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防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防范

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人们很难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准确的预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难免会出现迷惘和浮躁,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是社会谣言产生的心理动因。同时,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加剧了民众生活的恐慌心理,也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瘦肉精火腿肠、染色馒头、硫磺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使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此外,少数极端突发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创伤,也造成了社会心理的不安全感。

第二,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实现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专家认为,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

缺失。

第三,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是社会信息不够透明。社会信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信息不能有效公开,民众势必会对事态的进程产生种种盲目性猜测,从而导致谣言产生。二是信息监管技术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出现,这给信息监管技术带来全新的挑战。目前,某些信息监管技术还比较落后,对一些新型信息传输领域的监管还不到位,致使有害信息得以传播,其中也包含谣言的传播。三是信息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许多新型传播行为的性质难以界定,对这些新型传播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在不能得到有效制裁和责任追究的情况下,谣言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客观上助长了其滋生蔓延。四是信息应对能力不足。一方面不能及时组织有效信息对谣言予以反击,另一方面,反击谣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效果不好。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破解谣言,反而使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

强。个别权力部门和贪腐官员的劣迹让人们产生了对政府、官办机构及官员的不信任感。此外,近十年来,从凡事听信专家观点,到对专家持普遍怀疑态度,专家的话也越来越丧失了公信力,这就更使人们对信息难辨真伪,谣言借机散布开来。

第五,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通过短信、境内

外非法出版物,传播和喜欢追逐诽谤中国高层的“秘闻”、政治斗争史”;在酒宴和小圈子内传播小道消息和政治谣言,发表不利于团结统一的言论,在干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助长了政治谣言的散播。同时,某些小报、网络刊发、转载不实新闻,甚至制造谣言,恶化了社会空气。

第六,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在微博上传播重大信息、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并不是一般网友,而是意见领袖。近年来,一些网络推手在网上散布谣言,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并发表一些非理性的意见和看法,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谣言一旦形成规模,群体效应将会显现,即便有人发表质疑的言论,也可能很快被淹没。虚假信息被广泛炒作后,更会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虽然许多传言事后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但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谣言仍然很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蔓延开来。

第七,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当前,谣言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愈益密切,一些谣言的“制造者”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一己私利,不顾社会道德,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第八,西方敌对势力制造和利用各种谣言,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

防范措施

首先,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其次,提升政府公信力。谣言都具有攻击性,能否成功应对,直接

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防治谣言的根本是执政为民,各级政府应坦然回应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通过强调政府的公开、公正、公平,确立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即公信力。此外,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阴暗的、偏颇的谣言在曝晒中烟消云散。在这一前提下,政府防治谣言的相关机制建设是基础。这些谣言防治机制有:一是信息、舆情的监测、分析机制,做到面对谣言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二是权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和发布机制,即建立健全一整套政府辟谣的科学程序,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对谣言的能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公共微博的建立。无论是“抢盐”风潮的迅速平定还是治理联合利华涨价造谣的成功案例,都充分彰显了权威信息披露、发布机制在防治谣言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并自觉将谣言防控机制纳入到既有的危机管理体制中。

第三,有效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微博时代“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微博网络名人的“粉丝”或“听众” 可以高达数十万、数百万,日益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力推手,在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发布信息,其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走向。尤其是在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与既有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同时,要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积极设置议题,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最后,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在

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噪音的干扰。传播的时间和路径越长,噪音的干扰也就越多,其原始信息失真也就越厉害。由于谣言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互联网和手机信息转发等方式,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有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