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目标掌握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机能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调节本章主要内容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一、神经系统概述是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包含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把外周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或把中枢的冲动传向周围器官。

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脑干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二、动物神经系统演化头索动物(文昌鱼):神经管-脑泡-脊神经,是高级神经系统雏型。

脊椎动物:膨大的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桥脑(灵长类)和延髓-脊髓-周围神经。

人类:大脑高度皮层化。

神经系统演化:从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脑的六个部分以及大脑皮层的形成。

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鱼类神经系统特点中枢神经:5部脑。

端脑:嗅叶和大脑,没有大脑半球,古纹状体,嗅觉发达。

间脑:较小,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内分泌调节。

中脑:发达,视觉整合中枢,是感觉中枢。

适应暗光,为近视眼。

小脑:发达,出现脊髓束,是运动协调中枢;延脑:壁薄,参与运动与姿势平衡。

某些鱼类(七鳃鳗)发育过程中的后脑(小脑和延脑)成为菱脑。

平衡器官发达: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侧线感觉水流。

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胞体(soma):主体部分、内有细胞器。

轴突(axon):轴丘、始段,AP发源地,末端形成突触小体-突触:传导冲动:感受刺激、综合信息、传导信息;营养作用:释放营养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代谢。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
都有相应的受体
脑啡肽的镇痛功能
二、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和活动
1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聚合式:总和或整合 连锁状:空间上加强了作用范围 环状:后放或及时终止
正、负反馈的基础 P265
2 中枢兴奋与中枢抑制 —中枢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

肌紧张和肌运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4.3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原始小脑) 维持躯体姿势平衡 脊髓小脑(旧小脑) 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新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
4.4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发动和协调肌肉运动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肾上腺素能受体: 以兴奋为主: 1受体:1A/1B/1D 2受体:2A/2B/2C 以抑制为主: 1、2、3
3.2 中枢递质与受体
乙酰胆碱:感觉、运动、学习、记忆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情绪、觉醒、睡眠 氨基酸类:谷、天冬、甘、GABA 肽类:阿片样肽(脑啡肽,强啡肽 )与痛觉和镇痛有关;
b.去甲肾上腺素( NA or NE )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 管以外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嘌呤类或肽类 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中的一些纤维释放ATP、血管活性肠肽、 促胃液素、生长抑素等。
受体
胆碱能受体: 以兴奋为主 毒蕈碱M型: M1/M2/M3/M4/M5 烟碱N型:N1/N2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减少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蛙的神经肌肉接 点处
引自《分子神经生物 学》,陈宜张主编
(Nature Rev Mol Cell Biol,2001,2:98106)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00. 16:19–49)
Figure 1 Synaptic vesicle life cycle. The synaptic vesicle life cycle begins with the synthesis of vesicleassociated proteins in the cell body (step 1), followed by targeting to synaptic terminals (step 2). At the terminal, the vesicle undergoes a maturation process involving membrane fusion and endocytosis before neurotransmitter is actively transported across the membrane (step 3). A reserve pool of vesicles is tethered to the cytoskeleton (step 4).Mobilization (step 5) from the cytoskeleton is followed by vesicle docking (step 6), which consists of the approach of the vesicle toward the active zone plasma membrane and the form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linking the two membranes. Exocytosis requires an ATP-dependent priming reaction (step 7) as a prerequisite for Ca2+triggered membrane fusion (step 8). Following release of the neurotransmitter, vesicle membrane and protein constituents are recycled via endocytosis, mediated at least in part by clathrin coats (step 9).Recycled vesicles shed their coats, then can directly reuptake neurotransmitter (10a) or first pass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2022年学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2022年学习资料
-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Primar Afferent Axons-5.-相对不疲劳性-影响NF传导速度因素:-直径、髓鞘、温度、状态-Axo Type-Ad.-AB-A6-C-Diameter m13-20-6-12-1-5-.2-1.5-Spe d mis-80-120-35-75-5-35-5-2.0-ppt课件
第三讲-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cranial nerves-brain-ce vical nerves-Olfactory bulb-Frontal lobe-spinal cordhoracic nerves-Brain-Superior cervical-Temporal lobeumbar nerves-ganglion-sympathetic-First cervical-sacr l nerves--Occipital lobe-Cervical-Cerebellum-8 segmen s-Middle cervical-radial nerve-sympathetic ganglion-B achial plexus-median nerve-to arm-Inferior cervical-u nar nerve-First thoracic-Sympathetic ganglia-Thoracic sciatic nerve-Sympathetic trunk.-Dorsal root-12 segme ts-tibial nerve-Splanchnic nerve-First lumbar-peronea nerve-Lumbar-5 segments-②2-Lumbar plexus-Sacral-Firs sacral nerve-4 segments-Normal neuror-Filum terminat -Coccygeal nerve-9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
+
A-
++ ++ +
++ +
+ A-
+
当促使K+外流力与阻止K+外+ 流力A- 平衡时,
+
+
即, K+的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 A-
A-
K+的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RP)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大量实验证明:当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时,静 息电位增大;膜外K+浓度增高时,静息电位减 小,而改变Na+浓度对其无明显影响,说明静 息电位主要是由K+的平衡电位决定的。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表3-1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电位
————————————————————————
离子
细胞外液 胞 质
平衡电位
(mmol/L) (mmol/L)
(mV)
————————————————————————
Na+
145
12
+65
K+
4
155
-95
Cl-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一节 细胞膜的电生理
细胞膜电位: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绝缘层,细胞膜内、 外带电离子的不均等分布,使细胞膜两侧产生了一定 的电位差。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受刺激后产生的电化学 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3 神经元的兴奋与传导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3 神经元的兴奋与传导
K+
2K+
-+ -
+
n K+
K+
A-
-+ -
K+ -
+ +
+
二、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兴奋和阈刺激
刺激: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 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兴奋: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感受器细胞、神经组织和肌肉细胞。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或动作电位———兴奋
刺激的三要素:强度、时间和强度的变化率
1、刺激的强度
①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 激强度。
②阈刺激: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③顶强度(maximal intensity):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水 平后,继续增加肌肉收缩不会再增加。
K+
-+
K+ K+
K+ A-
K+
2K+
-+ -
+
n K+
K+
A-
-+ -
K+ -
+ +
+
2 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K+平衡电位
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越大;反之则越小 改变Na+浓度时没有影响。
3 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膜内K+向膜外扩散 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
K+ A-
内向电流
外向电流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1.胆碱能受体
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
①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或M受体,它与 乙酰胆碱结合时产生与毒蕈碱相似的作用。
②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或N受体,它与乙酰 胆碱结合时产生与烟碱相似的作用。
①M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 胞上以及交感神经支配的小汗腺、骨骼肌血管壁上。当它 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毒蕈碱样作用,也就是使心脏 活动受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膀胱壁 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及小汗腺分泌增加等。阿 托品可与M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故 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农药中毒)
3.突触前受体 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②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节两种亚型,它 们分别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终板膜)和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前者为N2,后者为N1受体类型。 当它们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烟碱样作用,即可引起 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箭毒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N2受 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六烃季胺可与交感、副交感神 经节突触后膜上的N1受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
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 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 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0Å以上,距 离大的可达几个μm。
④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 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 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 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 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一、细胞膜的电生理(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
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
的电位波动。
2.RP实验现象: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位差。
2.实验现象:
6、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静息状态下,Na、K离子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钠离子通道就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钾离子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钠离子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E.钠、钾离子通道被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
7、刺激阈值的是( )B A.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B.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C.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5、非递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自学)
复习思考题
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证明? 2.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证明动作电位 是钠的平衡电位? 3.发生兴奋过程中,如何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4.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 哪些? 5.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 为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 指的是膜内负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 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动物生理学 神经生理

动物生理学 神经生理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突触前抑制的作用
①当机体同时受到不 同刺激时,通过它抑制掉 那些次要的神经元的活动, 以突出对机体最有意义的 神经元的活动。
②大脑皮质、脑干、 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 过脑干和脊髓,也可分出 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 突触前抑制,这可能是高 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 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 意力”集中 的原理之一。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 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 神经元。
2.突触前抑制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感觉传导向大脑皮质投射时,即特异性投射系 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 结构内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 泛区域。
此系统的作用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 痛觉的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快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皮 肤 躯 痛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体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 深部痛 疼痛与慢痛相类似 内脏痛 以空腔脏器壁受刺激产生的疼 痛为主,表现为“钝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产生的疼痛, 性质与躯体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投射特点:
Ⅰ.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2.第二感觉区 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感觉特点: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 糙;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①双侧性投射; ②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有较大的重叠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6)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功能 变化,包括植物性功能的变化和躯体运动功能的变 化,称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形式,如发怒时 会出现心率增快、动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瞳孔 变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反应,同时还会 出现肌紧张加强、运动增加,甚至大吼大叫等躯体 行为反应。 (7)边缘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二. 感觉传入途径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四)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构成丘脑-皮层投射,决 定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与感觉功能(除嗅觉外)
1、丘脑的核团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动物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信息处理和调节的中心,负责接收、传递和解读各种外界和内部刺激,并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是动物的智力和行为的控制中心。

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之间通过大脑沟和胼胝体相连。

大脑的表面有很多的脑回,这样可以增加大脑皮质的表面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大脑有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负责不同的感觉和运动活动。

例如,脑的顶部受理视觉信息,脑的底部负责听觉信息,额叶负责运动控制和智力活动等。

大脑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就是产生情感和记忆。

这些功能区之间通过神经纤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神经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部,控制和协调动物的运动活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比如肌肉、关节的位置和姿势,然后通过神经元对神经肌肉的活动进行调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小脑还参与到对平衡和空间方向的感觉和认知。

另外,小脑还参与到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运动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脑干位于脑的底部,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过渡区域。

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

脑干是动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控制着呼吸、循环、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

脑干还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并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分,位于脊柱内。

脊髓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通道,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同时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

脊髓具有反射作用,当感觉到外界刺激时,可以迅速产生反应,以保护身体不受伤害。

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接收、传递和解读信息,协调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将导致各种疾病和症状的产生。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神经肽类
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等,具有多种生 物活性,参与痛觉、免疫调节等生理 过程。
受体分类、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
1 2 3
离子通道型受体
介导快速神经传递,如乙酰胆碱受体、谷氨酸受 体等,通过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调节神经元膜电 位。
G蛋白偶联型受体
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如多巴胺D1受体、5羟色胺2A受体等,通过激活或抑制G蛋白调节细 胞内信号分子。
04 神经递质、受体与信号转 导途径
常见神经递质类型及其作用
乙酰胆碱(ACh)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参与学习、记忆、运动控制等多种生 理过程。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 等,分别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效应, 参与调节神经元活动。
单胺类神经递质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等,参与情感、认知、自主神经调节 等多种生理功能。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和调质在学习和记忆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 多巴胺等。
神经元网络重构
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神经元网络 可发生重构,形成新的记忆痕迹 或加强已有记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突触连接。
神经元功能与作用
感受刺激
感觉神经元对内外环境的刺激 具有感受作用,将刺激转化为
神经冲动。
传导冲动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 将神经冲动从一个部位传导至 另一个部位。
整合信息
中间神经元在神经网络中起到整 合信息的作用,对来自不同感觉 神经元的冲动进行整合和处理。
调节机体活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激素Fra bibliotek等物质,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 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动物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目的要求:掌握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神经元和反射的一般规律,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机体的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了解水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

主要内容:中枢神经系统概述、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水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神经元结构、反射活动、不同中枢部位对躯体、内脏运动和感觉机能的调节机理。

课程内容: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调节系统,它使体内功能不断作用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个部分,前者包括脊髓和脑两个部分,在颅腔和椎管内,人类脑分为大脑、脑干(间脑: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延髓,其中后三部分又称为下位脑干)和小脑。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全身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支配体表和骨骼的称为躯体神经,支配内脏的称为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中枢神经中神经细胞核团称为神经核,在外周中则称为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中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颜色较什称为灰质,轴突集中的部位,颜色较浅称为白质;在中枢中,机能相同的神经元轴突聚集成束,称传导束,在外周中则称为神经干,其中每个神经元的轴突称为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神经细胞,neuron)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axon hillock)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spike initiation);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它的起始段是动作电位的发源地,其末端形成分支,形成突触小体(synapse knob),与另外神经形成突触联系。

动物生理学 第2、3、4、5章 神经与肌肉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第2、3、4、5章 神经与肌肉生理学

(二)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非脂溶性 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蛋白质的帮助而实现的被动扩 散。
如Na+、Ca2+等。
根据帮助转运的蛋白质的活动方式不同,可 分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转运形式:
1、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carrier)是镶嵌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上面存 在着特异性的结合点结合某种物质,然后引起分子 构形发生改变,将物质转运到膜的另一侧再分离开, 本身的分子构形然后再复原。
钠—钾泵目前已经被提纯,分子量大约为25万, 当被装配到人工细胞膜中时,仍然具有转运Na+和K+的 能力。
钠—钾泵大约消耗细胞代谢能量的20~30%。
钠—钾泵的工作为细胞建立了一种势能储备,是神 经和肌肉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
(四)大分子团块物质的转运——入胞和 出胞作用
这种方式转运的是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团块, 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主动转运方式。
第二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学
完整的神经肌肉标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本章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大问题
第一节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的传递功能 第二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式 1895年,人们发现甲基脲(脂溶性)很容易穿过细
主动转运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帮助主动转运的是细胞膜中的蛋白质。 专门转运某种离子的物质是镶嵌在细胞中的膜 蛋白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离子泵”。
钠-钾泵
钠—钾泵:又称为钠—钾依赖ATP酶,它普遍存在于动物 的各种细胞膜上,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离子泵。 当细胞内液的Na+浓度升高、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时, 在Mg2+的参与下,它可以分解ATP,每分解一个ATP分子, 可以向细胞外液泵出3个Na+,与此同时向细胞内液摄入2 个K+。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目标掌握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机能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调节本章主要内容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一、神经系统概述是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包含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把外周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或把中枢的冲动传向周围器官。

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脑干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二、动物神经系统演化头索动物(文昌鱼):神经管-脑泡-脊神经,是高级神经系统雏型。

脊椎动物:膨大的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桥脑(灵长类)和延髓-脊髓-周围神经。

人类:大脑高度皮层化。

神经系统演化:从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脑的六个部分以及大脑皮层的形成。

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鱼类神经系统特点中枢神经:5部脑。

端脑:嗅叶和大脑,没有大脑半球,古纹状体,嗅觉发达。

间脑:较小,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内分泌调节。

中脑:发达,视觉整合中枢,是感觉中枢。

适应暗光,为近视眼。

小脑:发达,出现脊髓束,是运动协调中枢;延脑:壁薄,参与运动与姿势平衡。

某些鱼类(七鳃鳗)发育过程中的后脑(小脑和延脑)成为菱脑。

平衡器官发达: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侧线感觉水流。

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胞体(soma):主体部分、内有细胞器。

轴突(axon):轴丘、始段,AP发源地,末端形成突触小体-突触:传导冲动:感受刺激、综合信息、传导信息;营养作用:释放营养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代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ppt课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ppt课件
膜 片 钳 技 术
精选ppt课件
25
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的结果说明:膜电导变 化的实质是实质是膜上离子通道随机开放 和关闭的总和效应
精选ppt课件
26
AP期间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s活动: 膜片钳的实验研究表明,
AP期间有两种离子通道
活动:
①Na+通道:通道特异性阻
断剂 :河豚毒
(tetrodotoxin,TTX)
(一)刺激和反应 1.刺激stimulation:细胞和组织所处的 内外环境的变化。
①刺激的形式:物理 化学 机械等
②刺激的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 度-时间变化率(方波刺激时不变)
③阈强度(阈值) threshold intensity (value) :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引起 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产生AP)的最小
log
——[K—+]—o —(mV) [K+]i
∴ RP相当于EK,但实测值总是小 于Nernst公式的计算值,原因是静息
时,细胞膜对Na+等离子也存在一定的
通透性
精选ppt课件
14
Resting Potential
影响RP因素:
①胞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 AP的超射值等于N精a选+平ppt课衡件 电位(+50~+70m2V8 )
Action Potential:升支
Na+通道
去极化 ↓
激活 ↓
失活 ↓
恢复
Na+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
精选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医学ppt
9
精品医学ppt
10
精品医学ppt
11
2.在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3.胶质细胞特征:有突起,但无树突、轴 突之分,与相邻细胞不形成突触样结 构;也有膜电位,且随细胞外K+浓度 改变,但不能产生AP。
2.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三)突触传递 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 2.电突触的传递
精品医学ppt
30
突触传递的特性
1.单向传导 2. 突触延搁 3. 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改变后膜对离子 的通透性
突触后电位
精品医学ppt
26
精品医学ppt
27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轴突末梢去极化
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
传兴
递奋 性


Ca2+进入突触小体
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
使后膜对Na+、K+、Cl-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 尤其是Na+的通透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精品医学ppt
5
(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表3-1 不同类型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纤维分类
来源 纤维直径 (μm)
A类(有髓纤维)




初级肌梭传 入纤维和支 配梭外肌的 传出纤维
皮肤的 触压觉 传入纤

支配梭 内肌的 传出纤

皮肤痛 温觉传 入纤维
12~22
5~12 4~8
1~4
B类 (有 髓纤 维)
精品医学ppt
28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
传抑
递制 性


Ca2+进入突触小体
抑制性化学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
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精品元医学抑pp制t
29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三)突触传递 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
精品医学ppt
25
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 轴突末梢去极化
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
递突 触

Ca2+进入突触小体 小泡内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
精品医学ppt
31
局部电位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 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 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 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 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 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 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 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第三章 神经生理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 感觉分析功能 2. 躯体运动功能 3. 植物性功能
精品医学ppt
1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
精品医学ppt
2
精品医学ppt
3
精品医学ppt
4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不衰减性 5.相对不疲劳性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 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 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植物 性神 经节 前纤 维
C类(无髓纤维)
SC
dγC
植物性神经 节后纤维
后根 中传 导痛 觉的 传入 纤维
1~3 0.3~1.3 0.4~1.2
传导速度 (m/s)
70~120
30~70
15~30 12~30
精品医学ppt
3~15
0.7~2.3
0.6~2.0
6
1.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具有营养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调节作用,即功能性作用外,神 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后者可持续调节所支配 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 营养性作用。 2.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 神经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能持续产生某些蛋白质分子 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并且会促进神经的生长发育, 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 NT)。它们在神经末梢 经由受体介导式入胞方式进入神经末梢,再经由逆向轴浆运 输抵达胞体,促进胞体生成有关蛋白质,从而发挥其支持神 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
精品医学ppt
15
第二节 反射活动一般规律
精品医学ppt
16
一、突 触 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就称之为突触(synapse)。
(一)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 2.按突触性质分类
精品医学ppt
17
精品医学ppt
18
精品医学ppt
19
精品医学ppt
20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精品医学ppt
12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Leabharlann 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精品医学ppt
13
神经元 星形胶 质细胞
红细胞
精品医学ppt
膜形 。 成功
血能 管: 壁支 和持 脑和 表分 面割 的神 胶经 质元 界;
14

(二)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绝缘和屏障作用 6.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精品医学ppt
7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与功能 Neuroglia
(一) 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
精品医学ppt
8
1.在周围神经: 1)形成轴突髓鞘的施万细胞,又称 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 Neurolemmal cell)
2)脊神经节中的卫星细胞,又称被 囊细胞
(Satellite cell;Capsular cell)
精品医学ppt
21
精品医学ppt
22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2.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精品医学ppt
23
精品医学ppt
24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2.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