播· 效果
![第12讲 大众传播· 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7bfe11601eb91a37f1115ccd.png)
• 媒介的强大效果论并不是魔弹论的恢复, 它是从受众出发探讨媒介间接、潜在、长 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臵于整个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环境中进行宏观分析。 • 媒介时代的到来与软实力的竞争;媒介的 垄断,谁在传播,为什么传播。
•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研究指研究大众传播 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方面的作用,它包 括了议程设臵理论与社会认知、沉默的螺 旋理论与社会舆论、培养理论与社会象征、 知沟假说与社会分层以及媒介环境理论与 真实社会建构等方面。
一、什么是议程设置? • 议程设置是英文(agenda-setting)的对译, 它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 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 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 • 议程设置理论由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 1972年提出,出自《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 功能》这篇论文。
• 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 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 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 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 美国学者沃纳•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 其《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 中,对“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较为理性 的认识,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 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 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 的重要程度。”
主要理论: 信息寻求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议程设臵理论; 文化规范论; 第三者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 夸大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你我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 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理论的直接后 果就是导致检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美国学者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一般应用 于分析电视暴力可能产生的效果方面,包 括强化理论和净化作用假说、模仿假说等 等。该理论认为,人们从观看电影和电视 娱乐节目中学习新的侵犯行为与方法,其 中一个主要担忧就是电视暴力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
12传播宏观效果研究
![12传播宏观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3943731711cc7931b7163c.png)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 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 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1974年,N卡兹曼提出“信息沟”概念 目前“信息沟”乃至“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有两 个,一是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二是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 研究。
在传播学中,议程安排有其专门的学科意义,它指的是媒 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 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
对媒介的这一引导舆论功能第一次给予明确阐述的,是政 治学家伯纳德· 科恩。
“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 点上却十分有效” 伯纳德· 科恩《报纸与外交政策》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 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 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 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 论
二、议程安排的研究 麦库姆斯和肖(先驱和权威) 议程研究探讨的三个方面 : ①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议程 ②把媒介的议程告诉公众 ③公众在媒介议程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 议程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议程安排的研究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1968年,北卡罗莱纳州 “大众媒介的议程安排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在传播学研究中,议程设置有其专门的学科意义,它指 的是媒介为公众安排话题,决定他们想什么和思考什么。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ce7f0c449649b6648d74773.png)
负面影响:
——身份重合损害新闻客观公正原则 ——隐藏的动机可能产生社会危害 ——事件媒介化破坏新闻选择的公正性 ——建构的不是真实世界
如何应用议程设置理论
重视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加强舆论引导。
关注公共热点议题,不失语,提高媒介公信力。
选择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议题重点报道,不以个人好 恶为
意义
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了大众媒介的有力影响。
问题是
仅强调媒介设置社会议题,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 议题的一面。
议程设置与传媒伪事件
什么是伪事件/假事件?
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 策划、适合传播报道等特征。(丹尼尔·布尔斯 廷《The images》)
知 识 量
时间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通过大众传播实现“知识平均化” 观点是幼稚的。
知沟理论应用研究
卡茨曼-信息沟理论,1974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的信 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 2、新技术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 等的; 3、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比人强大的多,信 息富有者能更早地使用,获得信息;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老沟未填, 新沟又出现。
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 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争议
焦点集中在其理论前提—
(1)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个绝对常量,应是
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 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和 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传播学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传播学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2c98aee7375a417876f8fc7.png)
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 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 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 强。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 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 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 上的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 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 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 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知识沟假说示意图
大众传播的信息
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高社会经济地位 知 识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 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
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
低社会经济地位 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
扩大。
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
知沟假说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 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 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 度大大快于后者,随时间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 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 “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 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 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 导到特定的方向。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9ba59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0.png)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2—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2—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0575fcfe81c758f5f61f67b0.png)
1、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 之间的关系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 的影响
结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犯罪有诱发效果,但整体上没有必然联系
2、电视暴力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 的判断
接触量越大,不安全感越强象征性现实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的, 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传播学效果研究各阶段理论
魔弹论(Bullet theory)/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 needle theory): 20世纪初到30年代。也就是超强效果论阶段。 代表性理论:李普曼:传媒的“拟态环境”理论 有限效果论/微弱效果论(Weak Effects theory):20世纪30-50 年代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意见领袖理论 霍夫兰“劝服论” 适度效果论(Middle-effects 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代表性理论:麦库姆斯:议题设置理论 蒂契纳等:知沟理论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扩散理论 强大效果论(Strong-effects theory):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代表性理论:纽曼:沉默的螺旋
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拟态环境”理论(pseudo-environment theory) ——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
现实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 虚拟环境——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 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案例分析
影视剧的拟态环境:情节雷同,模式化 (如清宫戏、帝王戏的流行) “真人秀”的拟态真实 (超级女生、莱卡我型我秀、“创智赢 家” 等等)
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1e6d96dd88d0d233d46af2.png)
式” 、“优先顺序模式”。
对议题不同类型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和公共 议题。传播对后两种影响最大。 分析不同媒体的不同议题设置功能:报纸对较长期的 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电视“热点化效
果”突出。提供谈话议题。
理论的意义:
从考察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 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 揭示了长期被回避的问题:大众传播背后的社会控制问 题,传播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 学关系。 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接点。它是舆论导 向的第一个阶段。
媒介使用能力差距,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的平衡。
推动我国的社会信息化建设。
(三)“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 论——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关系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 诺尔· 诺伊曼。
她在1974年德国《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个
响,而认为他人容易受到媒介讯息的影响,因此呈现出第
三人效果大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第三人效果假说”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
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 可能是“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
•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 :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研究的发展;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思考:
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状: 我国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 差距。 媒介使用能力上的差距也在扩大。
2、积极意义
①他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 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 传统的舆论学所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44de67ca102de2bd97058814.png)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一)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二)“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
• • • • • 传媒是现实的把关人。由于商业、编辑、资方、时间、信源、篇幅 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传媒对现实的报道是有重点的。 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能影响受众的视角和立场。 通过议题设置,传媒能够提高公众对某种情况的认识和关心。 能够确定重大的社会问题。 传媒和社会机构共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医学机构 和药物广告都关系到药品能否顺利售空。 传媒的功能在于引导受众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确定新出现 的社会问题和不断改变人们跟自己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具体问 题的关心程度。
SARS
关于SARS爆发时各方面新闻报道的采集
• • 2003年2月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条手机短信在人群中散播:“广州发生致命流感”。一 场社会恐慌迅速蔓延。 2003年2月10日,临近中午,南方网谨慎地发布了官方信息: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发现部分“非典 型肺炎”病例。当天下午,《羊城晚报》在头版发表文章《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南方都 市报》用了2个版的篇幅对事件予以报道。而其余各报都只发了一条四五百字的官方通稿。(8) 2003年2月11日上午10点30分,广州市政府召开有广州市副市长、市委秘书长和市卫生局局长参加 的关于“非典型肺炎”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当天下午4点30分,广东省卫生厅也相应召开了新闻发 布会。此后,当地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二)北京 2003年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 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9) 2003年3月31日,《北京青年报》率先越位,这张在北京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的报纸在第9版刊出 题为《纱布口罩连日脱销》的报道。(10)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老军医蒋彦永4月4日、5日分别给香港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发信, 披露北京真实疫情以后,我们的传媒依然对此保持沉默。4月8日,国外媒体刊登了蒋彦永的这封信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电)。 2003年4月3日,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举行第一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通过电视 直播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由此打破了国内大众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各类专题、专版、专 栏报道纷纷上马。
•
强大效果论(Strong-effects theory):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代表性理论:纽曼:沉默的螺旋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 特点
• 美 麦库姆斯、肖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 能》1972 • 研究对象、方法 实证考察1968总统选举期 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 一、调查选民对美国社会主要课题及其重要 程度的认识 • 二、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1、提出
• 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 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 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 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 概括。 • 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 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 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 查之后,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发表了 《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 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 强大的效果。
• 纽曼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 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 • 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 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 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 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 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 • 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 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 的过程。
•
• • • •
•
•
SARS爆发最初之际的媒体“集体失语,说明了”媒体话语权、舆论引 导权的丧失。受众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接受习惯,容易形成思 维定势,如果媒体起初保持沉默,公众接受的就可能是民间或外国媒体片面、 偏激甚至虚假的信息;而被歪曲的印象将会在头脑中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即使 事后再花费几倍的工夫,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不良影响。 媒体的集体、集中发声是不语后的爆发,是不正常的“马后炮”行为。 不冷静的海量刊播信息,让民众承受信息压力,不知所措。
3. 食品安全报道“拟态环境”的恐慌流行 ”
近年来,食品安全经常成为全国性的流行话题.从去年年底的食用油风波开始,再到三 月份的立顿红茶氟超标事件,四月份高露洁"三氯生"致癌的新闻,五、六月份郑州光明山 盟乳业有限公司回奶风波,以及雀巢奶粉的碘超标问题和七月下旬轰轰烈烈的啤酒甲醛 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公共事件不断的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 的心理底线一次又一次受到沉重的考验.据调查,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 均低于50%.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一)、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 1、0/1效果或知觉模式 报道或不报道某 个议题,会影响到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 2、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 对少数议题 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突 出重视 • 3、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 按一 定优先顺序的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受 众的判断
• 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 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 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 起自已的观点; (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 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 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研究结果
• 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判 断与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 着高度的一致性。 • 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 大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 1、议程设计功能假说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 果。(想什么) • 2、考察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 3、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拟态环境,把关人) 相似观点理论(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
(二)麦库姆斯和“议题设置”理论
1. 麦库姆斯简介: 2. “议题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Theory):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在议题设置轮之前,已经经历 过“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阶段,“议题设置论”把传播学效果研究带入“适 度效果论”研究时代。
(1)概念:1972年,麦库姆斯(Maxwell E McCombs)和唐纳 德· 肖(Donald L Shaw)作了经典概括:传媒形成议题功能的见 解, 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 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这个观点可用这样的关系来 表达: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 事件。
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 2、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电视的主 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两种媒介形式相配合: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 议程的基本框架;电视的新闻报道则挑选出 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意义与问题
• 1、揭示了传媒对大众认知的有力影响,摆 脱了有限效果论的束缚 • 2、强调媒介是从事再构成作业的机构。重 新把媒介控制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 (媒体信息选择标准:把关人和新闻要素 的研究,但忽略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 化因素)
案例分析
• 1.影视剧的拟态环境:情节雷同,模式化
(如清宫戏、帝王戏的流行)
2. “真人秀”的拟态真实 (超级女生、莱卡我型我秀、“创智赢家” 等等)
“真人秀”(Reality TV),从字面上理解,“真”即是节目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 及 手段真实性的规定。内容上,“真人秀”的“真”并不是生活真实,而是一种“拟 态真实”。“真人秀”可以带给观众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虚拟的艺术作品和力求完全 真实的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人可以在紧张疲劳之余,躲在虚拟的 背后寻找安全感和自信心,又可以在对“虚拟”事物的半信半疑中渴求被自己认同的 真实力量。
局限性
•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 一面,而没有涉及媒介反映社会议题的一 面。 • 媒介对社会议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社会议题一旦形成了,媒介也会选择并反 映这种社会议题。
从“拟态环境”到“议题设置”理 论
• 引子
2003年SARS爆发, 新闻界从“集体失语” 到“集体发作”。 请学生回忆2003年 最著名的新闻名词:
案例研究
• 议题设置与 广泛讨 论。 (2)“房奴”的不买房运动。 (3)议题设置的途径多样化,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 的流行,使普通大众 也可以成为议题设置者。
小
结
• “拟态环境”:无意识的自觉阶段:如SARS最初爆发时,媒体和受众 同样的手足无措,经历了从大众传媒“集体失语”到深陷在媒体和受 众互相作用制造出的虚拟环境中,正如20世纪40年代美国《火星人入 侵》广播造成的大面积恐慌一样。 • “议题设置”:有意识的策划和意义建构阶段;如后来的系列食品安 全新闻报道,说明媒体已经开始有意识和能够用比较恰当的方式来引 导和设置各种议题,尽管有时还是有失偏颇。 • “大众自我的议题设置时代”,网络的盛行和普及,使言论自由成为 可能,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大众为了抒发强势媒体和 强势传播者的不满,自发形成的社会议题。在“恶搞”的背后,体现 了大众在话语权方面越来越占有主动地位。
•
有限效果论/微弱效果论(Weak Effects theory):20世纪30-50年代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意见领袖理论 霍夫兰“劝服论”
•
适度效果论(Middle-effects 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代表性理论:麦库姆斯:议题设置理论 蒂契纳等:知沟理论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扩散理论
(一)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1. 李普曼简介
2. “拟态环境”理论(pseudo-environmen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