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9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弗洛伊德对焦虑也有系统的研究,他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20世纪曾被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精神分析之后,其他各大流派也对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是潜意识中存在着危险的一个信号,为了回应这个信号,自我会动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从而防止那些不为人接受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层面。如果作为信号的焦虑不能激发起自我的防御或防御失败,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焦虑状态或者其他神经症的症状。所以,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尼和沙利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焦虑理论。霍尼认为,她认为焦虑的形成分成三种:(1)原始焦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引起;(2)惊时焦虑——突发性意外、陌生环境、恐怖的电影引起。(3)期待焦虑——是在压力情境的预期。她认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沙利文认为,“当抚养者表现出焦虑的张力时,就会引起婴儿的焦虑”。霍尼和沙利文都认为,焦虑是神经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存在-人本主义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他自身的存在,从而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罗洛·梅认为,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存在感丧失的威胁,而对这种威胁的觉知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冲突的核心是"发挥自我潜能体现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矛盾,它体现的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冲突(夏烨和丁建略,2008)。
社会学习派的焦虑理论直接来源于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应。学会恐怖和焦虑只是症状形成的第一步,症状之所以不会消除,还在于人们学会了“逃避”而是焦
虑反应强化。其实,根据学习理论,个体只要长期接触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看到其实这些情景并不危险,焦虑会自然减退。但是个体会学会逃避这些情景,通过逃避,虽然焦虑得到了缓解的同时也得到了强化。
认知焦虑理论也是很流行的焦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焦虑起源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贝克认为,焦虑的患者常有如下的自动思维——“任何陌生的环境都应该看成是危险的”;“不能相信其他人,除非他们能证明自己是可信的。”;“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总是最好的。”“如果我被攻击了,这就表明我是弱者,没能力。”(Beck和Emery ,1985),这些思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焦虑。Higgins(1987)将自我界定为三个领域:实际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理想自我即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性;应该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在有关承担责任和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性。他认为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这些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该理论将自我差异作为特定的认知结构具有与情绪相联系并激活情绪的机能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的实践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
总结有关焦虑的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近代各种理论大量涌现都在不同侧面指导了焦虑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理论。如今有关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的发展模型正试图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造出焦虑发生发展的动态的全貌是一个可喜的研究方向。
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模型是一个多种易感因素与应激事件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发展的模型。该模型认为焦虑的产生是各种易感因素和应激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激的作用就是激活潜隐的易感因素。这是应激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个体自身有许多容易引起焦虑的因子,包括生物遗传因子、外部环境因子、认知因子等,当应激事件出现时,个体内部的这些易感因子就会被激活,出现紧张不安、抑郁、担忧等复杂的消极情绪(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2008)。
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干预
个体在遇到干扰自己的平衡状态或者超越自己能力的应激事件时,表现出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认知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应激刺激是指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应激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应激刺
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变化(姜智荣,2008)。面对同样的应急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认知评价不同。认知评价对应激反应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实际上,人们面对应激刺激时,在作出任何实际的应激反应之前,就先对应激刺激的性质进行了评价。如果人们察觉到某一情境具有威胁性,可能造成伤害或挫折,那么,该情境便可诱发应激。威胁感作为一种主观认知,是联系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不和或缺的中间环节和调节着两者的关系。应激反应在强度上的差异和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波动受到主观察觉到的威胁的大小和多少的影响。对威胁的评价有两个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定向于未来,一般来说它对于尚未发生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期待有关。
对于应激的应对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Folkman和Lazarus(1984)提出的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分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知评价两步即第一评价与第二评价。第一评价是对应激情境严重性的最初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一旦确认需要采取行动就会开始进行第二评价。伴随着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常常应用针对问题的应对;如果次级评价为应激源不可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情绪的应对。这就产生了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解决应激刺激带来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直接行动,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刺激的关系;情绪定向的应对旨在减轻应激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前者更适于可控性较高的应激刺激,后者更适于可控性较低的应激刺激。
有人提出了为减少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措施的观点,事前干预选择易发生应激适应障碍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研究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想像、生物反馈训练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