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官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述
(一)前言
在我国绵延的陶瓷史上,宋代堪称一个高峰期,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名窑迭出。最主要的是开始出现了官办和民营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窑场。并且出现了“官窑”这一概念,广义上的官窑系指官方设置的专门烧造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本文所说的官窑是狭义上的官窑,即传统学术中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一的官窑。
对于官窑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人顾文荐所撰《负暄杂录》和叶寘《坦斋笔衡》,两书记载宋代官窑的内容基本相同,但都已失传。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说郛》、《辍耕录》分别收录了《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方面的内容。以下为引文。《辍耕录》卷29《四部丛刊》窑器条下,引叶寘《坦斋笔衡》。
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之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铜磁遂有。
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为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1
(二)北宋官窑之争
目前学术界围绕北宋官窑的问题有不少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北宋时朝廷是否在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置过官窑,也就是怎样理解“京师自置烧造”这句话。
一种观点认为顾文荐所说的“京师”是指北宋都城汴京,即朝廷所在地。清代蓝浦撰《景
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官窑”条曰:“宋大观、政和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2当今也有不少人持此看法,认为“京师自置”窑是指“在汴京置窑”,北宋官窑遗址应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只是其遗址尚未被发现。李民举先生认为,“叶寘《坦斋笔衡》中‘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一句中‘官窑’二字决不是指汝窑,应当就是所谓的‘汴京官窑’”。○3
另一种观点认为顾文荐所说的“京师”为朝廷的代名词。李辉柄先生认为“不能把‘京师’理解为立窑的地点”,“京师自置窑”指的是“朝廷设窑”。因为由于汴京不具备设窑的地理条件和物质条件,所以不可能在汴京设窑,应在有瓷土资源和烧瓷技术条件优越的汝州境内设窑,因而肯定北宋官窑是在汝州而不在汴京,北宋官窑就是汝窑。○4李刚先生认为京师“必指朝廷无疑”,○5“北宋官窑只能设在汝州”。○6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2000年发现的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区东部偏南的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同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青瓷残片、窑具和素烧坯残件等。2004年5月,在郑州市召开的“巩义黄冶窑、汝州张公巷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言,其中有8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7
近几年,有古陶瓷爱好者在河南省郑州市基建工地拾到类似宋代官窑瓷器特点的瓷片标本,他们推测应为北宋官窑产品,这也可暂备为一说。
(三)南宋官窑之争
南宋官窑是相对于北宋官窑而言。南宋朝廷沿袭北宋遗制在都城临安府设窑烧造宫廷用瓷,世称南宋官窑。
一般学者认为,根据上述所引《负暄杂录》的记载,南宋朝廷所设窑场应有两处,一处在修内司,称为“内窑”或“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郊坛下官窑”。
李刚先生认为,“修内司官窑”之名在南宋时并不存在,它是后人捏造出来的。而“内窑”是存在的,设窑的目的是为宫廷添烧祭祀用瓷,但内窑不是朝廷所设立的窑场,而是“修内司监督、临安府掌烧的”、“专为宫廷烧制陶瓷器的窑场”。还有学者认为,以往人们将《负暄杂录》或《坦斋笔衡》中“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这段话断句为“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8是错误的。由此推断“‘修内司官窑’纯属子虚乌有,后人之所以捏造出这么一个窑名来,除了是因为对宋代记载的曲解外,大概还寄托了世人对这处迄今未发现窑址的神秘窑口的珍惜之情”。○9沙孟海先生通过考证历史文献,认为“修内司是机关,不是窑场,”南宋官窑窑址应该只有凤凰山南麓郊坛左右一个地带,别无所谓‘修内司窑址’的存在”。○10但早在明代已有文人认为修内司官窑是存在的。成书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撰《遵生八笺》指出,其窑在杭之凤凰山下,称:“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11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对修内司窑址进行过不断探寻,但迄今尚无定论。
李辉柄先生也认为修内司窑是存在的,只是窑址尚未被发现。而且认为传世宋代哥窑瓷器即为修内司窑产品,之所以造成现在名称不一,是因为历史上著录之误,并推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地望可能在凤凰山下,万松岭东麓一带。○12金志伟、王玉先生亦持此观点。○13 1996年有业余文物爱好者在杭州万松岭南坡与凤凰山东北角向东一延伸山冈之间的山坳里找到一处产品特征近似郊坛下官窑青瓷的窑址,陈方晓、华雨农先生认为其地理位置与“置窑于修内司”的记载相吻合,该窑址应属南宋修内司官窑无疑。○14后来,该窑址被命名为“老虎洞窑”。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就是文献上所说的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
沈岳明先生认为,修内司窑是存在的,文献中的修内司是机构,其窑址不一定非在杭州城中。根据对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低岭头窑址的考古发掘,他认为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官窑工艺,而杭州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而来,低岭头窑产品特征与修内司窑可能存在某种关系。○15
李刚先生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不是修内司官窑,而是属于《负暄杂录》或《坦斋笔衡》中所曰“续窑”。○16
(四)综述
宋代官窑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理解不同以及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致使在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