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江苏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分析江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创新政策目标
一、江苏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进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现阶段江苏的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结构性偏差,包括以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上升,产业总体层次还未达到高水平。近些年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降反升;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处在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的阶段;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保持提升,但仍未超过其增加值比重。从中可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其次,第一产业仍存留剩余劳动力,然而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却发展不足,导致该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较高。同时,
由于滞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结构性生产过剩问题突出。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剩。目前需求层次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然而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传统产业的比重维持在高位,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变动缺乏弹性。服务业领域的供给在质量、种类和规模上与需求的都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批发零售、流通和餐饮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转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将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在目前,集聚效应不但不能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另外我省出口产品大多在于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更高的出口比例未必是好现象,反而可能迫使企业依赖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的生产模式。行业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更加倾向于创新;而在已发展成熟的传统行业中,企业更加倾向于模仿或技术引进的竞争模式。在经济发展相对成熟和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相对于发展落后,开放程度
较低地区的企业,有着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近年来,江苏经济发展面向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率先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竞争力的明显提高。
(一)根据江苏农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制定出高效、实用的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在提高有限的耕地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点开发广阔的湖海资源,注重发展水产业;并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树立人民的品牌意识。
(二)把握江苏工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所在,从实际出发,发展规模经济、促进技术不断升级和实现地域间的合理分布。
1.要深化企业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江苏工业结构调整,使企业摆脱政策依赖,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实体。
2.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引进具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努力消化吸收新技术成果,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把先进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上来,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3.调整产品供给结构,使产品适应多样化消费的市场。现阶段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发展,但目前供给
产品单一,产品供给结构不再适应消费结构。因此要提高工业品的适应性,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完善售后服务。
4.加大南北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江苏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积极鼓励苏南和苏北的企业流动;苏北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外地企业到苏北落户,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高技术的集聚区的建立。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第二产业进行必要的内部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度,相互影响。集中精力发展金融、信贷、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实现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需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一、二产业的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建杰.广义经济结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马洪,王梦奎.2003-2004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3-159.
[3]蒋选.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3:325-357.
[4]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