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作者:谢雨萌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8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经济陷入经济动荡。为应对危机,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政府自1989年起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推行初期收效明显,而其弊病也很快显现,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将浅析其失败原因,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总结启示。

关键词: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启示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2

一、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

(一)新自由主义变革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因政府过度支出、劳动成本大幅上升以及社会生产不足,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经常账户及政府财政长期赤字,对外债务高企,通货膨胀一度高达3000%。1982年阿根廷与英国的领土之争进一步激化危机,使得资本持续外流加剧,国家储备迅速消耗。

1989年,阿根廷右翼的正义党①领袖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任期1989年-1998年)当选阿根廷总统。为应对经济危机,其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及“华盛顿共识”②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具体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服务、贸易私有化,金融业向外资开放,削减关税,放松资本流动限制等。此外,1991年3月,卡洛斯·梅内姆政府更标志性的宣布推行“兑换计划(Convertibility Plan)”,通过立法建立货币委员会(Currency Board),将阿根廷新比索与美元汇率锁定为1:1,从立法层面限制政府通过印钞解决其财政赤字,同时限制阿根廷央行采取被动的货币政策,即其货币政策只能是对货币供需情况的被动调整和响应。

(二)新自由主义政策效果

“兑换计划”推行初期,成效迅速显现,通胀水平从1990年2313%直线下降至1993年的10.6%;企业生厂力快速增长,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有力带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迅速获得大量资本用以偿还其外债,汇率政策也有效缓解了资本外逃和高通胀的问题。阿根廷经济迅速恢复增长,1991年至1995年经济年平均增速达5.4%。

然而,这一政策的弊病也随后逐渐显现。仅在1991年至1993年的短短三年间,梅内姆政府便完成了其主要公共部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包括油气、航空、海运、国有制造业、铁

路、水路、机场、港口、国家邮递在内的大多被涌入的外国资本收购,如此惊人的私有化进程很难让人相信其所有国有资产转制时均经过严密的重组规划,也无法避免腐败等问题的存在。同时,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中,全国大量劳动力失业,全国失业率一度飙升至近20%,政府不得不通过支付大量失业赔偿金防止民意倒戈。

此外,关税降低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出台,使得阿根廷国内充斥的进口商品,出口型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增加,并出现本国企业的倒闭、劳工失业潮,进一步推高失业率。社会不平等程度不断加深,贫困问题愈发严重,备受民意诟病。

同时,在金融领域,根据兑换计划(Convertibility Plan),政府依旧推行新比索与美元1:1的锁定汇率,然而由于通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新比索兑美元的实际汇率低于锁定汇率水平,而货币政策依旧不得不依照1:1的锁定汇率完成新比索与美元的汇兑,阿根廷的国际收支贸易账户、经常账户再次出现赤字,国家外汇储备迅速下降至改革前水平。

(三)新自由主义浪潮黯然落幕

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受危机溢出效应冲击,国际资本纷纷撤离包括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对阿根廷的外汇储备冲击深重。阿经济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滑坡,国家风险指数飚升,外债压力加剧,财政与金融崩溃,最终于2001年底爆发全面经济危机。

加之此前因国有企业私有化导致的大量失业、福利下降、消费税上升等顽疾,民众积怨已久,民心思变,失业劳工纷纷走向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和运动。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要成员的正义党最终失去民心,卡洛斯·梅内姆1998年结束其第二个任期时已是声名狼藉,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浪潮也随之黯然落幕。

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激进、休克式的经济政策不可取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变革从其进程来看,是一场激进的运动式改革,缺乏结合国情的合理规划和有序推进。首先,卡洛斯·梅内姆政府对于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不加区分地全盘推行,对其国民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以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YFP为例,这家成立于1922年的油气发开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家完全国有的油气公司。在卡洛斯·梅内姆政府的变革框架下,公司历经公开上市和被外资收购的私有化进程。重组初期,公司经营能力一度明显改善,成功扭亏为盈。然而,这一私有资本运营的油气寡头与政府之间逐渐显现摩擦,政府对国内油气价格和出口管控与YFP油气过低开发投资力度之间变得不可调和,阿根廷油气产量和国际出口量逐年下降,双方最终也陷入相互指责的境地。其次,阿根廷对金融业的彻底开放,对境外的热钱游资敞开了大门,使得阿根廷金融体系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完全连通,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外资从阿根廷大规模撤离,货币遭到集中抛售,外汇储备直线下降,对此阿根廷

政府却束手无策。其三,其政策组合的推行方式近乎一蹴而就,无视市场的反馈,也未能留出政策调整的空间,好似过量的强心针使得当时的阿根廷经济来不及消化,反而使其心力交瘁。

(二)经济改革不应与社会民生脱节

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的推进以公有制的削弱和私有资本的扩张为主要标志,私有企业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驱动,对中低收入的工人阶层形成打压,导致失业率升高、实际工资下降,民众购买能力削弱,进而引发贫富分化加剧,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同样以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YFP为例,1976年公司雇员人数为5.3万人。1989年公司开始推行私有化进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和裁员,至1993年被西班牙Repsol公司收购98%的股权,公司雇员人数仅为1.1万人。

三、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启示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也面临着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业开放等多项经济变革重任。以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为鉴,“强心针”式的改革政策仅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经济金融发展势头,但无法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且改革失败本身更是对整体经济的二次打击。

(一)国有企业转型应谨慎推进私有化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创新动力不足、债务繁重、经营亏损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可适当引入民营资本和市场经营机制,帮助国有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国有股份的主导地位以及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这不仅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也是出于经国民济运行的通盘考虑。国有企业具有企业性与公益性的双重特性,并且多数大型国有企业涉及能源、金融等特殊行业,关乎我国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从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历史可以看到,如果不加区分的一概实行私有化,将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的将导致核心行业的失控。

(二)金融自由化顺序逐步推进

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其同时其稳健程度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安危。持续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是我行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布局,在政策指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改革工作按部分解规划,实现金融自由化的顺序逐步实现。同时,应基于市场现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事件。以我国当前的金融开放步速来看,从经常项目完全放开到设立“自贸区”作为金融全面放开的试点项目、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的全面放开,便是政策层面的一项智举,积累成功法律标准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可有效防范境外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渗透。

(三)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