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桂萼
历史趣谈:解密大礼仪之争 嘉靖帝的目的是争爹还是夺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大礼仪之争嘉靖帝的目的是争爹还是夺权?导语:我们知道,证明自己亲爹是亲爹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但在明朝,有一位皇帝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我们知道,证明自己亲爹是亲爹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但在明朝,有一位皇帝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原本是明朝王爷兴献王的儿子,因为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就把他提拔起来当皇帝,这原本是件好事。
可嘉靖没有想到,一到北京,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就宣布你爹兴献王不是你爹了,你爹现在是明孝宗。
这个事情的详情请点这里:嘉靖火气十分大,马上开始我爹是我爹的证明过程,并成功将自己的父亲封为了兴献帝,母亲封为兴献后,算是认回了一部分亲爹。
这算是嘉靖跟大臣杨廷和达成的一个妥协。
其中,嘉靖皇帝的老妈也有参战哦,具体在这里:三年后,这个妥协破裂了,这一次惹事的是嘉靖,他要求在父亲跟母亲的封号前加个“皇”字。
叫“兴献皇帝”以及“兴献皇后”。
这时,嘉靖已经从当年的毛头小子变成成年人了,18岁,对宫里的事情也摸得门清,关于礼仪也学了不少。
准备跟杨廷和大战三百回合。
可是,等他把这个意见发到内阁后,收到的却是杨廷和的辞职信。
老杨头确实累了,前面他伺候活宝型皇帝朱厚照已接近崩溃,现在又来一个心眼多过筛子的嘉靖。
不就你爹叫啥名号吗,有必要天天这么纠结吗?行,你纠结吧,我老头子不陪你玩了。
世界这么大,老子要去逛逛。
杨廷和是真辞职,还是假辞职呢?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假的,因为老杨头那时候雄心勃勃搞改革呢,那舍得辞啊,本本就是想吓唬一下。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建置城墙的徭役制度
明朝建置城墙的徭役制度明朝的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朝的“摊丁入亩”,不仅在中国赋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明朝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条鞭法的实施是当时明朝形势发展所需要的,给明朝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得明朝的赋役制度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实行一条鞭法后明朝服役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一条鞭法。
背景明朝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名目繁多,而且手续相当的繁杂征收环节更是复杂无比,明初还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
其次朝廷开支巨大,财政日渐困难。
外患不断军费支出很大,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里开始减弱,有不少的农民弃农从商,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改变深刻的影响着明朝的赋役制度改变,因此需要采取新的赋役制度了。
也就是说明朝立国以来所实行的赋役制度已经不适合此时明朝经济形势的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原有的赋役制度进行改变或者创新。
首次提出嘉靖九年(1523年)御史黎贯就上书朝廷,请求区划税额,此后顾鼎臣和御史郭弘化提出来丈量土地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改变明朝原有的赋役制度,,但是当是嘉靖皇帝担心这样做改变祖宗之法,更为重要的是阻力太大,所以拒绝实施。
嘉靖九年(1530)十月,吏部尚书桂萼进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改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
同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的建议,规定了新的赋役征法:“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
”梁材所提出来的赋役征的办法,其实就是后来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
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
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
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中国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明初所制定的徭役赋税制度已然被破坏殆尽。
首先,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
加上明朝中后期,宦官掌权,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迎合爱财的宦官,各地官员拼命搜刮民脂民膏。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侵蚀了税基,造成了国家赋税急剧减少。
其次,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
皇室、宗室奢侈腐化的巨额开支,国家机构中繁冗官员的俸禄,用于抵御浙江、福建倭寇和北方少数民族俺答侵扰的庞大军费支出等,使得当时的财政入不敷出。
再次,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
不少农民弃农从商,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迈进,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
白银的广泛使用为“一条鞭法”实施折银征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明代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向田亩转移的内容。
明朝知识点
明1、“三司”是指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掌一省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地方军政)。
作为皇帝“喉舌之司”的是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管奏章出纳和封驳)。
裁撤中书省后,相权分归六部。
明成祖时正式有“内阁”之称。
“票拟”:宣宗时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
英宗即位年幼,内阁票拟制度化。
号称“代天子巡狩”的官职监察御史(属于都察院)。
负责稽查各部的制度六科给事中制。
仅管理军籍和军政的机构五军都督府。
明军在编制上采取了卫所制度。
“京军三大营”是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皇帝亲军系统主要有金吾诸卫、羽林诸卫、府军诸卫、锦衣卫。
明太祖时期的法律《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
乡试(考点在省会,过关者为举人)、会试(考点在京师)、廷试(殿试,过关者为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胡蓝之狱”中“胡”指胡惟庸,“蓝”指蓝玉。
燕王夺取帝位的事件靖难之役。
明成祖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轮班是指地方工匠轮流到京师服役。
住坐(永乐时产生)是指从民间征集,在京师居住,隶属于工部,主要替皇族生产。
“屯田子粒”“屯粮”是指军士屯田以分计,按分纳税。
“开中”商屯:政府允许商人运粮到指定地点用米换取盐引,凭盐引到两淮转运盐使司所属盐场领取盐,再到指定地点贩卖。
商人为节省运费,于纳仓附近就地开荒种粮,输纳开中。
2、明初田赋分夏秋两次缴纳。
夏交米麦,称“夏税”;秋交米,称“秋粮”。
纳粮的称为“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等缴纳的称为“折色”。
3、粮长制:太祖时,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任粮长,负责一区的税粮征收,并督运到京。
4、黄册(赋役黄册)是户口总册,鳏寡孤独者附在册后,不派徭役,称为畸零户。
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人物
朱元璋朱五四韩山童刘福通汤和周德兴郭子兴马皇后徐达冯囯胜(冯胜)李善长朱文正李贞李文忠俞通海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傅友德赵普胜丁普郎常遇春刘基(刘伯温)邓愈薛显张定边王保保蓝玉傅友德朱允炆方孝孺朱棣宋濂齐泰(齐德)黄子澄道衍(姚广孝)席应真袁珙徐辉祖朱高炽朱高煦张信宋忠耿炳文张玉李景隆朱权郑和(马三保)平安郭英瞿能铁铉高巍王省盛庸朱能胡濙解缙李贯胡广王艮金忠陈祖义张辅邱福沐英杨士奇杨荣杨溥朱瞻基于谦朱祁镇王振王祐邝埜(野)朱勇樊忠王直喜宁袁彬朱祁钰徐珵(徐有贞)陈溢马顺王竑刘球王山郭登杨洪石亨石彪孙镗罗通哈铭高斌(下有金字)也先李实皮勒马尼哈马伯颜帖木儿杨善曹吉祥张軏许彬李贤逯杲马亮吴瑾牛玉汪直张敏朱见深朱祐樘尚铭杨晔怀恩王恕马文升杨廷和刘健李东阳谢迁李梦阳唐寅(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文征明徐经徐振之(徐霞客)刘大夏杨一清焦芳王岳王守仁(王阳明)王华张彩张永蔡震钱宁江彬朱宸濠王琼孙燧伍文定杨锐张文锦李士实刘养正乔宇王艮李贽徐阶钱德洪王畿朱厚熜张璁桂萼杨慎郭勋夏言严嵩聂豹严世蕃杨博陆炳曾铣高拱张居正仇鸾戚继光沈链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杨继盛胡宗宪俞大猷徐渭汪直徐海毛海峰王本固谭纶赵文华唐顺之李成梁李如松邹应龙何心隐蓝道行鄢懋卿罗龙文林润海瑞顾璘李时珍郭朴陈以勤胡应嘉欧阳一敬赵贞吉潘季驯殷正茂王崇古赵全冯保陈洪朱翊钧朱载垕刘台王锡爵申时行张四维张敬修丰臣吉秀岛津义弘李舜臣宋应昌石星沈惟敬吴惟忠骆尚志李如柏查大受祖承训麻贵刘綎陈璘邓子龙雒于仁朱常洛王家屏汤显祖赵志皋张位顾宪成沈一贯叶向高努尔哈赤李三才赵南星杨涟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汪文言邹元标魏忠贤客印月朱由校朱由检左光斗许显纯周顺昌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顾秉谦张傅皇太极多尔衮祖大寿张嫣张维黄宗羲范文程赵率教何可纲毛文龙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周延儒温体仁钱龙锡钱谦益柳如是吴襄孙元化徐光启朱大典吴三桂杨鹤李自成张献忠杨嗣昌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熊文灿郑芝龙郑成功黄道周。
《明史·张养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张养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张养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张养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张养蒙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张养蒙,字泰亨,泽州人。
万历五年进士。
选庶吉士,历吏科左给事中。
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
以南北多水旱,条上治奸民、恤流民、爱富民三事,帝嘉纳之。
锦衣都指挥罗秀营佥书,兵部尚书王遴格不行,失欢权要而去,秀竟夤缘得之。
养蒙疏发其状,事具遴传。
御史高维崧等言事被谪,养蒙偕同官论救,复特疏讼之。
忤旨,夺俸。
寻迁工科都给事中。
都御史潘季驯奏报河工,养蒙上言曰:“二十年来,河几告患矣。
当其决,随议塞,当其淤,随议浚,事竣辄论功。
夫淤决则委之天灾而不任其咎,浚塞则归之人事而共蒙其赏。
及报成未久,惧有后虞,急求谢事,而继者复告患矣。
其故皆由不久任也。
夫官不久任,其弊有三:后先异时也,人己异见也,功罪难执也。
请仿边臣例,增秩久任,斯职守专而可责成功。
”帝深然之。
有诏潞安进绸二千四百匹。
未几,复命增五千。
养蒙率同官力争,且曰:“从来传奉职造,具题者内臣,拟旨者阁臣,抄发者科臣。
今径下部,非祖制。
”不从。
出为河南右参政。
寻召为太仆少卿,四迁左副都御史。
寻迁户部右侍郎。
时再用师朝鲜,命养蒙督饷。
事宁,予一子官。
三十年,尚书陈蕖称疾乞罢,诏养蒙署事。
会养蒙亦有疾在告,固辞。
给事中夏子阳劾其托疾,遂罢归,卒于家。
天启初,赐谥毅敏。
(有删改)译文:张养蒙,字泰享,泽州人。
万历五年考中进士。
被选为庶吉士,历任吏科左给事中。
张养蒙年少就有才名,清楚熟悉天下大事,担任言官,激昂慷慨,喜欢提出建议、主张。
张养蒙因为南北多发生水旱灾害,于是分条上奏了惩治奸民、抚恤流民、爱惜富民的三件事,皇帝十分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锦衣都指挥罗秀谋划得到金书一职,兵部尚书王遴搁置这件事没有施行,后来王遴失去了皇帝的欢心,也失去了尚书的重要职位而离开,罗秀竟然凭借拉拢攀附而得到了这个官职。
古人为何用螃蟹讽刺骄横的贪官?
古⼈为何⽤螃蟹讽刺骄横的贪官?时间到了中秋时节,⼜是吃螃蟹、赏桂花的季节了。
古⼈⼀般⽤螃蟹⽐喻⼀些骄横的贪官,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将害⼈骄横的贪官⽐喻成螃蟹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当时朱勔负责给宋徽宗征集所谓的花⽯。
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进献,并逐年增加。
政和年间,在苏州设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船从淮河、汴河运⼊京城,号称“花⽯纲”。
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卖⼦鬻⼥以供索取。
⽅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
朱勔在奉迎皇帝的同时,⼜千⽅百计,巧取豪夺,⼴蓄私产,⽣活糜烂。
江南的⼈民是恨透了这个害⼈的贪官。
于是有读书⼈就借着螃蟹讽刺骄横的朱勔,他们写了⼀⾸诗:“⽔清讵免双螯⿊,秋⽼难逃⼀背红”。
这⾸诗先是讽刺朱勔贪污(双螯⿊),然后说这个贪官⼀定会被惩处,“难逃⼀背红”指的是螃蟹被煮熟的样⼦。
百姓的预⾔很快就实现了在钦宗即位后,将朱勔削官放归⽥⾥,后⼜流放到循州关押,后来派遣使者使将他斩⾸处死。
到了明朝的嘉靖年间张璁、桂萼借着所谓的“议礼”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他们就依仗皇帝对他们的器重胡作⾮为,很多⼈都痛恨他们,有⼀次,有⼈在嘉庆皇帝的⾯前放了⼀只螃蟹,上⾯还有红⾊的字。
嘉靖皇帝急忙让⼈将螃蟹拿到近前,发现上⾯写着张璁、桂萼的名字。
后来,明朝著名的奸⾂、贪官严嵩上台之后依然贪污、骄横,诛杀忠良,引起了⼈们的痛恨。
北京城的百姓尤其痛恨严嵩,于是写作了⼀⾸民谣:“可恨严介溪,作事忒⼼欺。
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得⼏时?”这个严嵩的确没有横⾏多久,后来明世宗下诏将严嵩罢职,被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治罪。
隆庆⼀年(1567),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
他死的时候,寄⾷于墓舍,既⽆棺⽊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凄凉⽆⽐。
在抗⽇战争期间,⽇本军队还有汉奸强迫著名的画家齐⽩⽯给⽇伪的刊物《留⽇同学会季刊》作画。
齐⽩⽯是⾮常有⽓节的画家,他给⽇本的刊物画了⼀幅《螃蟹图》,上⾯画了四个歪歪扭扭的螃蟹,然后在画的提拔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冷眼观螃蟹,看你横⾏到⼏时”。
《明朝的那些事儿》人物统计表
皇帝
姓名
年号
时间
人物
1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9
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常遇春徐达冯国胜朱文正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刘基叶琛章溢李善长汤和韩山童刘福通李贞赵普胜丁普郎胡大海孙炎邓愈赵德胜薛显张定边王保保胡惟庸宋濂马皇后朱亮祖道同郑士利方克勤郭桓袁凯朱标纳哈出郭英耿炳文沐英
13明穆宗
朱载垕hòu
隆庆
1567~1572
高拱张居正欧阳一敬齐康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潘季驯殷正茂王崇古杨博谭伦李成梁(1526-1615)张溶朱衡殷士詹冯保高仪程文邵大侠何心隐
14明神宗
朱翊yì钧
万历
1573~1619
张居正李太后申时行王锡爵冯保赵用贤吴中行张四维海瑞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梅祖承训宋应昌沈惟敬李宁杨元杨镐张世爵查大受骆尚志赵志皋ɡāo董一元麻贵石星刘艇刘綎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王皇后郑贵妃王家屏于慎行汤显祖许国张位顾宪成沈一贯朱赓gēng朱常洛沈鲤李三才王时敏赵南星叶向高王日乾王之寀cǎi郑国泰胡士相张问达李成梁王杲gǎo阿台觉昌安塔克世努尔哈赤(1559-1626)
2明惠帝
朱允文
建文
1399~1402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李景隆道衍(姚广孝)张玉朱权平安铁铉高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庸
3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纪纲解缙郑和(马三保)陈祖义瓦剌马哈木鞑靼阿鲁台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朱瞻基李谦张辅张玉
4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4~1425
杨士奇杨荣杨溥……
5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杜松马林熊廷弼雒luò于仁
曾经的严嵩
直到嘉靖十七年称宗袱庙。这件事简单的说,就是当时的嘉靖皇帝想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老爹(已殁),供奉在皇帝祭拜祖先的太庙,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其无理的要求,然而这时皇帝的意思,很不幸,严嵩当时任礼部尚书,这件事正好由他负责。究竟是违背良心顺从皇帝的意志?还是和其他大臣站在一起,反对这道圣旨?严嵩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之前的坚持与执着并没有让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时再重复之前走过的旧路又有什么意味呢?我现在站出来也不过也只是当一次炮灰,何不顺从皇帝的意愿,讨他的欢心,就像当年张璁桂萼所做的那样,谋取富贵呢?只要把皇帝伺候好了,天下人怎么看,又有谁会在乎?我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好不容易抓住机会东山再起,难道在这时还要被打回原形?不行!绝对不行!我再也不要过那种一事无成、看人脸色的日子!于是,严嵩倾尽毕生的才华,写了两篇溜须拍马的文章,即《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此文一出,满朝哗然,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严嵩不在乎,因为皇帝对他很满意。
说起严嵩,大家可能觉得很熟悉,随之嘴里蹦出来的肯定是一片骂声,什么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甚至于——明代第一奸相。在地方戏曲中,他也总是被塑造成一副奸诈的白脸形象,还有那两句流传很广的诗文:“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但实际上,对于那些一味批判他的人,我只能说你们并不了解真正的严嵩,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个混蛋,严嵩的转变,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明朝大臣为何爱打群架
众广庭 之下被殷 副总理倒 了面子 ,高总理一直 非常 不爽 ,其手下 言官 也纷纷 打报告弹 劾殷士儋 。因为
受不 了这 等鸟气 ,殷士儋 干脆辞职 回老家 了。
还有 比这更 暴力 的。弘 治 十二 年 ( 1 4 4 9 年)
杨慎 是明朝三大 才子之一 ,状 元 出身,其父为
内 阁首 辅 ,2 4 岁 已是 中央 政 研 室 副 厅 级 研 究 员 ,后
在位 时期也是 南北朝有 名 的治世。
到 了刘裕 的孙子刘骏 时 ,他大治 宫室 ,拆 了爷爷 的故居 ,想 盖新殿。他和 群 臣到现场后 ,看到刘裕 故居的床头有 土障 ,上面 挂有 葛灯笼 、麻蝇 拂等 “ 鄙
拳 过去 ,高 阁老立刻会 眼 冒金花 。 因为殷士 儋是
个虎 背熊腰 的山东大汉 ,平时也练 练拳腿 ,要 不是
【 风行天下 】 埃塞俄比亚 南部的奥莫 山谷 的莫 西族女性 ,面部涂抹 着花纹,佩戴 着一个粘土做成的 圆
形板 ,这 在 当地 被 认 为是 美丽 的 象征 。
南朝 的宋武 帝刘裕 是平 民出身。他治 国严谨有 法度 ,个人生活也很 节俭 , 还 命人将 自己年轻 时耕 田用过 的农具收藏好 ,让后世子 孙们忆苦思甜 ,体会 先 人 创业 的艰辛。可惜 的是 ,这个小 型展 览馆 并没有起 到应有的作用。
任国务秘 书兼 皇帝 的文学顾 问 。他 写过 “ 古今 多少 事 ,都付 笑谈 中”的词 ,现实生活 中 ,他却 没这么 淡定 。嘉靖三年 ( 1 5 2 4 年 )舂 ,因为看不惯 千方百 计献媚 皇帝的 司法 部官 员张璁 、桂 萼等奸佞小 人 , 杨慎和助 理研究 员、 中纪 委驻司法 部监察官 等一班
元嘉 四年 ( 4 2 7 -  ̄) .刘裕 的儿 子宋文 帝刘义 隆拜谒京 陵时 ,见到他 父亲 的展 品后 ,不仅 没有 唏嘘感慨 ,反倒 面有惭 色 ,觉得老爹未 免有些丢人 。近 侍
明朝年份表
1507年——1566年60岁
嘉靖
1521年—1566年45年
修道之君、抗倭
张璁cong、桂萼、杨慎(杨廷和 之子)、徐阶、夏言、郭勋、严 嵩
明穆宗 朱载垕hou(三子) 1537年——1572年36岁 隆庆 1566年—1572年6年
明神宗 朱翊yi钧(三子) 1563年——1620年58岁 万历 1572年—1620年47年
、收安南(越南)
朱高煦xu
仁宣之治
杨士奇、杨荣、杨浦
仁宣之治、灭朱高煦
土木之变被俘、杀于谦
也先、王振
午门血案、北京保卫战、夺门之 变 宦官专政
徐有贞、李贤 于谦 万贵妃、汪直、李孜省、万安
明君
刘健、李东阳、谢迁、唐伯虎
玩君、宁王朱宸濠之乱
王守仁、刘瑾、杨廷和、杨一清 、小王子、江彬
明世宗
朱厚璁cōng(宪宗之 孙)
庙号 明太祖
姓名 朱元璋
在世时间
年号战、建康 韩林儿、刘福通、张士诚、陈友
(今南京)称帝
琼、张定边、王保保、马皇后
1328年——1398年70岁 洪武 1368年——1398年30年 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 汤和、郭子兴、李善长、朱文正
玉案、《大明律》、
、李文忠、徐达、常遇春、蓝玉
明光宗 朱常洛(长子) 1582年——1620年39岁 泰昌 1620年在位1月 明熹宗 朱由校(长子) 1605年——1627年23岁 天启 1620年—1627年7年 明思宗 朱由检(光宗五子) 1610年——1644年35岁 崇祯 1627年—1644年17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葬定陵 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孝宗 朱佑樘(三子) 1470年——1505年36岁 弘治 1487年—1505年18年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分析
24岁高中状元37岁充军云南杨慎,被皇帝嫉恨一辈子刘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人物简介杨慎,生于1488年,一说卒于1559年。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今成都市新都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
此词作者,便是人称“有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可是,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37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的赦免。
真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这首词,恰如杨慎的人生。
相国公子,及第状元四川新都人常说:“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前面的几个大家可能都猜得出来,司马相如的赋,李白的诗,苏东坡的文,而所谓的“升庵科第”,是说杨慎不仅高中状元,杨家几代也是科第显赫。
杨慎先世是江西庐陵人,六世祖在动荡的元末迁徙到湖北麻城,后又移居四川新都。
从他的曾祖父起,一门世代为官。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1459年—1529年),忠贞正直,先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内阁首辅。
尤其在宦官刘瑾专权的正德朝,杨廷和稳定政局,补偏救弊,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弘治元年(1488年),杨慎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
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古文、诗歌。
12岁时,母亲病故,按规矩,杨慎要回乡守孝。
在新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遍览古籍,赋诗作文,并跟随精通《易经》的祖父学习,学业大进。
回京之后,这个谈吐不一般的少年立刻让政坛、文坛双料“盟主”大学士李东阳欣赏不已,收他为门生,一时传为美谈。
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杨慎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
正德二年(1507年),他回乡参加乡试,考官惊为奇才,给了他第一名的成绩。
次年,乡试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参加会试,杨慎虽被考官列为首选,却因烛花不慎烧坏试卷,意外落榜。
读《明朝那些事儿》之三:三个猛人
读《明朝那些事⼉》之三:三个猛⼈(⼀)解缙解缙⽣于1369年,是侍奉过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也是著名⽂学家,与徐渭、杨慎⼀起被称为明朝三⼤才⼦。
他⼀⽣坎坷,时⽽得宠升迁,时⽽失宠贬谪,⼤起⼤落数次,最后遭⼈构陷,1415年被锦⾐卫埋⼊雪堆冻死,令⼈扼腕痛惜。
俗话说尺有所短、⼨有所长,⽐喻⼈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解缙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扬长避短,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成为牺牲品。
1.服侍朱元璋。
解缙⾃⼩就有“神童”之称。
1388年,19岁的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华同登进⼠第,被称为“⼀门三进⼠”,名震京城,轰动⼀时。
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常常让他服侍,还告诉他咱俩从道义上是君⾂,从恩情上如同⽗⼦,让他知⽆不⾔。
解缙上《万⾔书》和《太平⼗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但解缙恃才⽽傲、仗义执⾔、不懂官场潜规则的他很快得罪了朝中的达官贵⼈。
朱元璋也认为他锋芒太露,1391年令解缙回归江西吉⽔⽼家8年。
这期间他闭门修⾝养性,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著作丰富。
2.凡鱼不敢朝天⼦。
解缙服侍朱元璋的时候,有⼀次陪朱元璋在⾦⽔河钓鱼,整整⼀个上午⼀⽆所获。
朱元璋⼗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纪之。
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稍加思索,⽴刻信⼝念道:“数尺纶丝⼊⽔中,⾦钩抛去永⽆踪,凡鱼不敢朝天⼦,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听,龙颜⼤悦。
3.服侍朱允炆。
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
当时朱允炆临朝,听信⼤⾂诲⾔,将解缙贬到河州(今⽢肃兰州)当卫吏。
1402年,当时深受朱允炆信任的礼部侍郎董伦,在朱允炆⾯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后任内阁⾸辅。
4.永乐⼤典。
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受⼈推荐升任翰林侍读。
不久⼜晋升为翰林学⼠兼右春坊⼤学⼠兼内阁⾸辅,朱棣还说“天下不可⼀⽇⽆我,我则不可⼀⽇少解缙”,⾜见他对解缙的宠信,这成为解缙⼈⽣仕途最得意之时。
雄县历史名人录之明朝首辅大臣李时
雄县历史名人录之明朝首辅大臣李时鄚州李时家族,从明永乐中期至清乾隆后期近四百年间世代有人为官,多达六十多人,三世李楘,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山东右参政(从三品)。
其子李时明弘治年间进士,后履任翰林院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御赐书院,赐名珍谟。
李稳,嘉靖进士,履任工部主事,丞相,其为武将,多次平定叛乱。
李仪,康熙三年,任国子监祭酒时,康熙皇帝赐古朱匾,亲笔御题“天下宗师”四字,金箔敷之,匾长一丈,宽5尺,高悬于李氏宗祠中庭屏风之上。
祠堂前厅有两楹联称“家声传冀北,宗派衍江南”李氏宗祠及此匾于1943年春被日寇焚毁。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是李时,李时是嘉靖一朝最受重视的首辅大臣之一。
李时(公元1471―1538年),字宗易,号序庵。
鄚州南关人。
生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成为本地的庠生。
八年(公元1495年)中举人,十五年(公元1502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
三年后授编修。
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历任侍读,右谕德。
正德十六年春,皇帝朱厚照崩。
因其无嗣,在讨论由谁继位时,李时首倡“兄终弟继之议”,被孝慈皇太后及大学士杨迁和采纳,决定由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继位后改年号为嘉靖。
他的继位,李时有拥戴之功。
嘉靖帝登基后,对李时“甚嘉之”,立即提升他为讲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又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不久因守丧回家。
脱下丧服后,出任户部右侍郎。
后来又改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晋升礼部尚书。
世宗确定尊崇父母的“大礼”以后,意气慷慨,不满于前朝旧的典礼制度,想裁定修改,完成本朝制礼作乐的事业。
张孚敬、夏言掌权时,都喜欢改这改那。
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种典礼,都是别人开的头,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由李时牵强附会地完成的。
有时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不一,李时都摆出两方的观点,等待世宗自己来加以选择,始终不曾有明显的争议。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大礼议的风波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世宗,诏改翌年为嘉靖元年(1522)。
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史称其“多谋”而“刚愎”。
确实,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从踏入京城之日起,他便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势。
四月二十二日,当明世宗来到京城外的行殿时,在即位礼仪上便与内廷和内阁发生了争执。
礼部官员具议请世宗依皇太子即位礼,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世宗则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位的,应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拒绝行皇太子即位礼。
内阁首辅杨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状,帝不许”②。
最后,内廷与内阁只得让步。
第一次较量,世宗便以皇帝的权威压倒了内廷与内阁。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的三十七天内总揽了朝政。
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做了几件为世人所称道的事:(1)颁布武宗遗诏,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遣还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等,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等。
(2)收捕江彬。
武宗死后,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他自知“天下恶之”,在反与不反之间正自犹豫。
杨廷和适时提醒皇太后发布懿旨,谋划捕捉江彬,为天下除去一大祸患。
(3)草拟世宗登极诏书。
登极诏书长达八千多言,对时事多有兴革,如诏复武宗朝因忠直敢谏而去任降调的官员,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余石,斥去恩幸得官者,查禁各地镇守官科敛财物等。
登极诏书的颁布,不仅使“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①。
无疑,杨廷和所做的这几件事都是顺应民心、有利于巩固明皇朝统治的,因此,杨廷和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声望加上权位资历,使杨廷和在朝中的势力陡增,亦使他能藉此与羽翼未丰的少年天子世宗相抗衡。
世宗与杨廷和的矛盾在即位礼仪上已显现出来,以后在议定世宗生父兴献王主祀称号的问题上进一步激化。
一条鞭法的来历
一条鞭法的来历“一条鞭法”是一种赋税及徭役制度,最初是由内阁首辅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的,在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手里发扬光大了,也是他主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1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根据《明史·食货志》的记载,一条鞭法的内容如下:“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1、清丈土地按当时明朝的环境,赋税主要按土地来进行计算,因此有不少地主、世家通过与官府勾结隐瞒土地,或通过将土地分发给族人化整为零,并借此逃避赋税,反而将赋税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
而清丈土地,实际上就是将这部分被地主、世家所隐瞒的土地全部测量出来,从而实现赋役均平,降低普通百姓被平摊的赋税。
2、统一赋役没实行一条鞭法之前,赋役是分开的,而且还有很多别的名目加派,也使得赋役十分繁琐。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税吏也借机巧立名目增加额外的赋税,使得百姓深受其害。
而统一赋役,实际上就是将赋役全部归为一体,其中赋税按土地来进行收税,力役由官府代雇,使得原本繁重的赋役得到简化,并且也让税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中饱私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赋税问题上的弊端。
3、计亩征银所谓的计亩征银,也就是将赋税从之前的收实物改成收取折银,减轻了赋税工作的难度。
2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后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初名条编,后因谐音而得此名。
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被兼并者交不起赋税,大量逃亡;同时,作为兼并者的官僚地主阶层则瞒报土地,逃避赋税,加上官僚阶层的免役政策,明朝政府的赋税收入逐年下降,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鉴于此原因,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税制,施行一条鞭法。
【历史著名政治家】明朝--桂萼
【历史著名政治家】明朝--桂萼桂萼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
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进士。
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
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
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
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
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
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
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
或说,他是依靠“议礼猝贵”。
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更得嘉靖优遇,称赞他“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
桂萼于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
遗著有《奏议》八卷。
桂萼墓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
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
取得进士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丹徒知县,史称其人性刚使气,屡忤上官,后调知浙江青田,不赴。
用荐起知武康,复忤上官下吏,还遭到御史白简弹劾。
桂萼不但屡忤上官,他和一般的胥吏书手的关系也不协调,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实属少见。
桂萼在县任职,非常了解缙绅势家及豪强地主欺隐土地逃避赋役的情况,深知赋役不均给朝廷的统治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因之,他积极致力于均平赋役的工作。
然而官豪势家总是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把赋役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
官豪势家不但通过诡寄、飞洒等诸种手法欺隐土地,又独占肥沃的土地,却只按低税率交纳很少的田租,不愿为农民“分粮”和“为里甲均苦”①。
只要有志于清理赋役积弊改变不公正状况的州县正官着手于丈量土地或均平赋役,“势家即上下夤缘,多方排阻”,使之不能有所作为。
桂萼历次任上,都致力于均平赋役。
正嘉之际,他任成安知县,排除多方阻难,终于完成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成安“原额官民地二千三百八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清丈之后,“均量为大地二千七百八十一顷四分五厘”②。
古艳珍本过眼录(一)闹花丛
古艳珍本过眼录(一)闹花丛
《闹花丛》演述明朝弘治年间南京庞国俊(字文英)与刘玉蓉的婚姻故事,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式小说。
文英出身苏州世家,年轻貌美,文才超群。
一日,文英外出观榜,与宦家女刘玉蓉相遇,玉蓉才貌双全,二人一见钟情,遂約期成欢。
玉蓉嘱文英早日求娶,可文英将此事置诸脑后,又乘贺喜之机,男扮女装,与表姐桂萼及其小姑琼娥私通。
玉蓉因文英杳无音信,相思成病。
文英闻玉蓉病情,遂假扮医生,借机与玉蓉重叙旧好。
不料被玉蓉的叔叔刘天表看破,将文英捉拿,告到学宪处。
学宪见文英文才出众,非但不加处罚,反让文英、玉蓉婚配,并除去刘天表科名,以示惩戒。
刘天表不服,迁怒于文英,他纠集一伙地痞,欲行谋害。
文英事先得知消息,躲到一古寺苦读。
皇天不负有心人,文英秋试中举,会试中进士,殿试被拔为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三年任满,衣锦还乡,地方官吏乡绅纷纷参拜,进贡财帛无数。
文英将桂萼、琼娥等四人纳为妾,合一妻四妾。
后文英官至兵部尚书,门生无数,富贵至极。
该书在肯定男女之情的同时,也有放纵情欲的倾向,宣扬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书中多处以欣赏的态度描写男女情欲,污秽不堪。
而且作者笔下的男女之情,也往往只是满足性欲要求,并无感情寄托,因此相互之间也就没有道德的约束,所以说,晚明市民思想的闪光与封建腐朽思想是并存于该书之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桂萼均平赋役,屡忤官吏桂萼,字子实,号古山,江西安仁(今江西东乡东北)人。
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丹徒知县,史称其人性刚使气,屡忤上官,后调知浙江青田,不赴。
用荐起知武康,复忤上官下吏,还遭到御史白简弹劾。
桂萼不但屡忤上官,他和一般的胥吏书手的关系也不协调,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实属少见。
桂萼在县任职,非常了解缙绅势家及豪强地主欺隐土地逃避赋役的情况,深知赋役不均给朝廷的统治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因之,他积极致力于均平赋役的工作。
然而官豪势家总是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把赋役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
官豪势家不但通过诡寄、飞洒等诸种手法欺隐土地,又独占肥沃的土地,却只按低税率交纳很少的田租,不愿为农民“分粮”和“为里甲均苦”①。
只要有志于清理赋役积弊改变不公正状况的州县正官着手于丈量土地或均平赋役,“势家即上下夤缘,多方排阻”,使之不能有所作为。
桂萼历次任上,都致力于均平赋役。
正嘉之际,他任成安知县,排除多方阻难,终于完成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成安“原额官民地二千三百八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清丈之后,“均量为大地二千七百八十一顷四分五厘”②。
丈地之后,桂萼“计亩征粮,民不称累”,纠正了当地社民享无税之田、屯民供无田之税的不合理现象。
桂萼看不惯官场中的贪污腐化,痛恨势家豪强和地方官吏上下勾结、在征赋派役中营私舞弊的各种丑行,这就是桂萼屡忤上官下吏的社会原因。
正德中,武宗政荒,大臣苟于利禄,士风日下,吏治黑暗,北方刘六、刘七和四川爆发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明朝的统治,武宗无子,因之引起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桂萼满怀经世济国之志,锐意革弊,而每被抑挫,他对正德以来的腐败政治十分愤激不平。
以正大礼而入阁嘉靖初,桂萼由成安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
他身在闲曹,却非常关心国事和政局的变化。
当他通过乃兄翰林修撰桂华获知朝中关于大礼议的斗争,即赞成张璁的主张。
不久张璁被杨廷和党排挤到南京,桂萼与张璁在仕途上都多次受到挫折,对政治现状非常不满,两人在南京日相讨论,研究对杨廷和集团的斗争策略。
嘉靖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请正大礼,疏中强调指出,宋人范纯仁已把预养为嗣的英宗和入继之主作了区别,而当今皇帝入继帝位分明是入继之主,为什么要遵从为预养的宋英宗而制订的濮议之礼呢?桂萼还指出杨廷和所议“灭武宗十有六年之统,泯遗诏禅受之旨,而夺兴献帝不可夺之嫡宗,且使兴国太后处慈寿皇太后之间,礼莫之尽”①。
世宗采纳了桂萼的意见,决心重议大礼。
①《明经世文编》卷一八○,《请修复旧制以足国安民疏》。
下引同。
②《成安县志》卷三《赋役考》,明刊本。
①《桂文襄公奏议》卷一《请正大礼疏》,康熙刻本。
桂萼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杨廷和的议礼方案,世宗又不断降敕诘责杨廷和,朝官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附从,杨廷和自知难以维持,于是辞职。
杨廷和既去,赞成张璁、桂萼观点的人渐次增多,世宗决定召张、桂入京。
内阁蒋冕、毛纪为了阻挡张、桂来京,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提出在兴王尊号上略作让步,称世宗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但仍考孝宗母昭圣,并请下敕谕停召张璁和桂萼。
桂萼、张璁在凤阳途中接到诏书,桂萼复上疏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皇不皇,惟在于考不考,请在尊号中去“本生”两字,名正言顺地追尊自己的父母。
既至京师,桂萼又与张璁联名上疏,极论两考之非,指出两考是一种欺骗,实际上是剥夺皇帝尊奉父母的神圣权利。
桂萼、张璁初到京师,杨廷和党的势力尚盛,二人颇为孤立。
刑部尚书赵鉴与给事中张翀等勾结,阴谋扑杀桂萼和张璁。
世宗通过厂卫侦知其事,立即任命桂萼、张璁为翰林学士,两人又受到武定侯郭勋的保护。
三年七月,由于礼部侍郎何孟春、翰林修撰杨慎等人的煽动和要挟,发生了群臣在左顺门哭谏争礼的事件,世宗杖责诸臣,同时罢免了毛纪、汪俊、何孟春等人的职务。
世宗旋即任命赞议大礼的席书为礼部尚书,会同桂萼等齐集廷臣,议定兴王尊号,三年九月下诏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追尊兴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为圣母章圣皇太后。
由于桂萼和张璁密切配合,奋力抗争,他们的议礼主张得以实现,桂萼等终于通过议礼击败杨廷和集团,在朝廷中确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嘉靖四年,桂萼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学士。
由于内阁首辅费宏的裁抑,桂萼和张璁虽列名翰林,却不获参与经筵,不参与献皇帝实录的修纂,不参与教习庶吉士等。
费宏去职后,情况才有改变。
六年三月桂萼升任礼部右侍郎,是年杨廷和余党借李福达案倾陷赞议大礼的武定侯郭勋,而欲牵连加罪于桂萼诸臣。
世宗痛恶旧党借事罗织,尽换三法司诸官,以桂萼署刑部,张璁署都察院,方献夫署大理寺,重审李福达案。
会搜查御史马录私书,内阁贾咏及都御史张仲贤、工部侍郎闵楷、御史张英、大理寺寺丞汪渊等密谋陷害大礼诸臣的私书被发现。
贾咏引罪致仕,其他人则纷纷下狱候审。
桂萼密承世宗风旨,认真审理此案,狱词颇详。
该案最积极的策划者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马录承认犯了故入人罪,于是旧党利用李福达一案倾陷大礼诸臣的阴谋暴露无遗。
桂萼等对该案进行判决,大略言李福达非白莲教,马录仇恨郭勋,构成冤狱,又列出了原来审理此案及与该案有关诸臣的罪过。
世宗悉从桂萼所言,将该案编成《钦明大狱录》颁示天下。
①李福达获得释放,马录等论戍,其因此案逮系廷杖、戍边、削籍诸臣凡四十余人。
桂萼等以平反有功,受到嘉奖。
是年京察,旧党犹借拾遗之例攻击桂萼,桂萼疏请斥逐杨廷和在言路的私党,实行科道互纠,世宗下令速举。
于是京察和互纠罢黜科道十三人。
是年旧党经过两次重大打击,一蹶不振。
桂萼、张璁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赞议大礼的方献夫、霍韬、胡世宁、李承勋等渐居要职,朝局人事焕然一新。
①穆宗即位,御史庞尚鹏据四川蔡伯贯一案,奏称李福达实为白莲教魁首,请为马录、颜颐寿等平反,《明史》采其说,称“由是福达狱始明”(《明史·马录传》)。
然而同时代的郭子章怀疑庞论(《国榷·嘉靖六年》)。
支大纶亦不赞成庞论(《世穆两朝编年史》)。
高拱、张居正坚持认为桂萼的判案是正确的,修穆宗实录时,居正削去洗雪大狱的诏书和庞尚鹏疏。
按高拱持之最力,居正逐高拱,仍在实录中保留高拱的奏疏(《穆宗实录》、《万历野获编》卷十八)。
嘉靖六年九月桂萼改吏部左侍郎,旋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明代尚书兼学士自桂萼始。
任礼部甫逾月,迁吏部尚书,获赐银章两枚,文曰“忠诚静慎”、“绳愆匡违”,和内阁辅臣一样,桂萼获得了密疏言事的特殊权利。
七年正月,加太子太保。
《明伦大典》书成,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八年二月,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
创立一条鞭法桂萼执政后,发舒多年以来的政治抱负,革除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积极主张均平赋役和清丈土地。
桂萼久任地方,熟知下情,他悉心研究基层政权下的赋役之法,看到了业已推行的均徭法和十段册法的局限性。
均徭法中的户等划分标准很不一致,户等一样,而实际丁产可能相去甚远;户等一样就要承担同等的差役。
均徭法行之不久,它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了。
再说十段册法,实施其法必须对各户丁粮作彻底清理,在此基础上均分十段,乃能奏效。
然而此地十段和彼地十段的丁产仍很难一致,徭役的负担仍不均平。
桂萼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朝廷提出了最新的赋役改革意见。
嘉靖九年(1530)十月,桂萼进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改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
时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的建议,规定了新的赋役征法:“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
”①根据桂萼的意见颁布的赋役征法奠定了“一条鞭法”的基本原则。
桂萼在改革方面承续了赋和役合并以及化繁为简的趋势,把各种役目并为一项,按丁粮一次编定,俱于秋粮征收。
桂萼的主张比同时代的十段册等改革完善得多彻底得多,他的改革方略是明代各类赋役改革的总结。
同桂萼相先后,许多地方行政官员都推行了赋役的改革措施。
万镗提出赋役的均平应“在县不止以里论,而当均于一县。
在州不止以县论,而当均于一州。
在府而所均当益广矣”①。
万镗所论,限于一府,而桂萼提出了在一布政司范围内通融科派,均平负担。
不难看出,桂萼创立了一条鞭的赋役征收法则,又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在朝廷中倡导实行,他比同代改革者高出一头,较之于顽固守旧反对赋役改革的前内阁首辅杨廷和,不啻霄壤之别。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的发展,从两税到一条鞭法,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桂萼在这个变革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桂萼的赋役改革实践中,均丈土地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桂萼极为重视均丈土地的工作。
他认识到只有把欺隐的土地清理出来,登记入册,朝廷按丁产佥派徭役的原则才能切实贯彻,桂萼多次上疏,强调重新丈量土地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他在《进任民考疏》中指出:“臣闻仁政必自经界始,今之经界存乎版图。
自正统末,天下吏阴坏版图,诸色田土散漫参错,难以检讨。
”①《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一四一《桂文襄公奏议》卷八《进任民考疏》。
①《西园闻见录》卷三二,赋役前,哈佛燕京学社排印本。
②杨廷和为首辅时,曾拟旨反对役法的改革,见《明世宗实录》卷一四,嘉靖元年五月。
桂萼还提醒世宗,势家豪强总是反对丈量土地,朝廷要下决心,要由有关大员会议其事,订出实施措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完成清丈工作。
土地一经清丈,版籍澄清,各种违法行为就难以掩盖。
桂萼丈量土地的主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均丈土地的意义为许多士大夫所认识,世宗朝郭弘化、唐龙、简霄、顾鼎臣都继桂萼之后,疏请核实田亩,均丈土地。
据各种史籍记载反映,嘉靖年间有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均丈土地的工作。
宦海沉浮桂萼还积极会同张璁,在嘉靖前期进行政治改革,肃清言路,加强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清理翰林院积弊,改变正德以来内阁控制翰林院以及内阁同六部结党营私的现象。
桂萼还用世宗所赐银章密疏奏事,请“除百数十年弊习,罢还镇守”①,襄助张璁请撤除镇守内臣之举。
桂萼等大礼诸臣以议礼为手段取得政治权力,在论资排辈和等级观念极强的封建士大夫中,被认为逢君干进。
许多重要人物赞成其议礼主张,但在政治上却同桂萼等人保持距离,如胡世宁、王守仁等。
桂萼等在朝中仍显势孤力单。
此外,守旧派政治势力虽经打击,仍寻找机会向桂萼等实施反扑,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程度。
如羽林指挥刘永昌越位妄奏,硬说都督桂勇与桂萼同族,表面上请削桂勇兵权,实则动摇桂萼的地位。
旧党甚至利用星变为言,阻遏改革。
桂萼和张璁在议大礼中密切合作,取得了对杨廷和集团斗争的胜利,其后又锐意革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入阁后,桂萼与张璁逐渐失和,遭到夏言势力的攻击,而使大礼诸臣蒙受损失。
在大礼诸臣中,有不少王学的弟子,如方献夫、黄绾等,桂萼和张璁反对程颐的濮议,对王守仁带有新倾向的学术思想持包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