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理论
考试焦虑的理论综述
关于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文献综述一、引言现代社会最困扰人类的两大情绪,一是抑郁,一是焦虑。
早在哲学思辩时期,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就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最早的焦虑观。
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1894年,弗洛依德(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症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一焦虑神经症,这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对它研究得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莫过于精神分析学派。
而其他学派如现象学、行为主义及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也对焦虑作了各富特色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从哲学思辩、纯学术性向实证研究过渡。
近年来,对焦虑的研究已分化到许多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
有的心理学家把影响个体行为的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空、黑暗、寂静、医院手术等引起的恐惧和耽心,一种是智能检查、入学考试及其他资格考试等引起的焦虑不安。
前者称作一般性焦虑,后者称“测验焦虑”(testanxiety)或“考试焦虑”(exaoinationanx1ety)。
随着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导致的对各种考试手段的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增多,考试焦虑已成为学习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焦虑研究中最为活跃并取得较大进展的方面。
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问过长,不仅会成为影响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势必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它不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危及个体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它既可能是一种暂时性情绪状态,也可能持续发展而演变为焦虑性神经症甚至焦虑性人格,从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开展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和指导,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它不仅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1、关于考试焦虑的理论考试焦虑的研究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等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特色。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焦虑理论模型。
1. 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是焦虑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模型。
根据这两个模型,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的健康焦虑和临床上的病理焦虑。
健康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而病理焦虑则是一种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2. 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根据该模型,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3. 认知焦虑模型认知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度解读和评估而引起的。
4. 行为焦虑模型行为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结果的担忧和恐惧所引起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会导致个体避免或逃避与焦虑有关的行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5. 生物学焦虑模型生物学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神经生理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异常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物调节方法得到缓解。
通过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的起因和机制。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无论是心理动力学的自我探索,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干预,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理论模型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启示,但每个人的焦虑经历和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实际处理焦虑问题时,个体化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焦虑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焦虑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焦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焦虑。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啥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啥
焦虑的心理咨询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旨在帮助个体理解和管理焦虑情绪。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焦虑心理咨询原理:
1.认知行为理论:焦虑与个体对于现实情况的认知评估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焦虑心理咨询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调整不合理的焦虑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善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2.生物心理学理论:焦虑与身体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变浅等)密切相关。
心理咨询可以教导个体有关身体反应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调节生理反应的方法,如深呼吸和放松练习。
3.心理动力学理论:焦虑被认为是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的表现。
咨询师可以使用心理动力学理论,探索个体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并帮助他们增加对内心冲突和情绪的意识和理解。
4.情绪调节理论:焦虑可能是情绪调节困难的结果。
焦虑心理咨询致力于帮助个体发展情绪调节技能,如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运用。
5.人本主义理论:焦虑被视为个体内在需求和价值的不满足。
通过提供尊重、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尊、发展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和寻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这些原理可能单独或结合使用,取决于咨询师的理论取向和个体的需求。
效果良好的焦虑心理咨询通常是一个定制化的过程,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处理。
对特质焦虑理论的初步研究
对特质焦虑理论的初步研究本文着重从焦虑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出发对其观点逐步阐述,并从焦虑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提出特质焦虑理论,随着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与竞技体育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竞赛特质焦虑理论。
标签:焦虑特制焦虑竞赛特质焦虑0 引言特制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高特制焦虑的个性倾向于将更多客观上不具危险性的情境直觉为威胁,或对客观上具有危险性的情境作出不适宜的过高的状态焦虑反映;竞赛特制焦虑是将竞赛知觉为威胁并感到担忧和紧张的反映倾向。
根据焦虑理论系统描述,了解特质焦虑的产生机制并结合体育竞赛给以启示。
1 焦虑理论概述1.1 不同观点焦虑理论1.1.1 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哈罗德·布鲁姆阐述了影响就是焦虑这一事实.焦虑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压抑”,.后人在这种压抑的驱使下,要么重新振作起来,要么就只有死亡一途。
哈罗德·布鲁姆提供给我们六个“修正比”以使作为后人的我们从“影响河”中逃出并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影响的焦虑和六个修正比,这一部分详细阐明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和六个“修正比”讨论了“焦虑”和“影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然后通过对“遮护天使”这个象征的阐释来解释影响的焦虑的实在意义。
1.1.2 在希腊文学和哲学中关于焦虑的描述:当时人们将焦虑描述为可接受的预兆,或者说是一种好的兆头,这种情绪只有在所谓高尚的人身上才会出现,但到了中世纪,人们倾向于将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在人们不赞同某人、某物或某观点时才出现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们开始谈论焦虑的控制方式,主要的方式是“否定”和“压抑”。
1900年,Kierkegard对焦虑作了较多的描述,认为如果人们能够直接地面对焦虑,这将是人们自由潜能表现的开始,是人们获得一种自我发展的开始。
Freud认为焦虑是人格的核心。
之后较突出的是Horney和sulliven。
现在人们关于焦虑的科学概念仍是描述性的。
焦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焦虑的定义以及焦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这里,引用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对焦虑的定义,即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作者】蔡飞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籍受尔兰裔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弗洛伊德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但他和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氏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内,而他则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把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间。
人是人际的存在在沙利文看来,人是人际的存在。
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
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①。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
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
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身体的、个人的。
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求得赞许和特权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婴儿因饥饿而哭叫,引发母亲的柔情,同时激起乳汁的分泌。
这时,母婴的需要是互补的,婴儿需要吸吮乳汁,母亲则需要婴儿来吸吮,这样母婴之间成功地实现了能量交换,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中文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一、引言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对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阐释。
焦虑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基本情感,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
二、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1. 焦虑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感。
它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而是源自内心的矛盾和选择。
焦虑是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应答,是对无限选择的反映。
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不确定和恐惧,也蕴含了可能性和自由。
2. 焦虑的来源克尔凯郭尔观察到,焦虑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扰,更深层次的,它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是人必然要面对的心理状态。
焦虑来自于人内心的选择、责任和无尽的选择可能性,是对生活和自我存在的质疑。
3. 焦虑的作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并非一种阻止行动的消极情感,恰恰相反,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它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存在,寻求真理和意义。
焦虑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成为超越自我的契机。
三、焦虑的现实意义1. 对个体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焦虑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了解焦虑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内心的挣扎,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对社会的启示焦虑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焦虑观,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待,调整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宽容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深刻而全面。
焦虑并非一种应避免的消极情感,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审视自己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关于焦虑的观点
关于焦虑的观点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通常是由于对未来的担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的过度思考所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焦虑的观点:
1.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潜在的威胁或挑战。
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更加专注和警觉地处理问题。
2. 焦虑与思考方式有关:焦虑往往与消极的思维模式有关,比如过分关注负面结果、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对未知的恐惧等。
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3. 焦虑需要适度控制: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
然而,过度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生活和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焦虑情绪,使其保持在适度范围内。
4. 焦虑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存在并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有助于帮助个体调整思维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5. 自我调节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焦虑。
例如,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寻求社交支持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
然而,过度的焦虑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调整思维方式、自我调节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控制焦虑情绪。
1。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1)存在主义学派的观点史上最早的焦虑理论的创作者是克尔凯戈尔,他在他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很多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幼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们有的只是害怕的体验,而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幼儿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随之也就会有脱离亲人自己独立的意向,并还会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当成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时,焦虑慢慢的也就产生了。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一种基本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会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它与恐惧不同,焦虑既影响人的生理系统,也影响人的心理系统,焦虑有正常与病态之分,是依据人对焦虑所作出的反应来划分的,正常的焦虑指的是个体积极面对,并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消除焦虑的;而病态的焦虑指的是个体消极面对,躲避其对他的伤害。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从心理学脱离哲学以来,弗洛伊德最初利用心理学对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是最终转化为焦虑的首要原因,所以说焦虑的本源是“本我”,婴儿的出生创伤是最原始的焦虑,并且,这种最初的情绪体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个体若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而超出其控制,因而无法应对处理时,这种焦虑感就会从潜意识里复现处理,并随着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出现更多的焦虑形式和种类。
然而,霍妮不赞同弗洛伊德的对焦虑的成因的论说,对他的本能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对焦虑能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认为焦虑的成因可以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儿童焦虑的重要形成原因,尤其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若想降低儿童的焦虑感,那么成人在面对儿童的需要时,一定要给予儿童大量的支持和适时的帮助来满足儿童的心里诉求,而如果父母未能这样做,反而打骂和虐待儿童的话,会使得儿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儿童对外界就不信任,进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儿童就会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和不良感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小无助,他们就会压抑这种敌意,进而产生焦虑。
霍妮焦虑理论
(三)神经症焦虑的治疗
治疗焦虑症的治疗目标有两个 ,一个是要患者正视自己的基本焦虑 ,另 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消除患者在抵御基本焦虑时所形成的僵化的防御手段。
在治疗时患者可能会无意识地顺从、攻击或回避治疗者及其观点。 所有 这些,构成整个治疗的阻碍力量。霍妮认为心理治疗的任务,是努力去发现 某些处境对神经症病人所具有的意义。需要患者进行自我分析:医生通过对 患者的联想分析或者梦的分析,唤醒患者早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一旦 患者在分析中有所领悟,他的紧张和恐怖就会大大减轻乃至缓解。而他的防 御手段会因焦虑的减少,而不再僵化的存在于个体的人格倾向中。
在我们的文化中,逃避焦虑主要有四种方式: ①把焦虑合理化 ②否认焦虑 ③麻醉自己 ④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冲突和处境
敌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并不限于敌意能够产生焦虑。反应性敌意如果受到压 抑 ,也可以产生焦虑。敌意与焦虑之问的这种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是一方强 化了另一方。
(二)应对焦虑的调节模式
2.思想渊源: 霍妮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因此她的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范 式,在临床治疗运用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许多技术。同时我们可以看 出霍妮接受影响较多的是弗洛姆、沙利文、卡丁纳等人。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霍妮指出,正常人也有独处和孤独的需要,这不属于病态。当一个人的孤 独具有否定的倾向一味排斥他人的影响时,才叫做退缩型 。健康人可在接
近、反对和避开他人三者之间灵活变通。但神经质患者的防卫措施主要是 为解决自身的焦虑,具有强迫性,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极端而僵化。各 种防卫措施之间相互综合、冲撞、变强或变弱,滋生恶性循环,最终使人 格趋于分裂,陷入更深层次的焦虑。
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
(2)系统脱敏:制定脱敏等级表:找出所有 让求助者焦虑的事件,并按照焦虑由水平由 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等级,然后从最不让求助 者紧张的那一级开始脱敏,咨询过程中采用 放松训练使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象脱敏,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找机会接触这一事件, 即使有轻度的紧张也不要回避。第一级通过 了再做第二级,逐级脱敏。从而减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 2 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 下列2项: • ① 以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 恐惧或提心吊胆; • ② 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 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 个月。 • [排除标准] •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 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 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 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 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案例分析
一般资料
• 求助者:王某,女性,38岁,本科学历, 求助者:王某,女性,38岁 本科学历, 教师,已婚。父母为国家干部, 教师,已婚。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 调查, 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 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个人成长史
• 独生女,结婚前与父母祖母一起居住,父母亲工 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多与祖母一起生活。父 母关系好,对其要求高。自己也很懂事,处处严 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 十岁时登台演出,演唱时忘记歌词,当时觉得很 丢人,留下心理阴影。直到现在,都很少唱歌, 单位有活动,总说自己五音不全,唱不了。以后 象考试、登台演讲或表演、会见重要人物时,都 常有焦虑的体验。每到这时都感到不快,总想找 借口回避开这些事物。
焦虑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它通常伴随着压力、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焦 虑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对于理解焦虑的本质、产生机 制以及焦虑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 对近年来焦虑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综述,旨在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现 状、争论焦点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多种理论模型被提出用来解释焦虑的产生和维持;焦虑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群体层面的焦虑情绪会相互传 染从而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 焦虑的本质和产生机制仍存在争议;对于如何有效地缓解和治疗焦虑仍需进一 步探讨;对于焦虑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体部分
1、焦虑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焦虑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近年来,研究者 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试图解释焦虑的产生和维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 论模型包括:情境模型、认知模型、神经生物学模型和社会心理学模型。
情境模型认为,焦虑是由特定情境中的威胁、危险或不利因素诱发的。例如, 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情境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认知模型 则强调了认知过程在焦虑产生中的重要性。该模型认为,个体的不良认知(如 过度担忧、灾难性思维等)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和维持。神经生物学模型从 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的角度解释了焦虑的产生和维持。
3、社交焦虑的症状
社交焦虑的症状包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害怕、尴尬等情绪,常常伴随着 出汗、颤抖、回避等身体反应。这些症状可能导致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影响 人际交往和职业表现。此外,社交焦虑还可能伴有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对 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三、焦虑的防治与应对
1、焦虑对个体的影响。 消极影响:从焦虑的表现来看, 过度或长时间的 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其消极 后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精选可编辑ppt
15
a.焦虑可促使症状的形成。精神病学、生理卫生学 家、精神分析学都很重视焦虑研究, 一方面因焦虑 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另一方面, 焦虑又是许 多心理症状和一些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许多 不适应行为的最初型态就是强烈的焦虑反应。如 果此时个体能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 那么 这种反应就会得到减轻甚至消失。否则就会随时 间而变换其表达方式, 逐渐变为看来似乎与焦虑毫 无关系的心理症状。
。
精选可编辑ppt
11
2、社会学习学派的焦虑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来源于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通过 学习获得的反应。 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内驱力 ,任何情况下的焦虑降低都有强化行为的作用。在行 为的挫折—攻击假说中,认为挫折会引起攻击和冷漠、 焦虑等情绪反应。就是说,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 个人动机性行为受到挫折。 虽然攻击有时能宣泄内 在的情绪,但在很多情况下,攻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 挫折,最后使人无能为力,从而导致冷漠和焦虑。
班杜拉:认为焦虑与自我效能有关系。 在个人感知到 自我无效能时,潜在的厌恶性刺激就会让人感到焦虑。 高自我效能的人,会防止、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 的威胁,增强处事效能可以消弱焦虑的唤起。
精选可编辑ppt
12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 就是其自身的存在,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 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2、对焦虑消极影响的防治与应对 (1)改变价值观念, 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威
胁或危险刺激是产生焦虑的基本原因, 而受威胁或 危险的感觉与个体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例如: 一自私自立的人和大公无私的人在面对涉及利益 的问题时焦虑程度不同。所以, 改变一个人的价值 观念是克服焦虑的基本策略。
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演示文稿
• 3、活动开始下一个就是自己唱歌 焦虑等级60分(中度)
• [排除标准]
•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 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 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 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 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案例分析
一般资料
• 求助者:王某,女性,38岁,本科学历, 教师,已婚。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 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 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16岁中考差两分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最 后被师范学校录取。从此后更加努力读书, 在学校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分到城区 一所小学工作。工作中十分努力,受到领 导的重用。婚姻顺利,爱人是一所中学的 物理老师,夫妻关系融洽,儿子今年15岁。
主诉
近一年来整天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工作上总 感到能力有限,害怕工作做不好,被别人说长道 短。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明显下降。 对声音敏感,不能听钟表的正常声音,听到后心 脏不舒服,伴有失眠、多梦,经常因为一点点小 事向儿子发脾气;对刺激性气味敏感,并伴有过 敏反映。经常有不安感,总害怕有不好的事情发 生。有过心跳过速、头痛、尿频、小便不自主排 出等症状,多次去医院内科检查,检查结果没有 发现明显器质性病症。由于工作上处处感到压力, 时时紧张,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心理十分痛苦, 已一个月没有上班。
要求:1、求助者必须先学会放松技巧,然 后构建焦虑等级逐级脱敏。2、等级构建不 能跨度太大。3、求助者必须自己构建焦虑 等级事件。4、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次数 的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景不同而不同。
求助者设定引起焦虑的情景并且排一个顺
• 1、自己在去参加公司活动的路上:焦虑等级30分(轻度)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
焦虑是“趋”,恐惧是“避”
焦虑就是渴望成功。随着欲望的满足、行动 的结束、成功的到来,焦虑骤然平复,代之 以快乐。这说明,焦虑源于人之所欲,伴随 “趋”的行动,直至得到心爱之物。 与之相反,恐惧的对象是对人有害、危险、 “己所不欲”的东西,相应的行为是逃跑, 也就是“避”。
自我防御机制
1.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2.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3.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6.认同
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 自居作用。例如: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常常比拟成功的人物 或偶像,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 7.倒退 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 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倒 退有两种: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 8.升华 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的越 多,我们自身的生产性越强。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 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1)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 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如果威胁的来源消除了,现实性 焦虑就会减轻或消失。如毒蛇、火灾、考试等。 (2)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 引起的恐惧感。也就是说本我不断向自我施加压力并可 能控制住自我。这种焦虑在神经质的人身上尤为显著。 (3)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 感和羞耻感。即个人害怕做违背超我的事情而产生的痛 苦体验。
一.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 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 理反应。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1.防御机制的作业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它 不仅可以作用于焦虑,也可以作用与心理冲突和内在 挫折。 2.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 3.大多数防御机制起作用是,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课件
诊断依据
(1)自知力完整,主动要求治疗。 (2)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3)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 2
项: 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
提心吊胆; 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心跳过速、
头痛、尿频、小便不自主排出等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经常 有不安感)
•焦虑症基本此求助者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
鉴别诊断
•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 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 虑药的戒断反应;
• (3)排除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 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自己全身放松。 • 第二步:开始想象自己构建的焦虑场景(从去参加公司
活动的路上……到唱歌忘词)从低级开始想象,每想到一个 场景保持30秒左右,想象要逼真、生动,像演员一样进入角 色,不能回避和停止。 • 第三步:如果想象到一个场景确实出现了紧张焦虑情绪时, 停止想象,就用学会的全身放松方法做放松训练来对抗紧张 焦虑,可反复训练。如果想象时没有紧张焦虑情绪应进行下 级场景训练。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 不感到紧张焦虑。如出现强烈反应应降级训练。
•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
主诉 近一年来整天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工作上总 感到能力有限,害怕工作做不好,被别人说长道 短。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明显下降。 对声音敏感,不能听钟表的正常声音,听到后心 脏不舒服,伴有失眠、多梦,经常因为一点点小 事向儿子发脾气;对刺激性气味敏感,并伴有过 敏反映。经常有不安感,总害怕有不好的事情发 生。有过心跳过速、头痛、尿频、小便不自主排 出等症状,多次去医院内科检查,检查结果没有 发现明显器质性病症。由于工作上处处感到压力 ,时时紧张,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心理十分痛 苦,已一个月没有上班。
竞赛焦虑的理论内涵
3.竞赛焦虑的理论内涵3.1焦虑的理论内涵3.1.1焦虑的概念焦虑: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是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在心理上表现为泛化的,为固定目标的惊慌和担忧,在生理上则伴有唤醒水平的升高。
3.1.2焦虑的分类根据稳定性程度可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情境性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的以及随时间而被动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反应,如紧张,忧虑,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一般为短暂的。
特质焦虑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具有后天的习得的行为倾向。
研究表明,特质焦虑高的人比低的人在相同情境下更容易产生焦虑,并且表现出的状态焦虑水平高于低特质焦虑的人。
3.1.3焦虑的产生对焦虑产生的研究,起源于哲学思辨并过渡到实证的研究,在这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焦虑理论。
焦虑产生研究起源于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他指出人在面对自由选择时因无法预料潜在的危险,对某一对象既恐惧有迷恋难以割舍,这种矛盾的心态就构成了非理性的焦虑体验。
而且焦虑是伴随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由选择意愿的出现而出现,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儿童只有恐惧而无焦虑。
罗洛-梅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种种价值观的破裂,使人们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从而体验到空虚,孤独和绝望。
可见,哲学对焦虑产生的解释体现了体现了人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
最有代表性的焦虑产生理论研究当属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两种焦虑理论。
他的早期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当具体表现本能冲动的思想和愿望对自我造成很大威胁时,自我就会压抑它们,压抑导致表达本能的冲动的观念同利比多能量的释放,于是,它们就通过转化形成焦虑而得到释放。
后来,他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焦虑理论,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焦虑是自我将冲突引起的结果当作危险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减弱焦虑,保持稳定的防御机制。
马腾斯多维焦虑理论的启示
马腾斯多维焦虑理论的启示
自我妨碍、焦虑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对自我妨碍和焦虑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自我妨碍对成绩会产生影响,对比赛成绩也会产生影响;
感知比赛重要性又会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自我妨碍的行为。
焦虑作为个体不能克服障碍或达不到目标时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恐惧的情绪状态,通过消耗运动员体能、干扰运动员的思维能力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
自我妨碍对焦虑有一定的舒缓作用,而较高的感知比赛重要性会让运动员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的情绪。
可以看出,自我妨碍、焦虑、比赛成绩、感知比赛重要性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
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
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
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
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
(3)期待焦虑——是在压力情境的预期。
她认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
沙利文认为,“当抚养者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时,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
霍尼和沙利文都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存在-人本主义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他自身的存在,从而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
罗洛·梅认为,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存在感丧失的威胁,而对这种威胁的觉知就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冲突的核心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的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冲突(夏烨和丁建略,2008)。
社会学习派的焦虑理论直接来源于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应。
学会恐怖和焦虑只是症状形成的第一步,症状之所以不会消除,还在于人们学会了“逃避”而是焦虑反应强化。
其实,根据学习理论,个体只要长期接触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看到其实这些情景并不危险,焦虑会自然减退。
但是个体会学会逃避这些情景,通过逃避,虽然焦虑得到了缓解的同时也得到了强化。
认知焦虑理论也是很流行的焦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焦虑起源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
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
贝克认为,焦虑的患者常有如下的自动思维——“任何陌生的环境都应该看成是危险的”;“不能相信其他人,除非他们能证明自己是可信的。
”;“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总是最好的。
”“如果我被攻击了,这就表明我是弱者,没能力。
”(Beck和Emery ,1985),这些思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焦虑。
Higgins(1987)将自我界定为三个领域:实际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理想自我即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性;应该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在有关承担责任和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性。
他认为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这些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
该理论将自我差异作为特定的认知结构具有与情绪相联系并激活情绪的机能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的实践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
总结有关焦虑的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近代各种理论大量涌现都在不同侧面指导了焦虑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理论。
如今有关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的发展模型正试图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造出焦虑发生发展的动态的全貌是一个可喜的研究方向。
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模型是一个多种易感因素与应激事件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发展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焦虑的产生是各种易感因素和应激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激的作用就是激活潜隐的易感因素。
这是应激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个体自身有许多容易引起焦虑的因子,包括生物遗传因子、外部环境因子、认知因子等,当应激事件出现时,个体内部的这些易感因子就会被激活,出现紧张不安、抑郁、担忧等复杂的消极情绪(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2008)。
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干预个体在遇到干扰自己的平衡状态或者超越自己能力的应激事件时,表现出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认知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应激刺激是指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应激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变化(姜智荣,2008)。
面对同样的应急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认知评价不同。
认知评价对应激反应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人们面对应激刺激时,在作出任何实际的应激反应之前,就先对应激刺激的性质进行了评价。
如果人们察觉到某一情境具有威胁性,可能造成伤害或挫折,那么,该情境便可诱发应激。
威胁感作为一种主观认知,是联系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不和或缺的中间环节和调节着两者的关系。
应激反应在强度上的差异和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波动受到主观察觉到的威胁的大小和多少的影响。
对威胁的评价有两个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定向于未来,一般来说它对于尚未发生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期待有关。
对于应激的应对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Folkman和Lazarus(1984)提出的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分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认知评价两步即第一评价与第二评价。
第一评价是对应激情境严重性的最初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一旦确认需要采取行动就会开始进行第二评价。
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常应用针对问题的应对;如果次级评价为应激源不可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情绪的应对。
这就产生了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解决应激刺激带来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行动,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情绪定向的应对旨在减轻应激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
前者更适于可控性较高的应激刺激,后者更适于可控性较低的应激刺激。
有人提出了为减少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措施的观点,事前干预选择易发生应激适应障碍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研究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想像、生物反馈训练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通过心理训练,可使正性情绪和积极应对分值显著增加,进而提高官兵的应激耐受力,事中干预指对已发生应激反应的个体提供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最常用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后干预是对已确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他情况进行治疗。
Higgins ET.(1987). Self -discny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19-340夏烨,丁建略.(2008). 罗洛.梅的焦虑理论述评.医学与哲学, 7:71-72克尔凯哥尔. (1944).恐惧的概念. 人民文学出版社.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焦虑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2): 176-177Beck , . & Emery , G. with Greenberg , . (1985)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 Basic Books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 (2008).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发展观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2): 222-224Hankin BL, Abela RZ. (2005).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 vulnerability-stress perspective. Sage Publication, Inc姜智荣.(2008).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治疗的个案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9):陈树林,郑全全.(2000).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8(2):104 -106第五部分参考文献Baer RA. (2003). Mindfulness training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J].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 125-143. Barlow DH.( 1988). Anxiety and its disorders: The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panic. New York: Guiford Press.Brown,.&Ryan .( 2003).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848.Brisson, Chantal, Laflamme et al(1999). Effect of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job strain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mong white-collar wome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1(2), 205-213Chantal Levesque, Kirk Warren Brown(2007).Mindfulness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 of implicit motivational self-concept on day-to-day behavioral motivation.Motivation Emotion,31, 284–299.Cannon,W. B.(1932).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Norton.Deng, Y. Q., Liu, X. H., Rodriguez, M. A.,& Xia, C. Y.(2011). 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Mindfulness, 1-6.Dimidjian S., Linehan .(2003).Def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Clinical and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166-171.Farb, N., Segal, Z. V., Mayberg, H., Bean, J., McKeon, D., Fatima, Z., & Anderson, A.(2007).Attending to the presen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313–322.Hölzel,B.,Ott,U.,Hempel,H.,Hackl,A.,Wolf,K.,Stark,R.&Vaitl,D.(2007).Differentia 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 Neuroscience Letters, 421(1),16-21.Jennifer L. Abel, Kevin T. et al (1995).Women, anger,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stres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39, 251-195Kabat- Zinn J. (1990).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 Dell.Lazarus R S. Flokman(1984).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 Springer, 117-126.Lararus, ., &Launier,R.(1978). Perspectives in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M. W., & Borkovec, T. D.(1992). A catastrophizing assessment of worrisome thoughts.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6, 1-16.Sawada, Yukihiro, Sapporo Gakuin U, Ebetsu, Japan, Steptoe, Andrew(1988). The effects of brief meditation 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stress of Psychophysiology, 2(4),249-257.Shapiro SL,Carlson LE, Astin JA, et a1(2006).Mechanism of mindfulnes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3),373-386.Selye, Hans(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T. W. Rhys Davids(1881). Buddhist Suttas, Clarendon Press, 107.Tang YY, Ma Y, Wang J, Fan Y, Feng S, Lu Q, Yu Q, Sui D, Rothbart MK, Fan M, Posner(2007) .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NAS, 104(43), 17152-6.Thaddeus . Pace , Lobsang Tenzin Negi , Daniel D. Adame , Steven P. Cole , TeresaI. Sivilli , Timothy D. Brown , Michael J. Issa, Charles L. Raison(2009). Effectof compassion meditation on neuroendocrine, innate immun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 34, 87-98. Stefan G. Hofmann et al(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8(2), 169–183.Waters, Andrew J., Reitzel, Lorraine R., Cinciripini, Paul, Li, Yisheng , Marcus, Marianne T. , Vidrine, Jennifer Irvin and Wetter, David W. (2009).Associations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Implicit Cognition and Self-Reported Affect. Substance Abuse, 30(4), 328 - 337.Yi Yuan Tang,et medi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2007,104±43:.Yu-Qin Deng, Xing-Hua Liu, Marcus A. Rodriguez & Chun-Yan Xia. 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Mindfulness,2011:1-6.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著,刘兴华等译,《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