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观念

一、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1、文学四要素

世界

作品

艺术家欣赏者美•〃共布拉姆斯

2、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

文学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机制。

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是包含了对自然对象的体验理

解,联想和想象等。这短短的两个句子,就是人的整体精神活动的表征。可见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对象之间,在人性的心理的作用之下,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建立之日,也就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展开之时。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

或再现。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herbaceous)提出“艺术摹仿自然。”

[古希腊]苏格核底(Socrates)认为:

第一:“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第二:这种描绘与再现“应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五代][ 画家]荆浩《笔记法》:“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度物象取真”的观念在宋元后在戏曲小说发展起来后才被重视,在整个古代史中并不占优势。)

2、表现说:(expression)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

流露。

西方:

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产生表现说。

[英][诗人]华兹华斯(fords worth)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

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感情涌动时的创造,是主动感受、体验的产物。

②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与西方“再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论”说和“诗缘情”说,但都受礼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制约。

3、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中国古代“教化”(文以载道):

儒家作为统治思想,其典籍以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作家,把文学视为论理、道德教化的工具。

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论。

荀了:文章应“合先王,应顺礼义”的文章观点。

[汉]《诗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观点。

王充:“劝善惩恶”的观点。

班固:“抒下情而通讽渝”、“宣上德而尽孝”的观点。

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

刘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及“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的观

点。

孔颖达:“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

周敦颐:“文所以载道”。

曾巩:“文章得失系于治乱”。

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实用说成为中国古代一种占主导倾向的文学观念,与“诗言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诗言志”说中的“志”,与实用说所说的“道”,尽管有情感与理智的区别,但从根本上说都以遵从儒家“礼义”为旨趣。因而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并行不悖,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西方:

[古罗马]驾拉斯《诗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在整个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文学被视为歌颂神明与圣徒的工具。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思想家都主张文学应与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4、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

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英美新批评、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观念与之一致,成为西方文论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认识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物理的,像一尊雕像那样),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像愉快或痛苦的经验那样),也不是理想的(像三角形那样)。它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体系”。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法国][著名诗人]保尔•凡莱里(1871—1945):“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

[六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何言乎!”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文变染乎世情,兴度系乎时序。”

〈1〉文学和文学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①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作为主体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客体面前,主体总是十

分虔诚的,还没有想超越客体的奢望,更多的是想摹仿它。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摆脱了童年时代,主体的能力充分地发展起来,于是表现

说的文学观念出现了。

表现说的意旨在于不再把客体看得那么神圣,更看重主体,确信主体有能力超越客体,并认为从这种超越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感。

“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开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表现”的极端发展,很自然会出现象征、变形、荒涎的艺术追求。

〈2〉文学观念转换心理方面的原因必然渗透了社会时代变动的原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时代变动总要这样或那样折射到文学观念上来:如西方再现说到表现说的真正转折,是从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开始。19世纪英国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失落如同两枚炸弹,炸开一群诗人的情感郁积的火山口。这也就是社会的特殊景况使主体意识真正觉醒并壮大起来,使创作主体不再把周围的现实看得那么神圣,不再想仅仅去摹仿。相反,他们更珍惜自我心中涌动的感情,并力求在抒发这种感情中去寻找回似乎已经失了的美好的世界。他们或者身处喧闹的机器旁抒发对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独特的感受,或者是身处黑夜的压迫中去呼唤革命。文学观念上的一次变革就这样应运而生。

〈3〉从表现说演变到客观说,背后的社会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爆发,战争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无尽的精神创伤,使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们开始厌倦政治,甚至厌倦生活。他们对文学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他们企图剥离文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就是语言本身,文学是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的客观存在。在文学研究中专注于语言技巧的批评,成为形式主义者的基本主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物质发达,但社会弊病丛生,酝酿着新的社会危机。

人的存在意义、价值等各种问题相继凸现。把文学看作是“自足”的封闭世界的客观说醉心于词句和结构的枯燥分析,无法回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不能满足读者期望。于是接受论顺应时代的要求,向“客观说”提出了挑战。把文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