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看的课堂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小看的课堂辩论
摘要:课堂上开展辩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课堂;辩论;学习兴趣;能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经历了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过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这是因为启发式教学既承认学生的自主思维,也承认学生认识、思维的多样性。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只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达到‘无师自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大前提下,我觉得,语文老师不能小看开展课堂辩论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才能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思考、辩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课堂上开展辩论,到底有哪些学习效果呢?
一、解疑
有疑问先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辩论是解疑的一种重要方式手段。辩论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由。只有辩论,真理才会愈辩愈明;只有争辩,才能发现谬误,发现更多的真理。
比如,学杜甫的《石壕吏》一诗时,当老师告诉学生这首诗反
映了作者杜甫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时,马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诗人杜甫那么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统治者,为什么在看差役抓老妇人服役时不上前阻止?”随后,其他同学纷纷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甲说:“因为诗人当时不方便露脸,一旦露脸也会被抓去服役。”乙马上反驳说:“诗人不是石壕村的人,所以差役不会抓过路人。”丙说:“诗人当时不上前阻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听了同学们的意见,我觉得他们也有一点道理,但又不够准确,于是我提示了一下:多从杜甫当时的思想上考虑。很快同学们达成共识:杜甫既同情劳动人民,又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又不想朝廷被叛军所灭,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面对老妇被抓的悲惨遭遇只好暗生同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矛盾思想。
二、激发思考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老师以讲为主,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难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思考惰性,要去除这种惰性,就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兴趣。课堂上辩论,必定存在问题,所以只要教师巧妙设疑,让学生产生辩论的欲望,那么,他们必然会积极思考那些问题。如教学《桃花源记》,我设下这样的问题:“如果现在你有幸发现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你会怎样做?”学生回答很踊跃。在此基础上,我设下一
道辩论题:“渔人再寻桃花源这个好地方对不对?”然后将一二组设为正方(渔人再寻桃花源这个好地方是对的),将三四组设为反方(渔人再寻桃花源这个好地方是不对的)。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找辩论的依据。十分钟后,双方进行激烈的争论,从做人的道德、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甚至国民的生育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争论面之广是我没预想到的。虽然这样的辩论会距离正规的辩论会很远,没有主辩手,也不分一辩、二辩……但它胜在人人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所以我想,若能常常这样做,时间一长,学生会不知不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会只拘泥于教辅资料。如果老师在组织上能更加规范点,那么学生在辩论的知识准备阶段一定会进行全面、大量的阅读,从而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加强表达能力
语文能力的其中一项是“说”的能力。说什么,如何说,这大有学问。说得好,说得令人信服,不容易。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时候,头脑中已经把问题想好了,可一到嘴边,舌头就打结。这是因为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而开展课堂辩论,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辩论赛必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观点、论证观点。所以,辩论中语言文字的推敲、文章的有机组织,必定是演讲能力、作文能力的全方位实战训练。开展辩论前,我经常让小组先讨论,再让学生发言。这样一来可令学生心理上有
准备,二来让他们对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里讲了一遍,等于表演彩排一样,因此,站起来回答时,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更有信心,表达起来也变得更流畅。
开展课堂辩论,可采用多种形式。
1.师生对辩。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最终的目的是学。课堂上应该充分大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作出价值判断,不强加结论。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时,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
2.同学互辩。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想自己的观点看法得到别人的认可。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设下了“阿长值得人怀念吗”这一辩论题,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提问。一轮热烈讨论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有持“值得”的观点,有持“不值得”的观点。前者列出阿长的优点为依据,后者列出阿长的缺点为依据。通过辩论,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后经老师点拨,同学们很快达成共识。
当然,要想课堂辩论开展得有效果,老师首先应备好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如何回签问题,做到心有丘壑。文章的主旨、特点、重点、教学目标应成竹在胸。另外,老师更要设计一些有辩论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下了如下问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叹惋。”为什么作者不一一写渔人说些什么?(2)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渔人会说什么?(3)桃源人为什么会叹惋?(4)为什么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寻时却“不复得路”?教学《背影》时,我设下了这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背影,作者却写得那样生动,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以上问题的辩论,学生往往很容易掌握一篇文章。
可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发言者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来说,新颖的课型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班级荣誉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开展课堂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培养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可不能小看课堂辩论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