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
麻醉科诊疗常规
第一部分:麻醉科诊疗规范及操作常规一择期手术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1. 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科主任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
2. 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
(1) 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 分级(详见附录一),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2)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3)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 6 小时,婴幼儿禁食 4 小时,拟全麻患者及剖腹产患者行术前留置导尿,余患者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详见附录二)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硷0.006mg/kg 或阿托品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2mg/kg ,均在术前30min 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麻醉机、插管用具、吸引器、麻醉药和抢救用药等。
3 .麻醉医师于麻醉开始前再一次检查麻醉器械, 常规配制抢救药物(麻黄碱,阿托品),准备麻醉药物,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麻醉意外,并做好预防和抢救准备工作,严格按麻醉原则选择麻醉方法,并按计划方案施行麻醉,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损伤。
全身麻醉诊疗规范
全身麻醉诊疗规范一、基础镇静与静脉强化麻醉【概念】基础麻醉是给予麻醉药使病人神志消失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为实施其他麻醉创造条件。
基础麻醉本身无镇痛功效,必须配合其他麻醉方法才能施行手术。
常于小儿麻醉前采用。
强化麻醉指非全身麻醉时给予镇静镇痛药使病人镇静或入睡的方法,目的是消除紧张和恐惧感、提高痛域、减轻或消除不良神经反射,提高麻醉舒适性。
常用于成人非全麻中的辅助麻醉。
【适应证】1、小儿各种部位麻醉及全身麻醉前的辅助麻醉。
2、小儿实施各种诊断性检查:如CT检查及X线造影等。
3、局麻、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等辅助用药。
4、心脏电转复及内窥镜检查等。
【常用药物与方法】目前用于基础麻醉、强化麻醉和静脉全麻醉的药物已没有严格区分,只是应用的目的、剂量和途径不同。
如氯胺酮既有强效的镇痛作用,又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用于上述三种目的。
1、氯胺酮:一般按4~6mg/kg体重肌肉注射作基础麻醉,注射后3~5分钟入睡,维持30分钟左右,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
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体重,维持15分钟左右。
小剂量静脉注射0.5~1mg/kg体重用于辅助麻醉。
成人不宜单独使用氯胺酮辅助麻醉,应联合使用镇静药。
(详见静脉全麻醉)2、氟芬合剂:氟哌啶与芬太尼按50∶1混合配制,1U(4ml)内含氟哌啶5mg,芬太尼0.1mg。
常规用量:成人静脉注射1次2~4ml,儿童,年老体弱者减量。
3、其他:咪唑达仑单独或与氯胺酮、芬太尼联合作用;丙泊酚单独或与芬太尼联合作用等。
【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氯胺酮注射时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与咪唑达仑或γ羟基丁酸联合应用时发生率增加,小儿发生率高。
氟芬合剂和其他联合用药大剂量时也可发生呼吸抑制,一般发生率较低,程度轻。
主要措施:吸氧,必要时辅助或控制呼吸。
呕吐误吸:发生率较低,但定要严防误吸。
【注意事项】1、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小时以上。
2、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分类】将全麻药注入静脉,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可分为单一药物麻醉,方法简易,但总用药量有限制;复合麻醉系采用2种以上的静脉麻醉药(包括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充分发挥每一种药物的优点,互补缺点,用较小剂量达到镇痛记忆消失和肌肉松弛的目的,亦称“平衡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
如同时辅以吸入麻醉,则称为“静吸复合全麻”。
【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2.多种麻醉药复合使用时,注意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机配伍,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互相减弱或抵消。
3.应以满足镇痛、唾眠和肌松为目的合理选配药物。
4.恰当掌握用药量,避免多次或连续用药致积蓄中毒。
5.静脉全麻期间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除短小手术外,应在气管内插管下进行。
掌握麻醉深度,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
6.必须常规备好麻醉机、氧气、负压吸引及气管插管器械并检查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
7.麻醉前常规使用颠茄类药物及镇静剂。
【硫喷妥钠静脉麻醉】1.适应证:(1)四肢及躯干无需肌松的短小手术;(2)全身麻醉的诱导或行小儿基础麻醉:(3)辅助麻醉剂;(4)抗惊厥及治疗局麻药中毒。
2.禁忌证:(1)急、慢性呼吸道梗阻;(2)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潜在呼吸道梗阻因素);(3)支气管哮喘和对硫喷妥钠过敏患者;(4)严重低血压休克;(5)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6)上消化道梗阻、大出血或饱胃属相对禁忌。
3.注意事项:(1)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将硫喷妥钠稀释成2. 5%溶液(小儿可用1%-2%溶液);(2)小儿基础麻醉:一般多适用于0.5岁-6岁小儿,稀释2%或2.5%溶液,按15-20哨/1^ 体重计算,作深部肌肉注射,注射后3-5min内入睡,约可维持30Y5min.第二次追加量为首次量的l∕3-l∕2o(3)静注硫喷妥钠速度不可过快(开始5ml可稍快),诱导时应注意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静脉复合麻醉诊疗常规
静脉复合麻醉诊疗常规引言静脉复合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多种手术和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麻醉需求。
本文将介绍静脉复合麻醉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注意事项。
静脉复合麻醉的定义静脉复合麻醉是指在手术或诊疗过程中,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结合局部麻醉技术或其他麻醉方法,使患者处于有效的全身麻醉状态。
静脉复合麻醉的常规流程1.术前准备:–患者的麻醉前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重、身高、心肺功能、麻醉史等。
–集中监测和设备准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2.麻醉诱导:–静脉通路建立:通过静脉置管或静脉穿刺方式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药。
–麻醉诱导药物的给予:常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吸入麻醉药物等。
3.维持麻醉:–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持续输注静脉麻醉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监测参数的监控: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参数的监测,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4.麻醉恢复:–麻醉药物的停止:手术或诊疗结束后,逐渐停止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
–观察恢复过程: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清醒程度、呼吸情况、血压稳定性等。
5.麻醉结束:–患者的转运: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其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麻醉记录的填写:完整记录患者麻醉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用药剂量、监测数据、并发症等。
注意事项1.患者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在进行静脉复合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确保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2.麻醉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需谨慎: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情况等因素,精确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的控制。
3.监测参数的及时调整:在麻醉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参数,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
4.麻醉药物的停止和恢复观察:手术或诊疗结束后,应逐渐停止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并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5.麻醉记录的完整性:记录患者麻醉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对麻醉效果和患者反应的评估。
麻醉科全身麻醉制度
麻醉科全身麻醉制度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注、肌注,产生可控和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志和痛觉消失,称为全身麻醉。
包括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等。
一、吸入麻醉吸入麻醉药气体经呼吸道吸入,由肺泡吸收入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称吸入麻醉。
1. 常用吸入麻醉药(1)氧化亚氮:麻醉作用弱,诱导及苏醒迅速,吸入30%~50%即有镇痛作用,循环抑制较小,但可增加肺血管阻力。
吸入浓度不宜超过70%;以防缺氧。
适合与其他麻醉药、肌松药合用,实施各类大小手术。
禁忌用于脑梗死、空气栓塞等体内有闭合气腔的病人。
(2)氟烷:麻醉作用强,诱导和苏醒迅速。
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和颅内压;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并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引起心律失常的敏感性,扩张外周血管,深麻醉时血压下降。
有水果香味,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扩张支气管,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尤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
禁用于急慢性肝功能不全,不宜短时期内反复应用,禁忌与肾上腺素同时应用。
(3) 安氟醚:强效、诱导和苏醒快,扩张脑血管,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升高,可引起脑电图癫痫样改变。
对心肌有抑制作用,使心排出量减少;明显抑制呼吸,对呼吸道无刺激,气道分泌物不增多,肝功能影响小,能降低眼压,有肌松作用,并增强肌松药的作用。
不宜用于癫痫和颅内压增高病人。
(4) 异氟醚:强效、诱导苏醒迅速,颅内压升高较少,心功能抑制小于安氟醚,心率增快,周围血管显著扩张,抑制呼吸,肝肾毒性小,肌松作用良好。
抑制子宫收缩并减少胎盘血流,故不宜用于产科病人。
(5)七氟醚:麻醉效能较弱,诱导迅速,低浓度时颅内压无明显影响,循环抑制与剂量相关,血管扩张作用强于心肌抑制作用,对呼吸抑制较明显,但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但遇钠石灰有少量分解,不宜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颅内高压的病人。
(6)地氟醚:地氟醚具有组织溶解度低,麻醉诱导快,苏醒早,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和在肌体内几乎无代谢产物等特点,地氟醚麻醉作用强度低于异氟醚。
全身麻醉操作规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全身麻醉的实施原则:①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呼吸下实施。
②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在满足全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③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合循环系统(血压、脉搏)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④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和通气。
⑤必须具备性能良好的麻醉机(按照检查程序认真进行性能检查),全套插管用具和吸痰吸引设备。
有条件医院应配置有可靠的呼吸机和呼吸参数监测的麻醉机。
还应配置可靠的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和供氧报警装置。
⑥全麻监测a、基本监测项目: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
b、特殊病人,应具备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糖和血气分析血生化,有条件的医院应做有创或无创心输出量监测。
c、全麻监测还应包括:尿量、呼吸、体温、肌松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吸入氧浓度、呼吸末CO2和麻醉气体浓度监测。
1、基础麻醉:主要用于不合作小儿,为全麻、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建立良好的基础。
一般常用氯胺酮、咪唑安定、异丙酚。
注意:术前已有呼吸道部分梗阻或抑制,饱胃、肠梗阻患儿,基础麻醉可不用,一般情况差者减量。
常用氯胺酮4~6mg/kg肌注,如果在基础麻醉加局麻下完成短小手术,可与小剂量镇静剂如异丙嗪1mg/kg 或氟哌啶0.05~0.1mg/kg复合肌注,也可复合安定0.2mg/kg肌注或异丙酚2~4mg/kg/h持续静注,但要注意给氧,监测呼吸和SpO2的变化。
2、静脉麻醉(不插管):用于一些非俯卧位小浅表手术、灼伤换药、诊断性检查等。
常用的静脉麻醉有:①氯|胺酮静脉麻醉:氯胺酮2mg/kg静注,维持10~15min,也可配制成0.1%溶液静滴维持。
必要时辅用咪唑安定、丙泊酚等,可减少氯胺酮用量。
②异丙酚静脉麻醉:氯胺酮1~2mg/kg静注后,以0.1%异丙酚+0.05~0.1%氯胺酮溶液持续静滴,可减少氯胺酮的副作用。
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
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一麻醉前准备:检查电源,气源,麻醉机,监护仪,挥发罐,吸引器,药品及应急设备。
准备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检查钠石灰是否失效。
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二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1、面罩给氧:给氧去氮,给予镇静,镇痛及肌肉松弛药物,行气管插管。
芬太尼2-4ug/kg, 异丙酚 1.5-3mg/kg维库溴胺0.06-0.1mg/kg,阿曲库胺0.3-0.6mg/kg。
,三全麻维持期操作常规全醉维持可采用吸入复合,静—吸复合和静脉复合等方法。
1、熟悉各种全麻药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时效和副作用以及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麻醉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2、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呼吸、SpO2和EtCO2的变化,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情况不稳定时要缩短记录时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有梗阻现象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迅速排出。
应按EtCO2和SpO2调节通气参数。
使用呼吸机时呼吸频率10~14次/分,潮气量8~10ml/kg。
4、术中密切注意麻醉深度是否满足手术要求,按病人体征及麻药浓度和剂量综合判断,以能满足手术需要的最浅麻醉为安全。
老年、小儿、休克、病重患者,静脉全麻药、吸入麻醉药和肌松药应适当减量。
5、气管插管病人,维持肌松以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好,最好使用肌松监测。
6、仔细观察术中出血和尿量,依据生理指标,调整输血、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必要时监测CVP。
四气管插管拔管常规1、必须具备拔管指征方可拔出气管插管:Bp、P平稳;呛咳吞咽反射恢复;潮气量足够;SpO2不低于术前3~5%或接近术前水平;呼之能应或完全清醒。
吸引不足以引起呛咳反射时无论其它体征如何,不得拔管。
2、先将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干净,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20秒,再将口腔内分泌物吸除干净,充分吸氧后边辅助呼吸边拔管,拔管后迅速将口腔内残留分泌物吸4、拔管前应备好加压面罩及气管插管等器械,以备不测。
5、初学者须在上级医师协助下进行。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诊疗规范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诊疗规范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是复合应用吸入性全麻药、静脉全麻药、麻醉镇痛药或结合肌松药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简称静吸复合全麻。
其利用药物各自优点取长补短,降低药物间的个体差异,减少各种麻醉药用量及不良反应,使麻醉易于调控和更加平稳。
静吸复合全麻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较单纯的静脉全麻或吸入全麻具有更多的优点,适应证相对扩大,今已成为国内临床广泛采用的全麻方法。
1、麻醉原则:(1)静吸复合麻醉系静脉药物和吸入药物合用,对每种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必须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灵活掌握,以避免不必要的药效相加或相减。
(2)药物的选配应以能满足手术基本要求,即镇痫、睡眠遗忘和肌肉松弛为原则,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需要确定麻醉药的配伍方案和用量,尽可能以最小量的麻醉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并将各种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药物选配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更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加用。
(3)静吸复合麻醉期间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除短小、不需肌松的手术外,均应在气管插管下施行。
(4)严格监测术中麻醉深度,遵循药物的个体化原则, 适当增加或减少不同麻醉药的用量,合理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度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5)肌松药可以提供满意的肌肉松弛,并减少麻醉用药量,但本身无麻醉作用,不能代替麻醉药。
因此应用肌松药必须要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以避免术中知晓和痛苦。
2、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 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最常用的是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1)麻醉诱导: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麻醉药物和给药方式,可以用单次静脉全麻药来实现,也可用TCI技术来完成,但常需辅以麻醉镇痫药和肌松药。
小儿可用单纯吸入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瞇)来完成麻醉诱导。
整个诱导过程应力求平稳迅速,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并尽可能降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麻醉学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
麻醉学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又称为静吸复合麻醉,如前所述,具体方法有多种。
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患者舒适易接受,而吸入麻醉的深度易于控制和管理,故临床上常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前准备与一般的全身麻醉相同。
随着七氟配等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出现,吸入麻醉诱导或静吸复合诱导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一、麻醉诱导1静脉诱导一般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复合,静脉全身麻醉药多为丙泊酚 1.5~2.51^/1^或咪达嗖仑0.02〜0.05mg∕kg0麻醉性镇痛药以芬太尼为主,诱导剂量一般为2〜4ug∕kg,也可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以及依诺伐等。
肌肉松弛药除经典的琥珀胆碱外,维库澳锭、泮库溟锭、罗库溪铁、阿曲库锭等用于静脉麻醉诱导也逐渐增多。
这些新型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不仅起效快、效果好、没有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还具有中时效的肌肉松弛效果,因此在临床中逐渐被广泛使用。
2.吸入、静吸复合诱导由于经济费用高、操作复杂、患者不易接受等原因,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有限,前者主要用于小儿麻醉,后者用于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
有研究者观测意识消失时间、诱导期间呼吸暂停发生率、诱导并发症、第一次喉罩插入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七氟醒和丙泊酚的诱导效果进行比较,经Meta分析后可以发现,七氟酸和丙泊酚具有相似的诱导效应,但由于七氟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较频繁,患者不满意倾向稍多,丙泊酚作为理想的麻醉诱导药仍然更具优势。
二、麻醉维持1.吸入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
一般吸入1~2MAC的挥发性麻醉药,常用恩氟烷和异氟烷,吸入浓度为2%~3%,可同时吸入50%~66%的氧化亚氮,麻醉效果更好。
目前,已有麻醉效能更强、不良反应更小的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烷和地氟烷用于临床。
2.静脉麻醉维持在麻醉诱导成功后主要依靠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维持麻醉。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
第十三章麻醉科诊疗规范及操作常规第一节临床麻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行工作程序,与手术医师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密切的互相配合,遇有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况时要全力以赴,共同协作,使手术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科主任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1)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2)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3)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硷0.006mg/kg或阿托品0.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心血管手. word完美格式.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2mg/kg,均在术前30min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术语与解答】所谓静-吸复合全麻是指有选择的将静脉全麻药和某种吸入全麻药先后或同时应用,以发挥两者的作用优点:①如先采用静脉全麻,患者则舒适、易于接受,且全麻起效快(全麻诱导期短) ;然后实施吸入全麻,则易于术中麻醉管理,麻醉深浅容易调控,整个麻醉术中可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而且麻醉全程两者用药均可减少;②先实施吸入全麻,再进行静脉全麻通常用于不予配合的幼儿或儿童,由于小儿进入手术室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若采取面罩给予大剂量氟类全麻药(如七氟烷、氟烷、异氟烷等)吸入,短时间内患儿可安静不动,此时有利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实施静脉全麻诱导。
【麻醉与实践】静-吸复合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大多是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再采取吸入全麻维持,或静脉与吸入全麻同时维持,其操作步骤如下:1. 全麻诱导期通常选择起效迅速的静脉全麻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也常同时加用咪达唑仑)与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为芬太尼类)以及肌肉松弛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类均可)复合应用,以便使患者意识迅速消失,待骨骼肌完全松弛,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以便实施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2. 全麻维持期①气管插管完成后,患者此时至手术结束前均处于全麻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给予挥发性全麻药持续吸入来实现,一般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大小等将吸入全麻药浓度调控在2%~4%之间,其次小剂量静脉麻醉药辅助;②现今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为七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地氟烷。
此外,在全麻维持期也经常将吸入性全麻药与静脉全麻药同时或交替给予,麻醉医师也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应用。
总之,临床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可达到优势互补,尤其术毕患者苏醒较快。
3. 控制性降压是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致使机体动脉血压下降,并将血压调控在适宜低限水平,以便改善手术野环境,创造手术操作条件,同时又减少术中失血的一种麻醉协助方法。
复合全身麻醉诊疗常规
复合全身麻醉诊疗常规一、临床应用由于静脉与吸大麻醉药品种的日渐增多,以及麻醉操作技术的日益完善,单一静脉麻醉施行麻醉的方法日渐减少,现今复合全身麻醉居多。
目前复合全身麻醉的技术尚未统一,有的方法用药种类接近甚至难以绝对分开。
对于复杂手术单一静脉麻醉的效果与时间均受限,肌肉松弛也难以达到要求,故均需采用多种药物的复合。
二、麻醉方法分类(一)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1术前药:抗胆碱药和镇静、镇痛药。
2.诱导:可采用硫喷妥钠或其他的苯巴比妥类静脉麻酹药,辅以肌松药施行气管内插管。
3.维持:麻醉诱导后方可开始静脉滴注1%的普鲁卡因复合液(平衡液或5%葡萄糖盐水500m1+普鲁卡因5g+哌替咤IOOmg为一单元),需肌松者加肌松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滴注,或单次静脉注射非去极化肌松药,第二、三单元内哌替咤剂量需酌减。
复合液开始滴速为60—100滴/分,根据麻醉深浅适当调整滴速,但要低于120滴/分,必要时静脉注射哌替陡50mg或25%硫喷妥钠5m1加深麻醉。
术毕前15—30min即可停滴复合液。
4临床常用普鲁卡因复合液配方:普鲁卡因、哌替噬;普鲁卡因、氯胺酮、司考林;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普鲁卡因和氟芬合剂复合。
5.适应症:本法适应范围广,头颈、脊柱、四肢等手术均可采用,复合肌松药的应用可施行胸腹等需要肌松的控制呼吸的大手术。
6.禁忌症:普鲁卡因过敏者;严重心功能不全,颅内压升高等限制液体输入者;休克和恶液质病人;重症肌无力者(新斯的明可延缓普鲁卡因水解)。
7.注意事项:呼吸抑制;惊厥(普鲁卡因中毒);药物配伍的合理性。
(二)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的复合多种多样,此处以丙泊酚与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为例):1.术前药:麻醉性镇痛药和抗胆碱荃芍。
2.麻醉诱导:胃长宁5ug∕kg (预防芬太尼和丙泊酚合用时心动过缓)。
芬太尼5一10gg∕kg,丙泊酚1一2mg∕kg3.麻醉维持:芬太尼3ug∕kg∙h—1丙泊酚IOmg∙/kg∙h一1,10分钟后8mg∕kghT,再10分钟后改6mg∕kghT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
一麻醉前准备:
检查电源,气源,麻醉机,监护仪,挥发罐,吸引器,药品及应急设备。
准备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检查钠石灰是否失效。
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二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
1、面罩给氧:给氧去氮,给予镇静,镇痛及肌肉松弛药物,行气管插管。
芬太
尼2-4ug/kg, 异丙酚 1.5-3mg/kg维库溴胺0.06-0.1mg/kg,阿曲库胺
0.3-0.6mg/kg。
,
三全麻维持期操作常规
全醉维持可采用吸入复合,静—吸复合和静脉复合等方法。
1、熟悉各种全麻药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时效和副作用以及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麻醉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2、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呼吸、SpO2和EtCO2的变化,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情况不稳定时要缩短记录时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有梗阻现象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迅速排出。
应按EtCO2和SpO2调节通气参数。
使用呼吸机时呼吸频率10~14次/分,潮气量8~10ml/kg。
4、术中密切注意麻醉深度是否满足手术要求,按病人体征及麻药浓度和剂量综合判断,以能满足手术需要的最浅麻醉为安全。
老年、小儿、休克、病重患者,静脉全麻药、吸入麻醉药和肌松药应适当减量。
5、气管插管病人,维持肌松以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好,最好使用肌松监测。
6、仔细观察术中出血和尿量,依据生理指标,调整输血、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必要时监测CVP。
四气管插管拔管常规
1、必须具备拔管指征方可拔出气管插管:Bp、P平稳;呛咳吞咽反射恢复;潮气量足够;SpO2不低于术前3~5%或接近术前水平;呼之能应或完全清醒。
吸引不足以引起呛咳反射时无论其它体征如何,不得拔管。
2、先将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干净,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20秒,再将口腔内分泌物吸除干净,充分吸氧后边辅助呼吸边拔管,拔管后迅速将口腔内残留分泌物吸
4、拔管前应备好加压面罩及气管插管等器械,以备不测。
5、初学者须在上级医师协助下进行。
五全麻并发症:
1、呕吐、反流和误吸
2、喉痉挛
3、支气管痉挛
4、气胸
5、低血氧征
6、高碳酸血症
7、低血压
8、高血压
9、心肌缺血10、心率失常11、
恶性高热12、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