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一、主要水质指标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1、溶氧。鱼是利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通过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提供生存和生长。水中溶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入水,一般只占水中溶氧量的1%~3%;二是加注新水补充氧气;三是浮游植物(藻类)光合作用制造溶氧,这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占溶氧量的90%以上。溶氧与鱼类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水体中溶氧高,可起到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促进鱼类食欲、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如水中溶氧低,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鱼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能量消耗就会加大,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的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鱼类在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会引发浮头或翻塘死亡。主要养殖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在4~5毫克/升以上,每天的最低值不能低于3毫克/升。
2、酸碱度(pH值)。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和释放。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使水质表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的危害。在pH值低于6.5的酸性水中,
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引起鱼大批死亡。pH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水中大量的铵(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NH3),产生毒害。当pH值低于4或高于10.5时,鱼虾都不能生存。养殖鱼类最适宜的pH 值为7.5~8.5,即在微碱性的水中生长最为理想。
3、氨。食用鱼饲养期间,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较高。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非离子氨NH3)、亚硝酸盐、硝酸盐三部分。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水温越高,pH 值高时,非离子氨含量高。非离子氨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其危害主要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鳃组织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水中非离子氨含量0.02~0.05毫克/升为鱼类次致死浓度,0.2~0.5毫克/升为致死浓度,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表现为急燥不安,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养鱼水中非离子氨的浓度应低于0.02毫克/升。
4、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间产物,当其在水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鱼的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它与鱼类血液中血红蛋白反应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养鱼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应低于0.2毫克/升。
5、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COD)反映水中含有浮游生物的多少。一方面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高产鱼塘,池水适宜的透明度为25~35厘米,有机物耗氧量(COD)为10~20毫克/升。
以上所述,所谓“养鱼先养水”是硬道理,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是鱼类健康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鱼类健康养殖的基本方法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病害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鱼类健康养殖要做到“六巧”。
1、鱼池巧安排。一是水深要适当。研究表明,在满足鱼类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池塘水深基础上,水深每增加10厘米,每亩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据此,一般成鱼高产池塘的水深以2~2.5米为宜。当然水深也不是越深越好,池水深超过3米就是无效水体,因为水的底层水温、溶氧量都比较低,不利于鱼类生长。二是年年要清塘。鱼池要进行清塘亮塘,每年冬末初春在成鱼起捕后,先排干池水,加高加固池埂,铲除杂草,清除过多的淤泥,淤泥厚保留15厘米左右,然后让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和冰
冻,通过矿化杀灭致病生物,再每亩用生石灰100~125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三是水系要配套。高产鱼塘要具备完善的水系设施,最好有独立的注排水条件,做到单排单灌,排灌自如。同时配备增氧机,一般每亩装机容量为0.3~0.6千瓦。养鱼水源要清洁优良,水质无污染,水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最好使用无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河流、湖泊和沟渠水源。四是鱼畜要结合。池塘养鱼要进行鱼、畜、禽综合开发,形成生态养殖,并开辟青饲料地种植鱼草。一般每亩鱼塘配养2头猪、30只鸡或者鸭、3分草地为好。1头猪年产粪肥25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0~100公斤;1只鸡或鸭年产粪肥4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10公斤;1亩鱼草年产量5000~60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250~300公斤。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2、鱼种巧放养。一是品种要选好。要选择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消费者喜爱的鱼作为主养品种,并搭配混养7~8种鱼,充分利用水体上、中、下三层之分的生态位,进行立体养殖。鱼种放养规格宜大,最好投放隔年鱼种,要求规格基本保持一致,体质健壮,反应敏捷,体型匀称,体色鲜亮,鳍条鳞片完整。二是鱼种要早放。俗话讲:“腊水放养,鱼种猛长”,这很有科学道理。鱼种及早放养,可以提早适应环境,早开食早生长。适宜鱼种放养的水温为7~8℃,这时鱼的鳞片紧,活力弱,病菌致
病力差,捕捞、搬运等操作不易使鱼体受伤,对投放鱼种十分有利。一般鱼种放养的较佳时期是3月上、中旬以前,选择晴天进行投放,温度过低或阴雨天不宜放养,以免冻伤鱼体。三是密度要合理。要根据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多品种、大规格合理密养混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实现高产高效。养殖密度与池塘水源、水质、配套机械、养殖品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关。基本原则是:池塘水源、水质条件和增氧机械配套好,养殖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集群快,抱食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耐氧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
3、肥料巧施用。池塘清塘清毒后,在鱼种放养前的7~10天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发酵的人畜粪300~400公斤,然后注入新水,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天然饵料。鱼种放养后,要适时追施肥料,确保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及其旺盛的生活状态。4~6月以施有机肥为主,一般7~10天施肥1次;7~9月高温期少施或停施有机肥,改施化肥,一般4~6天施肥1次。施粪肥一定要先经发酵腐熟,每亩每次施100公斤左右,可以小堆堆放在池角或全池泼洒;化肥一定要先溶化于水中,然后均匀泼洒于水面,每亩每次施尿毒1~1.5公斤或碳酸氢铵3~5公斤、过磷酸钙2.5~4公斤。追施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做到“四看”施肥:一是看季节,春季和秋末可多施,夏、秋高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