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合理应用
抗组胺药怎么用
抗组胺药怎么用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明确疗效,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
但是,抗组胺药物依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等。
因此,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和维护患者健康非常必要。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用药时间要求对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
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 4 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而对于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实验阳性者至少维持治疗 6 个月或更长时间。
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
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
2. 联合药物使用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
研究发现,H1 和 H2 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相互竞争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3A4,提高抗组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 H1 和 H2 受体而起作用,因此不依赖肝脏代谢的 H1 受体拮抗剂,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与 H2 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1. 儿童患者的合理应用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肠道外剂型(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且可用于 2 岁以下婴儿,其中羟嗪是英国批准用于 1 岁以下儿童唯一的抗组胺药,所以目前为止氯苯那敏仍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异丙嗪可致 2 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 2 岁以下儿童禁用,2 岁及 2 岁以上儿童慎用。
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其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 FDA 即批准西替利嗪可用于 2~5 岁儿童,现国内已应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
2. 孕妇、哺乳期患者的合理应用美国 FDA 对氯苯那敏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B 级,孕妇慎用。
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美国 FDA 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C 级,孕妇临产前 1~2 周应停用本品。
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之间『联用』的讨论
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之间『联用』的讨论下面是一例第二代抗组胺药联用的门诊处方,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患者:女,41岁,临床诊断:慢性荨麻疹。
医生处方:氯雷他定片10mg×7,10mg/次,1次/日,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mg×10,5mg/次,1次/日,口服。
药师点评: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机制相同,属重复用药。
问: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联用合理吗?在临床抗过敏治疗中,常见到抗组胺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不仅有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抗组胺药联用,还大量出现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
比如,西替利嗪与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与非索非那定等。
这样应用合理吗?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联用合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等开具处方。
虽然,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产物,但两者联用符合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所推荐的荨麻疹二线药物治疗方案。
即:荨麻疹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当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
讨论:1.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机制抗组胺药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是抗组胺药发挥抗过敏作用的经典机制。
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和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
这是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机制之一。
2.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用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地氯雷他定除了有抗组胺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外,还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用,抗组胺作用和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增强,这一点毋容置疑。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说明书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盐酸异丙嗪注射液、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说明书组胺是一种化学介质,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白细胞内。
当这些细胞受到免疫性原因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后,抗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细胞受伤释放大量组胺等。
组胺通过各组织器官的H1和H2受体引起皮肤和粘膜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产生红斑和风团;脑血管扩张(发生头痛);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和心排出量增加;使支气管及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组胺刺激神经末梢也导致瘙痒和疼痛。
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易产生一系列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因此应用抗组胺药就显得非常重要。
H1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
1.药理作用H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粘附分子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分,抗组胺药物能抑制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
不同的抗组胺药还可能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乙酰胆碱作用、抗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晕动、抗呕吐,抗咳嗽、抗惊厥、局部麻醉等药理作用。
如特非那丁尚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西替利嗪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还可通过抑制粘附因子来阻断及抑制气道反应性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因而该药可有效地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和改善支气管哮喘的慢性症状[1]。
2.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和特点H1受体拮抗剂可根据其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对H1受体的选择性和镇静作用的有无,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2.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羟嗪等。
它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对H2和H3受体作用甚小),在低浓度时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但与H1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除作用于H1受体外,还能不同程度地阻断胆碱能受体、a受体、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
息斯敏的合理使用
息斯敏的合理使用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年(卷),期】1998(005)004【摘要】近年来,有人将抗组胺药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传统的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一类称为新型抗组胺药,息斯敏就是这类药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息斯敏与H_1受体有很强的亲合力,有高度的选择性,即除H_1受体外,很难与其它药理学受体结合。
息斯敏是一种长效制剂,它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去甲基阿司咪唑,后者和息斯敏一样,也具有抗组胺活性。
息斯敏代谢产物与H_1受体结合后,解离速率甚慢,这是它作用持久的基本原因。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连续服用息斯敏后,息斯敏和去甲基阿司咪唑的清除半衰期可长达13天;息斯敏对皮内注射组胺引起的风团和红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停药之后,这种抑制作用仍可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应用皮肤试验抑制指数的方法对此药的抗组胺活性进行考察,发现在停药21天后本品仍对皮肤试验有抑制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所有的抗组胺药中,息斯敏的作用是最持久的。
【总页数】1页(P25)【作者】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6【相关文献】1.“换药不换汤”的息斯敏 [J], 马亚平2.中药擦浴、口服息斯敏治疗尿毒症皮肤瘙氧症21例疗效观察 [J], 杨楠3.甲氰咪胍合用息斯敏治疗药物性皮炎26例疗效观察 [J], 袁超;黄晓兰4.中药擦浴、口服息斯敏治疗尿毒症皮肤瘙氧症21例疗效观察 [J], 杨楠5.息斯敏和息斯敏联合雷尼替丁对组胺诱导人皮肤反应强度的比较 [J], 朱大勋;赵京莉;雷立清;赵洪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合理应用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合理应用
吕东梅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8(002)011
【摘要】组胺H1受体拮抗药临床上正广泛应用,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的合理正确使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将我们合理应用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粗浅体会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45)
【作者】吕东梅
【作者单位】155610,黑龙江省宝清县五九七农场职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 [J], 邓代全;冯碧敏;王述芬
2.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究 [J], 刘洪英;肖志勇
3.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合理应用 [J], 范葓;王宇真
4.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评价与合理应用 [J], 张石革;马国辉
5.抗组胺药物 H1 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一):组胺、组胺受体和抗组胺药物 [J], 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2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的抗组胺药。
3
花生四稀酸介导性荨麻疹
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消炎药、防腐剂、偶氮染料、食品添加剂及具有阿司匹林特性的工业化合物等。因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过敏反应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食物。治疗可用皿治林。
01
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
02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
5 老年人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PART FOUR
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
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6 儿童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苯噻啶
H1
+
+
+
有抗5-羟色胺作用,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异丙嗪
H1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酮替芬
H1/阻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预防哮喘。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03
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04
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本文旨在提供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专家们在该领域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1. 抗过敏药物的分类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抗组胺药和抗炎药。
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抗炎药包括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2. 抗组胺药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十分重要。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过敏反应,但常常伴有嗜睡等副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于慢性过敏疾病,其不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
3. 抗炎药的应用对于过敏反应伴有炎症症状的患者,抗炎药的应用是合适的选择。
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类固醇抗炎药时应权衡利弊。
非类固醇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耐受性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很重要。
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5. 不良反应监测抗过敏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 孕妇和儿童的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孕妇和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总之,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独特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最佳选择。
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治疗肺手术后止咳用药方案
一、引言肺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癌、肺结核、肺脓肿等疾病。
手术成功后,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合理的止咳用药方案对于肺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肺手术后止咳用药进行详细阐述。
二、肺手术后咳嗽的原因1. 手术创伤:肺手术过程中,肺组织受到创伤,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
2. 气管插管: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气管插管,这会刺激气管黏膜,导致咳嗽。
3. 肺部感染:术后肺部感染是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
4. 肺部粘连:术后肺部粘连会影响肺功能,导致咳嗽。
5. 药物反应:术后使用的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炎药等,可能导致咳嗽。
三、肺手术后止咳用药方案1.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可减轻咳嗽症状,适用于肺手术后早期咳嗽。
常用药物有:(1)苯海拉明:每次25-50mg,每日3次。
(2)氯雷他定:每次10mg,每日1次。
(3)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1次。
2. 止咳药止咳药可抑制咳嗽中枢,适用于咳嗽剧烈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1)喷托维林:每次25mg,每日3次。
(2)右美沙芬:每次10-15mg,每日3次。
(3)磷酸可待因:每次10-15mg,每日3次。
3. 糖浆类药物糖浆类药物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痰多、咳嗽伴有痰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1)枇杷膏:每次10-15ml,每日3次。
(2)川贝枇杷膏:每次10-15ml,每日3次。
4. 抗生素术后肺部感染是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咳嗽的关键。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1)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
(2)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5. 抗炎药术后肺部炎症反应是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咳嗽。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一、口服抗组胺药在儿童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地位➢指南推荐口服二代抗组胺药作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
➢由于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存在食欲或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常规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指南制订组还对口服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安慰剂,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治疗4周,均可显著降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评分,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无差异。
二、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在各年龄段的推荐➢指南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口服抗组胺药,6 个月龄以下婴儿慎用。
➢推荐6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选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儿童还可以选用酮替芬、赛庚啶、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仅应用于12岁及以上的儿童。
儿童常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的药物信息三、儿童应用口服抗组胺药的适宜疗程儿童口服AHs 的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和患儿症状控制程度而定,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应口服AHs 不少于1周。
各类疾病疗程推荐如下:四、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注意➢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西替利嗪(≥6 岁)或左西替利嗪时,推荐按最小推荐剂量或减半剂量酌情调整。
➢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氯雷他定(≥6 岁)或地氯雷他定(≥12 岁)时,在标准剂量下,可考虑调整为隔日给药。
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时需要注意的相互作用六、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时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如嗜睡、头痛、失眠、疲劳)和消化系统(如口干)症状。
➢儿童使用AHs 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罕见,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可实施心电图监测。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专家共识对抗组胺H1受体药的选择、用药时机、剂量调整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高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推动学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领 域的学科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 果。
02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过敏性鼻炎
01
专家共识的制定
为了规范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和安全性,专家组制定了相关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
专家共识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抗组胺H1受 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有 助于减少治疗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抗组胺H1受体药与其他药 物的联合用药方案,以优化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拓展应用领域
研究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其 他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如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
THANKS。
07
总结与展望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有效性
抗组胺H1受体药通过阻断组胺H1 受体,有效缓解过敏症状,如荨 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 炎等,是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的 重要药物。
安全性
多数抗组胺H1受体药在推荐剂量 下对儿童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少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间的差异及 潜在风险。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 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 抗组胺H1受体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
中的应用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的介绍
一、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概述 二、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三、用药安全与合理使用 四、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一、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概述
1. 药物成分与作用机制
02
01
1.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 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福尔可 定、盐酸苯海拉明和麻黄 碱,这些成分共同作用, 能够有效缓解过敏症状。
2. 案例分析是通过对具 体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 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药 物或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和 适用范围,为临床决策提 供有力依据。
3. 在疗效评估与案例分析 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个 体差异,结合患者的年龄、 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 高治疗效果。
3. 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3. 长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因此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相关问题。
感谢观看!
2. 对于高血压患者,复方福 尔可定口服溶液可以作为辅 助治疗药物,帮助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脑 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在 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过敏性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 疗效,能够减轻过敏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疗方案对患者疾病改善程 度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临 床指标、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测,以便及时发现并
用的风险。
处理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物储存与有效期管理
3. 定期检查药品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对即将过期或已过期
3
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2 1
2. 有效期管理是保证药品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过期药品应 及时处理,避免误用。
1. 药物储存应遵循相应的规定,如避光、防潮、防高温等, 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论文提交日期感冒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这三种方法,在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采用抗细菌治疗的方法。
抗感冒药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学的范畴,越来越多的患者已认同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的观点。
现如今,感冒药已成为各家必备的药物之一,但是感冒药的种类繁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缺乏相关的医药知识,同时使用多种感冒药,致使如今感冒药滥用现象的发生,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说,合理的应用感冒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冒药的应用,分析滥用感冒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科学的运用感冒药的重要性。
关键字:抗感冒药应用不良反应前言 (1)1.抗感冒药物的运用 (2)1.1 关于抗感冒药物的处方组成 (2)1.2 根据感冒症状合理选用抗感冒药 (2)1.3 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 (3)1.4与免疫调节治疗药物联合使用 (3)2.抗生素的滥用 (3)3.使用抗感冒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4)3.1解热镇痛药 (4)3.1.1消化系统 (4)3.1.2泌尿系统 (5)3.1.3血液系统 (5)3.1.4过敏反应 (5)3.2鼻黏膜血管收缩药 (5)3.3抗过敏药 (5)3.4中枢兴奋药 (6)3.5抗病毒药 (6)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6)5.抗感冒药物的合理选用 (6)5.1合理科学用药,避免感冒药的盲目滥用 (6)5.2不能盲目使用感冒药,应对症用药 (7)5.3禁止婴幼儿患者应使用感冒通类的药物 (7)结论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前言感冒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来说人们都不陌生。
感冒指的是由病毒、混合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上呼吸道卡他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咽部不适及畏寒、低热等局部和全身症状。
根据发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不同,每个人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2003—2006年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0 8年 4月第 8卷第 4期 C ieeR m de &C ii , r 0 8V 1 ,o hns e e is l c Api2 0 ,o. N . ns l 8 4
・
调 查 xl ・ 院抗组胺药的应 用分析
售价。
2 结 果
从 表 1 以 看 出 , 我 院 常 用 的 抗 组 胺 药 品 种 中 . 非 可 在 以
索非那定 的 日用药金额最 高. 6 7元 , 为 . 4 是我 院于 20 0 5年引 进的新 药 . 其次为依 巴司汀 、 咪唑 司汀等 . 日用药 金额最低 的 为氯苯那敏 , 仅为 0 6元。总的来 讲 , . 0 第二代 、 第三代抗组胺 药的 日用药金额总体上远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 2 20 - 2 0 . 0 3 0 6年我院抗组胺药用药频度排 序及销售金额 2
表3 用药金额排序前 5位 的抗组胺药及构成比
42 @ 当中一直稳居第三 ,显示这一价格低廉的药物在临床应 用中的重 要作用 。特非那 丁由于其心脏毒性已于 2 0 年 完 05
全 退 出 我 院 。阿斯 咪 唑 的销 售 金 额 和用 药 频 度 也 于 2 0 0 3年
后 明显减少 , 出了前 5 。 退 名 23 D s . D D 排序前 8位的药物的排序 比 ( 金额位序/D s D D 位 序 ) 见表 4 : 。
那些代谢 途径狭 窄 、 只依 靠 C P D Y 2 6酶代谢 的药物 , 如一 些 i环类抗 抑郁药 、抗心律失常药 、 一 D 受体阻滞剂和抗精 神分 裂症药以及镇痛药等的体 内代谢。 第一代抗组胺药都不是 P 一 糖蛋 白的底物 , 易透过血脑屏障 , 而具有强烈 的镇静 作用 , 因
抗组胺药合理应用课件
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
一般来说,第二代抗组胺药结构中其核心部位相似,而其毗连的侧链不同决定了它的吸收、分布和清除。口服吸收好,大多数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90%)。其中息斯敏、酮替芬、氯雷它定亲脂。除了西替利嗪、非索那丁、皿治林外,几乎所有制剂均在肝代谢为活性产物。在肝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如因肝疾患或肝细胞色素P4503A4系统受抑制,则母药积蓄可产生心脏毒性。药理作用为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搔痒,松弛平滑肌。
4、心律失常 部分可见1986年起有报导特非那丁、息斯敏引起心律失常的报告。多见于1)加大剂量(为正常量3-4倍);2)原有肝、心脏疾患、低钾;3)并用大环内酯、唑类抗真菌药等细胞色素P4503A4抑制剂时,使血药浓度 阻滞心肌细胞K+通道 影响心肌细胞复极化延迟 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死亡,但发生率很低,需57000张处方或5300名患者应用一年,才发生一次。
适应症
依取代基化学结构不同大体上分为六类:
临床常用种类
类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氨烃醚类(乙醇胺类)
*苯海拉明 (可太敏)
1、抗组胺作用强 2、中枢镇静作用显著 3、较强抗胆碱作用
抗过敏;抗震颤麻痹及心律不齐止呕抗晕动。青光眼慎用,偶致皮疹及粒细胞 。用6个月以上可致贫血。
*乘晕宁(茶苯海明)
胃酸分泌增多(H2受体)
心率加快(H2受体)
06
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H1受体:1966年Ash等首先命名。
H2受体:1972年Black等实验证实。
H3受体:调节组胺生物合成与释放。组织胺受体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如血管、平滑肌等。其中H1与H2分布比例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
静作用
强。青光眼禁忌。
烯 *安他诺林(安替 3、可致胃部不适 作用较弱。有抗胆碱作用。
二 心)
4、有局部麻作用
胺 新安替根
类 安他唑啉
美沙吡啉
西尼二胺
类 药名 别
*非那根(异 丙嗪) 吩 *异丁嗪 噻 二甲替嗪 嗪 阿利马嗪 类 美奎他嗪 丙酰马嗪
药理学特点
1、抗组胺作用较乙 醇胺类强而持久 2、镇静作用显著 3、明显抗胆碱作用 及止吐 4、可致光敏感
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1910年Dalie等首先证实了组织胺的存在,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 贮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的分泌颗粒内,I型变态反应或非免疫 因素可引起释放。阿托品、吗啡、阿司匹林、可待因、蚊毒、细菌 毒素、龙虾、磨菇、热、压力、磨擦及神经精神因素)。
20年代组胺被认识为某些过敏性疾病(鼻炎、荨麻疹)的主要致 病介质。组胺与效应细胞H1、H2受体结合,产生以下作用
传统抗组胺药作用比较
口服吸收良好,30分钟(注射15分钟)发挥作用,1-2小时达峰值,维持3-6小时。 分布全身(含血脑屏障、胎盘、乳汁)、70-90%在肝内代谢、灭活,24小时内从尿 排出,不影响肾功特点 分子量小;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
抑制作用与药物品种、剂量、机体敏感性有关; 副作用、嗜睡、口干、厌食、头晕、尿潴留,可 降低儿童学习能力。 (三)适应症
*敏克嗪(氯苯甲 嗪)
*安其敏(氯苯丁 嗪)
1、抗组胺作用强 2、有中枢镇静, 安定作用
3、具镇吐作用 4、可致畸
*克敏嗪
抗敏哌嗪 西替利嗪 桂利嗪 氯桂嗪 去氯羟嗪 奥沙米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主用于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及止痒。6岁 以下慎用,婴儿忌用 对迷走及前庭神经有抑制作用,可防止晕船、 晕车。 可治疗晕船、晕车,有致畸作用
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 (一)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红斑.、风团、水 肿、休克)
• (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呼吸困难) • (三)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腹痛、腹泻) • (四)胃酸分泌增多(H2受体) • (五)刺激神经末梢(搔痒、疼痛) • (六)心率加快(H2受体)
三、组织胺受体
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是第一型) 2、过敏,非过敏性搔痒性皮肤病 (四)临床常用种类 依取代基化学结构不同大体上分为六类:
类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苯海拉明
1、抗组胺作用强
抗过敏;抗震颤麻痹及心律不齐止
(可太敏) 氨
2、中枢镇静作用显著 呕抗晕动。青光眼慎用,偶致皮疹 3、较强抗胆碱作用 及粒细胞 。用6个月以上可致贫血。
抗组织胺药物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刘次伟
[几个有关的概念]
一、介质 贮存于细胞内或体液内的非活性物质或属于酶的前驱物。免疫反
应~介质激活(释放)~效应细胞受体~生理反应或组织损伤。
[几个有关的概念]
类症反应介质分为六类 • (一)生物胺:组胺、五羟色胺等。 • (二)蛋白酶类、多肽:激肽。 • (三)补体系统:包括多种血浆蛋白成分。 • (四)类脂质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 (五)溶酶体酶 • (六)淋巴因子
2、中枢抑制作 用轻微,适用 于白天
抗组胺作用持久,缓和。略有兴奋作用, 有失眠、口干、纳减、胃肠不适。
胺 *溴屈米通 3、有些药物有 作用及副作用同扑尔敏
类
中枢兴奋作用
*抗感明(屈
常有思睡及胃肠道刺激副作用。
米通)
*安静太
作用强而快。有局麻作用。
类别
哌 嗪 类
药名
药理学特点
*安它乐(盐酸羟 嗪)
[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
• 按有无镇静作用分为两类 一、传统抗组胺药 二、非镇静抗组胺药(第二代)
一、传统抗组胺药
• (一)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
均具有乙胺基结构(R1 X-CH2-CH2-N R)
R2
R
与组织胺侧链相似,两者可竞争组胺H1受体,使组胺无法与H1受体结合,从而
对抗组胺多种反应,但不能阻断组织胺全部生物学效应,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释放; 不能破坏及对抗中和组胺;尚有抗五羟色胺及抗乙酰胆碱作用。对组胺H2受体无作 用。
抗5-羟色胺作用较强;有平喘作用。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去敏灵(朴敏宁) 1、抗组胺作用与 作用较苯海拉明略强而持久。可有口干恶心。
乙醇胺类大致相 偶见粒细胞减少。局部外用可致皮炎
*赛更定(安替根) 同
有较强抗5-羟色胺作用及相当程度抗胆碱作用。
2、有中等强度镇 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显著。思睡作用比扑尔敏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嗜睡明显,伴口干及胃肠刺激,忌与碱性及生物 碱类药物配伍。光敏者禁忌,青光眼慎用,肝肾 功能减退者慎用。可用于人工冬眠。 作用较非那根强,镇静作用亦强,可出现粒细胞 减少症。
其
*苯噻啶 它
1、抗组胺作用与乙 醇胺相当
2、抗5-羟色胺作用 较强
3、抗胆碱作用轻微
治偏头痛,血管性水肿、红斑肢痛症等,嗜睡、 乏力、偶面红、肌痛、头晕。注意血象变化。忌 用于前列腺肥大,尿闭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 H1受体:1966年Ash等首先命名。 • H2受体:1972年Black等实验证实。 • H3受体:调节组胺生物合成与释放。组织胺受体存在于机体多
种细胞表面,如血管、平滑肌等。其中H1与H2分布比例不同。
四、组织胺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
• 1937年Stanb和Bovet发现了组胺拮抗剂:1942年第一个抗组胺药 (Antergan)进入市场,1945年化学合成苯海拉明,从1942-1981年 间共有超过40种第一代抗组胺药问世,治疗过敏性疾病具有“安全、 灵验、方便、价廉”特点,同时又存在“困倦、耐受、短效、干渴” 的缺点,为了克服第一代的缺点,80年代开始,第二代无嗜睡作用 的抗组胺药先后问世,以后又有H2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
烃 *乘晕宁(茶苯海
苯海拉明+氨茶碱。主用于止呕防
醚 明) 类 ( 美芬铵
晕车、晕船。
乙 醇
卡巴沙明
胺 多西那敏
类 苯托沙敏 ) 恩布那敏
曲美苄胺
溴苯海拉明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扑尔敏(氯屈 1、抗组胺作用 抗胆碱作用轻微。宜于儿童及白天应用。
米通)
强
可预防输血反应。
*苯茚胺(抗 烃 敏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