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西概况

肥西地处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滨,古为“淮夷”、楚国、九江郡、庐州府辖,1948年建县。现辖4乡10镇2园区,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人口90万,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巢湖明珠、花木之乡”之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苗木花卉生产大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第一养禽大县、全省蚕桑生产十强县、全省文化先进县、全省农村卫生示范县、全省教育强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平安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十佳投资环境县、全省十佳环境优美县。

肥西区位优势明显。东接合肥滨湖新城,北连合肥高新区、经开区、科技示范区和政务文化新区,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已与合肥融为一体,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全面形成。交通条件十分便捷,县城上派距市政务中心7

分钟车程,合九、宁西、合武铁路以及合宁、合芜、合界、合叶等高速和206、312等国道穿境而过,建设中的1000吨级派河航道经巢湖可达江通海,建设中的4E级新桥国际机场坐落肥西北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分别位于南京、武汉、上海市1小时、2小时、3小时交通圈内。

肥西自然环境优美。东依全国五大淡水名湖——巢湖,南拥千年水乡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河,中枕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紫蓬山。全县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4个,省、市星级农家乐49家。县城上派紧临中国中部第一苗木花卉基地——三岗基地,四季花木葱笼,四水婉转环绕,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水生态园林城市。

肥西文化积淀厚重。境内发现古埂岗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居住遗址100多处,有舒王墩汉墓园、太平天国“三河大捷”古战场、清代淮军将领庄园圩堡群等重要遗址,是清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乡和现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客居地。1978年秋,山南镇小井庄农民率先开展“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肥西产业体系完备。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工业上,涌现了以江汽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格力、荣事达为龙头的家电制造业,以安利、富光为龙头的化工塑胶制造业,以宏源电力、中铁钢构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以神鹿双鹤为龙头的生物医药制造业,以森淼、温氏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体系。农业上,形成了苗木花卉、畜禽、水产、菜瓜果、蚕桑、花生等六大特色产业,三岗苗木、巢湖银鱼、肥西老母鸡、正旺土鸡蛋、高刘大白鹅等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畅销全国。

肥西发展势头迅猛。“十一五”以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沿海先发地区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按照“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镇化改善城乡面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创造引人注目的“肥西速度”,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崛起新路。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第一名。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

年会上发布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中,肥西县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9位、中部百强县第10位,成为安徽省唯一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的县。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

紧紧围绕“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五十强”的奋斗目标,继续推进“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继续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71.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11.6%。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065元,比上年净增7844元。

经济结构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65.2:22.7。其中,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7.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47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43万公顷,增长2.2%;油料种植面积2.36万公顷,减少8.8%;棉花种植面积0.77万公顷,减少4.3%;蔬菜种植面积1.32万公顷,增长4.3%;瓜果种植面积 0.52万公顷,增长0.3%。

粮食产量55.3万吨,增长5.4%,其中,稻谷产量47.17万吨,增长5.0%,小麦产量6.61万吨,增长5.8%;油料产量7.03万吨,增长31.9%;蔬菜产量29.54万吨,增长5.2%,瓜果产量10.18万吨,增长9.8%。

年末生猪存栏24.26万头,增长19.8%;全年生猪出栏44.29万头,增长12.0%。主要肉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7.9%;禽蛋产量7.75万吨,增长5.3%;水产品产量4.29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0.59万吨,增长1.8%。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3万千瓦,增长4.9%;农业拖拉机4.07万台、农业运输车2207台、排灌动力机械1.05万台,均与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5.34万吨,减少0.2%;农村用电量23645万千瓦时,增长8.2%;有效灌溉面积

86.6万亩,增长1.0%。

三、工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4户(其中,新增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95.4亿元,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1%。全县亿元以上企业13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4家,实现产值789.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经济总量88.2%。其中,轻工业实

现增加值66.5亿元,增长7.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5.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2.5:67.5。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87.3亿元,完成增加值22.7亿元,增

长40.4%。

全县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4

业(包括家电)、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788.5亿元,实现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8.1%。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分别增长10.7%、4.8%和78.6%。

四、建筑业

全县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48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85.9亿元,增长14.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6万平方米,增长11.9%,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