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南开大学视频公开课 PPT课件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学课件中文版(克鲁格曼教材)
![国际经济学课件中文版(克鲁格曼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480baf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1.png)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发展,即使一国在所 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 ,仍可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并从贸易中获益。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各国应出口 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 的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贸易条件
新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条件的变化,即一国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 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福利水平。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会根据不同国家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性 来构建国际投资组合,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平衡。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该理论强调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利用不同国家的 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跨国经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国际资本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也将
反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不平等、文化冲突、环境破坏和恐怖主义等。
反全球化的影响
引发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经济合作、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等。
06
CATALOGUE
中国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 快速增长,成为全球贸易大国。
利率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即投资者在两国之 间进行套利活动所要求的汇率风险溢价。
国际收支理论
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即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汇率 的水平。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弹性分析法
该理论强调货币贬值可以通过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要求进出口需求对价格变动具有足 够的弹性。
ch19
![ch19](https://img.taocdn.com/s3/m/957666563c1ec5da50e27079.png)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
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
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
本章主要从国际金融的角度阐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
第一节国际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内容一、国际政策协调的理由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为了对国际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下首先以货币政策为例,考察一下在没有国际协调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
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
例如,当一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可是如果与该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该国增加的资金将会大量外流,从而一方面使本国经济放松的政策因为资金的流出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
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的货币政策时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放松的货币政策所抵消。
因为当你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内流被抵消掉。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Bryant, R. et al.(1988),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279因此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带来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国际经济学 南开大学视频公开课 PPT课件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国际经济学 南开大学视频公开课 PPT课件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https://img.taocdn.com/s3/m/ca3de914c5da50e2524d7f73.png)
往往有较强的动机采取后向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内部化。这一点表现 在国际直接投资上,就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名牌厂家往往在世界 各地拥有自己控制下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网络。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一、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研究方法:在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上,利用简化了的净现值 (NPV)方法来概括市场进入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一个企业进入 国外市场的动态过程。 模型 符号含义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里的技术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所
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 窍等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技术。 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因为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 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国 际直接投资与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 对已经获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 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成本、利润
B
D'
C' E C D O A q1 G A' F'
q2
q3
交易量
F
图12-1
AA‘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 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 G0便是没有交易成本情 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 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CC‘ 代表内部市场 的交易成本曲线,DD‘ 代 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 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 定CC‘ 线的截距比DD’ 大,而斜率则比DD' 低。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原理
假定 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 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 这种可变成本独立于每次交易的规模。 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 为了分析的方便,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 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 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系。 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 外部市场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 随后发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成本要比外部市场的 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
国际经济学课件 ppt
![国际经济学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a41155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e.png)
03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 国家崛起
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 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格局变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与竞争并存
01
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中国
家则通过区域一体化等方式寻求合政策信息和经验,提高货币政策决 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工具的合作与创新
共同研究和开发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和 危机。
财政政策协调与合作
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国际财政政策协调与合作, 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波动 和危机,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和
增长。
财政纪律与监督
国际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区别
股票市场主要涉及企业所有权,而债券市场主要涉及债务和借贷关系。
国际投资的风险与回报
国际投资的风险
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经济风险等 。政治风险指因东道国政治环境不稳定 导致的投资风险;汇率风险指因汇率波 动导致的投资价值变化;经济风险指因 东道国经济环境不稳定导致的投资风险 。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金融机构,旨在通过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减少全球贫 困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全球贫困和支持发 展中国家的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政策手段维持本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在固定汇率制 度下,中央银行需要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责任,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金融监管加强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902bf8f78a6529657d535b.png)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所有国家
产品/时间
1965 1986
1965 1986 1965 1986 1965 1986
食品
32 74
61 100 73 99 56 92
农业原材料 14
45
4
28
0 59
4 41
能源
92
0
11 37
33 28 27 27
矿产品与金属 0
16
0
40
2
31 1 29
制成品
39
71
10 56 48 50 19 58
二 H-O定理
1。 基本假设与基本内容
前提要素不能跨国流动——如果,未来若干年,只要是可移 动的商品,
将形成美国人设计、港台商人投资、大陆生产、出口到美国市场销售。可移
动的服务也会转移到印度和中国。也许美国能够留住的只是那些不可移 动的
服务20,21/8比/18如餐馆、理发店、洗衣店和超市。”
10
2X2X2模型 X为劳动密集产品,Y为资本密 集产品 A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技术相同 规模报 酬不变 需求偏好一样 要素国内自由流动诡计间 不能流动 产品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自由贸易 无摩擦成本 贸易平衡 资源充分利用
X商品的劳动生产 Y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
率
A国
6
4
B国
1
5
优势分析——分工情况——贸易情况——结果
假定国际交换比例1:1,A用6个X交换B上午6个Y,则获利2 个Y;6个Y在B国需1.2小时,这可生产1.2个X则获利4.8个X。
2021/8/18
3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假定与内容13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际经济学课件
![国际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723c15fab069dc5122010e.png)
(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国际金融理论的构成: 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开放条件下 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优货币区理论
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国际金融理论的 发展
四、本书的内容安排 ❖ 见课本P10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
微观基础
本章结构
棉制品
1.5
人造丝
1.4
啤酒
2.0
水泥
1.1
男式毛制品
1.3
人造奶油
1.2
毛衣
1.4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 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 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 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 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 规模收益不变; ❖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本章小结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 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密从各国生 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 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 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 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 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 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 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国际金融学》PPT课件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国际金融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4859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a.png)
• 最终,两国的相互影响会使国内外利率再次相等, 两国重回均衡。此时利率比初始水平下降,本国 国民收入增加而外国国民收入下降。
• 因此,本国的货币扩张对外国经济具有负溢出效 应,即以邻为壑效应,即本国产出具体过程如图 14—4所示。
• 2)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国际协调 •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本国进行财政扩张时,IS0向右移动至IS1,
第14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14.1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
• 14.1.1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内涵
•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狭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政府或国际经济组
织,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就财政、货币、汇率和 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层面上展开磋商、协调,适当修 改现行的各国经济政策,或者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 置。
应; • 三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经济模型,从而导致国际
政策协调反而使各国福利变得更差。
14.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理论: 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14.3.1两国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 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小型开放经济的蒙代尔—弗莱明模 型的拓展,在此我们介绍它的简化形式。
• 假设只存在两个相同规模的国家,两国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小 型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无法影响到世界利率及外国国民收入的 假定就要取消,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其他假定不变。
• 为了证明国际政策合作能够带来潜在收益,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和 不合作两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比较。
• 图14—2比较了合作状态与两种著名的不合作均 衡——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和斯塔克尔伯 格均衡(Stackleberg equilibrium)。
《国际经济学》(全套课件218P).ppt
![《国际经济学》(全套课件218P).ppt](https://img.taocdn.com/s3/m/44ce814555270722182ef71b.png)
2020/6/16
20
2、按征收关税的依据
正税; 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 反倾销税
差价税(也称做滑动关税)
按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价征收,如欧共体的 农业关税。
2020/6/16
21
3、按征税的优惠程度
普通税
最惠国税
中美最惠国待遇问题(1999年克林顿改为正 常贸易关系)
普遍优惠制(GSP) 特惠税
18
一、关税概述
(一) 关税的概念
关税(tariff)是一国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商品 所课征的一种税收。由 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 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 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 品的数量,故又称关税 壁垒。
征收关税的目的: 其一,增加政府的财
政收入(财政关税); 其二,保护本国的产
品和市场(保护关税)。
2020/6/16
26
表6-1 中国2002年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税种和税率
货品名称
最惠国税率
普通税率
从
鲜荔枝
36
80
价 香水及花露水
22.5
150
税
(
剃须刀
30
100
% )
真空吸尘器
22.5
130
山地自行车
17.8
130
高速摄像机
14
40
整只冻鸡
1.6元/千克
5.6元/千克
从
啤酒
量 税
石油原油
未曝光的窄长彩
进出口商品政策
根据实情,制定进出口商品的生产、销售、采购等政策。
国别或地区政策
根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制定的国别或地区政策。
2020/6/16
3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9-1为本国和外国货币 政策战略选择博弈,表中支付 矩阵分为4个方格,分别表示本 国与外国货币政策不同组合条 件下的两国“痛苦指数”的数 值。例如,方格(ⅱ)中的数 字表明当本国实施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而外国实施宽松的货 币政策时,本国“痛苦值”为 -7,而外国为-10。两国制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使“痛苦指 数”最小,即每一方格中“痛 苦指数”的绝对值越小则越理 想。
另外,为维护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也需要进行国际经济 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很多学者强调汇率稳定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如迈金农(McKinnon)认为,将汇率稳定在一个固 定的水平或限制在狭窄的“目标区”(target zones)内波 动,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波动性。我们知道, 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下,货币政策会引发汇率 的波动,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而紧缩性 的货币政策则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例如,如果美国相对于 日本和德国实行相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美元对日元 和马克就有贬值的趋势。如果日本和德国的货币当局也采 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外汇市场上抛出本币,购进美元, 那么这种联合行动就可以阻止美元的贬值,维持美元汇率 的稳定。由此可见,即使在浮动汇率下,各国货币政策的 协调和配合也可以实现汇率的相对稳定,从而为国际贸易 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十பைடு நூலகம்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本章结构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货币政策协调
财政政策协调
汇率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 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 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 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 政府应该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 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 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经济放松的政策因为资金 的流出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 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又会由于与 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放松的货币政策所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 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内流被抵消掉。 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带来各国经 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 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完全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国为保持 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而需要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决策者只需根据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就 可以确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而在相互依赖的开放条件下,一国在制定货币政 策时还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如果每个国家都奉行使自己的“痛苦指 数”最小的货币政策,同时假定另一国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在表19-1 所假定的支付矩阵条件下,对于本国来说,无论外国采取宽松的还是紧缩的货币 政策,本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都是最优的,因为这使得本国在每一种情况下的 “痛苦值”(即损失)都最小(分别为-7和-9),所以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是 本国的占优策略(dominated strategy)。同理,根据对称性原则,外国选择紧缩 性货币政策也是其占优策略。因而最终博弈的均衡就处于方格(ⅳ),即两国都 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两国的“痛苦指数”都为-9。这一均衡解是唯一的,是 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从本国的角度来看,越接近B点的政策组合给本国带来的效用越大,本国获得的福 利越高,即U1的政策组合优于U2,U2的政策组合优于U3,以此类推。同理,对外国而言, 越接近B*点的政策组合给其带来的效用越大,即U1*政策组合优于U2*,U2*的政策组合优 于U3*,等等。两组无差异曲线U和U*的一系列切点代表两国最优的、最有效率的政策选 择组合,将这些切点连接起来的BB*线为“帕累托契约线”(Pareto contract curve)。 如果两国制定的政策互不影响,不存在政策的溢出效应,则本国的无差异曲线为 垂线而外国的无差异曲线为水平线,两国只需调整自身的政策工具就可实现最优的福 利水平,而不用考虑对方的政策选择。但在两国政策存在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时,每 个国家都面临着在给定对方政策的选择下决定自己的最佳政策选择问题。例如,给定 外国选择的政策工具I1*,本国要选择与其水平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U3,因为这是本国 所能达到的最接近B点的效用水平,这就意味着本国的最优政策选择为I1。通过这种方 法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给定外国不同政策选择情况下本国最优的政策选择点,将这些 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本国的反应曲线R。同理,外国的反应曲线为R*。 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政策协调时,则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合作均衡——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Stackleberg equilibrium)。在前一种情况下, 两国都独立行动,即本国和外国均在给定对方政策选择下,独立地、不受影响地选择 自己最优的政策,从而最终均衡点为两国反应曲线R和R*的交点N。N点为纳什均衡点, 在这一点,两个国家都在另一国家政策给定的情况下选取自己的最优政策,而且没有 一个国家希望改变其政策。另一种情况是,假设一方为先行者,另一方为追随者。先 行者意识到一旦自己采取某种政策选择时,追随者将根据反应曲线选择其最佳政策。 考虑到自己的政策选择对追随者的影响,先行者将根据追随者的反应曲线选择最高效 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因此,如果本国是先行者,则最终均衡点为Z;如果外国是先行 者,则均衡点为Z*。Z点和Z*点为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点。
但是对于两国来说方格(ⅳ)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的。如果两国能够得到方格 (ⅰ)的结果,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假如两国制定货 币政策时能够进行合作和协调,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就会达到方格 (ⅰ),两国的“痛苦指数”都为-8,比不合作时的结果都有所改善,这实际 上就是两国进行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当然,要使(ⅰ)成为长期的或持久的均衡, 两国就必须做出约束性承诺、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否则两国 都会有欺骗的动机。
由此可见,在经济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 策溢出效应的影响。如果各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进行协调,而是各行其是,则 最终的结果可能对这些国家来说都不是最优的;而如果各国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 和合作,则可能会带来共同利益,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
(二)、滨田图像(Hamada diagram)分析
第二节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一、货币政策协调
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包括有关国家利息率的协调。这种协调主 要针对利率调整方向。一旦一国希望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干预经济,以达 到控制经济过热或经济衰退之时,该国不仅要确定一个利率调整的方向, 还要同有关国家协商,协调它们之间利率调整的基本方向。因为它知道, 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各国利率调整的方向大相径庭,那么其 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目标都不能顺利实现。各国不仅要协调它们之间 的利率变动方向,而且还要协调各国利率调整的幅度。在前面的论述中, 我们已经看到,各国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将带来资金在各国家之间的移 动,这种流动直到各国间的利率差消除为止。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政府控制利率不如控制货币的增长量。因此 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还可以采取协调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方式。一般而言,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甚至在他们看来, 在确定了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之后就不必干预经济的增长过程。因此, 无论一国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还是控制利息率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协 调,特别是与本国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协调货币政策。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囚徒困境”博 弈 利用经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很好地说明
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理由。假设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两国 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每一国都试图针对通货膨胀的冲击确定其货币政策的最优水平。 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来衡量两国相应的货币 政策的效果。
与上述简单的“囚徒困境”博弈所得出的结论一样,滨田宏一(Hamada)用图像 直观地说明了在存在政策溢出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助于改善参加 协调国的福利水平。滨田图像虽然演示的是两国的情况,但其论证可直接推广到多国 情况。
假设有相互依存度很高的两个国家 (本国和外国),两国制定政策是为了追 求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如图19-2 所示,横轴代表本国的政策工具I,纵 轴代表外国的政策工具I*。沿着坐标轴 移动,本国和外国的政策趋向扩张。由 于两国的相互依存,对一方而言,它的 最优政策选择必然受到对方政策选择的 影响。很显然,对于本国来说,必然存 在这样一点B,它表示本国最愿意采取 的政策与外国的政策构成的组合,即B 点 为 本 国 的 最 佳 福 利 点 ( bliss point);同样对于外国来说也必定存 在这样一个最佳福利点B*。图中两组无 差异曲线U和U* 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产 生相同效用水平的政策组合。
但是,此时本国和外国的均衡点B和E都不是最终的,经济会继续进行调整。 这是因为,随着本国利率的下降,本国资本外流,B点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 浮动汇率制下会导致汇率贬值,而同时外国由于国际收支顺差而会出现汇率升 值。本国汇率贬值会刺激出口、抑止进口,从而使得产出进一步扩张,IS曲线 右移至IS1;由于本国货币贬值和两国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国和外国居民都会用 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从而导致外国产出下降,图中表现为IS1*左移至IS2*。 由于汇率的变动导致本国和外国的最终均衡点分别为C和F,本国的货币扩张最 终导致外国产出下降。这通常是被看作“以邻为壑”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本 国产出的扩张是以外国产出的下降为代价的。为避免这种“以邻为壑”政策的 出现客观上也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国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