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取食行为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
3. 分析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蚂蚁、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透明塑料瓶、细沙、白纸、尺子、秒表。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材料,但去除食物。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用白纸作为标记。
2.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蚂蚁,并记录蚂蚁的数量。
3.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食物,确保食物距离蚂蚁有一定的距离。
4. 观察并记录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包括取食时间、取食距离、取食数量等。
5. 分析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行为。
一部分蚂蚁负责寻找食物,一部分蚂蚁负责搬运食物,还有一部分蚂蚁负责清理食物残留物。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较强。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饼干碎。
3. 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远,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4.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部分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秩序。
五、实验分析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体现了蚂蚁的社会性。
在取食物过程中,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智能。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能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
3. 蚂蚁取食物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说明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
距离越远,风险越大,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也越长。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工合作、识别和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意识。
2. 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在取食物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七、实验建议1. 进一步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偏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深入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八年级生物上册 社会行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5.2.3社会行为练习一、选择题1.牧羊人放牧,只需要管好头羊,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依据是羊具有()A. 取食行为B. 社会行为C. 贮食行为D. 繁殖行为【答案】B【解析】解: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是由于羊群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等级。
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
因此牧羊人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
故选:B。
社会行为的特征:①具有明确的分工.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据此解答.关键知道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2.萤火虫可以利用闪光进行交流。
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它们甚至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A. 摄食B. 通讯C. 运动D. 产卵【答案】B【解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雄萤火虫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是利用动物语言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通讯。
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两只狗为争抢一块骨头而打架B. 一支威猛的头羊领导着羊群C. 一条蛇在追捕一只田鼠D. 美国红雀给雏鸟喂食【答案】B【解析】社会(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A.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打架是同种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攻击行为,A错误。
B.一支威猛的头羊领导着羊群,因为羊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属于社会行为,B正确。
C.一条蛇在追捕一只田鼠属于捕食行为,C错误。
D.美国红雀给雏鸟喂食属于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B。
4.“桃花深处蜜蜂喧”,蜂群中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的这种行为属于()A. 学习行为B. 迁徙行为C. 社会行为(社群行为)D. 防御行为【答案】C【解析】解:蜂群中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表明蜜蜂有明确的分工,因此蜜蜂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故选:C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5.小宝问妈妈:“为什么蚂蚁总是排成一队向前爬?”妈妈说:“可能是前面的蚂蚁留下了信号.”妈妈的回答在探究方法中属于()A. 观察B. 实验C. 提出问题D. 作出假设【答案】D【解析】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观察蚂蚁在取食行为中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实验材料:- 蚂蚁(同一种类的蚂蚁,如红火蚁)- 食物(例如糖水或咸水,以及固体食物如面包屑)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封闭的容器作为观察箱,可以选择透明的塑料盒子。
2. 在观察箱的底部放置食物并使用适当的封闭方式,确保食物不会被蚂蚁直接拿走。
3. 将一些蚂蚁放入观察箱中,并观察它们的取食行为。
4. 记录蚂蚁的数量、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5.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食物的种类、位置或数量,以观察蚂蚁的反应。
实验结果:观察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以下是一些观察结果:1. 分工合作:在观察箱中,蚂蚁通常会形成一个有序的行列,并跟随特定的路径前往食物。
有时,一些蚂蚁会离开队列、带回食物,并指引其他蚂蚁前往食物。
这种分工合作有助于有效获取更多的食物。
2. 信息共享:蚂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和特殊的信息素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传递食物的位置和种类信息。
这种信息共享化解了蚂蚁之间的竞争,使它们更加高效地获取食物。
3. 效率优化:蚂蚁可以根据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的决策。
当食物较容易获取时,蚂蚁数量较少;当食物较为稀缺时,蚂蚁数量会增加。
这种自适应的行为可以使整个蚁群在取食过程中更加高效。
4. 探索和利用:蚂蚁会探索不同的路径和种类的食物,以找到最佳的取食方式。
当一条路径上没有食物时,蚂蚁会试图寻找其他路径。
这种探索和利用的行为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实验讨论:蚂蚁取食实验结果表明,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效率优化以及探索和利用等行为来实现有效的取食。
这些行为的背后可能有一套复杂的信息交流和决策模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此外,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从蚂蚁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中学习到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蚂蚁的效率优化和探索利用中学习到合理分配资源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蚂蚁寻食作文
蚂蚁寻食作文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来到了一片郊外的田野上,准备观察一
下蚂蚁寻食的情景。
蚂蚁是非常勤劳的昆虫,它们为了寻找食物,
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毅力和智慧。
我发现,蚂蚁们在寻找食物时总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井然
有序地向前爬行。
这种队列行进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群体智慧的
体现。
蚂蚁们通过释放信息素,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得整
个队伍能够有条不紊地前行。
这种集体智慧让我深感震撼,它展现
了蚂蚁群体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
当蚂蚁们找到食物后,它们会迅速将食物运回蚁巢。
在运输食
物的过程中,蚂蚁们会相互合作,有的蚂蚁负责搬运食物,有的蚂
蚁则负责保护队伍,确保食物的安全运回蚁巢。
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使得蚂蚁们能够高效地完成食物的搬运任务,充分展现了它们
的团队合作精神。
除此之外,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还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求
生意志和适应能力。
无论是在高温的沙漠中,还是在寒冷的高山上,蚂蚁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触角嗅
觉来探测食物的气味,也可以通过挖掘地下隧道来寻找食物,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
观察完蚂蚁寻食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蚂蚁们的勤劳、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
它们用自己微小的身躯,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求生意志,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生动的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向蚂蚁学习,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蚂蚁的生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蚂蚁的社会结构、行为特点和生存方式,从而认识蚂蚁这一生物的独特之处。
二、实验方法1. 观察法:观察蚂蚁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记录其生活习性。
2. 实验法: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行为变化,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三、实验材料1. 蚂蚁窝:在校园或其他自然环境中寻找蚂蚁窝。
2. 实验器具:放大镜、透明容器、土壤、食物(如面包屑、糖等)。
3. 记录工具:笔记本、笔。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窝:找到蚂蚁窝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出入情况,记录蚂蚁的数量、体型、颜色等特征。
2. 观察蚂蚁活动:在蚂蚁窝附近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发现、取食食物,记录蚂蚁的行为特点。
3. 实验一: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在土壤中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取食,记录其行为。
4. 实验二: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观察蚂蚁如何应对外界威胁,如鸟类、昆虫等,记录其生存策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体型较小,呈黑色或棕色,有触角、足和腹部。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以适应地下生活。
2. 实验一结果:蚂蚁能迅速发现食物,并利用触角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取食。
3. 实验二结果:蚂蚁在遇到外界威胁时,会迅速撤退,躲避危险。
在巢穴附近,蚂蚁会相互合作,共同防御入侵者。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结构,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
2. 蚂蚁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触觉,能迅速发现食物和危险。
3.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适应地下生活。
4. 蚂蚁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繁衍。
七、实验拓展1. 观察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比较其差异。
2. 研究蚂蚁的繁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学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一)复习提问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的表格
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的表格篇一: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目标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一、知识回顾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
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一、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蚁窝加苦瓜汁棉花团加清水棉花团加食盐水棉花团三、实验结论归纳总结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
颜色有黑、褐、黄、红等。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实验背景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之一,其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组织性。
•蚂蚁的取食路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短路径”,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次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模式。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一个封闭的蚁巢和一个食物源(甜食)。
•将一组蚂蚁放置在蚁巢内,观察其取食行为。
•实验重复多次,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准备蚂蚁,并分组放置在蚁巢内。
2.在蚁巢外部放置食物源。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记录其路径、数量以及时间。
4.重复实验多次,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
•在大多数实验中,蚂蚁选择最短路径来取食。
•蚂蚁的取食路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中路径相对稳定。
•部分实验中,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最短路径的情况,可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结论
•蚂蚁的取食行为通常遵循最短路径原则。
•蚂蚁的取食路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偏离的情况。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提供了参考。
改进方向
•可进一步研究蚂蚁取食路径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可对蚂蚁进行机械干扰实验,以观察其对取食行为的适应能力。
•可通过视频记录和跟踪软件等技术手段,对蚂蚁的取食行为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以上是本次实验的报告。
注:文章中不含实际内容,仅为展示Markdown格式的样式。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一、取食行为(觅食行为)1.例子:蚂蚁吃糖汁2.这些也属于取食行为:(1)诱捕(2)使用工具(3)加工处理(4)捕食方式(5)贮存食物二、攻击行为1.注意:发生于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2.例子:为争骨头狗咬狗三、防御行为1.意义与概念:发生于不同种动物之间,防避敌害,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2.常见防御行为(1)警戒色(2)拟态(3)保护色(4)假死(5)其他方式:蜥蜴自动断尾;乌鸦聚众鸣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鼬遇敌释放“臭气”击退敌人3.防御行为的相对性:防御性为并不能彻底防止被捕食,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四、节律行为1.意义:是动物对自然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应周围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生活条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概念:随着地球太阳月球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有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
3.例子:候鸟南飞五、社群行为(社会行为)1.概念: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一系列的社群行为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明显的组织,有些高等动物的群体还有明显的等级。
3.例子:狒狒,蚂蚁,蜜蜂,狼不属于社群行为:一群生活在一起的蝙蝠;花盆下的一群鼠妇;森林里筑巢的鸟类;池塘里的一群青蛙;岩洞里数百只蝙蝠,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固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排卵六、繁殖行为1.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杜鹃靠大山雀孵卵)、求偶(孔雀开屏)、交配(蛙的抱对)、产卵(蜻蜓点水)、孵卵、对后代的抚育七、领域行为1.动物各自的领域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当食物缺乏时,动物占有的领域必须扩大。
2.例子:狗排尿做标记。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5.2.3 社会行为一、选择题1.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A. 蜜蜂的群体B. 蚂蚁的群体C. 白蚁的群体D. 绵羊的群体【答案】D【解析】解:A、蜜蜂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有蜂王、雄蜂、工蜂等,为社群行为,不符合题意.B、蚂蚁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为社群行为,不符合题意.C、白蚁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为社群行为,,不符合题意.D、绵羊的群体间,没有分工,各顾各的,不属于社群行为,符合题意.故选:D2.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高等,这有利于()A. 获得食物B. 逃避敌害C. 寻找配偶D.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答案】D【解析】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越能适应多变的复杂的生活环境。
故选择:D3.典型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A. 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平等B. 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平等C. 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不平等D. 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不平等【答案】C【解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白蚁是典型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工蚁、兵蚁、蚁后、雄蚁之分.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保卫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是负责保护蚁巢以及蚁巢中所有白蚁的安全,特征是双腭很大.黑猩猩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首领优先享有食物、配偶等.由此说明个体之间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不平等.故选:C.4.探究实验为避免误差,需要计算平均值,但也有个别例外.下列计算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是()A.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B. 探究植物对空气的湿度的影响C. 探究蚂蚁的通讯D. 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答案】C【解析】解: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而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不需要测定平均值.故选:C5.昆虫接受信息的重要结构是()A. 复眼B. 单眼C. 翅D. 触角【答案】D【解析】解:蝗虫的触角功能是通过密布其上的各种感受器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再由感觉细胞的树突、轴突将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蝗虫依靠对一系列感受器获得的不同感受输入的综合分析,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蝗虫头部的触角的功能是嗅觉感受器和触觉功能.故选:D.二、多选题6.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分工B. 群体内部成员一定都是平等的,所有成员都无特权C. 常见动物中蜜蜂、蚂蚁、猩猩等都有社会行为D. 动物社会行为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答案】BD【解析】解:A、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符合社会行为的特征,A正确;B、有的群体中还有等级制度,如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雄狒狒,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等权利,B错误;C、蜜蜂、蚂蚁和猩猩,群体中形成等级都属于社会行为的特征,C正确;D、动物社会行为之间都是用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如蜜蜂靠动作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故选:B、D7.下列关于动物社群行为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 群体中形成等级C. 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D. 成员可以群居也可以独居【答案】CD【解析】解: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动物通是讯群体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的前提.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如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如“8”字形摆尾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因此各成员之间不一定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故选:C8.下列有关动物社会社会行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群体内各成员一般都有明确分工B. 群体内常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C. 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群行为D. 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不会相互攻击【答案】CD【解析】解:据分析可知:A、B项是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而C项并不是具有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群行为,如鱼;D项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为了食物、配偶、领地等会相互攻击,因此选项CD错误.故选:CD.9.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 狼群捕食B. 蚁群分工C. 蜜蜂通讯D. 羔羊跪乳【答案】AD【解析】解:A、狼群成员间没有明确分工,狼群捕食属于捕食行为而不属于社群行为,A错误.B、蚁群分工属于社会行为,B正确.C、蜜蜂通讯通过动作进行交流,群内有分工,属于社会行为,C正确.D、羔羊跪乳不属于社会行为,D错误.故选:AD10.下列不属于动物间信息交流的是()A. 大雁的各种鸣叫声B. 变色龙能随周围环境变化体色C. 蚂蚁间相互碰触角D. 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避【答案】BD【解析】解:A、大雁的各种鸣叫声,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B、变色龙能随周围环境变化体色,这是防御行为而不是信息交流,B错误.C、蚂蚁间相互碰触角,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D、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避是为了保护自己,属于防御行为,D错误.故选:BD三、填空题11.群体生活的动物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__,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分工合作时通过动作、声音和________传递信息。
2021年秋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16章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学案(含解析) 北师大版(1)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1)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是第一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终生之力深切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看与研究,终于写就《昆虫记》一书。
他在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各类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术、天敌、繁衍等。
如开篇的“屎壳郎推粪球”,讲得极为详细,包括了那些食粪虫如何制作、转动和食用粪球等;在描述两只圣甲虫如何争夺一只粪球时,情节也超级复杂。
【例1-1】 法布尔用观观点观看动物的行为时所采纳的条件是( )A .进行必然的实验对照和比较B .野外的自然状态C .依照自己的需要改变更物的生活条件D .对所观看的动物施加必然的外界阻碍解析: A ×法布尔研究昆虫,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观察法,具体过程是让动物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B √C ×D ×答案:B(2)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是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他在对动物感觉器官的研究上很有成绩。
用实验证明了蜜蜂能分辨不同的颜色。
(3)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廷伯根是英籍荷兰动物学家,是研究海鸟行为的科学家。
他发觉银鸥幼雏在饥饿时,就会去啄亲鸟的喙,触发亲鸟反吐食物,饲养幼鸟。
这种行为是由什么引发的呢?廷伯根利用模型研究说明,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的行为是由亲鸟喙上的红斑引发的。
【例1-2】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得出的要紧结论是( )A .蜜蜂是色盲,只能分辨物体形状B .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多种颜色C .蜜蜂只能分辨黑白两种颜色D .蜜蜂只能识别鲜艳的颜色解析: A ×弗里施通过实验证明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多种颜色B √C ×D ×答案:B(4)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劳伦兹(,1903—1989)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刚孵化出来的雏鸭或野雁就能够够行走,离开巢时老是跟随自己的母亲走,尔后再也可不能跟从其他的动物了。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引言:蚂蚁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取食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蚂蚁的取食行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蚂蚁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策略。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蚂蚁种类,将它们置于一个封闭的实验箱中,箱子内部设置了多个食物源,每个食物源都与蚂蚁巢穴相距不同的距离。
我们记录了蚂蚁到达食物源的时间、食物源的容量、蚂蚁的数量等数据,并观察了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蚂蚁的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我们观察到蚂蚁群体中的个体分工明确,有的蚂蚁负责寻找食物源,有的蚂蚁负责将食物运回巢穴。
这种分工合作使得整个取食过程更加高效。
2.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策略性。
我们发现蚂蚁更倾向于选择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源,这可能是因为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更容易被发现和获取。
3.蚂蚁在取食过程中会释放信息素。
我们观察到蚂蚁在找到食物源后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吸引其他蚂蚁前来取食。
通过信息素的释放,蚂蚁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提高取食效率。
4.蚂蚁的取食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改变了实验箱中食物源的容量和数量,发现蚂蚁的取食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食物源容量较小或数量较少时,蚂蚁会更加迅速地将食物运回巢穴,以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充足。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蚂蚁的取食行为。
蚂蚁的高度组织性和分工性使得它们在取食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协作,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和信息素的释放则进一步展示了它们的智能行为。
此外,环境因素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说明了蚂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蚂蚁的组织性、分工性、策略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了生物界中一个非常成功的群体。
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昆虫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其他动物类群,而且在形态、行为和生态特征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取食习性、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
取食习性:昆虫的取食习性根据其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些昆虫是植食性的,它们以植物的叶片、茎或果实为食。
例如,蝴蝶和蜜蜂吸食花蜜,而毛虫则以植物的叶子为食。
另一些昆虫是肉食性的,它们以其他昆虫、动物尸体或血液为食。
蚊子、苍蝇和蜘蛛都属于肉食性昆虫。
还有一些昆虫是杂食性的,它们同时食用植物和其他昆虫。
例如,蚂蚁既采集植物的花蜜,又以死去的昆虫为食。
繁殖习性:昆虫的繁殖习性也具有多样性。
大多数昆虫通过交配来繁殖后代,但有些昆虫是孤雌生殖的,也就是说雌性个体可以独立繁衍后代。
这种方式常见于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雌性个体会产卵并养育幼虫,而雄性个体的存在仅限于交配。
另外,一些昆虫通过产卵和孵化的方式繁殖后代。
例如,蝴蝶会将卵附着在植物上,等待卵孵化成幼虫。
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变态后,成为成虫。
社会行为:社会性昆虫是昆虫界中最具有特色的群体之一。
其中包括蚂蚁、蜜蜂、黄蜂等昆虫。
这些昆虫通常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分工明确,有明确的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分为工蚁、兵蚁和雄蚁、雌蚁等不同的角色。
工蚁负责采集食物,兵蚁负责保护巢穴,雄蚁和雌蚁则负责繁殖后代。
蜜蜂则有工蜂、雄蜂和雌蜂等不同的角色,它们密切合作,进行蜜蜂巢的建设和维护。
这些社会性昆虫通过紧密的合作和协调,使整个群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总结:综上所述,昆虫的生活习性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们的取食习性、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都展现了昆虫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昆虫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生物类群,并且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昆虫的生活习性有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摘要:自然界中在很多动物都是群聚在一起的,有些动物之间还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工,甚至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优势等级。
它们生活在一起,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一些烈的社群行为。
蚂蚁就属于这样社群性的昆虫。
本文将探究蚂蚁的这些社群行为。
关键词:探究蚂蚁行为正文:提起蚂蚁,人们都知道蚂蚁是成群结队地运输食物,很多个体按照不同的角色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社群家族。
那么蚂蚁是按照什么等级去完成各种行为中不同的分工呢?它们个体之间在哪些行为上存在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蚂蚁行为的目的。
按照教材中关于《探究蚂蚁的行为》的活动要求,我和小组成员制定了一个实验计划。
按照计划,我们先到校园里去寻找一个蚂蚁窝。
现在和以前的房屋结构及路面铺设不同了,以前土路砖墙随处可以见到蚂蚁窝,现在到处是柏油路面、高楼大厦,再想从角落里找到蚂蚁还真要费一番周折。
老师建议我们在角落里丢弃一些食物引诱蚂蚁自己来寻找食物,顺藤摸瓜就可以找到蚂蚁的老巢。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们在墙角撒了一把方便面碎屑,希望可以钓得蚂蚁上钩。
撒上食物后一节课,果然有零零散散的蚂蚁对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运输食物碎屑。
跟随蚂蚁的队伍,我们在十几米远的一个树坑旁找到了它们的蚁穴。
按照距离计算,相当于我们人类发现几十公里以外的食物,那么,是谁最先发现的食物踪迹?它又是靠什么武器搜寻到食物的呢?它们最喜欢吃哪一类食物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中午带着糖块、馒头和蝗虫活体分别放在那个蚁穴不同方向却距离相同的地方,我们四个人兵分四路,分别蹲守在蚁穴附近和三处放置食物的地方。
过了好一会儿,有一只小蚂蚁出来蚁穴,两根触角前后左右地摆动,像在搜寻着什么信息,紧接着出了蚁穴向前爬了几十步,在有糖块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脑袋上的触角,又奔向有昆虫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触角,隔了约有两分钟,才向着放置馒头的方向晃动了几下触角。
接下来,蚂蚁朝这三处绕圈绕了一阵子,才停下脚步,我以为它确认完食物以后就会朝某个方向去侦察、落实食物,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朝任何一处食物爬去,而是径直回了蚁穴。
初中生物 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1 冀教版精品课件
“有多远?是不是有毛主席那么远?”他瞪大眼睛,脸上有我看不出来的表情。我局促地点了下头。他竟然很高兴:“闺女能到毛主席那里去了,不简单,我,我在家里等你回来。”表情甚是雀跃。我不想把话题往深里引了,怕他难受,说:“你要干活呢。”他说:“好,干活。”
我一直在思忖:要不要给父亲打个电话,要不要呢?
父亲一定是不在家的。他这时也许正站在5楼或者8楼的脚手架上奋力扔上了又一块砖,擦一擦汗的工夫,就被人拼命地吆喝。十几年了,人也上了50,不知道他,还受不受得了。
但父亲是心甘情愿又志得意满的,至少他每次与我说话都在努力表达这样的意思。而我,越发地不安。
生活再一次进入正轨,我可以不用踩小凳子炒菜了,干活也利落了许多,不再需要父亲烧火了。他便转移了目标,每天我写作业的时候就抚一抚我的英汉大词典,咕哝几句“小闺女不简单,能看这么大的外国书”,脸上是羡慕和骄傲。我对他笑一笑,他就很欢喜地走了。父亲显然对自己过的日子心满意足,眉眼间都活络了许多。
高中我没住校,仍然延续着这种生活,但是日子一天天逼近高考,我开始发慌。
4、学情分析
•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由于生物不参加 中考,学生不重视学习,他们虽然已经能初 步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但还 未能熟练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 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同。 学生在本节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习了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因此,需要学 习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 欲望,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 科学家的探究行为,并且将自己组的实验过 程和结果和其他组做对比,希望自己组的成 绩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充分肯定。
课前准备:
• 1、收集蚂蚁知识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探究问题:蚂蚁是群体出动取食吗?
1.3作出假设:蚂蚁发现食物后,会把它搬回去或招呼同伴来一起抬回去,蚂蚁不是群体出动取食,并且蚁王和蚁后不经常出去觅食。
1.4材料用具:一些碎馍渣,一颗小土钉,一把尺子,一块砖头。
1.5探究方案:我先把一些碎馍渣均匀地撒在一块砖头的周围,然后观察被吸引来的蚂蚁是如何取食的,这只蚂蚁会不会一次把碎馍渣运走?会不会向其他同伴发出信号来“协助”它运送这么一大块食物?
4.Schmid - Hempel ,P. Individually different foraging methods in the desert ant Cataglyphis bicolor. J . Ecol . 1980 ,68 :959~967.
5.Hê lldobler ,B. Recruitment behavior in Camponotus socius . Ioit . Vregl . Physio1 . 1971 ,75 :123~142.
3)在它返回的途中,有另外一只蚂蚁发现了这块被咬掉剩下的小馍渣,它先是用嘴咬着馍渣,使劲地往蚁窝的方向拽,在拽了一段时间后,它或许感到了筋疲力尽,停在了途中,可能是它依靠触角向别的蚂蚁发出了信号,又来了一只小蚂蚁,它们两只蚂蚁。一个在前面用嘴向蚁窝的方向拽,一个在后面推。但不久之后,它们都累了,于是一只蚂蚁留下来,看着小馍渣,另外一只按照回蚁窝的路线回去,钻到一个小洞里,小洞周围都是松松的土。
关键词:蚂蚁食物取食行为
蚂蚁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份之一。它的取食行为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又是高级消费者。一些蚂蚁能捕食多种害虫,控制害虫发生,加速有机质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一些蚂蚁却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吃掉或污染食品,传染疾病或叮咬人畜以及破坏树木、家具(1)。对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利用有益蚂蚁,防治有害蚂蚁提供理论依据。
1.6探究过程记录:
1)当我把碎馍渣才撒开不久,便有一只小蚂蚁爬了过来,它先是围着馍渣转了一圈,接着在一个馍渣稍向下凹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就顺着凹的地方爬到了馍渣的上面。
2)并没有向其他同伴发出信号,来协助它一起搬运,而是爬到馍渣的上方后,咬掉了一块小馍渣,咬掉小馍渣后,它咬着馍渣开始返回蚁窝。当我把馍渣放在距离蚁窝大约1米左右时,一只蚂蚁咬着馍渣在返回途中,选择了几次返回蚁窝的错误路线后,又重新按照正确的返回路线回到蚁窝。
The Ants Feeding Behavior
LiuRui
(HenanNormalUniversity,HenanXinxiang, 4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feeding behavior in the ant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main food, the way of feeding behavior and graz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reaction, especially the ant of ecological system influence feeding behavior are reviewed. Points out that the study of ants feeding behavior, can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ants in position and function, for rational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ant resource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致 谢本论文是在牛瑶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写作方法到总体步骤,都透着牛老师的心血。半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喜欢上了这位老师,牛老师勤勉的敬业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使我终身受益。值此文即将完成之际,谨向辛勤指导我的牛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另外,借此机会,谨向所有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最最诚挚的谢意。
4)我猜想,它可能在搬“援兵”。等了许久,没见一只蚂蚁出来,我用小土钉扒开窝一看,一只蚂蚁也没有。
5)可见,蚁王、蚁后不是轻易出洞寻食的。
1.7探究结果:蚁王、蚁后不是轻易出洞寻食,蚂蚁也不是经常群体性地搬运食物。
2.1综上所述,通过对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取食的机制和方式,更准确地评价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蚂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蚂蚁种群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如知道蚂蚁取食方式与种子的密度有关。密度高,就采取小组觅食的形式;密度低,就采取单独觅食的形式(24)。这样,可以通过调控种子密度来调控蚂蚁种群。知道捕食性蚂蚁对森林的保护作用及其所引起的“绿岛效应”,可以进行人助迁来调整环境中蚂蚁的种群密度,更有效地发挥蚂蚁的天敌作用。目前,蚂蚁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成为很有前途的经济昆虫。对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大规模人工饲养蚂蚁积累资料,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1 王常禄. 森林蚂蚁的研究与利用. 世界林业研究,1993 ,5 :35~40.
2 .吴坚,王常禄著. 中国蚂蚁.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John N. Sudd In. The Behavioral Ecology of Ants.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1987.
蚂蚁的取食行为
刘瑞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蚂蚁取食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蚂蚁的食物、觅食方式以及取食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反应等三个方面,特别是蚂蚁取食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蚂蚁的取食行为,能准确地评价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蚂蚁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Key words: the antfoodfeeding behavior
动
物行为生来自态学期
中
作
业
刘瑞
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生物技术
10042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