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后练习答案
第1课
阅读与思考
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解析与探究
农具的进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制等金属农具;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这种进步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保证。
自我测评
4、“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铁盐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第2课
阅读与思考
材料反映了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这种减弱的程度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自我测评
2、第一,春秋时期,随着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第二,随着私有土地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如齐国的“相发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第三,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的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最终使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
3、原始社会时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时期是以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如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有多种来源:如战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也有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的。第三种来源是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5、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赋税收,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并使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危及中央集权。统治者为了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常常采取“均田制”、“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第3课
阅读与思考
古代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人们自发的迁移到相对稳定的地方去;今天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为加强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和边疆地区,有组织的引导东部人口流动;二是农村人口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需求,满足自己致富的愿望,自发的移向城市。
自我测评:
1、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畜牧业或者是半农半牧区。
2、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
第4课
阅读与思考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之分。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原因是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官府强制规定手工业家族,并以法令形式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相传,不得更改;通过干涉手工业者的婚姻,维持手工业技术的延续。私营手工业市场狭小,规模不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严守技艺秘密,减少竞争,秘方祖传。
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它减少了技术的交流,市场狭小,最终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官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西周时,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手工业一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开始,官营手工业日趋萎缩。经营特点: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接受工官监督,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工匠职业世袭;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官营作坊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弊端丛生。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
私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勃然兴起,此后生产规模、范围日益扩大;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加深。到明代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经营特点: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至明代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第5课
阅读与思考
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热情地为30位大商人立传,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营的经验和原则。他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与探究
1、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理由是:”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世儒不察“所造成的,工商业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的经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2、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