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653967a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6.png)
滥竽充数的寓意寓意:没有知识和技能,只靠欺骗生存的人,只获得一时的优势,却无法度过余生。
一个人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学习,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经得起一切考验。
成语:滥竽充数读音:làn yú chōng shù含义:比喻没有技能的人冒充有技能的人,占据一个位置,或者拿劣质的东西和好的混在一起充数字。
有时它也被用作一个自我谦虚的词。
古代管乐器。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近义词:浑水摸鱼[ hún shuǐ mō yú ] 也说混水摸鱼。
比喻乘着混乱捞取利益。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
”编造故事的故事告诉人们:造假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终还是会暴露自己。
如果一个人,像南郭先生一样,不会吹,没有真本事,只是装装样子吓唬人,在别人不知道真相的时候可以蒙混过关一阵子,但真相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扩展资料: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宣王酷爱音乐,尤其喜欢听吹奏。
他手下有300名擅长吹奏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招摇,总想在人前表现出君主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总要请这三百人一起为他演奏。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高兴地听着,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他,并把他放在了300人的吹气队里。
之后,南国的处士带着这300人一起到了齐宣王,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他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
其实,南国的处士并不知道怎么吹。
每次打球的时候,南国的处士都会用手拌在队伍里。
人晃身体,他也晃身体。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d5aa79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a.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中国古代传说,滥竽充数是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位叫钟离权的乐师到一家大宅院里演奏乐曲,来填补乐队的空缺。
这位乐师所演奏的乐曲并不精致优美,但是他的举止优雅,态度恭敬,所有人都很喜欢他。
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即使是滥竽充数,还是可以有一定的地位。
古人把滥竽充数的故事和过去的历史事件事件结合起来,以此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能力有限,也不要放弃希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信,并且适当地谦虚,充分利用手头上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工作。
同时,滥竽充数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公德标准。
在古代社会中,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它以滥竽充数为例子,让学习者理解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贯穿其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取得进步,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滥竽充数故事中所蕴涵的主题也可以从哲学角度加以探讨。
按照传统,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对事物的多样性的一种表述,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不可忽略,只有综合考虑多种能力,才能实现最佳组合。
总之,滥竽充数传说也许并不长久,但其中的故事内涵却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使我们更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团队凝聚力,做出更好的团队配合。
只有在追求高质量、协调一致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胜利。
滥竽充数的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a8fe1782dd88d0d233d46a2e.png)
滥竽充数的寓意【典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寓意】滥竽充数的寓意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e08897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0.png)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揭示道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假如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爱听吹竽,手下有300个擅长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爱喧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武,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出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抖,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快乐,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摆身体他也摇摆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马脚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预备,他将让它300人轮番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观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乐观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整理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e6cd7622e3f5727a5e9628c.png)
三一文库()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导语: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
中,以次充好。
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
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解释】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
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
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
第1页共4页
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
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
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
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
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
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
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
24。
《滥竽充数》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原文及译文
![《滥竽充数》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6e2c79852458fb770b56f4.png)
《滥竽充数》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滥竽充数: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滥竽充数: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c09fe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8.png)
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的寓言故事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有时候也用来(yònɡ lái)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rúguǒ)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běnlǐng),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挖苦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挖苦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时机,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抖,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快乐,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滥竽充数的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5a591fd80508763230121201.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寓意
![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dbd5652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e.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寓意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君特别喜欢听吹竽。
这个国君对于竽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常常会召集一群乐师到宫廷里为他演奏。
在众多的乐师当中,有一位南郭先生。
这南郭先生其实根本就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了这样一个能够混吃混喝的好机会,便动起了歪心思。
每当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装模作样地拿着竽,混在队伍里面。
他的嘴巴跟着别人的节奏一张一合,身子也跟着晃动,看起来还真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乐师。
由于宫廷里的乐师众多,大家一起吹奏,声音宏大,国君根本听不出来谁吹得好,谁吹得不好。
就这样,南郭先生靠着蒙混过关,竟然也得到了和其他乐师一样丰厚的赏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南郭先生一直过着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后来,国君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新国君和他的父亲不同,他觉得这么多人一起吹奏,声音虽然宏大,但不够细腻动听,于是他下令让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奏给他听。
这可把南郭先生吓坏了。
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吹竽,一旦单独吹奏,必定会露馅。
于是,在新国君下令之前,南郭先生赶紧收拾行李,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首先,它告诫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蒙混一时,是因为他利用了集体演奏的漏洞。
但当真正考验个人能力的时候,他就无处遁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欺骗和伪装来获取利益。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还企图蒙混过关。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避免陷入像南郭先生那样的尴尬境地。
再者,它还让我们明白,环境的变化可能会暴露虚假和无能。
在旧国君时期,南郭先生能够得逞,但新国君的政策改变,就让他的伪装无法继续。
这告诉我们,不能总是依赖于稳定不变的环境,而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
滥竽充数意思和寓意
![滥竽充数意思和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b7f43d0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8.png)
滥竽充数意思和寓意
滥竽充数是指在音乐演奏或其他活动中,由于人员不足或者不够专业,为了弥补缺陷而增加人数,而这些人可能并没有真正的能力或才华,只是为了填补场面而被邀请参与。
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活动的质量,也损害了参与者的声誉和形象。
滥竽充数的寓意是我们不能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忽略质量,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任何领域,只有真正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发挥出优秀的成果,而那些只是凑数的人,很难在活动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在选择参与者时慎重考虑,不要为了追求热闹而降低活动的质量。
- 1 -。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cadb4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a.png)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滥竽充数的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baf07f0055270722182ef708.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
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
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
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这个典故里,南郭先生就是一个滥竽.。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8ce6d4b10a6f524ccbf8572.png)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导读:【解释】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揭示道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2ebeb43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d.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被列为成语中最有力量的俗话之一,它指的是请求无能的人来回答一个问题,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个故事最初被提出是在中国古代的唐朝时期,当时的国王贞观帝(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测试官的聪明才智,给了他们一个残酷的挑战,让他们来解决他的一个难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贞观帝让官员们召来若干个游戏者,然后开始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滥竽充数”,游戏的目的是猜测出游戏者中谁是实际的官员,并且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
官员们立即把数量的游戏者减少到只有三个,两个是实际的官员,一个是普通的游戏者。
官员们开始向他们提出贞观帝的难题,但发现无论谁回答,答案总是错误的。
官员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决定从游戏者中找出一个真正的官员,假装他拥有官员聪明才智,以免贞观帝怒于他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官员们决定找一个“滥竽充数”者当作他们的官员,他们用贞观帝的难题来测试他们的智慧,结果发现答案是正确的!于是贞观帝给了这个“滥竽充数”者赏赐,并且称赞他的聪明才智。
官员们也非常高兴,因为此时,他们处理完这个困难的问题,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也完成了任务。
滥竽充数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即使我们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有时,我们也可能具有非凡能力,可以完成任务。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去看待任何人,只要好好探索一下,我们也可能会
发现令人惊讶的能力。
同时,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急躁,而是要冷静思考,从全局出发,看到一个更大的场景,找出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滥竽充数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从而让我们正确地看待生活,更好地面对挑战,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滥竽充数的寓意和启示
![滥竽充数的寓意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abbf36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d.png)
滥竽充数的寓意和启示
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处士不会吹竽而混在300人的队伍里充数,骗得了齐宣王,骗不过齐湣王,弄虚作假的人最终难以经得起时间考验,难免露出马脚,只有会真本领才能避免被揭穿伪装时的尴尬与风险。
战国时期南郭处士了解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后,就毛遂自荐在300人的乐师队伍里演奏,其实自己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也成功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齐宣王虚荣、识人不清、爱讲排场,而南郭机智、有勇有谋。
齐湣王继位后爱听独奏,南郭蒙混过关的日子也到头了,只得连夜逃走,可见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试想,如果南郭能早点跟随其他乐师学吹竽,技艺也将纯熟,等到齐湣王继位再单独吹竽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有了过失我们要学会及时补救。
当然,滥竽充数教会我们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应该去骗人,弄虚作假迟早会暴露,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要想在所属领域内里面站稳脚跟,还得学会真本事,靠自身实力说话才行。
从齐宣王的角度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容易被蒙蔽的掌权者。
在当下,滥竽充数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各类造假的学术论文、学生集体背课文、合唱以及工作中团队合作的任务等。
滥竽充数只能帮得了我们一时,甚至是埋下了一颗定时
炸弹,它往大了说有时是一种欺骗行为,所以不要轻易触碰这个底线。
但是也有人用滥竽充数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是谦虚的说法。
滥竽充数的解释和寓意
![滥竽充数的解释和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d0bdc3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4.png)
滥竽充数的解释和寓意
滥竽充数是指在乐队中,为了增加声音而加入一些技术不够娴熟的乐手,以达到满足音响需要的目的。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暂时满足需求,但在长期来看却会影响整个乐队的表现和声誉。
这个乐句的寓意可以引申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例如,在工作中,滥竽充数可能指的是招募不合适的人员,以填补职位空缺,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在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和成本。
同样,在婚姻和人际关系中,滥竽充数可能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结交不合适的朋友或恋人,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人们远离真正的朋友或伴侣,最终导致孤独和失落。
因此,滥竽充数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谨慎行事,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影响,更要注重品质而不是数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
- 1 -。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8c444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e.png)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道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君非常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喜欢听竽的演奏。
于是,国君就下令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竽乐队,从民间招募了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手。
在这三百个乐手中,有一个南郭先生。
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了这个招募的机会,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能进入王宫演奏,一定能享受荣华富贵。
”于是,他就混进了这个乐队。
每次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装模作样地拿着竽,嘴巴跟着别人的节奏乱动,看上去和其他乐手一样投入。
由于乐队的规模很大,大家一起吹奏,声音响亮而杂乱,国君根本听不出谁吹得好谁吹得不好。
就这样,南郭先生在乐队里混了一天又一天,白拿着丰厚的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这位喜欢听竽的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新国君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听乐手们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奏。
这可把南郭先生吓坏了,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吹,单独吹奏一定会露馅。
于是,在轮到他单独演奏之前,南郭先生赶紧收拾行李,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道理。
首先,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本事。
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在乐队里混日子,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靠的是弄虚作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挑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就很容易像南郭先生一样,最终被淘汰。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有诚信和正直的品质。
南郭先生的欺骗行为虽然一时得逞,但最终还是被揭穿了。
在与人交往和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不要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取利益。
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者,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有一定的启示。
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分辨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和滥竽充数的人。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让真正有才华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避免像故事中的国君那样被蒙在鼓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
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
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便派人四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了齐宣王的这种嗜好,就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吹竽技艺高超,混进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而实际上,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候,他就模仿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得惟妙惟肖。
由于是几百人的合奏,齐宣王根本听不出他的破绽。
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就是这样,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就称为滥竽充数了。
南郭先生就这样混了好几年,心安理得地领受优厚的赏赐。
齐宣王死后,齐王即位。
王同样爱听吹竽。
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要求乐师们一个个地在他面前独奏。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一旦露馅,别说饭碗,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
所以,趁王还没有叫他演奏时,就赶紧溜之大吉了。
这个成语的寓意有点象鱼目混珠,都是指没有真本事的混在众多相同的事物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