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Economic aspect
四、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跨入21世纪,我国更加重视农业生态
环境保护,讲究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林草矿等各类国土资源。200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首次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随后国家又出台了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更好地维护农业农村的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全国人均耕地只用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2%;人均森林面积仅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在农业资源相当短缺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却出现耕地数量减少、草原沙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的状况。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5]要求从保护农业资源、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入手,强化政府对农业资源支持和保护的政策。各地要加强对土地资源、森林、草地的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同时,切实加强森林、草原的保护,强化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生态在我修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林业工程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在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中,继续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必须建立以水权为基础,合理兼顾供需双方利益、有浮动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广泛使用喷灌、滴灌、集雨节灌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3][4][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10-02-01.
作者简介:徐安勇,男,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主任,副教授,从事经济学专业研究。
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渊源
叶向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古代及近现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历史
一、古代海洋经济发展史
远古先民很早就对海洋有了一定认识,
这首先是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并加以利用。
1、远古时期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与自身的进化同
步发展的,古人类早就注意到海洋里的可
食用生物。考古发现,在18000年前的旧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的山顶人就食用海
洋贝类,并利用海蚶壳做“项链”,美化
生活。在沿海“贝丘”遗址和山东胶县三
河里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
了大量的鳓鱼、梭鱼、黑鲷等鱼骨。甲骨
文中有“贝”、“鱼”、“渔”的记载。
伏羲时已开始造网罟,教佃渔。这都说明,
中国远古先民具有一定的海洋生产力,对
贝、鱼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能够
捕捞一些游泳的海洋鱼类。
2、先秦——明清时期
商代生产力有了提高,已能采捕贝、
鱼,用贝作货币。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大大发展,对海洋尤
其是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利用能力更强,文
字记载更丰富。《周易》、《竹书纪年》
记载,“东狩于海,获大鱼”更可贵的
是,除对资源的评价外,还出现了保护海
洋资源的宝贵思想。如周文王禁令:川泽
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礼
记》明确记载了准许捕鱼的季节。
秦汉——南北朝时期(封建初期)(公
元前221~581)如《尔雅》《说文解字》
《相贝经》《史记》和《汉书》不仅有海
洋生物记载、解释,而且有海洋生物地理
分布、海洋生物资源评价的记载。三国时
期(220~280)和南朝的宋、齐都大力发
展了海洋事业。
隋——元代(封建中期)(581-1368)
隋唐五代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新种,如唐
代的《吴地记》、《本草拾遗》记载了不
少新种,后汉即在合浦海上大量采珠,其
中的《蟹志》是我国第一部蟹类专著。宋
代还知道了对珍珠贝、牡蛎、海豹等海洋
水产动物的人工养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
步。对国外的海洋动物也有了文献记载。
明清时代(封建后期)(1368~1911)
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在明代(1368~1644)
中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明代的《闽中
海错疏》是我国第一本地方海洋动物志。
从这时开始,中国人与海洋的关系始
终是一种政治关系。走向海洋也只是政治或
者说是皇帝的个人恩威走向了海洋。秦始皇
走到了“天尽头”,他派徐福东渡扶桑也
只是为了给他寻找长生不老药。最能体现
这种政治性的应当讲是郑和下西洋。郑和
伟大的航行圆满地达到了它的政治目的。
在郑和年老之后,朝廷以经济的原因取消
了航行,因为从经济上看,如此庞大的船
队长年飘洋过海在贸易中取得的利益远远
小于它自身的耗费。对科学史来说,十分
遗憾的是朝廷停止远航活动后竟销毁了郑
和航海的部分档案,可见当时明朝的上层
阶层已经失去了永乐年间的雄伟气魄,转
向经济上的计较和消极的和平主义。不久
中国东南沿海便闹起了倭寇。一个泱泱大
国只得筑起海墙御敌。清朝的禁海迁界沉
重打击了沿海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窒息了我国一度比较发达的海外贸
易,对我国沿海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严
重的阻碍作用。海运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也因此而夭折。
3、古代人对海洋认识的局限性
人类的历史从古代直到15世纪,对海
洋的认识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处于粗
浅与局部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人类
社会发展的限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
类社会的主流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较缓慢,商品的
生产特别是交换的范围都很有限,使得海
洋上的交往需求也有限,大规模的远洋航
海以至开辟全球性的航路都缺乏社会经济
的原动力,因而人类的海洋实践也十分有
限,无论是亚洲人与欧洲人对海洋的认识都
只是粗浅的,到达的海域也都只是局部的。
人们对于海洋的全貌缺乏了解,并不知道
世界上的海洋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海洋
与陆地究竟是怎样分布和什么关系,更弄
不清宇宙天地的关系。那时的人类社会中
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地球中心学说,也
就是“地心说”,认为天体是围绕地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