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h)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D类(危险):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 ,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 ,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 霉素等。 5)X类(高度危险):证实对胎儿有危害,禁用
第二章
选药原则: 有A不选B类,X绝对禁选;选AB不选CD, 无药替代才选CD.
三、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药物 代谢产物
1.4-3.4
=
[ A- ]
[HA]
= 10 -2 =1/100
血浆中:10 7.4-3.4 =
[ A- ]
[HA]
= 10 4 = 10000/1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第二章
• 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该药物在血浆( 血浆pH=7.4)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 • A.1% • B.10% • C.90% • D.99% • E.99. 99%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第二章
(二)药物的浓度差、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三)血流量——影响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四)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解离度小的药物易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给药部位 影响因素 血液循环
第二章
1. 给药途径 2. 理化性质
3. 吸收环境
dC/dt = - keC
恒量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n=0 dC/dt = - ke
第二章
血 药 浓 度 半 对 数 血 药 浓 度
零级 一级
零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浓度越大,消除速度越快 浓度越小,消除速度越慢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四个基本过程
2、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数学原理和方法 定量描述
☆代谢与排泄统称消除(elimination) ☆吸收、分布、排泄统称转运(transportion) ☆代谢又称转化(transformation)
结合部位 受体
二、负荷量(load dose,DL) 定义:使血药浓度尽快达到目标血药浓度的首次
用药量。
静脉滴注: 负荷量=靶浓度(Cp)·Vss/F=Css · Vss/F = F · Dm/ CL ·τ × Vss/F = Dm/Ke ·τ=RA/Ke=1.44 t ½ RA
分次恒速给药: Ass=Dm+Ass e-ket,移项 Ass=Dm/(1- e-ket)
各药都有固定的pka。药物的pka与药物本身属于弱酸或弱碱无关,弱
酸性药pka可>7,如弱酸性药苯巴比妥pka=7.4.弱碱也一样。
弱碱性药
[BH]/B= 10pka-PH
离子障(ion-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
膜,而离子型的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相象称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机体 动用各种机制使药物发生结构改变。 代谢结果: 1、理化特性:极性↑、水溶性↑ 2、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失活)、活性↑
毒性可能↑(生物转化≠解毒) 代谢部位:肝脏最主要、胃肠道、肺、
皮肤、肾等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三、代谢步骤: 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生成或引入
• 恒定值
零级动力学消除
• dc/dt=-k0 (n=0) • ct=c0-k0t (y=a+bx) • 当ct =1/2c0,, t为 t ½ • t ½=0.5c0/ k0 • 变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逆浓度梯度进行 的载体转运方式。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有特异性 (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精品课件
(2)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顺浓度差 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精品课件
23
(2)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首 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血流量 小以及药物亲和力较高的组织转移。如硫喷妥钠 先在血流量大的脑组织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由 于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小的脂肪组织转移,效应 很快消失。
精品课件
(3)组织细胞结合
精品课件
时量关系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精品课件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rion curve)
c
MTC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药物时量曲线 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总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半衰期(T1/2)
总结词
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的参数。
详细描述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T1/2值越短,药物 消除越快。药物的消除途径、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T1/2值。
清除率(Cl)
总结词
描述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是指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 数之一。Cl值越大,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越强。药物的排泄速率 、尿液pH值和尿液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Cl值。
二室模型
总结词
二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不均 匀性,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
VS
详细描述
二室模型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中央室包括血液和主要的脏器,周 边室包括其他组织。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在 体内分布不均匀,且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 转运速率不同的情况。
微生物模型
总结词
微生物模型是用于描述药物在微生物中的代谢和消除过程的模型,常用于药物制剂的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确保 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和频率,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 减少不良反应。
新药研发与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 节,用于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等特性。
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 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需要调 整药物剂量。
药理学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肾功能
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 会影响药物的排泄速度和能力。
肝功能障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能障碍会 影响胆汁排泄。
年龄
儿童和老人的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的排泄 速度较慢。
遗传因素
某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与遗传 因素有关。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量。
胆汁检测
通过收集胆汁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胆汁排泄的情况。
皮肤排泄研究
通过皮肤分泌物的测定,可以了解某些药物通过 皮肤排泄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制剂因素
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辅料等 也会影响其吸收。例如,药物的 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会影响其在 体内的吸收。
80%
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pH值、胃排空速率、肠 道蠕动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药物 的吸收。此外,人体的新陈代谢 和排泄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用药,观察其体内 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了解药 物的吸收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合理的 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促进新药研发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候选者并进行优化。
保障用药安全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理屏障
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生理屏障限制某些药物的 分布。
药物分布的研究方法
01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意义:1. 解毒 2. 易于排泄
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氨酰胺、谷胱甘肽等
17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肝内代谢
专一性酶 催化酶
非专一性酶
特点:专一性强,选择性高 AChE,单胺氧化酶(MAO)
肝细胞的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 酶系统(肝药酶)
18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代谢酶
3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 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以数学模型与 公式定量描述
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4
第2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吸收的概念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absorption)。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
4.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学活性
5. 有饱和现象 6.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置换作用
平衡透析法
1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1.当一个药物结合达到饱和以后,再继续增加药物剂量, 游离型药物可迅速增加,导致药物作用增强或不良反应发 生。 2.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竞争,使 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明显增强。
CYP3A4
基因家族 亚家族 酶个体(基因号码)
人肝脏中常见细胞色素P450的比例
CYP1B1 CYP2A6
CYP1A1/2
CYP2B6
Non-CYP enzymes
CYP2C8 CYP2C9
CYP3A4/5/7
CYP2C19
CYP 2D6
CYP2E1
20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A
14
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 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 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 少,吸收多,排泄少;而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A
15
归纳为:“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解释为:“酸酸少易”-弱酸性药物在 酸性体液中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体液 中解离多,则很难透过细胞膜。
C.机械门控通道——受膜两侧的机械力学因 素变化来控制开闭的通道。
A
22
电 压 门 控 通 道
A
23
化学门控通道
(配体门控通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4
机 械 门 控 通 道
A
25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从细胞内转运到胞外,即胞吐。
A
33
A
34
A
35
受体介导入胞则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 受体特异结合,二者一同凹入细胞内, 再分离,细胞膜与受体均可以重复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入胞的物质很多,包括胰 岛素及一些多肽类激素、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结 合了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了维生素 的运输蛋白质、抗体及一些细菌等。它 与一般的入胞比较,速度快,特异性高。
A
38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药物的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 吸收过程。 吸收速率和程度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给药途径等因素影响。
第2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一、吸 收(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影响胃肠道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剂型
药物相互作用:氢氧化铝凝胶-地美环素
药物在通过肠粘 膜和肝脏时,因被酶 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减少首关效应的办法:
1.适当增加剂量(超过酶灭活能力) 2.改为舌下/吸入/直肠给药
二、分 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速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 药物分布入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药物分布入肝、肾的速度决定药物消除快慢。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 关系。
CPK意义:
✓ 1.制定最佳给药方案(给药剂量、频 度),提高用药疗效及安全性
✓ 2.评估疾病及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 用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指导合理用 药
✓ 3.设计新药、改进药物剂型,生物等 效性研究
第2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肝、肾、脑、肺 低血流量器官:肌肉、皮肤、脂肪 再分布
i.v麻醉药-硫喷妥钠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
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
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 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青霉素治疗脑膜 炎?为什么首选
弱酸性药在外液浓度高, 不易进入细胞内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10000X)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PPT资料64页
步骤:分两步反应
I期反应(Phase I):氧化、还原、水解引
入或脱去基团(-OH、-CH3、-NH2、-SH)
II期反应(Phase II):内源性葡萄糖苷酸
、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反应的代谢 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
37
药物
药物 药物
亲脂
代谢
I期
II期
无活性
结合
活性或
结合 结合
排 泄
峰浓度
全
范
最低有效浓度 围
50
40
潜 伏
持续期
30
期
吸 收
20
分
布
10
过 程
0
1
2
3
4
5
残留期
代谢排泄过程
6
7
8
9
10
11
时间
非血管途径给药药-时曲线图
46
(二) 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47
(三) 生物利用度(fraction of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 度的一种量度。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6
27
(4)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 入肺泡,吸收迅速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 )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31
组织通透性(生理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浆与脑脊
药物代谢动力学
载体转运 特点:饱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
影响因素(生物利用度<1 的原因) –吸收不完全:药物理化特性、P-糖蛋白相关的反向转运(自肠壁细胞转入 肠腔); –首过消除:初次经过肠壁肝脏时被代谢清除
表观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Vd=体内药物总量(A)/血药浓度(C)
指药物吸收达平衡时,按照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 应占有的体液容积,以 L 或 L/kg 表示.
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确定给药间隔的依据; –测算达到稳态的时间及药物清除时间;
消除率( Clearance,CL ) 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CL=CL 肾脏+CL 肝脏+CL 其它 计算公式: CL = A(体内药物总量)/AUC
代谢 部位: 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细胞色素 P-450 单氧化霉系 : 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被诱导或抑制)
排泄
途径:
肾脏 (主要),胆汁(肝肠循环),乳汁,肺排泄 ,唾液、汗液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1.滤过——受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子量影响 2.分泌——受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3. 重吸收——受尿液的 pH 值
二室模型:转运速率不一样,据此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 进行药剂的动 力学研究此模型较准确.
药理精品题库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教材要点(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多数药物经被动转运跨过细胞膜,其特点是药物依赖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该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不额外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各药物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因其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简单扩散的通透量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通透面积、药物分子通透系数成正比,与膜厚度成反比。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少数药物经主动转运吸收。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若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较大,从而减少进人体循环的药量,称为首关消除。
舌下及直肠给药不经过肝门静脉,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2.舌下给药:可避免口服后被肝脏迅速代谢。
3.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层;或以滤过方式进入血上皮细胞间隙,故吸收快,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疼痛。
4.呼吸道吸人给药: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体液pH值和药物解离度、器官血流量以及特殊的屏障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及其意义(略),结合型药物的特点:①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②结合型药物为大分子化合物,不易透过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因而影响被动转运。
但不影响主动转运:③结合是可逆性的;④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血脑屏障是脑组织内的特殊结构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及解离药物通过的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通过此屏障进入胚胎循环。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1/3/10
17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肠壁 门静脉
体循环
粪 代谢
代谢
吸20收21/3/过10 程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检测部1位8 18
(2) 注射部位的吸收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 in drop)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3
看图思考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2021/3/10
44
1.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的影响,称水溶性扩散为被动转运方式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 (=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 过,分子量>100Da者即不能通过。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2021/3/10
10
3.载体转运
1.主动转运(上山转运)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参与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2.易化转运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
(2)不耗能
•
(3)需要载体参与
2021/3/10
11
4.膜动转运
• 指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包 括胞饮和胞吐。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1/3/10
1
学习内容与要求
一、理解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掌握药物的消除方式 四、理解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五、掌握药动学的基本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节概述⒈何谓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PK),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⒉开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⑴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及预测血药水平,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用药。
①例如对一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②例如根据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调整某些药物的给药剂量(茶碱—白天少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晚上少服)或设计更合理的剂型(如抗心绞痛药缓控释剂型)。
③例如通过遗传药理学药物代谢多态性的研究指导临床合用药。
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基础(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缓控释剂型的研制等)。
②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如研究氯雷他定代谢产物→活性更强的洛他定、对地西泮代谢产物的研究,得到系列活性代谢产物→多数已开发上市。
)③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如Ⅰ期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临床动力学研究,是制订新药给药方案的依据。
⑶充实基础药理学理论,深化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本章将着重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第2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前已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般地,药物要产生药效或毒性,必须先经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随血流分布到组织中,部分药物还在肝脏等组织中发生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胆汁、肾脏等途径排泄出体外。
药物在体内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一)吸收(absorption)⒈概念: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通常用吸收速度和程度来表示,如生物利用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制剂因素(如药物理化性质(如粒径大小、溶解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型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的剂型以及处方中相关药物的性质等)和生理病理因素(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pH、胃肠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结构和肠道菌丛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饮食特点等)⒉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⑴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及影响因素: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式,也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方式。
因消化道各部位组织结构以及相应的pH值不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也是不同的。
药物的吸收通常与吸收表面积、血流速率、药物与吸收表面接触时间长短以及药物浓度有关。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因素①药物和剂型:口服药物制剂,药物经过释放、溶解和跨膜转运三过程。
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
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大于跨膜转运速率,则药物的跨膜转运速率是吸收的限速因素。
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慢,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
如灰黄霉素在胃肠道溶液中很难溶解。
当固体给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溶解,因而吸收不完全。
延长胃肠排空时间,可增加该类药的吸收。
②胃肠排空作用延缓胃排空时间,有利于一些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因此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对于某些酸性药物则相反。
食物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影响不一。
(延缓:如利福平(rifampicin)、异烟肼(isoniazide)、左旋多巴等;促进:如硝基呋喃妥因(nitrofurantion)、克拉霉素)肠蠕动对药物吸收是必要的,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另一方面,蠕动加快又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因其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反而使其吸收不完全。
③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首过效应首过效应大的药物,口服给药往往生物利用度很低,或个体差异大,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这类药物最好采取其它给药途径,避免首过效应。
④肠上皮的外排机制近来研究发现在肠粘膜细胞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使得通过其它转运途径进入上皮细胞中的药物外排到肠腔,这也可能是多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之一。
⑤疾病有胃肠疾病的人往往药物吸收变异较大,这种变异与疾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无直接联系,故难以预测。
⑥药物相互作用当两个或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药物的吸收:(1)改变肠腔pH,使药物的解离度发生改变;(2)改变药物的溶解度;(3)影响胃肠蠕动或胃排空;(4)形成复合物;(5)吸附剂作用;(6)抑制前药活化;(7)竞争同一转运载体。
⑵药物在其他部位的吸收:①药物在口腔粘膜中吸收:药物在口腔粘膜可以看成是被动扩散。
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代谢。
②药物在直肠粘膜中吸收:直肠给药仍然存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能性。
另外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剂量难以控制。
③药物透皮肤吸收:皮肤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层次: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组织。
经皮吸收药物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一般认为,脂溶性强的药物,由于可以与角质层中脂质相溶,角质层屏障作用小,而分子量大、极性或水溶性的化合物难以通过。
对于一些局部外用药物可以考虑用皮肤吸收制剂,有时利用药物皮肤吸收特点,制成透皮吸收制剂,以达到缓释和控释目的。
在制剂中增加促吸收剂,可以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以达到全身用药的目的。
④药物在肺部的吸收:药物吸收快,可避免肝肠分解,若用于肺部治疗,则可得到局部用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药物的剂量难以控制,药物也会对肺上皮细胞产生刺激。
⑤药物在眼部吸收::1)简单、经济。
2)避免肝首过效应。
3)眼部刺激性。
4)剂量损失。
5)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短。
⑥药物在鼻腔粘膜中吸收:对于许多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吸收迅速有效,避免肝、胃肠的代谢。
⑦药物在肌肉中吸收:肌肉注射给药也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水溶性药物注入肌肉后,迅速吸收,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速率。
⑧药物在皮下部位吸收一般来说,皮下注射给药吸收缓慢,可以维持稳定的效应。
(二)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向各个脏器和组织的转运称为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分布到机体各组织中。
药物首先分布于血流速率快的组织,然后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速率慢的组织。
药物的分布类型取决于生理因素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组织血流速率、生理性屏障存在、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的脂溶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情况等。
1.组织血流速率,又称灌注速率(perfusion rate)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分布的速率受到血流灌注速率和药物经膜扩散两个因素的影响。
若药物是脂溶性小分子,则药物很容易通过组织细胞膜,或通过结构疏松的毛细管壁,此时扩散因素不是药物分布的限制因素,而组织血流灌注速率成为限制因素。
2.膜扩散速率(membrane diffusion-rate)许多药物进入血流后,快速分布到各组织, 但往往难于进入到脑等具有生理性屏障的组织。
药物进入这些组织必须通过相应的屏障。
体内主要生理性屏障有血脑屏障(blood brain-barrier,BBB)、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和血睾屏障( blood testis barrier)等。
药物透过这些屏障多以被动转运为主,往往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膜扩散速率是主要限速因素。
血脑屏障的特点:血脑屏障(BBB)是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 fluid)构成的屏障。
主要的屏障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
与其它组织不同的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接,缺乏孔道转运和胞饮转运。
限制了一些极性大、电荷性高和大分子化合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脂溶性药物多数是通过被动转运进入脑内,其难易程度往往取决于脂溶性大小和分子大小。
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与脂溶性存在一阈值,脂溶性超过阈值,在一定的范围,随脂溶性增加,药物通透性线性增加,最后通透性达极值,即不再随脂溶性增加而增加。
(2)分子量大小:(3)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①渗透压:高渗透性溶液可显著开放血脑屏障,促进药物进入脑内;某些疾病:如中风、惊厥、脑水肿等也会引起血脑屏障渗透性开放。
②各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或毒物:如化学致惊剂,金属离子铝和铅等可引起不可逆地BBB开放。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如脑缺血、缺氧,脑外伤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④炎症及其炎症介质通过各种机制促进BBB开放。
(4)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通过作用于同一载体,而影响药物的转运。
如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 A)通过抑制BBB上的P-糖蛋白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如柔红霉素(doxorubicin)、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进入脑内。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后,通常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因此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的药库作用。
药物进入到相应组织后也会与组织中蛋白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
这类贮库对于药物作用和维持时间长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结合药物的浓度与总浓度比值表示,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
①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②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
当结合率大于0.9,表示高度结合;而低于0.2,则血浆蛋白结合很低。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药物结合达饱和时,再增加给药量,血药浓度骤增。
注意: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反应。
(三)代谢(metabolism)药物代谢: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又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进入机体后主要以两种方式消除:①是药物不经任何代谢而直接以原型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②是部分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将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的代谢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