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

合集下载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29.7
20.6
21.0
65.7
66.6
27.1
51.3
31.2
10.6
19.0
24.8
29.2
2004 13.6 58.8 27.6

2005 11.0 58.9 30.1
注: 数据来源: 见《苏州市统计年鉴 2006》。
收稿日期: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孙淮中( 1985- ) , 男, 江苏淮安人, 硕士, 研究方向: 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
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19971436310723510076845910041107531998135630852443175774751026097719199912193293242316707458979094680200011563501272095933445962092689200110713553299081100942793608463920021001366428908010663958930746062003106133653312961120409873081714就业比重表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表表4200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优势指数表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081137067215088097064034073130096340447097071064093082109074063124173150156097189105098113228114101087068104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增长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注
行业
运输邮电业 商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文广业 科研技术服务业 政府团体

江苏省人口结构变迁及区域特征分析

江苏省人口结构变迁及区域特征分析


物 ,人 口职 业 结 构 又 在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结 构 变 迁 中建 立 了一 种 联 系 ,人 口职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能 直 接 反 映 经 济
发 展 对 社 会 变 迁 的影 响 。 通 过 产 业 化 过 程 中 人 口职 业 结 构 的变 化 分 析 ,可 以揭 示 社 会 由传 统 向 现代 转 型 时
增 加 了 。 些 产 业 的技 术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些 产 业 原有 一 这 的 职业 内容 发 生 了变 化 ,同样 的 岗 位对 劳 动 者 的素 质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业 结 构 也 就从 从 职

个 侧 面 反 映 了一 个 国 家 的产 业 发 展 状 况 。 劳 动 者 从
期 产 业 化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总 结 出 利 用 资 源 环 境 条 件 推 进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事业 时 在 决 策 上 的 得 失 和 经
验 教 f f 。 江 苏 省 是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最 迅 速 、最 活跃 的 地 区之 近 二 十 多 年来 , 苏 经 济 在 经 济 总 量 迅 速 增 长 的 同 江 时 , 业 结 构 也 发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省 产 业 结 构 逐 步 产 全

产 业 与 经 济 ・
江苏省 人 口结构变迁及 区域 特征分析
张 杰 (南京审计 学院 金 融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1 18 5)
# l % g g ~ 。 ≈ l X t 0

要 :江 苏省 三次产业结构 的变动遵循全 国产业发展 的一般规 律 ,即第一 产业人 口比重 下降 , 第二 、三产业人 口比重提 高。其 中 ,第三产 业人 口比重上升 幅度 不断加 快 。人 口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摘要:区域经济在大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探索中逐渐成长,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虽然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但是只有在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在区域发展的体制下,各地区为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探索,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之一,也在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江苏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1.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江苏省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化工、机械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发展瓶颈,生产成本逐渐升高,市场需求逐渐下降,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传统产业相比,江苏省的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南京市、苏州市等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其他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对策:要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促进新兴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二、环境污染治理的挑战1.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PM2.5、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也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保投入不足尽管江苏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保举措,但环保投入依然不足,环保技术和设备仍然滞后,环保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

对策: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管体系,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与江苏省的经济总量相比,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较低,企业和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2.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加剧,江苏省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一些高端人才离开江苏省到其他地区或国外发展,这直接影响了江苏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产业结构多样化且相对成熟,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首先,农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产业之一、江苏省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适宜种植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

江苏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粮食种植和渔业为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农业水资源紧张、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其次,制造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以汽车、机械、电子等为主要代表。

江苏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苏还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此外,江苏省还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服务业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江苏省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达,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是中国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为江苏省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江苏省也在不断努力。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例如,江苏省成立了苏州、南京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此外,江苏省还加大了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尽管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相对成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

江苏省的土地、水资源有限,加上近年来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是市场竞争激烈。

江苏省处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周边省份及上海市形成了高度竞争。

因此,江苏省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总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且相对成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其重要的产业领域。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推进,江苏省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前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南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南京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南京产业结构的演进1.1 传统产业主导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导,其中以机械制造业、电子业、化学工业为代表。

在这一阶段,南京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政府投资和计划经济模式。

在保护和垄断的产业环境下,南京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都比较单一,缺乏竞争力。

1.2 转型升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开始迅速发展。

此时,南京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南京的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高科技化和服务型的特点。

1.3 发力高科技产业阶段2000年以后,南京进一步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布局。

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培育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

南京的产业结构也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形成了以信息电子、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为特色的新兴产业。

二、南京产业结构的现状南京的经济总量已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五,而其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目前,南京的产业结构已逐渐呈现出以下特征:1.服务业成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在南京的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2019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0%。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3.制造业仍占据一定比重。

虽然南京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制造业仍占据了相当比重。

其中,汽车、电子、机械以及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发展。

三、南京产业结构的未来思考3.1 加快优化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是南京产业结构的重要部分,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摘要: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已有工业因素等的影响。

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更好发展。

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苏南地区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和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代表的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并对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mainly by social consumption, resource stat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actors, etc.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als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upgrade,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Correctly gras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t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outh of Jiangsu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cities in Suzhou, Xuzhou Province,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关键词: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优化苏州徐州一、全省产业结构概况下图1.1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21)下图1.2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21)总的来看,全省的第一产业占比最低,苏南地区的占比普遍低于苏北地区,最大的也不超过0.2。

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一、引言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省份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名城,江苏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力,提升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本文将对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现状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江苏省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园林、扬州古城、南京明清建筑群等,以及许多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风光名胜。

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虽然江苏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游客体验和满意度有待提升。

3. 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文化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与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潜力不相符。

三、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策略1. 优化产品结构,注重特色化发展为了深挖江苏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在产品设计上,可以突出江苏省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提供更加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

2.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游客体验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于增强江苏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包括酒店、餐饮、交通、购物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 强化品牌宣传,提升江苏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度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江苏省需要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宣传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江苏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三次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趋势1.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农业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工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2. 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的空间。

然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提高效率,增加产量。

3. 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流动。

4.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有更多选择,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农业结构调整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1. 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而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来说,更具竞争力,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因此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消费升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的商品往往只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而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高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

3.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江苏省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根据1990-201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以及城镇化率的数据,采用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江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与城镇化率有协整关系,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比就业比重对城镇化影响更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城镇化不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并探讨了相关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镇化 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引言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在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江苏经济在全国领先,但江苏是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第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相比明显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短板或将成为日后经济发展的桎梏。

以往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研究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关系的文章不多见,运用计量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关于江苏省的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见,本文将借助var模型,运用计量分析,通过研究江苏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来更好的为江苏的产业政策建言献策,以便江苏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而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献综述关于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配第、克拉克、库茨涅茨等人主要从城镇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作用角度入手,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会不断提高。

钱纳里提出“发展型式”理论,进一步实证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规律性的演变,提出了“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刘易斯则认为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造成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现代工业,实现了劳动力的城市化。

国外学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开始研究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

signalman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得出城市的非农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以第三产业为主,进而提出第三产业已经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将先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对我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发展一、文献回顾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就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钱纳里和罗斯托。

库兹涅茨提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i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 1949) 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为此, 库兹尼茨(Kuznets, 1957) 用50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 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钱纳里(Chenery, 1960) 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 并利用51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说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 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 而制造业增长最大, 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 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正如库兹涅茨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样,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因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获得的结构效应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又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均衡,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在最近的一些年里,中国经济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因此,产业结构必须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一般分为优化及转型。

优化主要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转型则包括技术创新、改变经济结构等方面。

(一)加大技术投入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促进技术创新成为了当前产业优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量投入到新技术的研究和实现上,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加大技术投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协同创新。

(二)调整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宏观上来看,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合理地调整国有企业,提高其效益,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公私合营和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改变国有企业较为僵化的现状,提高其竞争力。

(三)重视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早已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重视环保问题,加以优化整合。

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强化环保法规等方式,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长足发展。

另外,环保领域还可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遏制污染,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出正确的策略,以达到优化整合产业结构的目的。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高,服务业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发展服务业涉及诸多领域,如旅游、金融、教育等。

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产能合作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进口和出口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

因此,加强产能合作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种有效策略。

合作可以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企业的互利共赢发展。

(三)推进远洋渔业在当前的全球化、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远洋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姓名:王天玉班级:13商21 学号:130082031摘要: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已有工业因素等的影响。

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更好发展。

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苏南地区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和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代表的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并对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mainly by social consumption, resource stat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actors, etc.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als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upgrade,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Correctly gras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t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outh of Jiangsu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cities in Suzhou, Xuzhou Province,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关键词: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优化苏州徐州一、全省产业结构概况下图1.1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4)下图1.2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0)总的来看,全省的第一产业占比最低,苏南地区的占比普遍低于苏北地区,最大的也不超过0.2。

2021年江苏省及13市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2021年江苏省及13市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2021年江苏省及13市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江苏,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江苏地处长江经济带,下辖13个设区市,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行政区都跻身百强的省份。

江苏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1年江苏经济总量达到11.64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2.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1775.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59866.4亿元,增长7.7%。

江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人均GDP自2009年起连续稳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2021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7039元,比上年增长8.3%。

2021年江苏省13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是苏州市,2021年GDP22718.3亿元,同比增长8.7%;第二南京市,2021年GDP16355.32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是无锡市,2021年GDP14003.24亿元,同比增长8.8%。

从江苏省13城市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无锡、苏州、南京,人均GDP 分别为16.58万元、15.82万元、15.91万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2.19万元、2万元、1.65万元。

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的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

从2021年江苏省13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前三分别是盐城(11.10%)、连云港(10.70%)、宿迁(9.50%);第一产业比重前三分别是镇江(48.70%)、南通(48.60%)、泰州(48.40%)。

第三产业比重前三分别是南京(62.10%)、苏州(51.30%)、无锡(51.10%)。

2021年,江苏省13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徐州、盐城、南通,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3.34亿元、735.8亿元、485.0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8%、3.5%、4.5%。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以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而闻名。

苏南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三大转型路径,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转型。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苏南模式的转型路径。

一、经济结构转型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托着传统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面临着资源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多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苏南地区意识到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

苏南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业,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南地区还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些举措使苏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深刻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升级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上,苏南地区还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产业升级转型,苏南地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采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的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为苏南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发展转型创新发展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又一个重要路径。

苏南地区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崛起和发展。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对比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并结合江苏实际,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自“十一五”以来,江苏省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地方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从全省范围来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

但从各市来分析,产业结构的比重还是有所不同,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第二、三产业占比呈“橄榄球”式,且第三产业占比分布在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偏上方;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第二、三产业占比呈现“凹地”式,第三产业占比则在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下方波动,第一、二产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第二、三产业占比呈收缩式,第二产业占比位于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下方,且偏离幅度较大。

图1:各市产业结构图根据2010年江苏省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各城市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可得出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苏南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四市第一产业占比平均为0.2,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0.55和0.43。

图2:苏南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变呈现非均衡性。

第一产业占比平均水平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7,而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56,第三产业占比略低于省平均水平,为0.37。

图3:苏中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幅度相对较大。

加快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加快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加快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郑砚砚;刘勤;檀律科;王叶萌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21
【摘要】分析了江苏省4次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将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农业结构调整支撑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忽略省内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明确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原则,从优化品种和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切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策略,并且主张多措并举助推农业结构调整,如完善市场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政策支持.
【总页数】3页(P247-249)
【作者】郑砚砚;刘勤;檀律科;王叶萌
【作者单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关于北京市顺义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J], 闫志广
2.陈润儿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暨"三秋"生产现场会上强调r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供给效率 [J],
3.WTO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J], 李明芹
4.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从江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J], 陆林贵;车小林
5.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关于杜尔伯特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J], 吴继良;李淑艳;王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江苏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分析江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创新政策目标
一、江苏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进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但现阶段江苏的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结构性偏差,包括以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上升,产业总体层次还未达到高水平。

近些年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降反升;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处在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的阶段;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保持提升,但仍未超过其增加值比重。

从中可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其次,第一产业仍存留剩余劳动力,然而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却发展不足,导致该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较高。

同时,
由于滞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结构性生产过剩问题突出。

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剩。

目前需求层次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然而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

传统产业的比重维持在高位,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变动缺乏弹性。

服务业领域的供给在质量、种类和规模上与需求的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批发零售、流通和餐饮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转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最直接的动力。

因此,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将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集聚效应不但不能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

另外我省出口产品大多在于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

更高的出口比例未必是好现象,反而可能迫使企业依赖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的生产模式。

行业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更加倾向于创新;而在已发展成熟的传统行业中,企业更加倾向于模仿或技术引进的竞争模式。

在经济发展相对成熟和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相对于发展落后,开放程度
较低地区的企业,有着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近年来,江苏经济发展面向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率先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竞争力的明显提高。

(一)根据江苏农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制定出高效、实用的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农业在提高有限的耕地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点开发广阔的湖海资源,注重发展水产业;并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树立人民的品牌意识。

(二)把握江苏工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所在,从实际出发,发展规模经济、促进技术不断升级和实现地域间的合理分布。

1.要深化企业改革。

以制度创新推动江苏工业结构调整,使企业摆脱政策依赖,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实体。

2.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方面引进具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努力消化吸收新技术成果,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把先进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上来,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3.调整产品供给结构,使产品适应多样化消费的市场。

现阶段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发展,但目前供给
产品单一,产品供给结构不再适应消费结构。

因此要提高工业品的适应性,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完善售后服务。

4.加大南北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

积极鼓励苏南和苏北的企业流动;苏北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外地企业到苏北落户,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高技术的集聚区的建立。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第二产业进行必要的内部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度,相互影响。

集中精力发展金融、信贷、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要实现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需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一、二产业的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建杰.广义经济结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马洪,王梦奎.2003-2004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3-159.
[3]蒋选.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3:325-357.
[4]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