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美学思想(200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不再关心抽象的“人”的概念,而是 开始关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也就是资本主 义社会中的社会生产主体; 不再分析人的抽象意识,而是分析具体的人 (工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谋生手段,也就 是劳动,来揭示人的异化现象。 指明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 人的解放包括个体的解放、阶级的解放和人 作为类的解放。
美感发生论
所谓美感发生论,就是研究人的美感是如何形 成的问题,或者说,人性当中是否包含着美感 的成分。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 除了具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之外,还有对 自身的认识能力,也就是说,人是有自我意识 的动物。 马克思认为,人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审美意识 的。
审美价值论
关于审美价值有不同的论述,德国古典美学强 调的是审美的主观作用(康德和谢林)和社会 作用(席勒、费尔巴哈)。 马克思其实并没有赋予审美以改造社会或认识 世界的价值,而是强调审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 的人性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审美能力和人的 其他能力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它是 人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过程中,随着自然界 属人的本质的丰富化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卢卡奇:“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既存在又 不存在”。如何来理解这句话?或者说,马克 思美学存在的理由究竟何在?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分化思想决定了马克思对 于人的审美力量的认可; 其次,马克思的总体性概念决定了马克思必然 要关注美学问题; 马克思在不同著作中对美学问题的论述虽然显 得零散,但仔细归纳,还是有其系统性的。
职业
在左翼报纸《莱因报》就职,任主编,撰写了 一系列有关社会状况的文章,抨击社会现实。 新闻检查制度的牺牲者,曾撰文批评普鲁士的 新闻检查制度。1843年移居巴黎。 巴黎:巴黎时期,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改 良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蒲鲁东、空想 社会主义、巴伯夫、布朗基等人的学说,还研 究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
2、社会理论
这里讲社会理论,而不讲哲学思想,原因有两个: 哲学思想大家已经很熟悉;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理论,只有在社会理论背 景下才能解释清楚其美学思想。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处于一种动态 平衡之中,矛盾和斗争是社会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斗争为万物之父,社会冲突为历史过程的核心。可以 说,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 历史的动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由于分工的 需要,阶级产生了,阶级的本质就是斗争和对抗。
(1)只有人才有美的感觉,美只有对于人来说 才能作为其对象而存在,因此,研究审美主客 体关系的前提在人类社会范围内; (2)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人类社会不是阶级 社会,而是没有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 说,审美必须远离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是没 有审美可言的。 (3)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正常关系是:以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人化的自然”为基 础,对象与人的本质力量互为规定,结成一种 独特的关系。
知识社会学
所谓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是知识与社会之间的 互动关系,也是知识对社会的建构和社会对知 识的改造。 马克思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重点:研究哲学与它 们出现的具体社会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探讨 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哲学家的学 说与他们自己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是阶级概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 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 余价值。 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 内容是剩余价值。 《资本论》四卷:第一卷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 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资本论》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异化学说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历史有两面性:一方面 是人不断加强控制自然的历史;另一方面也 是人逐渐异化的历史。 所谓异化:“人被他们自己创造的力量所支 配,人自己创造的力量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 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到处都充满了 异化现象: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其 中,经济异化现象最为突出(商品拜物教)。 异化理论后来的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有无异化问题?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审美的人性价值不是表 现在审美活动的外部功能上,而是体现在审美 活动自身当中。在审美过程中,人的目的和手 段是一致的。因为人的审美过程中一方面满足 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在自觉地活动小需要, 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所固有的天性而使他感 到愉快。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从审美价值而言,异化与审美活动也是对立的: 首先,由于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在从事美的 创造活动时也没有美的享受(劳动创造了美, 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其次,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价值的确证, 因此,物质利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 地位。一切价值都被归结为了使用价值。精神 价值被物化为物质价值。
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是第一位深刻揭示货币本质的思 想家。 马克思对货币的哲学解读主要有三个视角:一是从社会关 系的角度,揭示货币存在的社会本质。二是从社会交往的 角度,揭示货币与交往的社会互动关系,从而认清货币发 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三是从人性和人的自由、 平等、公正的角度揭示货币的人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美 学的重要理念。 两个基本特征:一、货币哲学观念是在深厚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的基础上抽引出来的;二、主要从历史哲学、社会哲 学方面深刻揭示了货币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货币的社会本 质以及价值判断等内涵,从对货币的工具主义批判,上升 到对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
首次出版: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 德国汉堡正式出版,不仅实 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 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 的著作。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 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社会进化理论
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孜孜以求的。 生产方式:原始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 奴隶社会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每一种生产方式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阶级斗争 理想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没有系统 地阐述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
3、资本论与货币哲学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曹卫东
内容
生平 社会理论 资本论与货币哲学 美学思想
1、生平
家庭: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犹 太人家庭,父亲是个律师,犹太家庭,由于政治 原因而改信路德教。 与父亲关系比较紧张,造成背叛和反抗性格。与 母亲关系比较融洽,母亲系荷兰出身。
学习
4、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的出发点是:“完整的人的概念” (和席勒之间的比较)。 马克思对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19世纪40年 代,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人一方 面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受必然规律的支配; 一方面又作为自我意识的主体,而具有自由的 品格,因而自我意识以及相关的自由,就是人 的普遍本性。
解释
源自文库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类,并把作 为意识形态形式的艺术生产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物质生产制约并决定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历史上许多重大的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 产生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有着不平衡的关系, 这是由于艺术生产的能动性造成的。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有着辨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 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艺术生产,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 方面,相互之间互为前提、互为手段、互为媒介、互相促 进。
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的概念: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 主要见于以下著作: 《巴黎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 《经济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 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 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 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 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 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 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发现并揭示了人的社会性。人就其本质而言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只有作为与他人联系中的社会存在物,才具 有人的特征。 人也只有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分子才能与自然相 对峙,使自然成为人的对象,并在其中实现自 身;同样,自然界也只是对于社会的人,才具 有属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化与自然化是相对而言的;自然的人 化也就意味着自然的社会化。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必然和自由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这个时候的人的观念具有二元论的形而上学 特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现了马克思的 新的人的观念,关键在于,他不再把人的自 我意识当作人的存在标志,而是把人的实践 (“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 动”)当作人性的特征。
先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入柏林大学。 当时主宰柏林大学,在哲学上是黑格尔主义 (黑格尔本人曾在那里任教);法学上是历史 主义法学派(萨维尼)。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 是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主要有鲍 威尔(Bauer)等。严格意义上讲,马克思是 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 1841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 为:《论德谟克里特与伊比鸠鲁自然哲学的差 异》。
(4)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关系。 (5)审美主客体的主导方面在于主题的审美能力(属于 人的本质力量),因为一定的审美对象只能作为一定的 审美主体而存在。 (6)对美学的基本问题,应当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7)审美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8)人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须以人的本质 的对象化为基础。 综合起来,马克思关于审美发生的观点主要是从主客体 的关系上来解释的,是一种实践论的发生说。
马克思是一位历史主义者(唯物史观),他认为, 所有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都是根源于某一特 定的历史条件。 寻求“历史独特性”,是马克思研究历史的一个 特殊途径。 所谓需求历史独特性,就是寻求历史发展规律。
阶级理论
理论前提:“所有以往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 争史”。 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了根深蒂固的阶级区分, 为了追求阶级利益而相互倾轧。 理解阶级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生产关系”。 解决阶级冲突的关键则在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