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整理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中医儿科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绪论 1.最早的小儿医: “扁鹊” 2.儿科最早的医案: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 3.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 4.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儿科奠基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5. 宋代痘疹疾病分两派:寒凉和温补学派 寒凉派——《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董汲,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温补学派——《小儿痘疹方论》陈文中 6.儿科专著: 《幼幼新书》 :南宋刘昉等,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 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7.明代儿科世医万全: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新书》等 ; 提出育婴四法: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 治病重保护胃气 8.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

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李东垣—重视固护脾胃 张从正——治热病擅用攻下。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0.清、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 生理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病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用药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小儿年龄共分为 7 期: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1学龄前期(幼童期) 周岁—7 周岁,特点: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健时期) (3 学龄期(7 周岁——女 12 岁,男 13 岁) 青春期(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 2.胎儿期:受孕到分娩—40 周—“十月怀胎”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供养并受影响 妊娠早期 12 周:不良因素 不良后果: 流产、死胎、畸型 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出生后 7 天—死亡率最高 3.新生儿期:出生—满 28 天, 特点:适应力低,抵抗力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生后最高) 4. 婴儿期: 出生 28 天—1 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最快—体重 3 倍,身长 1.5 倍,肺脾不足时期—肺脾病症多发 5.幼儿期:1 周岁—3 周岁,特点:智力发育迅速,肺脾不足仍明显,易发生意外事故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3+0.7×月龄 前半年:0.5kg/月→7+0.5×(月龄-6) 1 岁以上:8+2×年龄 kg 体重增长 2 个高峰 : 前 6 个月、青春期。

中医儿科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脾化湿;茵陈理中汤3、淤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寒凝血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2、阳气虚弱:益气温阳,通红活血;参附汤★★★★★第二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小儿上呼道感染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二、急性支气管炎1、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2、风热咳嗽: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三、肺炎1、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2、痰热闭肺证:清热宣肺,地毯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身五味子汤5、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汤★★★★★第三单元循环系统疾病●一、病毒性心肌炎1、邪毒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黄芩黄连汤3、痰瘀阻络: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5、信仰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充血性心力衰竭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阳虚水泛:温补心肾,化气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4、血脉淤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血府逐瘀汤★★★★★第四单元消化系统疾病●一、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解毒泻火;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二、疱疹性口炎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膈散2、心火上炎:清心泻火;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三、小儿腹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第五单元泌尿系统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风水相搏证: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湿热内侵: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三妙丸合导赤散3、水气上凛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历黄汤4、水毒内闭证: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肾病综合征1、脾虚湿困: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2、脾肾阳虚证:温阳利水;真武汤★★★★★第六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一、病毒性脑炎1、痰热壅盛: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2、痰蒙清窍证:涤痰开窍;涤痰汤3、痰瘀阻络: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之谜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二、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定痫;定痫丸3、痰痫:涤痰开窍;涤痰汤4、淤血痫:活血通络,通窍熄风;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6、脾肾两虚:补益脾肾;河车八味丸★★★★★第七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一、多发性抽动症1、肝亢风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千金龙胆汤2、痰火扰心:泻火涤痰,清心安神;礞石滚痰丸3、脾虚肝旺证:益气健脾,平肝熄风;醒脾散4、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第八单元造血系统疾病●一、营养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2、气不摄血证: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西根散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桃仁汤★★★★★第九单元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一、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2、热性: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3、虚实夹杂证:降气化痰,补肾纳气;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二)缓解期1、肺气虚弱:补肺固表;玉屏风散2、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不纳: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二、风湿热1、湿热阻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宣痹汤2、寒湿阻络:散寒除湿,养血祛风;益痹汤合独活寄生汤3、风湿淫心:祛风除湿,通络宁心;大秦九汤4、心脾阳虚:温阳利水;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5、气虚血瘀证:养血活血,益气通脉;补阳还五汤●三、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湿热流注:清热解毒利湿,祛瘀通络;清络饮2、气营两燔证:清气泻热,凉营化斑;清瘟败毒饮3、寒湿郁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乌头汤4、痰瘀痹阻:化痰行瘀,通络;双合汤5、肝肾亏虚:滋补肝肾,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四、过敏性紫癜1、风热伤络证: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犀角地黄汤3、湿热痹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散4、胃肠积热证: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5、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活血化瘀;西根散6、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消斑;黄芪桂枝五物汤●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清热解毒,辛凉透表;银翘散合白虎汤2、气营两燔证:清热解毒,凉营化瘀;清营汤3、起因梁上:益气养阴,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第十单元感染性疾病●一、麻疹顺证: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见形期:清热解毒透疹;清热透表汤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证:凉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二、风疹1、邪郁肺卫证:疏风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透疹凉解汤●三、水痘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2、毒热重症: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四、猩红热1、邪侵肺卫证:辛凉解表,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五、流行性腮腺炎常证:1、温毒在表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串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六、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毒邪内闭:清肠解毒,邪热开窍;黄连解毒汤2、内闭外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2、热毒炽盛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3、热瘀肝胆:清热解毒,利湿行痰;茵陈蒿汤4、正虚恋邪:益气养阴,兼清余热,通络化痰,气虚为主:竹叶石膏汤,阴虚:青蒿鳖甲汤★★★★★第十一单元中医相关病症●一、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2、风热:桑菊饮内伤咳嗽:1、痰热:清金化痰汤2、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3、气虚咳嗽:六君子汤4、阴虚咳嗽:沙参麦冬汤●二、积滞:1、乳食内积: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2、积滞化热:枳实导滞丸3、脾虚夹积:健脾丸●三、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证:异功散3、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四、惊风:感受风邪:银翘散温热疫毒:1、邪陷心肝证: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2、气营两燔证:清瘟败毒饮3、湿热疫毒证:黄连解毒汤4、暴受惊恐证:琥珀抱龙丸★★★★★★★第十一单元妊娠病★★★★★★★一、妊娠剧吐: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肝胃.痰湿阻滞-小半夏加茯苓;气阴两亏-生脉散合增液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1、先兆流产(胎动欲堕):肾虚-寿胎丸.;血热-保阴煎.;气血虚弱-胎元饮.外伤-圣愈汤;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2、难免流产(胎陨难留):胎动欲堕-脱花煎;胎堕不全-生化汤;气虚血脱-人身黄芪汤3、习惯性流产(屡孕屡堕、滑胎):肾气亏虚-补肾固冲丸;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阴虚血热-加减一阴煎4、流产感染:三、异位妊娠:II号方;已破损型(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包块型):宫外孕II号方;四、早产:肾虚-补肾安胎饮;气血虚弱-胎元血热-保阴煎;跌仆损伤-加味圣愈五、妊娠期高血压:脾虚-白术散;肾虚-真武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六、胎儿生长受限:阴虚内热-保阴煎;胞宫虚气血虚弱-胎元饮合寿胎丸;肾气亏虚-寿胎丸合温土锍麟汤;七、母婴血型不合:湿热内蕴-茵陈二黄汤;热瘀热-二丹茜草汤★★★★★★★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一、心脏病:心气虚-养心汤;阳虚水泛-真武心血虚-归脾汤;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蕴结-茵陈蒿汤;湿肝郁脾虚-逍遥散;热毒内陷-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三、糖尿病:肺热伤津-消渴方;肾阴亏虚-六胃热炽盛-玉女煎;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四、慢性肾炎:脾虚湿盛-白术散;肾阳虚-真武汤五、急性肾盂肾炎:阴虚火旺-知柏地黄;心火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六、胆内胆汁淤积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热入营血-犀角散★★★★★★★第十五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一、产后出血:气虚血脱-参附汤;瘀阻气闭-第十六单元产后病一、晚期产后出血:气虚-补中益气汤;血瘀-生化汤合失笑散;血热-保阴煎二、产褥感染: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热陷心包-清营汤送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清开灵滴注三、产褥中暑:暑入阳明-白虎汤;暑伤津气-暑犯心包-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灌服四、产褥抑郁:肝郁脾虚-逍遥散;神智错乱-心脾两虚-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五、产后缺乳:气血虚弱-通乳丹;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第十七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一、产后关节痛: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瘀外感-独活寄生汤;肾虚-养荣壮肾汤二、产后排尿异常:肾气丸;血瘀-加味四物汤;气滞-木通散;2、频数失禁:气虚-黄芪当归散;肾虚-肾气丸;★★★★★★★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一、阴部瘙痒: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肾阴虚血虚生风-当归饮子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不足-左归丸合二脾肾阳虚-右归丸;肝郁气滞-黑逍遥散;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三、硬化性苔藓:血虚化燥-人参养荣汤;肝肾脾肾阳虚-右归丸★★★★★★★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一、外阴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湿毒浸渍-五味消毒饮;二、前庭大腺炎:热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寒凝瘀滞-阳和汤三、阴道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肾虚湿盛-肾气丸合萆薢渗湿2、念珠菌阴道炎(乳快豆渣)::脾虚湿盛-完带汤;肾虚湿阻-内补丸3、细菌性阴道炎(带臭):湿热-止带方;湿毒-五味消毒饮;4、老年阴道炎:肾阴亏损-知柏地黄汤;湿热下注-易黄汤合知柏地黄汤;四、宫颈炎:湿热内蕴-龙胆泻肝汤;湿毒内侵脾虚-完带汤;肾虚-内补丸五、盆腔炎:湿热淤结-仙方活命饮2、慢性:湿热壅阻-银甲丸;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第二十单元月经病★★★★★★★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虚热-保阴煎合生脉散;实热-清热固经汤;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虚-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2、有排卵型功血(月经先期、过多,经期过长,经间期出血):①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经期过长):气虚-举元煎;虚热-两地汤;湿热蕴结-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②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先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归肾丸;阳盛血热-清经散;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③黄体萎缩不全(淋漓不净):脾虚气弱-归脾汤;湿热蕴结-四妙丸;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④排卵期出血(经间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肾阳虚-健固汤;湿热-清肝止淋汤;肝郁气滞-丹栀逍遥散二、闭经:肝肾不足-归肾丸;气血虚弱-人参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寒凝气滞-温经汤;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三、痛经: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肝肾亏虚-调肝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合桃红四物.气虚血瘀-理冲.肾虚血瘀-归肾合四物四、代偿性月经: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胃热肺肾阴虚-顺经汤;血瘀-血府逐瘀汤五、多囊卵巢综合症:肾虚-右归丸;肝经郁热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六、经前综合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肝肾脾肾阳虚-健固汤合四神丸;心脾气虚-归脾汤;瘀血阻滞-趁痛散七、绝经综合症:肾阴虚-左归饮;肾阳虚-右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丸★★★★★★★第二十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一、宫颈癌(赤白带下):肝郁化火-丹栀逍遥阴虚-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脾肾阳虚-真武汤合完带汤;二、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痰湿瘀阻-开郁二陈汤;湿热夹淤-清宫消瘕汤;阴虚内热-清海丸★★★★★★第二十三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损伤性疾病★★★★★★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理冲汤;肾虚血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二、子宫脱垂:气虚-补中益气汤;肾虚-大补湿热-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第二十五单元不孕症★★★★★★★肾虚-硫麟珠;肾阳虚-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汤;肝郁-开郁种玉汤;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第二十六单元盆腔淤血综合征★★★★★★★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肝肾亏损-调肝汤;★★★★★★★第二十七单元计划生育★★★★★★★一、人流术后出血:肝郁血热-舒郁清肝饮;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气虚-补中益气汤;。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儿科基本理论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包括“风、寒、暑、湿、火、毒”六淫和“气、血、津液、脏腑”等基本概念。

2. 儿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儿童生长发育、阳气充盈、阴精不足等有关,中医治疗着重于调整体质、激发自身抵抗力。

3. 中医儿科强调顺应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积极预防、提高免疫力,注重体质调理。

二、儿科常见疾病及中医治疗1. 儿科发热病:中医认为儿童的发热常与外感邪气入侵有关,可采取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2. 小儿感冒:常见病因有风邪侵袭、痰湿内阻等,治疗可选用辛温解表、祛痰化饮的中药进行调理。

3. 儿科腹泻:中医将腹泻分为寒泻、湿泻、热泻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可采取温中止泻、祛湿化痰、清热止泻等治疗。

4. 小儿哮喘:中医认为哮喘病因是肺气失宣,可采用祛风化痰、宽中止嗽的方法进行治疗。

5. 儿科消化道疾病:如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痛等,可采用调整脾胃、泻火解毒的中药治疗方法。

6. 小儿肺炎: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炎,中医将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散寒等中药进行治疗。

7. 儿科皮肤病:如湿疹、疹疮、痱子等,可采用祛湿、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8. 小儿疳积:中医认为疳积病因主要有肠胃积滞、脾胃虚弱等,可采用健脾化积、疏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10. 儿科外感病:如水肿、水痘、麻疹等,中医将采用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养生保健1. 儿童饮食养生:中医强调儿童饮食应强调多样性搭配、轻好混合,适当添加营养,遵循养肝健脾、益气补血、滋液温肾的原则。

2. 幼儿安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安全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冒、腹泻等疾病。

3. 儿童情志养生:中医认为儿童情志应保持愉快、稳定的状态,避免过度激动、情绪波动等。

4. 儿童运动保健:中医提倡儿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5. 中医按摩保健:中医提倡通过中医按摩手法进行脾胃保健、免疫调理等。

6. 儿童气功保健:中医认为气功可以调和气血、益筋骨、强身健体。

中医儿科复习提要

中医儿科复习提要

中医儿科复习提要总论1.钱乙对儿科的贡献,著作、创新、小儿生理、病理的概述、制方2.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纯阳、稚阴稚阳、脏腑娇嫩、传变迅速的理解3.四诊重点是儿科特色,指纹的内容,望舌苔在脾胃病的意义、按诊的范围、小儿用药的原则一、新生儿1、胎怯的临床表现2、新生儿黄疸、硬肿证的病因病理三传染病1、出疹性疾病鉴别(主要与发热的关系)2、麻疹、水痘的顺逆判断3、腮腺炎的主要表现二、肺系疾病1、感冒的兼夹证2、外感咳嗽各型的主要特点3、肺炎喘嗽的病理特征、常见的变证、在治疗上的总则。

4、哮喘反复发作的病因5、麻杏石甘汤的主要适应证,在热喘治疗上与定喘汤有何不同6、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在寒喘治疗上的异同寒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细辛、半夏∕桂枝、芍药—解表寒射于麻黄汤∕生姜、五味子、大枣﹨射干、紫苑、冬花—化寒痰热喘—清热化痰、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清热定喘∕辛凉宣肺—兼有表症定喘汤∕﹨清热化痰—痰热症(桑白皮、苏子、冬花、半夏)三、脾胃系统1、鹅口疮、口疮的鉴别要点2、口疮如何从发作部位来辨明病因、常型的主方3、厌食的定义、治疗总则4、泄泻的中医治疗总则、泄泻日久最常见的并发证5、疳证的含义、主要发病机理、治疗原则、三期的治疗特点。

四、心肝疾病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病理基础及治疗原则2、病毒性心肌炎各型的主方3、急惊风的病因、四证、治疗原则五、肾系疾病1、水肿病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的的主证、治则、主方,阳水风水相博的水肿特点及机理2、水毒内闭的含义及主证3、性早熟的主要病机、治疗原则,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的主要表现及主方4、紫癜的主要病因及治疗原则、风热、血热的主证及主方5、遗尿肾气不固型的主证、治则、方剂、主要的加减。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及疾病诊治的医学学科。

对于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同学来说,系统地复习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和不完善的状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

(二)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小儿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同时,小儿发病后,邪气易盛,正气易虚,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实转虚,变化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

且小儿病因单纯,情志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好转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大。

二、小儿生长发育(一)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5kg,1 岁时体重约为 9kg,2 岁时约为 12kg,2 岁至 12 岁体重(kg)=年龄×2 + 8。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1 岁时约为 75cm,2 岁时约为 85cm,2 岁至 12 岁身高(cm)=年龄×7 + 70。

(三)囟门前囟在出生时约 10 20cm,一般在 1 15 岁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多在出生后 2 4 个月内闭合。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一、小儿年龄分期(一)体重:岀生体重:3kg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75cm ;生后第二年85cm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三)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或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陷(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囟陷囟填(充满)——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四)头围:初生33-34cm ,出生后前3月和后9月各增加6cm ,1周岁46cm ,2周岁48cm ,15周岁接近成人54-58cm意义: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提示解颅(五)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后:胸围-头围(cm )≈年龄-1意义:胸围较小——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吸气和呼气的平均值)(六)牙齿:乳牙20颗:4-10个月萌出,2-2.5岁出齐;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恒牙出齐32颗: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七)呼吸、脉搏、血压: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越快、血压愈低(八)感知运动语言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5个月眼与手的动作协调、7~8个月发出复音、12月后可独走 岀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肺、肾三脏不足为主②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指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二)病因特点①外感因素(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卫外功能弱);②乳食因素(脾常不足,乳食所伤)③先天因素;④情志因素(最常见的是惊恐);⑤意外因素;⑥其他因素等(三)病理特点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脾常不足;肾常虚②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儿科四诊特点(参见中医诊断学,以下列举多为儿科病为主的症状)(一)儿科四诊应用特点: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二)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总望诊(望神色、望形态);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1、望神色——面色红润,两目有神,表情活泼,反应敏捷均为神气充沛之象面色晦暗,两目无神,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均为体弱多病或病情较重之象2、望形态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尿血——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米泪水样便——脾胃虚弱,饮食不调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6、察指纹: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正常小儿指纹为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以上“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气命,浅轻重;纹达指尖为透关射甲(三)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听声音①啼哭声:肠套叠引起的哭声多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大便;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者谨防急喉风②呼吸声:呼吸急迫,甚则鼻煽,咳嗽频作者为肺气闭郁;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肺气欲绝之状③咳嗽声:咳声嘶哑如犬吠者为白喉、急喉风;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顿咳(百日咳)④语言声:高声尖叫,多为剧痛、惊风;谵语妄言,声高有力,兼神志不清——热闭心包2、嗅气味①口中气味:口气秽臭,多为肺胃积热,伤食积滞,浊气上蒸;口气腐臭,兼浓痰带血——肺痈②大小便气味:大便酸腐,多因伤食;臭气不著,完谷不化——脾肾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脾肾阳虚③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粪——肠结气阻,秽粪上逆(四)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问年龄:2岁以内问婴儿实足月龄2、问病情: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睡眠(五)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儿科脉诊: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次数以一息6-7至为常,5至以下为迟,7至以上为数2、按诊(一)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常用于外感病中作为辅助辨证方法(二)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三)卫气营血辨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温热病邪侵袭——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六、儿科治法概要(一)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1、用药原则:治疗及时准确;方药精简灵巧;重视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2、给药方法:口服给药法;鼻饲给药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直肠给药法;注射给药法(二)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消食导滞、利水消肿、驱虫安蛔、镇惊息风、补脾健脾、调脾助运、培元补肾、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回阳救逆法等(三)外治法:熏洗法、涂敷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药袋疗法、推拿疗法①捏脊疗法: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②刺四缝疗法:主要适应证是小儿厌食症、疳证等,作用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第二单元胎儿期保健一、胎儿期保健——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饮食调养,嗜好有节;调适寒温,防感外邪;劳逸结合,适当活动;精神内守,调畅情志;避免外伤,节制房事;审慎用药,避其药毒(妊娠禁忌①毒性药;②破血药;③攻逐药)二、婴儿期保健(一)新生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自行消失,不需挑刮②女婴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③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④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二)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拭口洁眼、断脐护脐、洗浴衣着、祛除胎毒胎毒为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临床常用的祛胎毒法——银花甘草法,豆豉法,黄连法,大黄法三、喂养方式及选择(一)母乳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按需喂哺为主①方法: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就可开奶,满月前坚持按需喂哺,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定时喂养②断奶: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二)人工喂养:4个月内不能母乳喂养者(三)混合喂养:母乳不足者四、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一、胎怯————————————————————————————————————————————(一)发病特点: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为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二)病因病机:病因——先天不足病变脏腑——肾、脾(三)诊断:相当于西医的低出生体重儿。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私用)一,填选(1)*扁鹊为“小儿病”为第一个儿科医学(2)*最早的儿科教育,始于隋唐时期,专设少小科,即儿科。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

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4)钱乙编的《小儿药证直觉》创建了儿科五脏辩证体系。

(5)《幼幼新书》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6)《幼幼新书》《活幼口议》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的集中论述(7)*小儿易寒的生理基础是:稚阳易热的生理基础是:稚阴,纯阳(8)*小儿易趋康复的原因是:脏气清灵(9)*无色主病(多选):白色:多为虚证,寒证红色:热证(实热和虚热)黄色:多属脾虚或有湿浊黑色:主寒证,痛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证(与成人不同)瘀证(10)脉诊特点:初生婴儿:7-8至/息;一岁:6-7至/息,四岁:6至/息,8岁:5至/息,>14岁与成人相同,4至/息(11)*小儿用药剂量:新生儿=1/6成人量婴儿=2/6成人量幼儿=3/6成人量幼童=4/6成人量学龄儿童=6/6或4/6成人量(注意约分)(12)小儿推拿穴位(估计选择):洪池,曲池,三关,胃经,脾经,大肠,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六腑,内八卦,内劳宫,土入,运水,总筋,天河水(13)*胎怯诊断:体重<2500g身长不足46cm(14)胎怯以脏腑辨证为纲,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法则(15)*硬肿症的分期:轻度中度重度(16)胎黄诊断(选择):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10-14天早产儿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17)鹅口疮的病因——外因:感受秽毒之邪;内因:正虚或正气不和(18)呕吐的病因——外因:肝脏受邪和惊恐导致;内因:邪食客犯和胃虚(19)痄腮的病机——邪客少阳经络(20)风疹引起耳后,枕部臖(性)部核肿胀的病因——邪客经络(21)胎黄的病机:客阻或/和伤及肝胆,气滞血瘀(22)感冒病机:邪客卫表(23)肺炎喘嗽邪盛期的病机为:a肺气郁闭,b痰阻干肺,c气滞血涩,d 肺热炎迫(24)腹痛的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25)咳嗽辨证要点:先辩外感还是内伤,再辩病性,寒热,部位,性质,程度,虚实。

中医儿科 复习课

中医儿科 复习课

题型单选:60道简单5~6道病例分析2道一、发展史儿科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儿科理论的萌芽——《内经》唐末出现了我国儿科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颅囟经》,书中首创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理论。

儿科鼻祖钱乙(北宋,有《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贡献: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2)首创以五脏为纲的辩证原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3)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4)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五脏补泻方: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导赤散、六味地黄丸等5)对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有较详细的记述,并有对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温热病的鉴别6)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法。

7)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断。

南宋陈文忠——中医儿科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大胆提出用温补法治疗痘疹,首创以附、桂、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痘疹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

提出“养子十诀”倡导小儿要“头凉”“脚暖”。

)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幼幼新书》南宋刘昉著明·万全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提出小儿脾肺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两有余,三不足)。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学说是吴鞠通最早明确的。

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记载小儿常见病证达30余种,进一步完善了指纹诊法的辩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后世加“三关测轻重”被沿用至今。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的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年龄越小,生机越旺盛、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用“纯阳”说对此特点进行概括。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形,指脏腑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气,指脏腑功能活动。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习知识学复习材料一、中医理论1.《黄帝内经》的相关内容,包括《灵枢》、《素问》等。

2.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原理及应用。

3.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理论和分类方法,包括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等的辨证要点。

4.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相关内容。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掌握儿童相关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观察要点。

2.问诊:了解儿童病史、症状、发病时间等详细信息。

3.切诊:掌握儿童相关的脉象特点,如脉搏形态、速度、力度等。

三、中医诊疗技术1.掌握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

2.了解儿童针灸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3.掌握中药治疗儿童病症的常用方剂,如小儿感冒、脾胃虚弱等。

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1.小儿发热: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方剂。

2.儿童腹痛:了解脏腑学说在儿科腹痛中的应用。

3.小儿哮喘:掌握相关的中医原因和治疗方法。

4.小儿脾胃虚弱:了解脾胃虚弱的中医病因和治疗方法。

5.小儿湿疹:掌握中医辨证要点和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五、中药学知识1.了解儿童相关的常用中药材和药方,如黄芩、黄连、柴胡等。

2.掌握中药煎煮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

六、养生保健1.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

2.了解儿童饮食的宜忌,掌握调理脾胃的养生方法。

以上是中医儿科学习的一些复习材料,学习者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实践和临床经验也是学习中医儿科的重要途径,建议学习者多参加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儿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中医儿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儿科的定义:中医儿科是指中医学在治疗儿童疾病方面的应用。

即中医学根据儿童的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儿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科。

2. 儿科的特点:儿科属于儿童内外科的范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

儿科有许多特殊的诊断、治疗方法,所以儿科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独特方面。

二、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五脏观:中医儿科发病的理论依据是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五脏的功能状态和个体经络气血的状况来诊断病人的病情。

2. 气血津液:儿童的气血津液数量较多,而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要弱于成人,因此儿科的治疗方法是要根据气血津液的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

3. 本虚扶实: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生理功能较弱,抵抗力差,所以在治疗儿童疾病时要注重本虚扶实,辩证施治。

三、常见的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1. 鼻炎:鼻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医儿科治疗鼻炎注重辨证施治,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理气祛痰等。

2. 咳嗽:儿童咳嗽多见,中医儿科治疗咳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可根据儿童体质、病情的表现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治疗。

3. 消化道疾病:儿童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腹泻、便秘、呕吐等,中医儿科治疗这些疾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来治疗。

4. 发热: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中医儿科治疗发热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实证或虚证来进行治疗。

四、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儿科治疗的主要方法,中医儿科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儿科的常用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一些急性疾病和外伤等。

4.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在中医儿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体质虚弱的儿童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

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

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第一篇:中医儿科学考点复习总结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习题集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最早儿科医生为( )A .巫方B .扁鹊C .钱乙D .巢元方E .孙思邈2 .相传至今,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 )A .《山海经》B .《诸病源候论》C .《小儿药证直诀》D .《颅囟经》E .《五十二病方》3 .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A .钱乙B .扁鹊C .巢元方D .张仲景E .薛己4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在其以下哪一著作中论小儿各科病证221 种,列医案1540 则。

( )A .《活幼口议》B .《保婴摄要》C .《育婴秘诀》D .《幼幼新书》E .《幼科发挥》5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A .吴鞠通B .陈复正C .万全D .薛已E .扁鹊6 .一般将多少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 )A .11 岁B .17 岁C .14 岁D .18 岁E .9 岁7 .妊娠早期多少周前的胚胎期,从受精卵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 )A .4 周B .8 周C .12 周D .16 周E .6 周8 .幼儿期一般是指( )A .自出生至生后28 天B .1 周岁至6 周岁C .出生28 天后至l 周岁D .3 周岁至7 周岁E .7 周岁至10 周岁9 .新生儿的头围一般为( )A .26cmB .28cmC .44cmD .34cmE .20cm10 .“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 )A .《脉经》B .《诸病源候沦》C .《颅囟经》D .《温病条辨》E .《山海经》二、填空题1 .《山海经》中所载的__________ 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2 .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婴幼儿体属______ 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等疾病的证治。

3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

4 .南宋时______ 一书中明确提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

5 .明代明医万全提出了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的“育婴四法”。

6 .清代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 ______ ”,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______ 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7 .清代儿科名家陈复正著《幼幼集成》,倡导______ 诊法。

8 .国际上将孕期满28 周到出生后7 天止,定为______ 。

9 .出生后小儿的发育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 两方面。

10 .小儿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

三、名词解释1纯阳学说2稚阴稚阳四、简答题何为变蒸学说及其意义。

第二章常见病—肺脏病一、名词解释题1 、感冒2 、咳嗽3 .肺炎喘嗽4 .哮喘二、填空题1 .小儿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

2 .小儿感冒冬春多______ 、____________ 及______ ,夏秋季节多______ ,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______3 .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__________________ ,病位主要在______ 。

4 .痰热咳嗽治以______ ,代表方为______ ______ ;痰湿咳嗽治以____________ ,代表方为___________5 .肺炎喘嗽风寒闭肺型的治法是______ 、____________ 。

风热闭肺型的治法是______.6 .肺炎喘嗽的治疗原则,以______ ,______ 为主法。

痰多壅盛者,首先______ ;喘憋严重者,治以____________ ;气滞血瘀者,治以______ 。

7 .肺炎喘嗽的辨证要点,病初应分清____________ 还是____________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__________ 、。

8 .肺炎喘嗽的病理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 。

9 .哮喘的内因责之于______ ,与____________ 有关,外因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0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

发作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以邪实为主;缓解期出现____________ 三脏不足,以正虚为主。

三、单项选择愿1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 )A .疏风解表B .疏风清热C. 疏风散寒D .清热解毒解毒利咽2 .感冒夹惊的病位在( )A. 心肺B .肺肾C .肝肺D .脾肺E .肝脾3 .感冒夹滞的治法应在解表的同时佐以( )A .消食导滞B .化痰止咳C .镇惊熄风、D .宜肺化痰E .清热通腑4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小痰鸣,苔滑腻,证属( )A .感冒夹滞n .感冒夹惊C .暑邪感冒D .感冒夹痰E .时行感冒5 .咳嗽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 )A .支气管炎D .支气管肺炎C .支气管哮喘D .百日咳E .支气管扩张6 .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 )A .风热咳嗽B .痰热咳嗽C .痰湿咳嗽D .风寒咳嗽E. 阴虚咳嗽7 .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 )A .痰热咳嗽B .痰湿咳嗽C .风热咳嗽D .阴虚咳嗽E .气虚咳嗽8 .气虚咳嗽的首选方剂是( )A .六君子汤B. 四君子汤 C .三子养亲汤D .清金化痰汤E. 沙参麦冬汤9 .二陈汤适用于( )A .风寒咳嗽B. 风热咳嗽C .痰湿咳嗽D .痰热咳嗽E .阴虚咳嗽10 .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 )A .《小儿药证直决》B .《幼幼集成》C .《幼科发挥》D .《麻科活人全书》E .《颅囟经》11 .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最佳选方为( )A .麻杏石甘汤R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C .葶苈大枣泻肺汤D .清肺化痰汤E .五虎汤合葶厉大枣泻肺汤12 .参附龙牡救逆汤适用于肺炎喘嗽那个证型( )A .邪陷厥阴B .肺脾气虚C .心阳虚袁D .痰热闭肺E .痰浊闭肺13 .肺炎喘嗽,症见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

应辨证为( )A .心阳虚衰B .痰热闭帅C .风热闭肺D .痰浊闭肺E. 邪陷厥阴14 .哮喘发作时的病机主要是( )A .痰饮留伏,肺脾虚弱B .肺气壅塞,痰热内盛C .邪气犯肺,肺失宣降D .痰气搏结,阻塞气道E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15 .哮喘肺脾气虚型的首选方剂是( )A .金匮肾气丸B .四君子汤C. 异功散合玉屏风散D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E .补中益气汤四、简答题1 .何为小儿感冒的治疗原则?2 .试述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3 .为什么说哮喘会“由实转虚,迁延难愈” ?五、论述题1 .试述虚证咳嗽的临床分型及证治?2 .试述肺炎喘嗽痰热闭肺、痰浊闭肺证候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常见病--脾胃病证一、名词解释题1 .鹅口疮3食积3疳证二、填空题1 .小儿鹅口疮的主要病因为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 .鹅口疮的病位在_____ ,疝久可影响到_____ 。

3 .小儿口疮多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所致。

4 .小儿口疮的治疗,实证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虚证宜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5. 小儿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或出现_____ 。

6 .小儿外感____________ 邪均可致泻,唯无____________ 致泻之说。

其他外邪致病则常于____________ 邪相合。

7 .厌食的治疗以____________ 为原则,其中脾胃阴虚型厌食的最佳选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食积的临床特征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为主。

9 .厌食的辨证要区别是以____________ 为主,还是以________________ 为主。

10 .《小儿药证直决》指出:“疳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之所作也。

11 .积为___________ 之母,无积不成____________ 。

12 .干疳阶段,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1 .一鹅口疮患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周围红甚,烦躁面赤,吮乳啼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指纹紫。

证属( )A .虚火上浮B .焦热谣C .心脾积热D .肺胃热盛E .脾胃湿热2 .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首选方为( )A .五味化毒丹B .知柏地黄丸C .牛黄解毒丸D .小儿化毒丹E .清热泻脾散3 .小儿口疮心火上炎证的首选方为( )A .清热泻脾散B. 三黄石膏汤C .泻心导赤汤D .凉膈散E .半夏泻心汤4 .患儿口舌溃疡,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反复发作,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 )A .风热乘脾B .心火上炎C .脾肾亏虚D .心脾积热E ,虚火上炎5 .下列哪个季节发生的泄泻易引起流行( )A .冬春季B .秋冬季C .夏暑季D .夏秋季U .春夏季6 .湿热泻的特点是( )A .大便稀溏酸臭B .大便清稀多沫C .泻下急迫臭秽D .大便稀溏不臭E .泻下赤白脓血7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见于( )A .《幼幼集成》B .《小儿药证直诀》C .《景岳全书》D .《医宗金鉴》E. 《幼科发挥》8 .小儿暴泻最多见于( )A .伤食泻B .风寒泻C .脾肾阳虚泻D .湿热泻E .脾虚泻9 .患儿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偶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大便不凋,精神如常,舌苔薄白而腻。

其最佳治法是( )A .健脾益气,佐以助运D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C .滋脾养胃,佐以助运D .疏肝理气,运脾开胃E .消积导滞,运脾开胃10 .脾运失健型厌食的最佳选方是( )A .养胃增液汤B .保和丸C .不换金正气散D .平胃散E .异功散加味11 .关于食积的最早汇载见于( )A .《内经》B .《伤寒杂病沦》C .《干金要方》D .《诸病源候沦》[ .《小儿药证直决》12 .《保婴撮要》所论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是( )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凋D .心脾两虚E .肺脾气虚13 .症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拒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门腻,脉沉细滑、其最佳选方为( )A .消乳丸B .保和丸C .健脾丸D .异功散E .不换金正气散14 .疳之病名首见于( )A .《内经》B .《伤寒沦》C .《金匮要略》D .《千金要方》E .《诸病源候沦》15 .形体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毛发干枯,口唇干燥,大便时溏时秘,舌淡少津,脉沉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