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血液和循环系统概述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生理学--血液循环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功能和电生理特性,可 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
(一)工作细胞与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①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特点: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②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 有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希氏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组成。
(1)静息电位(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值
RP 绝对值↑→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RP 绝对值↓→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阈电位水平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阈电位水平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Na+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 和丧失的主要因素。以快反应细胞为例,Na+通道具有 备 用 ( 或 静 息 , resting) 、 激 活 ( activation ) 和 失 活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为 窦性心动过速, 如低于60次∕分, 则为窦性心动过缓。
二、心脏泵血 射血与充盈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 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而造成心室和心房
及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形成推动血液流动 的动力; ② 心脏内4套瓣膜的启闭控制着血流的方向。
增加的内向离子流,称为If内向离子流, 又称起搏电流。 If通道也是Na+通道。
If通道与膜电位的关系:
◄ 3期:膜电位达-60mV, If通道被激活而开放,
达-100mV, If通道超极化激活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学-血液循环解读
肾脏
肾动脉为肾脏提供血液,参与 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 等功能。
XX
PART 02
心脏结构与功能解析
REPORTING
心脏位置、形态及内部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 ,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 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脏内部被纵走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心房 、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四个腔,同侧心房 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 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及清除体内衰老、损伤
的细胞。
血小板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 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
固,防止出血。
血浆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水
血浆的主要成分,占 血浆总量的90%以上 ,为细胞提供液态环 境。
PART 06
常见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介 绍
REPORTING
高血压病
定义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 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血管等损害。
症状
头晕、头痛、心悸、胸闷、乏力等。
治疗
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 干预(如限盐、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
动脉
管壁较厚,富含弹性纤维 和平滑肌,可随着心脏的 收缩和舒张而相应扩张和 回缩。
静脉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通 常具有较多的瓣膜以防止 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
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 成,通透性较高,是血液 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 场所。
血管壁组成及功能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淋巴系统辅助循环作用
淋巴液回流
淋巴系统通过淋巴管道收集组织间隙中的淋巴液,将其回流至静脉系统。淋巴液中含有从组织中渗出的水分、蛋白质 、脂肪等物质,以及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病原体和异物等。
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 忆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淋巴结还能过滤淋巴液中的病原体和异物,防止它们进入血液循环。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
汇报人:XX
2024-01-11
目录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血管结构与功能 • 血液成分与循环过程 • 循环系统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与防治策略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组成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组成
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 成。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 细血管和静脉;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 、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高血压作用。
醛固酮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泄
,从而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
心房钠尿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物质,具有利钠、 利尿、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自身调节机制及意义
01 02 03
心肌的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 素作用下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此外,心肌细胞还具有 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基本生理特性,保证了心脏的 正常泵血功能。
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肺动脉进入肺部。在肺部,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 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并吸收氧气。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通过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循环系统--生理学
2021/10/10
3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并 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只能在产生这些物质的局部发生作 用,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1、激肽: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2、组织胺: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收 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促进血浆成分从血管中滤出, 造成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作用是使大多数组织的血管舒张。 4、组织代谢产物:舒血管。对脑血管有较强作用的是二 氧化碳、氢离子,对心肌有较强作用的是腺苷和低氧,对 运动中的骨骼肌有较强作用的是低钾、低氧和高渗透压。
(1)毛细血管血压:血压高则生成多。
肌肉运动、炎症时,微a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
右心衰时,V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降低则生成多。
某些肾脏疾病时,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
(3)淋巴回流:回流受阻则生成多,在受阻部位之前组
织液积聚,呈现水肿。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2021/10/10
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1、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管壁的侧压称静脉血压。 由于消耗能量,静脉血压会变的更低,从微静脉到大静
③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是血流突然减慢引 起心室壁和瓣膜发生振动所致。
④第四心音:但在异常有力的心房收缩和左室壁变硬的 情况2下021/,10/10心房收缩使心室进一步扩张,引起振动。 11
(五)心输出量和心力贮备: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时每分钟向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称心 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体(血液与运动)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2(碳酸氢钠)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或HCT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低血糖休克: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血液的组成⑴血浆⑵血细胞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血液的功能⑴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并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其功能主要运输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和生理止血。
①运输作用,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利用。
各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肾脏、肺脏、皮肤及肠道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温度,血液作为一个缓冲系统,不但可以维持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而且在血管内外体液平衡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③防御作用,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生理止血功能,在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中,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后,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⑴对血浆:增加循环血量,增加血浆容量,同时,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运输。
长时间耐力运动,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⑵对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的循环系统驱动力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的循环系统驱动力运动对人体的好处众所周知,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调节身体的代谢水平等等。
但是,我们知道运动的好处,却不一定知道运动的循环系统驱动力是什么。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若干方面,阐述运动的循环系统驱动力。
一、心脏是运动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基础,而心脏则是心血管系统的关键驱动器。
在日常生活中,静息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动60-80次。
而在运动时,由于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满足能量需求,心脏便会加快跳动的速率,通过更加频繁、强烈的心跳将血液推送至整个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这样一来,运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需要它们的地方,而同时,运动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会跟着血液流回肺部,然后被呼出体外。
心脏的加速不仅使血液流动更加迅速,更可以使血管保持清洁,预防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血管也是运动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多。
首先,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供应更多的氧气和血液,这促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
同时,此时体内的代谢产物也会随血液流到肺部和肝脏进行分解和排出,使血管内壁保持通畅。
其次,每次运动结束后,血管会因此而产生突出卷曲的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回复原状。
这种现象是由于运动过程中剧烈的运动所引起的血管损伤所致,但正因为血管损伤和再生的过程,血管壁的紧凑度得到重新调整,血管更加健康,排除废物的能力更强,整体循环水平也随之上升。
三、循环系统的反馈机制运动的循环系统驱动力不仅是单一的心脏和血管,更重要的是人体内的反馈机制。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通过统一反射传递到大脑,再由脑部传达给心脏和血管,从而实现不断地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在运动时,体内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这些氧气被肺部吸入后贴附到红细胞上,通过血管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时,心脏会接收到由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等体内感受器所传递的兴奋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心脏会自动加速,血管会扩张,以适应全身需要。
运动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观察实验报告原理
运动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观察实验报告原理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
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
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
[1]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除运输功能外还有附加的功能:如机体的保护作用;将血液运送到受伤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细胞和免疫蛋白(抗体)、凝血物质(在受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身体储存的脂肪和糖运到用场等。
无嵴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多为开放型循环;血液由“心”经血管流入组织间隙形成的血窦直接或经静脉回心。
血窦中血液与组织液、淋巴液相混,无管道将它们隔离,因此开放型循环不存在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形成的微循环,有些连静脉也没有,血液由血窦经心门直接入心。
这是低级形式的循环系统。
其特点是血管壁弹性小,不能支持较高的血压,因此它们的血压很低,血液重新分配的调节和血流速度很慢。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门分科,顾名思义是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内环境的变化与适应。
那么人体当中有九大系统,分为运动系统,唿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九大系统协同运行人体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今天我们来探讨的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可以称为肌肉骨骼系统,有横纹肌、各种结缔组织(插一嘴,人体四大组织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骨骼肌组成。
这个系统负责提供力量、柔韧性和稳定性。
骨架中的骨骼由韧带连接在一起,而韧带是由纤维束和结缔组织片组成,具有良好的韧性但不具备延展性。
韧带可以分为囊韧带,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它包含有重要的反射机制,运动和位置感觉的神经末梢。
如果你崴脚过,那么你一定知道拉伤韧带的滋味。
那当你恢复过后却远比之前运动表现差很多的原因也在于这里。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
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一、人体血液循环的概述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构成的,而这些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和正常功能。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则起到了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处,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和肾脏排出体外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生理学原理,即如何保证整个循环系统高效运转。
二、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能够抵抗病毒和微生物入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当出现创伤或损伤时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凝块阻止出血。
而血浆则是除去凝块形成所需物质外,还携带着许多有益的物质如营养物质、荷尔蒙和抗体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一种复杂而精密的循环系统。
它由心脏、血管以及与之相连的全身循环系统组成。
心脏是循环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中分为左右两个房和两个室,形成了四个独立的房室,以确保氧合血流与不氧合血流互不干扰。
通过收缩时将血液推入动脉,再通过舒张时吸入静脉中的血液,完成一次循环。
四、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人体循环系统主要通过动力泵即心脏驱动自身运转。
整个循环过程中涉及两个部分:肺小循环和体大循环。
肺小循环即肺部到心脏间的通路,其目标是实现气体交换,将含有二氧化碳的低氧血液从右心传送至肺部进行氧合后再回到左心。
而体大循环则是指左心将氧合血液通过动脉系统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并将含有废物的静脉血液带回右心,最终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五、人体循环系统的调节在保证正常运行过程中,人体循环系统会遇到一些挑战,如温度变化、代谢需求的增加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体会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循环系统。
例如,在寒冷条件下,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而在运动时,心率和呼吸率会增加以满足增加的代谢需求。
六、不良生活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暴饮暴食等都会对血液循环产生不利影响。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导语:教师招聘考试中,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血液这一模块,是某些地区的易考点。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运动生理学_07血液循环
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而 变化。男性一般比女性略高。
人体正常动脉血压
(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 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 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回心血量↓ DP↑(明显) ↓ 搏出量↓→SP↑(不明显)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后,兴奋性要经历有效不 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由于有效应期特别长(从收缩期到舒张早期 之后)所以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A:动作电位曲线 B: 机械收缩曲线 ERP:有效不应期 RRP: 相对不应期 SNP:超常期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
常
期
(二) 自动节律性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呼吸运动
气 ↓ 胸 廓 ↑ ↓ 胸 内 负 压 ↑ ↓ ↓ 心房 + 大V扩张 肺血管扩张 ↓ ↓ 肺V回流左室↓ 心房与V压差↑ ↓ ↓ 左室心输出量↓ V回心量↑ ↓ ↓ Bp↓ 右室心输出量↑
吸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小结)
影 响 因 素
心缩力(心泵)↑
静脉回流量
↑
骨骼肌收缩(肌泵)↑
1 HR贮备 通过HR使CO,训练使HRrestHRmax与 HRrest差 2 收缩期贮备 安静时收缩末容积75ml,而强力收缩后 为20ml,贮备有55ml 3 舒张期贮备 安静时舒张期末容积145ml,而最大可 为160ml,贮备只有15ml. 可见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 故收缩期贮备是增加搏出量的主 要来源。 长期系统训练,可使心肌增粗, 收缩力增强,同时HRrest,则心力 贮备增加,能反映心脏训练水平。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三、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应环境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自己衰老的结构,这个过程称为新陈代谢;物质与能量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兴奋性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在生理学中,将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而这种产生兴奋的能力则称为兴奋性,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3.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非可兴奋组织只有应激性没有兴奋性;4.适应性生理学上将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四、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五部分神经调节其特点是迅速,局限,短暂最重要体液调节,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自身调节,其特点幅度小,不十分灵敏五、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六、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第二章骨骼肌收缩一、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节,是肌肉收缩舒张的基本单位;二、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三、静息电位1.概念:是在未受刺激时,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70mV~-90mV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2.产生机制 1,细胞膜内外Na离子与K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3,细胞膜处于静止状态时相对K离子的通透性强静息电位实际上是K离子的平衡电位理解钾离子浓度差-电场力阻碍-静息电位平衡四、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终板膜特点: 1化学传递递质传递乙酰胆碱2单向传递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3时间延搁—4易受环境变化和药物影响传递及引发动作电位过程理解肌肉收缩全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动3;肌肉收缩后的舒张;兴奋—收缩耦联基本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聚积五、肌肉的特性物理特性: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作用下可被展长的特性弹性,外力取消之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磨擦而产生的阻力生理特性: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发生反应的能力收缩性:肌肉在兴奋后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六、肌肉收缩的形式1.向心收缩分为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张力基本不变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收缩等速收缩2.等长收缩: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肌肉收缩静力收缩3.离心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又称为退让收缩4.超等长收缩七、肌纤维类型:3种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快肌纤维直径大,肌浆网发达,运动神经纤维较粗;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多,线粒体多且体积大从事短时间,大强度项目的运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较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和一般人高.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第三章血液一、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抗凝处理后,血浆在上,血清在下;血清无纤维蛋白未抗凝处理,血清在上,血浆在下;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5%葡萄糖低渗溶液:反之则是;二、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通常以每100mL血浆中NaHCO3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接里出来的CO2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约为50%-70%;三、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 B蛋白质补充不足 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第四章循环一、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和淋巴循环系统;二、血管结构功能特点:解剖结构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管功能分类:容量血管—静脉交换血管——毛细血管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1.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率;当窦房结异常不能完成起搏功能时,浦肯野细胞自律性可能显现出来,主导心脏起搏,此时心跳次数会明显减慢,称为异位心律;2.兴奋性期前收缩:若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刺激,收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前兴奋;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通常心动周期指心室活动周期而言四、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即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为60-100次/分新生儿的安静心率可达130次/分,成人女性高于男性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约为60-80ML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1.每搏心输出量影响因素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的充盈量越多,心室容积就越大,心肌收缩前负荷越大,则收缩力量也越强,从而射出更多血液.b.动脉血压:心室的后负荷在完整心脏是指动脉血压c.心肌收缩能力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射血分数,安静状态为50%-60%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可提高心输出量另一方面,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导致充盈不充分,可导致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六、心力储备:又叫心泵功能的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一般健康人或优秀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均为5-6L/MIN但在最大运动负荷运动时,一般人的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L/min,是安静时的3-4倍,运动员可高达35-40L/min是安静时的7-8倍,说明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力储备七、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多少2,心率3,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八、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差值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重力与体位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憋气不利于静脉回流九、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直捷通路2.动一静脉短路3.迂回通路第五章呼吸一、肺通气机能:肺通气的量取决于呼吸的深度,随着人体活动状态不同,通气的气量发生相应的变化;1.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末所容纳的气体量;是肺活量和残气量之和,成年男性平均为5300mL,女性为4000mL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亦即呼吸深度,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500ML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正常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3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4补呼气量5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6肺总容量2.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一般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二、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呼吸频率三、连续肺活量:连续测五次肺活量,每次间隔三十秒;基本一致——身体无碍、越测越降——呼吸疲劳状态;四、气体分压差:分压差大,气体扩散速度快;书129五、氧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量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值和CO2分压的影响血液PH值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CO2分压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的释放运动状态:CO2分压下降、体温上升、PH值下降、代谢上升,,曲线向左; 六、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物理运输:直接溶解6%化学运输: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与Na、K结合,占总运输量的87%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与Hb结合,占总运输量的7%七、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八、合理憋气常采用方法:1.憋气前吸气不能太深2.呼气肌强劲压迫胸腔时,微启声门让呼吸道中气体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发出嗨声音呼气3.憋气用于决胜时刻,如跑步中冲刺时杠过顶平举的一刹那;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主要部位:胃消化、小肠吸收;二、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测定方法是在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三、糖的动态平衡:书159四、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ATP五、人体运动时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六、散热途径:1.皮肤散发大多数热量 2.经呼吸道蒸发散发发小部分热量;3.随尿、粪便排泄散发4.加温冷空气、冷食物散发七、皮肤散热方式书184: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热八、习服: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所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习服;习服的生理机制:对冷的服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使皮肤血管产生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并使肌肉收缩,产生寒战,同时增加细胞代谢,从而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对热的服习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扩张及血流速度加快,并促使汗腺大量发汗,增加机体的散热量;第七章肾脏功能一、有效滤过压由三部分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入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 大出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小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部位:原尿中成分经集合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三、肾小球滤液量:即原尿量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出的尿量即终尿约升,只占滤液的1%;2四、正常血糖浓度80-120mg/100mol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为160-180mg%五、当尿蛋白超过150mg/L,尿蛋白定性为阳性,称为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第八章内分泌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信息传递多个信息传递过程——相对特异性激素与细胞的受体结合是调控细胞活动的先决条件——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生理浓度低,但影响很大——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调、拮抗、允许作用二、内分泌腺与激素的分类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颅底蝶鞍的垂体窝内,约蚕豆大小,重量不足1g;生长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成人日分泌约在500—800微克之间其作用:对未成年动物和人,促进生长发育对成年动物和人,调节能量代谢,保持能量平衡——促进生长幼年缺乏患“侏儒症”,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患“肢端肥大症”——调节新陈代谢——参与免疫反应2.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目前知道的有两种: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的生理作用——对代谢的影响提高能量代谢水平,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和热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长骨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3.胰岛是散在于胰腺外分泌细胞之间的许多内分泌细胞群的总称;人类胰岛细胞主要有:A细胞占20% 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50% 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同时它也参与调节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对糖代谢的作用降低血糖——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人体蛋白质的合成;4.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由三层不同的细胞组成,从外向内分别称为——球状带分泌的激素只要参与体内水盐代谢的调节,故称盐皮质激素, 主要是醛固酮;——束状带分泌的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网状带亦可分泌皮质醇,并可分泌少量的雄性激素和微量的雌二醇三、第二信使学说——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书210第九章感觉机能一、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条件改变的结构和装置;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过敏;2、换能作用:将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3、编码作用: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4、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上产生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三、瞳孔的调节:瞳孔的大小岁入射光线的强弱而改变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的反射;四、本体感觉:骨骼肌肉、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在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的控制中,能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和环节在关节处的运动刺激,所产生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或称运动觉;应用篇十一章之后一、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二、运动技能与运动技巧的区别与联系:运动技术是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运动的合理手段;运动技术如人的跑、跳、投、拉、推等基本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运动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技巧动作的完成在时间上、空间上各方面都已达到高度熟练自动化的程度;三、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的区别是:1.复杂性: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2.链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的;3.本体感受性四、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泛化阶段练习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动作很费力;——分化阶段练习时大部分错误得到纠正,并能较顺利,连贯地完成整套动作; ——巩固阶段能准确熟练地完成整套动作,练习动作时也感到轻松自如;五、运动后过量氧耗: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养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元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六、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氧气量;影响因素:1.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2.血液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4.其他因素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遗传、年龄、性别、运动训练七、乳酸阈无氧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氧化分解供能有氧代谢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无氧代谢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 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表示;八、身体素质:在遗传的基础上人体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身体能力要素;九、力量训练原则:1.大负荷原则2.专门性原则3.练习顺序原则4.合理间隔原则十、赛前状态: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之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上升,物质代谢活动加强;赛前状态的类型:1.起赛热症2.起赛冷淡3.准备状态十一、生理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内脏器官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甚至有停止运动的念头;十二、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化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区分依据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能—真;否—假真稳定状态:常见于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假稳定状态:常见于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项目十三、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和下降了的各系统的机能在运动后超过运动前水平的过程;。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分为;骨骼肌,血液,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能量系统。
骨骼肌的物理特征;肌肉在外力的牵拉或者负重下可被拉长称之为伸展性。
在外力消失或者负重取消后可回复称之为弹性。
肌肉之间具有摩檫力称之为粘滞性。
(都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拉伸越好)骨骼肌的生理特征;兴奋性,收缩性。
(阀刺激,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才会有反应刺激越大反应越大)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是长度缩短的收缩。
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对肌肉刺激大,有利于肌肉发展力量和维度)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是长度不变(平板支撑)(有利于提高神经兴奋性和稳定性)向心离心等长的对比;向心;力量最小,代谢最高,肌肉酸痛最低等长;力量中等,代谢一般,肌肉酸痛一般离心;力量最大,代谢最大,肌肉酸痛最高注;肌肉的拉伸长度为三分之一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绝对力量;在整体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除以体重(肌肉)由(肌肉纤维)由(肌纤维)由(肌原纤维)(传导功能)组成既然哦外层的膜也叫为肌外摸;肌肉内层的摸叫肌束膜。
横纹肌也叫骨骼肌;肌肉也分为随意肌和不随意肌(大脑能控制的肌肉叫随意肌)粗细肌丝通过滑动来运动(肌肉滑动学说)(通过横桥)大脑通过大脑神经元传动来命令肌肉热身微微出汗(书本提问37.2)(肌肉温度38)温度第灵活度差,体温高活动大,体温过高耐力低。
普通人神经募集肌肉的数量大概在60%经常运动的乐意达到80%甚至90%(需要主要肌肉募集都带有习惯性)注;募集错位;希望用力的肌肉于目标不一样(如下楼踩空)肌纤维的类型于运动能力;1根据肌纤维的收缩进度;快肌纤维(肌纤维大,毛细血管不丰富,运动神经元大,传导速度快)慢肌纤维(肌纤维小,毛细血管丰富,运动神经元小,传导速度慢)2根据肌肉的色泽分类;红肌,白肌、肌纤维选择性肥大;不同的运动形式会造成不团的肌纤维肥大,速度力量训练可以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耐力训练可以引起慢肌纤维选择肥大乳酸产自无氧,降低身体力量和耐力,做有氧可是其加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抗住后30分钟有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如果心室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 到人工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心 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前 收缩。(也称早博)
➢ 静息期(4期)
膜电位稳定于静息水平;恢复膜内外离子 正常浓度。
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变化不同, 其主要特征:在4期膜电位不是稳定在静息电位 水平,在复极完毕后,即开始自动地、缓慢地 去极化,使膜内电位逐渐减小,当其达到阈值 时,即爆发又一次动作电位,如此周而复始, 使心脏产生节律性兴奋。
A:动作电位曲线 B:机械收缩曲线 ERP:有效不应期 RRP:相对不应 期 SNP:超常期
➢ 快速复极初期(1期)
膜电位由+30下降到0毫伏;持续10毫 秒;Cl- 内流的结果。
➢ 平台期(2期)
膜电位停滞于0毫伏;历时100~150毫 秒;其机制是Na+ 内流和K+ 外流;此期是心肌 动作电位较长的原因,也是区别于骨骼肌动作 电位的主要特征。
➢ 快速复极化末期(3期)
膜电位由0毫伏较快下降到-90毫伏;历 时100~150毫秒;其机制是K+ 外流。
(二)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 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不同部位的自律的自动节律性有差别,窦房 结细胞的自动节律性最高,达100次/min,房室 交界和房室束次之,浦肯野氏纤维最低。安静状 态下,窦房结细胞受到迷走神经的抑制,使心率 不致过高。
窦性心率: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 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心率:新生儿>成人;女性>男性;耐力 运动员>无训练者;人体运动时,心率的增加 与运动强度成正比。
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心率实践意义:了解循环系统机能的简单 易行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来反映运动 强度和生理负荷量,并用于运动员的自我监督 或医务监督。
第一心音发生在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的标 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造成。第一 心音的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室舒张早期,心室开始舒 张的标志,主要由主动脉和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 成。第二心音的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正常人偶尔听到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听取 心音对于诊断瓣膜功能和判断心率是否正常有重 要意义。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会经历一次周期性 变化。
➢ 有效不应期:0期~复极化-60毫伏;在这段时 期内,心肌细胞受到任何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 电位;持续时间长,几乎占据心脏的收缩期和 舒张早期。
➢ 相对不应期:复极化-60毫伏~-80毫伏;此期 阈上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
➢ 超长期:阈下刺激既可引起兴奋。
运动生理学
血液和循环系统概述
血液循环:心脏和血管组成了机体的血液 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 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保证新陈代谢的不 断进行;运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实现机体 的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 稳定;帮助白细胞实现防卫机能。
兴奋在心脏的不同部位传导速度不同,心 房肌和心室肌传导速度较快,因此,左右心房 几乎同时收缩,左右心室也几乎同时收缩。而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较慢,约需0.1秒。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它能使心房兴奋 收缩结束后,心室再开始兴奋,保证了心房初 级泵的作用,有利于心室的充盈。
(四)收缩性
➢ “全或无”同步收缩 心房和心室内特殊传导系的传导速度快,而心 肌细胞间闰盘处的电阻又低,所以兴奋一传到心 房或心室,几乎同时遍及整个心房或心室肌细胞, 从而引起所有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收缩。
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其活动形式与 水泵相似,故又称其为心泵。
心脏的一般结构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 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 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 是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
四个腔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左心室。
瓣膜:房室瓣、半月瓣。 功能:保证血流在心脏内朝 着一个方向流动,防止血液 逆流。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 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二、心动周期与心电图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一个心动周期约为0.8秒,以心房的收缩为 起点,心房收缩0.1秒,舒张0.7秒;心室收缩 0.3秒,舒张0.5秒,其中最后一秒落在下一个心 动周期。 心动周期的特点:①舒张期时间大于收缩 期时间;②全心舒张期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 充盈;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异位节律:以窦房结以外部位为起搏点引起 的心脏活动。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润盘,可通过缝 隙连接,将局部的电流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 致整个心脏的兴奋,这一特征称为传导性。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束(房结区、结区、结束区)和浦 肯野氏纤维。
正常兴奋的传导途径: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 维→心室肌;窦房结→ 房间束→心房肌。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生理特征
构成心脏的两类心肌细胞
类型 名称 组成
功能
普通细胞 工作细胞 心房肌和心室肌 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分化细胞 自律细胞 心脏传导系统 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一)兴奋性
➢ 去极化过程(0期)
膜内电位由-90毫伏上升到+30毫伏; 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持续时间短,1~2 毫秒;Na+ 内流的结果。
(四)心电图
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 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ECG)。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 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 射血期) ➢ 心室舒张与血液充盈
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 充盈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对 心脏泵血意义重大;心房提高了心室泵血的能 力。
(三)心音
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 壁所产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