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b0c47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4.png)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90fe9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8.png)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嘿,你知道吗?中药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那中药药理学呢,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中药奥秘的大门。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
有一次啊,他感冒了,吃了好几天西药都没见好,整个人病恹恹的,无精打采的。
他妈妈就给他弄了点中药喝,没几天就好了不少。
小李就特别好奇,这中药咋就这么神奇呢?其实啊,这背后就有中药药理学在起作用。
那中药药理学到底是啥概念呢?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这就好比中药是一群特殊的小战士,机体就是它们要去战斗和守护的城堡。
中药药理学就是要搞清楚这些小战士是怎么进入城堡的,在城堡里都做了些什么,是把那些捣乱的病菌都赶跑了呢,还是帮助城堡里的各个小部门(器官组织啥的)更好地运转了。
咱们先说说中药吧。
中药可不像西药那么单一,西药可能就是一个化学成分,像阿司匹林就主要是乙酰水杨酸。
中药可是个大杂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成分。
就拿人参来说吧,人参里有皂苷、多糖、挥发油等等好多成分呢。
这些成分就像是一个团队里的不同成员,各有各的本事。
皂苷可能就是那个冲锋陷阵的,多糖呢可能就是负责后勤保障的。
那中药药理学就要研究这些不同的成分在进入人体这个大城堡后,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再说说机体。
机体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有各种器官、组织、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理过程。
比如说肝脏,它就像一个大工厂,负责解毒、合成蛋白质啥的。
当我们吃了中药后,中药里的成分到了肝脏这个大工厂里,是会让这个工厂生产更多有用的东西呢,还是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转呢?中药药理学就要去探究这些问题。
我又想起我邻居张大爷了。
张大爷有老胃病,经常胃痛。
他试了不少药,后来有个老中医给他开了个中药方子。
喝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胃痛就减轻了很多。
这就是中药对机体起作用了。
从中药药理学的角度看,可能是中药里的某些成分,就像一群温柔的小工匠,慢慢地修复着张大爷胃里那些受损的细胞,调节着胃部的神经和肌肉,让胃这个小城堡重新恢复了生机。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530a56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51234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6.png)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对象是()A. 中药的有效成分B. 中药的药效C. 中药的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D2. 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研究对象是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C. 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临床D. 研究结果只能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D3.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是()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C. 药效学研究D. 药动学研究答案:A4. 中药药理研究的目的是()A. 发现新的药物B. 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C. 提高中药的疗效D.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答案:B5. 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有助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C.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D. 有助于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答案:B6.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 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B. 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C. 药物筛选、作用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D. 药效学研究、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答案:A7. 中药药理研究的依据是()A. 中药的药效B. 中药的药动学C.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的基础理论答案:D8. 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可以()A. 直接应用于临床B. 间接应用于临床C. 直接用于新药开发D. 间接用于新药开发答案:B9. 中药药理研究的局限性是()A. 研究方法不够先进B. 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临床C. 研究结果只能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的有效成分答案:B10. 中药药理研究的方向是()A. 发现新的药物B. 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C. 提高中药的疗效D.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对象包括()A. 中药的有效成分B. 中药的药效C. 中药的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ABCD2. 中药药理研究的方法包括()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C. 药效学研究D. 药动学研究答案:ABCD3. 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包括()A. 有助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C.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D. 有助于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答案:ABCD4.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A. 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B. 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C. 药物筛选、作用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D. 药效学研究、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答案:ABCD5. 中药药理研究的依据包括()A. 中药的药效B. 中药的药动学C.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的基础理论答案:ABCD6. 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可以()A. 直接应用于临床B. 间接应用于临床C. 直接用于新药开发D. 间接用于新药开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新的药物。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1b99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1.png)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2e70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7.png)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fbcf2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a.png)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e8565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8.png)
中药药理学综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下面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中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
早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中药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应用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如今,中药药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胃痛、腹泻等。
2. 预防作用:中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中药材枸杞可以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3. 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中药材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
4. 养生作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具有保健作用。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中药材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抗氧化作用:中药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如中药材枸杞可以抗氧化。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如中药材黄连可以抗炎。
4. 降血脂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中药材山楂可以降血脂。
5. 降血糖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如中药材苦瓜可以降血糖。
四、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肝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如柿饼、地龙等。
2. 肾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肾损伤,如石柏、柴胡等。
中药药理学教案课件
![中药药理学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83b45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2.png)
1
第一章
绪论
2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
(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 )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
药对机体作用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中药(Chinese Drugs)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防、治疗 疾
用和有效成分。
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 消炎、利尿等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 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15
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 丹参、川芎、冠心Ⅱ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延胡索镇痛。 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 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确定有效成分: 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
26
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热性药物: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附子、 干姜、肉桂等。寒证病人用温热药。
寒性药物: 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知母、 石膏、黄连、黄芩等。热证病人用凉 寒药。
27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12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 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探索:
•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
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以抽象的角
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347a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4.png)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
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beea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6.png)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44779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e.png)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中药的化学成分B. 中药的临床应用C. 中药的药效学D. 中药的毒理学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范畴?A.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B.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C. 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D. 中药的制备工艺答案:D3.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B. 提高中药的安全性C. 提高中药的稳定性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中药药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不包括:A. 小鼠B. 大鼠C. 家兔D. 人类答案:D5.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不包括:A. 细胞培养B. 分子生物学技术C. 基因编辑技术D. 临床观察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A. 体内实验B. 体外实验C. 临床试验D. 计算机模拟答案:AB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药效学评价指标包括:A. 药效强度B. 药效时间C. 药物代谢D. 药物毒性答案:AB3.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包括:A. 急性毒性B. 亚急性毒性C. 慢性毒性D. 药物疗效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对)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对)3. 中药药理学研究只关注中药的药效学。
(错)4.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可以是任何生物体。
(错)5.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
答案: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00770d76c66137ee0619f0.png)
1、中药药理学(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内容:包括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主要任务: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以此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的,为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寻找新中药提供线索。
1、阐明中医药理论2、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提高用药水平3、老药新用和发现新药材4、研制新药5、实现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必要的药效学,毒理学资料。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5)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中药基原(品种)二、产地三、采收季节四、贮藏条件五、炮制六、剂型和制剂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与使用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无关,主要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用于水肿、喘咳、麻疹、疮疡初起等症并兼表证者。
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解热、3、镇痛、镇静4、抗炎、抗过敏作用5、抗病原体作用6、止咳、祛痰、平喘作用7、调节免疫麻黄:[主要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药理作用] 1、发汗影响麻黄发汗的因素:(1)环境温度(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3)配伍。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兴奋汗腺α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平喘有效成分为麻黄碱。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7、抗炎抗过敏8、兴奋CNS9、升高血压[临床应用]中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现代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及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336e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3.png)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2df45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9.png)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影响和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具有特殊成分的中药,以研究和揭示中药
疗效、安全可靠性和规律性的前提。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首先,要研究各种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比如各种中药成分是如何
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形成信号反应以及各种神经、内分泌、免
疫和代谢反应的中介机制,以更好的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活性特性和
药理活性。
其次,要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机制,尤其是未经人体代谢的活
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的机制可以确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
药效和毒性特性,以更有效的控制药效。
此外,要研究中药药效的变化规律,比如中药作用受到病人个体差异、药物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药效学研究来控制药物的
安全性以及如何让药物更具有针对性,都可以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所
获取到积极有效的结果。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
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中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从而提高中药的抗病能力,改善中医药的应用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健康需求。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b233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7.png)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四气,即寒、热、温、凉,是中药的重要属性。
寒性药物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菌、病毒生长,降低体温,调节免疫等有关。
热性药物则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像附子、肉桂,它们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等发挥作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增强平滑肌收缩等有关。
苦味药常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黄柏的抗菌、抗炎作用。
甘味药有补虚、缓急止痛等功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可能与其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相关。
辛味药能发散、行气、活血,如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有关。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的泻下作用,与增加肠内渗透压有关。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的药物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的作用,可能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调节心肌代谢有关。
肝经的药物如白芍,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其药理作用可能涉及调节肝脏的代谢和功能。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如麻黄能发汗解表、升阳举陷,可能与兴奋交感神经、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沉降药如大黄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可能与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等有关。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等,这些成分是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例如,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镇痛、镇静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71adf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0.png)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fcc9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d.png)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推动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总结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览。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活性成分、挥发油、生物碱等。
其中,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点之一。
2.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质谱技术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确定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揭示中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中药对特定生物指标的影响;质谱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分析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3.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等)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发挥药理学效应。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层次的研究来揭示,如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路径的调控、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影响等。
4.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可以从寻找中药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的配伍效应、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指导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
5.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优化、剂量选择、药物配伍、临床疗效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一、选择题 A型题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D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 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 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D.A和CE.A、B和C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 D.皂甙 E.鞣质、有机酸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A. 蒿本内酯B.川芎哚C.川芎挥发油D. 阿魏酸 E.川芎嗪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D.A和BE.A、B和C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A .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D.A和B E.A、 B和C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安定 B.镇静 C.抗炎 D.抗惊厥 E.降温18.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 受体兴奋作用的是A.新橙皮甙 B.对羟福林 C.柚皮甙 D.忍冬甙 E.右旋柠檬烯19.莪术抗肿瘤作用机理是A 增加瘤细胞的免疫原性B.直接杀死瘤细胞C.抗嘌呤作用D.A、B和CE .A和B20.口服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中药是A.生半夏 B.浙贝母 C.杏仁 D.紫苑 E .款冬花21.中药五味具有的药理作用与其功效有一定关系,下面何种药味的作用与其功效不相适应:A、辛味药多有发汗解热作用,可散寒流表B、苦寒药多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燥湿解毒C、酸味药多有收敛作用,可敛汗止泻D、咸味药芒硝有泻下作用,可软坚润下E、甘味药甘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补能缓22.柴胡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模型具有的影响是:A、肝糖元↓B、SGPT↓C、使肝硬变减轻D、核糖核酸↓ E 、B和C23.大黄止血主要有效单体成分是:A、蒽甙B、大黄素C、没食子酸D、大黄素甲醚E、大黄酚24.寒凉药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是:A、尿中CA ↑B、尿中CA↓C、尿中17—OH类固醇↑D、尿中17—OH类固醇↓E、B+D25.枳实等理气药升高血压的作用机理是:A、兴奋M—RB、阻断β—RC、兴奋α—RD、阻断M—RE、阻断α—R26.活血化瘀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A、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B、改善心肌供血、供氧C、止血D、扩张血管增加脏器流量E、改善心脏功能2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2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A. 蒿本内酯B.川芎哚C.川芎挥发油D. 阿魏酸 E .川芎嗪2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A.改善房室传导B.恢复窦性心律C .加快心率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E.以上均有3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 .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31.下述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中哪个是不相符合的?A.抗病原微生物B. 强心C.提高机体免疫功能D.解热E.降压32.柴胡的中枢作用表现在:A.镇咳B.兴奋C.镇静D.A和BE.A33.下列中药五味具有的药理作用与其功效的关系中错误的是:A.辛味药具有发汗解热作用,可散寒解表B.苦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燥湿解毒C.酸味药具有收敛作用,可敛汗止泻D.咸味药具有泻下作用,可软坚润下E.甘味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补能缓34.大黄止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没食子酸B.α-儿茶素C.蒽甙D.A和BE.A和C35.板兰根对以下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最强的是:A.流感病毒B.致病性真菌C.G- 杆菌D.疟原虫E.阿米巴原虫36.枳实等理气药升高血压的作用机理是:A.兴奋M-RB.阻断β-RC.兴奋α-RD.阻断M-RE.阻断α-R37.益母草兴奋子宫的作用表现在:A.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加快B.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减慢C.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加快D.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减慢E.以上均不对38.五味子涩肠止泻作用与其所含下列哪种物质有关A.硅酸铝B.鞣质C.阿片类生物碱D.有机酸E.氧化铁39.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抗炎B.镇痛C.抗菌D.A和BE.A.B和C40.山楂助消化作用原理是由于其含有A.脂肪酶B.淀粉酶C.胃蛋白酶D.酵母菌E.维生素 B41.正品大黄比混杂品次大黄泻下作用强的原因是A.结合状态蒽醌含量明显多于游离状态B.结合状态蒽醌含量明显少于游离状态C.两种状态蒽醌含量相似D.还有其他泻下成分E.以上原因均无关系42.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中药储藏A.干燥B.通风C.日光直射D.避光E.低温43.葛根改善脑循环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生物碱B.葛根总黄铜C.挥发油D.多糖E.氨基酸44.茯苓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是A.钾盐B.茯苓多糖C.卵磷脂D.茯苓酸E.组氨酸45.杏仁止咳作用的机理是A.抗炎B.促进支气管液分泌C.局麻D.轻度抑制咳嗽中枢E.以上均有关46.酸枣仁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A.镇静、催眠B.安定C.抗惊厥D.降压E.抗炎47.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的开窍药是A.麝香B.苏合香C.冰片D.石菖蒲E.樟脑48.人参兴奋心脏作用与下属哪种药物作用相似?A.肾上腺素B.异丙肾上腺素C.强心甙D.氨茶碱E. 以上均不是49. 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补益药是A.人参B.党参C.何首乌D.甘草E.当归50.五味子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抗溃疡B.保肝C.镇静D.兴奋子宫E.解热B型题A.尿中CA↑, 17-羟类固醇↓ B.尿中CA↓,17-羟类固醇↑ C.尿中CA↑,17羟类固醇↑ D.尿中CA↓,17-羟类固醇↓ E.尿中CA与17-羟类固醇均不变51.热证病人用了寒性药之后 D52.寒证病人用了热性药之后 CA.人参 B.党参 C.黄芪 D.甘草 E.淫羊藿53.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 D54.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 DA.桔梗皂苷 B.蔊菜素 C.B谷甾醇 D.胡萝卜甙 E.浙贝母碱55.具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56.具有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A.利尿消肿 B.抗肿瘤 C.降血脂 D.治疗氮质血症 E.急性胰腺炎57.大黄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作用可用于 D58.大黄抑制胰酶作用可用于 EA.石膏 B.黄连 C.常山 D.人参 E.附子59.能与连翘同用增强抗菌作用的药物是:B60.能拮抗知母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DA.氯化甲基多巴胺 B.去甲鹿尾草碱 C.去甲乌药碱 D.乌头碱 E.乌头原碱61.附子镇痛的主要成分是 D62.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是 CA.生物膜保护作用 B.抗氧自由基损伤 C.增加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力 D.增强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E.以上都不是63.黄芩保肝作用机理是 B64.茵陈保肝作用机理是 DA天麻 B.钩藤 C. 地龙 D.苏合香 E.麝香65.具有明显抗癫痫作用的中药是 A66.能明显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的中药是 AA.尿中CA↑,17-羟类固醇↓ B.尿中CA↓,17-羟类固醇↑ C.尿中CA↑,17-羟类固醇↑ D.尿中CA↓,17-羟类固醇↓ E.尿中CA与17-羟类固醇均不变67.热证病人用了寒凉药后,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D68.寒证病人用了温热药后,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CA.发汗作用 B.平喘作用 C.解热作用 D.降压作用 E.利尿作用69.麻黄碱兴奋 -受体和受体可产生_作用 B70.D-伪麻碱静脉注射可产生_作用 EA、去甲乌药碱B、乌头碱C、川芎嗪D、藁本内脂E、叶酸71.附子中强心的主要成分是:A72.附子中毒性较大的成分是: BA、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B、增加血小板数而促进凝血过程C、降低纤溶酶活性D、增加凝血酶活性E、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促进凝血73.三七、蒲黄止血作用机理是: B74.白及、大蓟、小蓟止血作用机理是:CA、促进机体产生抗体B、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C、提高血清干扰素浓度D、促进淋巴细胞转化E、B+C75.补益药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表现在:B76.补益药能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表现在: AA、扩张末稍血管B、收缩末稍血管C、抑制汗腺导管对Na+ 的重吸收D、促进汗腺导管对Na+ 的重吸收E、兴奋交感神经77.麻黄发汗可能的作用机理是:C78.桂枝发汗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AA.人参 B.党参 C.黄芪 D.甘草 E.淫羊藿79.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D80.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DA.麻黄碱 B.伪麻黄碱 C.麻黄挥发油 D.柴胡皂苷 E.细辛挥发油81.不具有平喘作用的成分是 D82.具有表面麻醉作用的成分是 EA.兴奋下丘脑B.兴奋垂体C.本身有ACTH样作用D.本身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E.减少致炎物的释放 83.秦艽碱甲抗炎作用机理为:E84.甘草抗炎作用机理为:DA.扩张末梢血管B.收缩末梢血管C.抑制汗腺导管对Na+ 重吸收D.促进汗腺导管对Na+ 重吸收 E.兴奋交感神经85.麻黄发汗的作用机理是:C86.桂枝发汗的作用机理是:AA.茯苓、莪术B.牛黄、天麻C.黄连、陈皮D.黄芩、茵陈E.柴胡、金银花87.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有:A88.具有健胃助消化作用的药物有:CA.去甲乌药碱B.乌头碱C.川芎嗪D.藁本内脂E.叶酸89.附子中强心的主要成分是:A90.附子中毒性较大的成分是:BA.作用增强 B.毒性降低 C.便于贮存 D.加强和突出某一方面作用 E.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91.附子经炮制后:B92.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AA.山楂B.神曲C.鸡内金D.麦芽E.菜菔子93.主要含有淀粉酶的消食药是:D94.具有明显强心、降压作用的消食药是:AA.赤芍甙B.川芎嗪C.隐丹参酮D.延胡索乙素E.益母草碱95.具有明显兴奋子宫作用的有效成分是:E96.具有明显抗溃疡作用的有效成分是:DA.人参皂甙RgB.黄芪多糖C.甘草甜素D. 川芎嗪E.阿魏酸97.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C98.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C A.强心作用 B.抗炎作用 C.镇痛 D.A+B+C E.以上均不对99.干姜的药理作用包括: D100.细辛的药理作用包括:D C型题 A.促进ACTH释放 B.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101.人参对内分泌的影响是 B102.甘草对内分泌的影响是 D A.苦杏仁甙 B.获苓多糖 C.二者皆是 D.二者皆非103.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成分是 C104.具有祛痰作用的成分是 AA.抑制血小板聚集 B.增加纤溶酶活性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105.川芎对血液系统作用包括 A106.益母草对血液系统作用包括 CA.青皮 B.枳实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107.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 C108.升高血压 CA.增强疗效 B.减低毒性或不良反应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109.乌头炮制制后 D110.延胡索醋炒后 AA.大肠B.小肠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11.大黄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 A112.番泻叶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AA.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使葡萄糖醛酸↑B.水解形成葡萄醛酸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113.甘草解毒作用机理为: B114.茵陈保肝作用机理为:AA.雌激素样作用B.雄激素样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15.淫羊藿具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