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锥 体 系—支配各种随意运动(骨骼肌)
锥体外系—调节随意运动 一、锥体系 两级神经元(上、下)组成 ①第1神经元:躯体运动区巨型锥体细胞→锥体束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 ②第2神经元: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功能: 对皮质运动区 活动反馈调节
(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功能: 协调共济运动
(三)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黑质变性,多巴胺↓ 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其中一部分交叉至对侧,支配躯干和四肢 肌;另一部分始终不交叉,至躯干肌。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一)皮质核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发出,经 内囊膝, 大部分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仅上半), 小部分止于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
和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核下瘫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医学知识讲座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医学知识讲座

脊神经
脊神经节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中枢突
胸核、腰骶膨大Ⅴ— Ⅶ层
第2级神经元
脊髓小脑前束、后束 经小脑上、下脚
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旳痛、温觉和触 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角固有核 (Ⅰ、Ⅳ、Ⅴ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肌 肌腱 骨膜 关节
2.皮质核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旳 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 脚底中3/5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 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 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 旳面下部肌、舌肌。
3.上、下运动神经元
①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旳锥体细胞及其轴突 ②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
丘脑前束(触觉)
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 上部,
中央旁小叶 后部
损伤及体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分布区旳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课件PPT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课件PPT
副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副交感 神经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 和皮肤的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反应 。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部位,通过电 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的关键物质,它能够将一个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转化为另一个 神经元的化学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控制躯体运动,由脊髓前角细 胞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组成。
锥体系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 脑干和脊髓组成。
锥体外系
控制躯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由小脑、基底节和脊髓组成。
自主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交感神经 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和皮 肤的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等反应。
神经系统的学习与记忆
神经系统具有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这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
触强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能力,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强 化,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学
习新的任务。
记忆是指神经系统对过去经验的 存储和回忆,记忆的存储与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的改变
有关。
04
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人工神经 网络,实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 然语言处理等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由脑血 管病变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脊髓疾病
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影 响脊髓传导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神经传导通路全-解剖学

神经传导通路全-解剖学
皮质核束: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
组成: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 皮质—纹状体—苍白球系 皮质— 脑桥 —小脑系
二、锥体外系
功能: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左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光照右侧眼:两侧眼的瞳孔都缩小。
(右侧直接对光反射存在,左侧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
(+)
(—)
(—)
动眼神经损伤
(—)
(+)
(+)
(—)
视神经 损伤
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
健侧眼
患侧眼
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蜗神经节
5. 疑核: 咽、喉、软腭肌瘫。
6. 副神经核: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瘫。
X
X
X
X
X
X
X
X
7. 面神经核: 同侧面肌瘫。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传入神经冲动的径路,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

由感受器将冲动传入大脑的通路叫感觉传导通路;而由大脑将冲动传出至效应器的通路叫运动传导通路。

这些通路均需要两个以上的神经元才能完成,且每一通路都有特定的功能。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又称深感觉。

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在脊髓内侧部形成薄束和楔束。

第2级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发出纤维形成丘系交叉,最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位于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

有部分本体感觉一直不交叉,投射到同侧小脑皮质。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联合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位于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形成视神经。

视神经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形成视交叉后延续为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第3级神经细胞位于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视区皮质产生视觉。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听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同名106课件.ppt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同名106课件.ppt
+ 右眼间接对光反射 +
(四)听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螺旋器 周围突
螺旋 神经节
中枢突 经蜗神经
第二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下丘
下丘臂
第四级神经元
内侧 膝状体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 颞横回皮质
蜗神经核
蜗神经 蜗神经节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束
髓内病变
首先身体上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脊髓空洞症):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上而下进行
髓外病变
首先身体下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髓外肿瘤): 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下而上进行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头 面 部 的 周围突 皮肤、粘膜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第一级神经元
三叉 神经节
中枢突
螺旋器
颞横回
内囊后肢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侧丘系
斜方体
交叉
病变
中耳 内耳 蜗神经 蜗神经核
病变
患侧 听觉障碍
外侧丘系 听辐射 听觉中枢
病变
听觉障碍 不明显
(五)平衡觉传导路
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 内侧纵束
头颈姿势反射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姿势反射调节
小脑
平衡调节
网状结构
迷走神经核 舌咽神经核
眩晕恶心呕吐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 ②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③上运动神经元 核上瘫: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④下运动神经元 核下瘫: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4.锥体系损伤及表现
①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同侧节段性软瘫
②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 Pathways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 膜、关节
脊神经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薄、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第3级神经元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 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 底中3/5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动 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 面部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 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 下部肌、舌肌
3. 上、下运动神经元 Upper,Lower Motor Neurons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前部的锥体细胞
旁小叶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 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 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 前角,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 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
2.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③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硬瘫
④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内囊后肢 损伤:
对侧上、下肢硬瘫
⑤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
⑦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
同侧舌肌核下瘫
⑧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
对侧面、舌肌核上瘫
(二)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 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2. 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瞳孔括约肌
视神经
节后纤维
视交叉 两侧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两侧动眼神经 副核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动眼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
(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 视觉传导路
感受器
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节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第2级神经元
鼻侧纤维交叉、颞 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距状沟两侧皮 质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 碍。 ②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1. 组成: 2. 特点: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 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①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
②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
③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
3. 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脊髓小脑后束、前束 经小脑下、上脚
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Ⅰ、Ⅳ、Ⅶ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 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 上部
中央旁小叶 后部
损伤及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②后角损伤:
同侧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③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④脊髓外侧索损伤: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 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
腱骨 膜关 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四)听觉传导路
感受器
蜗螺旋神经节
螺旋器
蜗神经
第1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
斜方体、外 侧丘系
下丘
交叉与不交叉 第2级神经元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第3级神经元
第4级神经元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颞横回
二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s
(一)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1.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⑤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⑥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
⑦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2.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三叉神经根、三叉 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现 ①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
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
②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 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
① 新纹状体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 ,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② 皮质 ③ 皮质
新纹状体 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脑桥 小脑
完成共济运动
,损伤表现共济失调
纹状体—黑质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