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勘误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

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

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

‛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雠。

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开课学期:第5、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

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3025631 学时:32 (16+16) 学分:2适用专业:历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是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史籍形成的背景、沿革,以及其史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料的能力。

这一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课程任务:该课程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史学名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史籍、阅读史籍,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

进而,具有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的能力——精读基本史籍,选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使学生具有独立教学和史学研究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导论(1学时)重点、难点:中国历史要籍的分期分类。

2.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1学时)重点、难点:《尚书》的今古文及真伪问题。

3.作为《尚书》百篇之余的《逸周书》(1学时)重点、难点:分析《逸周书》文字表层背后的深层政治用意。

4.《左传》与《国语》(春秋内外传)在先秦史籍中的地位和意义(1学时)重点、难点:《春秋》、《左传》、《国语》之关系及各自特点。

5.《史记》与纪传体的创始和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司马迁的史学观。

6.《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重点、难点:班固的史学思想。

7.《后汉书》与纪传体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范晔的史学思想。

8.《三国志》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陈寿的史学思想。

9.《晋书》在纪传体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重点、难点:《晋书》的成就。

10.《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后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资治通鉴》的借鉴。

11.唐宋时期的政书类、纪事本末类、方志地理类史书(1学时)重点、难点:后世对古代政书、纪事本末、地理方志的借鉴。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考纲(精选)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考纲(精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考试大纲一、课程说明与考核要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作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的提高课,它是在学生已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及若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的基础上开设的。

本课程是以文学古籍的旧著作为学习的内容,不是着重于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的具体评述,了解古代学者如何阅读、阐释作品,进而把握他们研究作家、作品所采取的视角和价值体系,扩大学生的古代文学的知识领域和学术视野,为有志于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指出读书、研究的必要门径。

本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化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以及他们对古代戏曲、小说所作的评注。

课程通过对若干重要的古代文学要籍的考核,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要籍特点掌握的情况。

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有的古代文化要籍特点,认识它们的价值,以及深入研究它们的方法。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分为络形成性考核和络终结性考核。

络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络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 ,两项得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

考核的依据:本课程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费振纲、常森、赵长征、安小兰编著,2009年1月第一版)为依据。

1、络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由三次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教师组卷方式进行。

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第一次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第二、三次形成性考核成绩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40%。

形成性考核(1)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5分(2)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5分(3)是非题:每题3分,共计30分(4)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5)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20分2、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采取考、开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60分钟。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

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庞杂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来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历史经典以及如何在选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杰作。

它记录了从上古时期直到汉朝晚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作者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这种双重体例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典范。

选读建议:在选读《史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进行深入探究,比如:项羽、刘邦、曹操、孙权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思想,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这部书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1100多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严谨的思维深受史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选读建议:在选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比如宋朝时期的岳飞和秦桧,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并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

这部小说描写了清朝中叶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局限。

选读建议:在选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书中描写的几个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说中呈现的社会背景来介绍清朝的一般概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背景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变迁。

总结通过选读中国历史文献,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相关的选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历史的精髓,理解文化的魅力。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第一节 《尚书》介绍《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之一。

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

……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繆(p5、8),……“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相传为孔子编订。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2200年至前600多年,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今传本58篇,其中有25篇为“伪古文”。

具体內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尚书的体裁《尚书正义》: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谟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

《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

《尚书》的主旨其一,明仁君治民之道。

其二,明贤臣事君之道。

《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1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有很高价值。

2《尚书》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3《尚书》开编年体之先河4《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开书志体之先例。

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尚书 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壁藏《尚书》,从文辞来看,他是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但艰涩难懂,佶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可见其真实性,所以《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中,孔安国得之。

以其用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武帝时未列于学官,但在私下传授,且世代相传。

东汉时古文经学盛行,贾逵所授《古文尚书》据清代学者考证,即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 所谓伪《尚书》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

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一书,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尚书》。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1.新唐书在南宋时期首先出现,记载了大量唐朝史事。

()2.古应泰编辑的明(明史记事本末)首先采取群书而为书。

()3.《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4.《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前后两次才修成。

()5.历代关于《资治通鉴》的注本最好的是宋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 “发愤著书”的精神C. “实录”精神D. “主文而谪谏”的精神3.我国古代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下列的哪个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元宋时期D.明清时期4.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学史《史通》的作者是哪位。

()A.刘知几B.王存C.李好文D.杨宗瑞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6. 《道学传》的创立,反映了道学在社会学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

《道学传》 是那本史书所创。

()作。

()8. 下面哪本书是纪传体题材( 9. 《范缜传》出自哪本史书(10,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是() A.《国榷》 B.《通典》 C.《文史通义》 D.《圣武记》1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书体史书是()A.《通典》B.《通志》C.《明史》D.《元史》12. 下列被称为“史学双壁”之一的是()A.《通典》 B,《资治通鉴》 C.《国榷》 D,《太平寰宇记》 13. 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称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哪一 部史书的突出特点()A.《元史》B.《宋书》C.《南•北史》D.《明史》 14.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A.《国语》B.《史记》C.《汉书》D.《尚书》 15. 下面哪部史书不是元脱脱编注的()A.《宋史》B.《辽史》C.《金史》D.《元史》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25分)1. 通过理解和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 生者也。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本部)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学时数】32学时总学时【学分数】2分【适用专业】历史学【开课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修读学期】2018-2019-1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史籍介绍与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

史籍介绍占十分之四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各时期史籍的发展概况,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具体说明。

选文多为文史名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我国古代史籍用繁体字刻印,而学生以往对繁体字接触较少,选文则采用繁、简结合的方式,正文用繁体字,注释用简体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繁体字并掌握其用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史籍与典型文选的介绍、精讲、熟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要籍和典型文选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中国史籍发展概况和重要史籍的作者、成书经过、写作目的、体例、内容、主要成就、局限性、流传、注释、版本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和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选文分析注意史料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具体安排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学习方法及主要工具书;了解先秦时期史官的设置情况及史籍概况;理解并掌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战国策》的作者、体例、内容、主要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熟读并掌握《尚书·牧誓》、《左传·城濮之战》等文选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与翻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完整)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

(完整)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

(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的全部内容。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尚书》《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

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不过其中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不会是当时的史官所记,可能是后人(战国时代)根据传闻整理而成。

《今文尚书》:由于伏生所传《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

它首由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以后世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及大小夏侯之学三家。

《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就是得自孔子壁中的《尚书》,以其用古文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吏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对此书,宋以前的经学家多不怀疑,唐代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至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断为伪《尚书》。

《尚书》(今文)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学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

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所谓《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特别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关于《尚书》的注本: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春秋》《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名词解释。

1、《隋书》:《隋书》,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其记事内容上起北周静帝三年(581年)篡周,建立隋朝,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灭亡。

全书共八十五卷,由魏征等人分两阶段修纂而成,是研究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的书志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成书众人之手,也存在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等缺点。

2、《通志》:《通志》是宋代郑樵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

其记事内容自上古至隋朝,全书共二百卷,实际上主要分为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六体,其中以二十略最为有名,它是继《史记》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为研究以前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提供了参考,就全书而言,一些观点有所偏失,不够公允。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

其记事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加上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

该书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且较为真实可靠,是我们研究战国到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源。

4、《通典》:《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典章制度通史。

唐杜佑编纂,全书共二百卷。

其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

它为我国的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力图为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新旧唐书更可靠,而且所列之书为今很多书所不存,作者的一些进步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取舍、内容详略、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也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

全书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共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其记事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该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另外其编纂方法也比较好,在他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的续作。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I》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I》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现存重要的历史典籍,并选取重要典籍中的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重要典籍的内容、优劣、传承及版本问题,并对其中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繁体字、古文献书写方式、古文翻译等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介绍与选读;编年体的产生;国别体的出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纪传体的创始于发展;编年体的继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背诵、抄写、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教学要点: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与主要体例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尚书》介绍(1学时)《尚书》的编订今文、古文《尚书》及真伪问题《尚书》的体例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尚书·牧誓》选文(2学时)《尚书·牧誓》的说明《尚书·牧誓》讲解第三节《逸周书》介绍(1学时)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春秋》的书写方式;《左传》的价值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春秋》介绍(3学时)《春秋》的体例、内容与作者《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左传》介绍(5学时)《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左传》的成就《城濮之战》讲解第三节《竹书记年》(附《穆天子传》)介绍(1学时)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教学要点:国别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国语》《战国策》的价值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语》介绍(3学时)《国语》的作者与编订《国语》的体例和思想倾向《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第二节《战国策》介绍。

(5学时)《战国策》的编订和版本《战国策》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武灵王平昼闲居》讲解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教学要点:其余上古史籍的存世情况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世本》介绍第二节《山海经》介绍第二编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背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成就;纪传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史记》的内容与价值;《史记·平准书》的翻译与背诵;《汉书》的价值;《三国志》的内容;《后汉书》的内容与价值;《汉书·艺文志》的翻译教学时数:33学时教学内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史记》介绍(10学时)《史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史记》的续补与窜乱《史记》的成就《秦始皇本纪》讲解《平准书》讲解第二节《汉书》介绍(10学时)《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汉书》的体例与内容《汉书》的成就《百官公卿表序》讲解《艺文志序》讲解第三节《三国志》介绍(6学时)《三国志》的作者及成书经过《三国志》的体例与内容《三国志》的成就《三国志》的注本及参考书《让县自明本志令》讲解第四节《后汉书》介绍(3学时)《后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后汉书》的成就《班超传》讲解第五节《宋书》介绍(3课时)《宋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宋书》体例与内容《宋书》之成就《恩幸传序》讲解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发展概况;《前汉纪》《后汉纪》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前汉纪》介绍(1学时)第二节《后汉纪》介绍(1学时)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1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华阳国志》介绍(4学时)《华阳国志》的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华阳国志》体例与内容《华阳国志》的史学价值《李宓传》讲解第二节《十六国春秋》介绍(2学时)《十六国春秋》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十六国春秋》的体例与价值第三节《水经注》介绍(4学时)《水经注》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水经注》的成就《江水·三峡》讲解第四节《洛阳伽蓝记》介绍(4学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永宁寺》讲解三、参考书目1.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历史要籍选读考纲

历史要籍选读考纲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一章中国古籍的雏形一、《尚书》: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现存五十八篇)1、《今文尚书》(由伏生口述,西晋已佚散失传),《古文尚书》(得自孔子壁中,以其用用古字写成而命名)。

2、所谓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3、体裁:典谟诰誓命4、体例:严格来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5、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①《尚书》实际上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传本末体的萌芽。

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的,在每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

所以《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③《尚书》保留了上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也是现存最古的史书之一,以记言为主的史书。

1、今本《逸周书》共十卷七十一篇,是旧本《逸周书》与《汲冢周书》相结合的产物。

2、史料价值:最起码可以反映一种现实,总会有些根据,代表当时的社会思潮,但文词太过浅显,可以引用但要做出说明。

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一、《春秋》: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

1、体例是编年体,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2、编年体记事方法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3、解释《春秋》的三本书:《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3、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①《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②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

正因为招徒讲授,才使得《春秋》传布于民间。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doc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doc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参考题(随时更新内容与形式)第一章:先秦部分1.《尚书》的主要内容?2.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今文尚书》之篇目?4.《逸周书》的大概内容?5.《世本》之性质?6.《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7.《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8.“《春秋》三传”及“《春秋》内外传” ?9.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10.《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11.《国语》的特点及价值?12.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13.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第二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 .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2.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6.《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7.《汉书》的注本?8.《后汉书》有哪些特点?9.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正史书与非正史。

(1)书名;(2)作者;(3)卷数】。

10.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11.何谓《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 ?12.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第三章隋唐五代宋元部分1.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4.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5.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9.简述《史通》的内容。

10.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13.《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14.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15.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16.何谓纪事本末体?17.《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18.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各举一代表作)19.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20.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 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 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 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 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 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 《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 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学院名称(盖章):文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 2011年 3 月 18 日《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一、考核要求1.要弄清本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涉及的基本内容,了解名词和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问题,理解选文。

2.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类题目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加以理解。

3.要熟悉名词解释、简答、字句理解、加标点、翻译及史料分析等各种题型,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要做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二、考核评价目标本课程从总体上而言,是测试应考者完整、准确掌握《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具体而言,则是测试应考者的识记、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四种基本能力。

识记能力:要求识别、记忆《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名词、概念和知识。

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能力:要求对《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重要概念、思想和观念能够理解其内涵,并牢固掌握其要点;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史料,并加以辨别;综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考核内容上篇:先秦历史要籍介绍第一章记言体类《尚书》:《尚书》的编订、特点及价值;选文《牧誓》、《尧典》。

《国语》:《国语》的成书经过、断限、内容与特点;选文《越王勾践灭吴》、《文公伐原》。

《战国策》:《战国策》的成书经过、内容、特点与历史文学成就;选文《冯媛客孟尝君》、《范睢至秦》、《燕昭王求贤》。

要求:掌握《尚书》《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分析记言体类史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记事体类编年纪体:《春秋》与《竹书纪年》的断限;选文《恃君》。

分类记事:《世本》。

要求:掌握《春秋》的断限,区分今、古本《竹书纪年》的不同点;了解《竹书纪年》、《世本》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编年体类《左传》:掌握《左传》的内容与断限; 理解《左传》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识记“君子曰”;《左传》的作者与书名;《左传》的断限与内容;《左传》的编纂特点;选文《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城濮之战》、《宴婴叔向论齐晋季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
了解"经"以外的先秦基本史料,包括《逸周书》、《国语》、《战国策》、《世本》等,掌握这些史料的基本情况。
理解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掌握该体裁史籍的概况及代表作,掌握《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晋楚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8
总学分:6
开课学期:第5、6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培养学生将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进行对比的能力。
第八章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其它"通鉴"类史书。
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创新之处与史学成就。
掌握通鉴在中国史学史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阅读《资治通鉴》的能力,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分析,使学生对编年体史书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掌握明清时期的史料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十三章 纪传史的续修
了解明清时期纪传体史书的发展状况。
理解《元史》与蒙元史研究;
掌握《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及史学价值;《元史》、《新元史》的内容与史学成就;《清史稿》的史学价值及其思想观点上的缺陷;《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培养学生阅读编年体史书的能力,通过"十三经"说明"经"与"史"之关系。
第三章 国别体史书的出现
了解国别体史书形成的基本情况和代表作品。了解《国语》的作者与本书的编译;《战国策》的编订和流传。了解《世本》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理解《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
第四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部中"前四史"的基本情况,了解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等史学大师的生平及史学主张;《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的流传情况及版本信息。
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作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
第九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典志体史书的代表著作"三通"--《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的基本情况。
理解它们的体例和创新之处,认识它们的史学成就。
掌握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政书体的特点;《唐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
1、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般采用笔试(闭卷)。
2、记分方式:考试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闭卷考试一般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试题的类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思考论述等以上题型上可任选其中5-6种,最少应不低于3种。
5、题型比例:各类题型分值所占总分值的比例:填空10-15分;选择5-15分;判断5-15分;名词解释25-35分;简答20-35分;思考论述20-35分。
培养学生阅读明清实录的能力。
第十五章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
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优缺点及其它纪事本末体史书。
理解作为中国古代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体例、编纂方法和创新之处,对纪事本末体史书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掌握《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
培养学生阅读典志体史书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政书体史学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能力。
第十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继作情况。
理解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
掌握《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6、难度等级及比例: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填空、选择、判断为简单等级,占25%-35%;名词解释、简答为中等难度等级,占40%-60%;思考论述为较难等级,占15%-25%。
7、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理解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
掌握《晋书》、《梁书》、《隋书》、《周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八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隋书?经籍志序》的标点、注释及翻译;《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培养学生对比史书体裁的能力。
第十一章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了解方志地理书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地理研究。
理解并掌握《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地理书的史料价值。
第十二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
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两部代表作--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两部史学名著的史学成就,认识到作者的进步的史学见解和史学思想以及《史通》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掌握《武灵王平昼闲居》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国别体的概念。
培养学生阅读国别体史书的能力。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发展概况序言和史料特点
了解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发展概况
理解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发展的原因
掌握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特点和代表作品
了解《前汉纪》、《后汉纪》的作者和成书经过;
理解并掌握《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了解到我国历史地理类著作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特色,并初步学会查找及运用的技能。通过对《水经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部历史地理名著的内容、价值及注释版本等知识,初步掌握该书的基本情况。
教材:
梁云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柴德庚:《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理解《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
掌握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水经注?鲍邱水》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方志体史书的能力,提高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
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理解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掌握《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培养学生史学批评的能力。
第四编 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明清两代史籍发展概况介绍
了解明清时期史籍发展概况。
理解明清时期史籍发展的原因。
第一编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
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
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明清史籍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