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流浪美学

合集下载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的经典之作,是一本讲述南腔北调的故事书,通过主人公毛兰芳的眼睛,带领我们进入了中国戏曲的世界,让我们体验到了其中的情感和精彩。

本文将从个人的读后感出发,探讨这本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以帮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作为一本小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让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作者张乐平讲述了毛兰芳和三毛的故事,更是引发了我对于艺术家们的关注。

在毛兰芳传奇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戏曲的执着和热爱。

毛兰芳一生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对戏曲保持了坚定的信仰,跟着他从乡村走向都市,再到日本访问学习,然后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中的表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毛兰芳都为戏献上了全部的心血,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三毛在毛兰芳生命中的意义也是不能忽略的,三毛虽然不懂得戏曲,但他坚定地为毛兰芳支持,在他最重要的时刻陪伴他,对于毛兰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不仅仅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折服,更是深受作者的深刻思想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毛兰芳自强的形象,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努力学习,致力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为戏曲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作者的另一重要思想表现在三毛的身上,他代表了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因为他的体验和书中题材不相符,他的视角很有力地为书中的音乐加添情感元素,体现了一个善于聆听、善于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在其中的能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面对世界。

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便是这本书发现的珍贵的媒介。

张乐平通过毛兰芳和三毛的故事对于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既有对戏曲传统的保护,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挑战,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人类学读物。

同时,这本书也使我意识到我们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失落,因为我们观赏戏曲的呈现方式或许偏重于技巧面,而缺乏对于情感的理解。

总的来说,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引领我们走进了中国戏曲的路上,体现了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三毛是中国台湾作家和插画家三毛的筆名。

她的作品《三毛流浪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阅读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三毛自己的流浪经历为素材,描绘了她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生活和心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流浪生活。

故事从三毛离开家乡开始,跟着玩音乐的男友流浪不同的城市。

女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资深的流浪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流浪的技巧和生存智慧。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体验了贫困、困境、友情和爱情。

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三毛渐渐变得坚强和独立。

她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温暖和爱情,也学会了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她在流浪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展现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也让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在三毛的流浪人生中,我们看到了勇敢、坚强、倔强和乐观。

她的故事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乐趣,更让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三毛的生活虽然曲折,但她始终坚信着美好的事物,这种乐观和向往的态度也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三毛的流浪故事是一部关于自由、独立和勇气的旅程。

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流浪者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

三毛的流浪人生或许并不完美,但她用自己真诚的文字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通过深度解析《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发。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三毛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一起在生活的旅途中奋力前行,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女性人物-三毛介绍

女性人物-三毛介绍

2017.11.11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撒哈拉在阿拉伯语里是空虚无物的意思,被称为生命的坟墓。

走进撒哈拉沙漠,仿佛不是去另一个地方,而是去另一段时空,以泛黄的标签标注着方向。

四十年前,一位奇女子,走进这片风尘滚滚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从此,整整一代人都对撒哈拉产生了一种如乡愁般莫名的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三毛的世界三毛,台湾著名作家,英文名:ECHO,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

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群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

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身亡,终年48岁。

她生前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广为流传,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

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

”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

三毛作品的流浪美学

三毛作品的流浪美学
一 一

的性格 。外表坚强但 内心脆弱的她,在无法得到 自己想要 的人 生 答 案 时 ,往 往 会 选 择 逃 避 ,远 离 人 群 。她 特 立 独 行且 随性 的性格 也使 她更 愿 意独 自一人 走走 停停 ,寻找 自 己想要 的人 生 ,这对 于 日后三 毛流 浪意 识 的形成 奠定 了基
经 历 一般 。
3 . 流 浪意 识 与 自然之 爱 三毛 的流浪 意识 使得她 不愿 意被 世俗所 束缚 ,从 她 的 文 章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 三毛 并 不 愿 意在 繁 华 的 城 市 中久 居 ,而是更 愿 意留在 一个 远离尘 嚣 的 自然 中 ,这 不仅 是其 对 于 理想世 界 的追求 ,也源 于她 对大 自然 的热 爱 。三 毛 曾 经说 过 ,“ 我 并不 认 为我 喜 欢大 自然 ,因为 我 是它 的 一部
引 言 :三 毛 的 一 生 是 悲喜 交 加 的 , 我们 看 来 ,三 毛 生 的经 历太 过于 丰 富,这 样不 平凡 的一 生也使 得 三毛 的 作 品更具 有其 鲜 明的特 色 。她一 生 中游历 了五十 多 个 国家 地 区 ,欧亚 大陆 ,美洲 大 陆 ,非 洲大 陆 的经历 形成 了三 毛 的一生 。在 这样 的流 浪与漂 泊 中 ,三 毛找 寻着 自己的人 生 方 向,探 求 艺 术 的 真 谛 ,那 么 这 种 流 浪 意识 是 怎 样 形 成 的,其 中究 竟包 含着 怎样 的艺术 情感 ,接 下来 笔者 便带 领 大 家一 同走 进三 毛的 流浪世 界 。 三毛 作 品 中的 流 浪 意 识 的成 因 三 毛作 品 中所展 现 的流浪 意识 并不 是源 于三毛 对于 旅 游 的热 爱 ,这种 流浪 与游 山玩 水是完 全 不 同的 ,形 成种 意 识 ,更 主要 的是 三毛 自身 性格所 决 定 的。三 毛的 一生 中充 斥 着无 数 的挫折 与坎 坷 ,这导致 三毛 形 成 了一种极 为敏 感

浅析三毛小说的流浪意识

浅析三毛小说的流浪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 兰台世
界 :上 半 月 .2016,(3):1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张 芳 .我 真 故 我 在 — — — 三 毛 散 文 的 本 真
生命书写. 吉 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014:79-80.
[3]张 昕 .厌 离 流 浪 永 恒 — — — 三 毛 人 生 与 创
三毛自小的生活环境就充满奇奇怪 怪的趣味, 她古灵精怪小小年纪却从未 惧怕过死亡, 也有自己对生活的正确解 读, 她的希望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下的儿 童相对, 所有的独特思想也为她的流浪 意识有了新的解读。 流浪是三毛儿时拾 荒梦的延续。 然而流浪足以让一个人抛 去现实生活的压力, 在精神的世界得以 生存。 流浪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新奇的 过程。 因此,三毛的生存与流浪为伴。 三 毛的独特还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心态。 她 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 即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她对荷西 的爱不完全是纯粹的爱, 父亲的影响对 她的生活也有极大的意义。 父亲这一名 称在三毛的记忆力有着非同凡响的地 位,让三毛对父爱有着依赖,又有着热烈 的期待,所以对荷西才不仅仅只有爱情。 三毛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比较随性,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不在乎别人的眼 光,她一再强调,“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 都不是芸芸之中的一分子, 我有自己的 人生轨迹和那些解释不出道理的事情”。 由于三毛对“平淡”的排斥,对“新奇”的 向往, 所以踏上了流浪的旅程, 为了自 由,为了价值观的体现,三毛坚持独立自 由, 正是因为独立和自由才促成了三毛 的流浪。
在三毛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深刻清 晰并身临其境感受三毛内心中藏匿的悲 痛伤感, 而这份悲伤也源于三毛对于生 活独有的向往, 以及三毛那颗脆弱的心 灵。 三毛在经历了无数轮月的阴晴圆缺、 人的悲欢离合之后, 似乎品透了人间万 象、世态炎凉,也因如此她将这种辛酸、 伤感、 悲痛转化成无尽淋漓尽致鲜活的 文字, 让更多的人更深刻的了解人世间 的酸甜苦辣。 三毛的情感世界尤其丰富, 她敏感,细致,天真,浪漫,执着,一直在 流浪中找寻和撒播善与美, 她热爱大自 然,热衷流浪探寻世界之美,同样用自己 的纯真与正直感染着她曾走过的每一片 土地, 并把她最炽热的爱给了她最爱的 荷西, 为了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撒哈拉 沙漠,并开始追求沙漠的美,她用一生的 时间追寻人间的真善美, 并用文字乐观 的记录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少女时 期的三毛也因痛苦的经历及无法控制的 情感曾患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闭症,在 学校期间, 生活中产生的不愉快对她本 就脆弱敏感的内心造成了心灵上严重创 伤, 而这种经历也为三毛快乐与悲伤跌 峦起伏的一生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三毛流浪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条特殊流派,以其独特的浪漫美学特质而广受读者喜爱。

其文学风格既有别于传统文学,又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文学流派有所区别,尤其是在描写风景与情感表达方面,独具匠心。

这篇文章就是要对这种浪漫美学特质进行分析。

首先,三毛流浪文学在氛围和描写上都具有灰暗色调与艳丽感觉的对比。

文章描写的场景时常带有贫穷、落魄、黯淡的感觉,但同时也不乏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风景、温馨的情感。

三毛笔下的旅行故事,往往给人一种情感冲击力极强的感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撒哈拉沙漠一片贫瘠、荒凉,但却又有仿若仙境的美景;而三毛和阿来之间的爱情,本来是一种禁忌和不被理解的感情,但却也充满了坚定和真挚的爱。

其次,三毛流浪文学在人物刻画上,具有特出的女性主义和异乡人心理。

三毛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勇敢、坚强、自立、不依附男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异乡之地,面对贫穷和艰辛的生存环境,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

比如,《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以及《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白岩松。

而异乡人心理,则体现在作者对文化、地域、心理的跨越式尝试上,向所有的读者描绘了一种思想探险与精神狂野的人文主题。

最后,三毛流浪文学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三毛的文笔简洁、明朗而充满感情。

她往往通过对自然、情感、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文章的语言既能深情地渲染情感,又能用细致的画笔描绘出细节。

如《雨季不再来》中的“夜晚的黑色被瓦屋顶和高墙反射到四下里,过了几分钟,天开始慢慢地发了白”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色,又刻画了城市的特色。

在浪漫美学特质方面,以上三点只是其中的一些,三毛流浪文学还有很多其他的浪漫元素,例如对自由、对爱情、对理想的追寻和向往等等。

总之,三毛流浪文学成功地将浪漫元素和现实题材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文学风格,承载着一种既浪漫又真实的情感和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作者:蒋云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0期摘要:三毛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为独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其源于生活创作的散文作品在整个东南亚掀起了“三毛热”。

独特的流浪美感使得三毛文学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意趣,实现了一种对于“安土重迁”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突破和结构。

而同时,由于三毛的作品叙述者就是作者本身,体现出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特点,其叙述视角又往往内聚焦于真善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三毛;审美意趣;叙述视角一如《三毛流浪记》,三毛选择的这个笔名也带着流浪式的生命色彩。

三毛大起大落独特的人生遭遇以及对于漂泊流浪的浪漫追求使得三毛散文的创作也带有着真实、不羁、想象丰富等特点,而三毛文学则在八十年代于整个东南亚风靡一时,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三毛热”。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三毛的成名作,除了反映三毛的诗意的异域生活及精神追求外,更是集中体现了三毛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带有着浓厚的女性色彩。

本文尝试从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的维度,通过分析三毛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来探究三毛散文独特的生命意蕴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有疏漏,望海涵。

一、三毛文学与三毛热改革开放以前,40多年的两岸相隔使得大陆和台湾的文学发展都相对孤立。

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两岸文学作为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精神产物必然地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其整体特点也从单一逐渐转化为融合。

可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发展高潮,一方面,大量有才华的作家涌现,如大陆的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余華、张抗抗等,台湾的林清玄、席慕容、三毛、张晓风等;而另一方面,“两岸文学在主题、题材、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审美倾向”[1],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长足发展,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也更为自由,“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流派大量涌现。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1. 引言1.1 三毛流浪文学的定义三毛流浪文学的定义在文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可以理解为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诠释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刻观察与表达的文学作品。

三毛流浪文学源自台湾作家三毛的文学创作,其作品常常以流浪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灵体验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一种自由、热爱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态度。

三毛流浪文学将个人情感和生命意义与自然景色和社会背景相融合,以独特的视角传达对人性、爱情、友情、人生价值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其作品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表达对生活热爱与追求真实的态度,深受读者喜爱。

【200字】1.2 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走上了流浪之路,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流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毛曾在多个城市漂泊生活,她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流浪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她的文字优美、感性,充满了对自然、乡村及人性的热爱和敬畏。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三毛选择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她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对自由、孤独、温暖的渴望。

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其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同时也启示了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灵魂的思考。

通过对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文学特质。

2. 正文2.1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情怀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情怀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充沛、笔触细腻、意境幽远等方面。

三毛笔下的浪漫情怀常常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探寻。

在她的文字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悠远而浪漫的情感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中。

关于三毛作品美学维度的哲学反思【论文】

关于三毛作品美学维度的哲学反思【论文】

关于三毛作品美学维度的哲学反思摘要:三毛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情的坚持和感恩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随着其书籍的一次次再版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她的为人为文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那些跳跃在纸间的文字仿佛时刻在提醒我们, 陈平的确是死了, 可三毛还活着。

《雨季不再来》是三毛迷惘叛逆时期的散文代表, 《撒哈拉的故事》是喜乐甜蜜时期的散文代表, 《送你一匹马》是万水千山走遍后回归自我时期的代表。

自然、生命、爱情是探析三毛散文美学价值的切入点, 与此同时, 三毛的散文也启发读者对自然、生命、爱情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三毛; 散文; 自然; 生命; 爱情;一、引言三毛, 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陈懋平, 又名陈平, 英文名Echo。

当她开始学习写字以后, 无论如何都不会写“懋”这个字, 每次写名字时都自动省略“懋”字, 如此一来, 改名为陈平。

三毛, 这个我们熟知的名字, 只是陈平的笔名, 究竟为何取这个名字, 我们无从知晓。

但三毛曾说过:最初取此名,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这个名字很平凡, 二是觉得自己写的文字很一般。

三毛的散文充满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情的坚持和感恩, 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生活。

研究三毛散文的美学价值对于丰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引发人们对自然、生命、爱情的思考, 能够使读者对三毛的散文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的重点是从自然、生命、爱情三个视角重新阐述三毛散文的存在价值以及审美意蕴, 旨在从其人其文中反观当代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对美的领悟。

二、三毛作品概述三毛一生虽只经历过短暂的四十八个春秋,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这个世界足够丰富的精神营养。

笔者将三毛的一生分解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迷惘和叛逆的早期, 第二个时期是喜乐和甜蜜的中期, 第三个时期是万水千山走遍后回归自我的晚期, 每一个时期留下的作品都是三毛对当下生命体验的一种概括。

三毛流浪意识的深层解读

三毛流浪意识的深层解读

摘要三毛,一个在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传奇女子。

一个历尽磨难依然乐观向上的沙漠女侠。

在48岁那年,忽然戏曲性地结束了自己浪漫,传奇的一生。

她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三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足迹却踏遍50多个国家,出入了多种文化空间,可以说流浪的生活成为了她创作不竭的源泉。

迄今,众多的研究者多结合三毛的身世和经历来探讨三毛的流浪意识,评析三毛的艺术风格,探寻三毛作品中的异域文化,异域形象。

采用心理学视角探寻三毛流浪的心理动因可以深刻的揭示三毛的生命价值。

三毛选择流浪的显在动机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对自然和异族文化的一种热爱。

究其深层原因,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圆满,憧憬爱情的完美与永恒及期盼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毛生命中流淌的自由和爱,那是三毛对生命本原的寻求,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索。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热爱动因AbstractSan Mao, one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the mainland and overseas Chinese readers of the prestigious well-known writers, a myriad adolescent love, infatuated with the legendary woman. A suffering still optimistic desert woman.At the age of 48, all of a sudden dramatic end to their romantic, a legendary life. The cause of her death is still a mystery. Her life was short, but her footprints are all over 50 many countries, access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space, can say a vagabond life she becam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creation. So far, many researchers with her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to explore her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of her artistic style in San Mao's works, to explore the exotic culture, foreign image. Using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Wools Roams about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can profoundly reveals her life value.Sanmao selection stray significantly in motivation is an escape from reality,to nature and the alien culture of a kind of lov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i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human nature and perfect, longing love perfection and eternity and look forward to remain free living space. From this we can feel her flowing free and love of life, that is life of Sanmao to seek recourse, to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life.Key words:San Mao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Ardently love Motivation前言『她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了行宫,能在海角上把石头绘成万象,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了斑斓动人的古褐色。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三毛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浪漫派作家,以其独特的浪漫风格和情感主题为读者所熟知。

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感情、梦想和追求。

本文主要从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角度来分析。

一、浪漫主义情感和自然景观的糅合三毛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将人在自然中的情感与自然的美景相互糅合在一起。

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来展现情感,在表现情感同时更是品味自然之美。

文中经常出现“海”、“沙漠”、“星空”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同时主人公对于这些景色的倾慕和感受都写得十分深刻。

三毛笔下的自然景色,多是空旷、辽阔、高远的。

在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大自然背景下,三毛所表现的情感要么是冲动激烈的,要么是柔软深情的,要么是温馨愉悦的。

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人们的情感变得深沉而久远,而自然景色本身也成了一种情感的表达。

二、浪漫式的幻想和生活寄托三毛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关于幻想的戏剧性情节。

这些情节通常表现出主人公对生活的幻想,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三毛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她流浪了很多年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寻找。

除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毛的文学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寄托。

她善于用笔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却更多的是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以及对生活的肯定与珍惜。

在三毛笔下,主人公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浪漫画卷。

三、超越时空的浪漫思想三毛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她在文学中不仅介绍了西班牙这个神秘的国度,也将自己的经历深植于文字之中,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而在这种跨越的过程中,三毛将浪漫和美好情愫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在阅读三毛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独特氛围。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撒哈拉的故事》是作者三毛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写了她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爱情、自由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散文集中充满了流浪的意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生命的意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让人对生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毛在流浪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在撒哈拉的沙漠中,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让人进入幸福、快乐的状态,也可以让人陷入绝望。

她在故事中写道:“当你要真的死亡时你却不死了。

而将死之时,是感觉不到自己的死亡正向你走来。

”三毛在散文中还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敬畏和不放弃的精神。

当她从沙漠中走出来,发现只有一只鞋子时,她把袜子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做成了一只鞋子。

这种拼凑生命的能力和意识展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也呼应了这本书中“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主旨。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展示了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她在流浪中遇到了并深深爱上了思乡的马丁,这段爱情让她领悟到:爱情不应该被束缚,而是应该自由地实现。

在沙漠中,三毛和马丁的相处不受舆论和传统的限制,他们是自由的、平等的,不需要参照任何规范和规则。

这种不受拘束的感觉让三毛发现,爱情是一种“既无理也无解”的东西。

爱情是自由自在地存在的,不是被拘束和束缚的。

这种意识与人们普遍看到的浪漫爱情不同,更有一种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对自由的追求和执着也成为了一个主题。

在沙漠中,她和马丁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不受拘束,没有繁琐的日常事务,只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直接感受。

她在流浪中发现,自由是一种生命力量和生活的需要。

自由没有明确的方式和定义,而是像沙漠中的风一样随意自由,随时让人感到震撼和振奋。

这种意识呼应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欲求不得,至死不悔”的理论,表达了一个人在追求自由时的坚持和执着。

三毛流浪路上的乐观与积极《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三毛流浪路上的乐观与积极《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三毛流浪路上的乐观与积极《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三毛流浪记》是著名作家三毛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囊括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与生活中的片段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随笔集,更是一部记录生活点滴的心灵烙印。

乐观与积极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展现了自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她在文字中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困境的乐观态度。

无论是面对旅途中的困境还是生活中的挑战,三毛总是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她相信,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与希望,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色彩与动力。

这种乐观与积极的态度,不仅影响了三毛自己,也感染了她的读者,让人们在阅读她的文字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力量。

流浪路上的风景三毛游历过许多国家,体验了不同的文化与风情,这些经历成为了她文字创作的灵感。

在《三毛流浪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描绘的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她对异国他乡的热爱。

无论是在迷人的欧洲小镇,还是在神秘的亚洲古国,三毛都能发现那些令人心动的美好与感动。

她将自己的心灵感悟融入文字之中,让读者能够跟随她的足迹,一同领略那些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三毛在《三毛流浪记》中不仅仅记录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更深入探讨了生活与人性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她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发人深省的观点。

例如,对于幸福的定义与追求,对于孤独与自由的体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等等。

这些观点不仅让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处境,更引导人们去思考关于生命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结语《三毛流浪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随笔集,更是一部关于生活与情感的心灵之作。

在书中,三毛展现了自己的乐观与积极,描绘了流浪路上的风景,探讨了生活的体验与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温暖的生命力量,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周围的每一个瞬间。

愿我们都能像三毛一样,用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走好自己的流浪之路,迎接生活的挑战与美好。

浅析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

浅析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 ”翻译成中文便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要么阅读,要么旅行。于是很多流浪家成了作家。
木心老先生在《云雀叫了一整天》中说过:‘凡心之所向,素履可往。’给自己一场旅行并非是什么昂贵的消遣,想要去的地方,一双布鞋即可。然而旅行的意义就如皮寇·爱耶尔在《我们为什么旅行》中表达出的那般;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发现自己。去旅行不是为了抛下身边的一切去换一场人生。旅行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
三毛说:‘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如果手里有一天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三毛并非想要一生都在路上, 做一个普通的农人,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三毛人生最后的追求。这与她年少的志愿并不一样,在历尽了人生的沧桑之后,三毛的写作特色与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她的年少,以及与荷西相遇时期,同样的三毛却有不一样的真性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是《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对旅行的看法。林语堂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过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三)三毛的流浪意识
作家三毛的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流浪”,她性格的放荡不羁成为了她热爱行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毛出生于重庆,生长在台湾,原名陈懋平,后因不会写“懋”字,便自己改名为陈平,由于三毛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她的名字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和平的意义。 然而三毛却并不是一个平和的女子,她叛逆,她反抗,她敏感。早期的三毛将流浪看作她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逃离身边的喧嚣。可是三毛却在这种流浪于世界各地旅途中学习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见识到了不同的人文风情,在这种被动的流浪中找到了主动。因而,是流浪成就了今天的三毛。三毛说她不会编故事,她只写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她的作品让人读来就像是一篇篇日记,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三毛,她以第一人称的笔触,将她的爱情,她的生活,她的旅行一点点慢慢的告诉读者。

《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善良

《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善良

《三毛流浪记》中的生活真实与人性的善良《三毛流浪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作品,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生活的真实。

故事主人公三毛是一只流浪猫,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食物和庇护,展现出生存的艰辛与困顿。

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三毛也经历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美好。

故事开篇,三毛是一只被抛弃的小猫,它颠沛流离、饥肠辘辘,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展现了生活的残酷与无情。

城市中高楼大厦的阴影下,三毛像一个孤独的灵魂,游荡在寂静的街头,没有归宿,没有依靠。

这种生活的真实让人心酸,使人们对现实中弱势群体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三毛也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们。

有一次,三毛偶然得到了一个食物盒,里面装满了美味的食物,这是一个人类留下的善意。

还有一位老者在冷冷的夜晚为三毛搭建了一个简陋的遮风挡雨的棚子,让它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夜晚。

这些人性的善良让三毛感受到了人类的温暖与关怀,也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帮助。

在《三毛流浪记》中,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善良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得作品散发出温暖与感动的力量。

三毛虽然是一只小小的流浪猫,但它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勇气的存在,散发着逆境中的坚强和美好。

作品以小动物为载体,深刻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引导人们关注身边的弱小生命,表达对生活的珍惜和珍爱。

通过对《三毛流浪记》中生活真实与人性善良的探讨,我们深刻领会到了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更加懂得了如何尊重和关爱身边的一切生命。

作为一部传世之作,这部作品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感悟到人性的纯净与善良。

愿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传承这种善良和温暖,让关爱与帮助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与信念。

生活的真实并非总是残酷无情,而人性的善良也不是遥不可及。

《三毛流浪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只要我们愿意于心相通,便能在繁杂的尘世中找到一份真挚与善意,让我们一起传扬这份真善美,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读了三毛流浪记,感受到了流浪的魅力推荐3篇(流浪的故事,让我心生向往)

读了三毛流浪记,感受到了流浪的魅力推荐3篇(流浪的故事,让我心生向往)

读了三毛流浪记,感受到了流浪的魅力推荐3篇(流浪的故事,让我心生向往)篇1看完《三毛流浪记》,我觉得三毛真是可怜,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常常被人欺负。

三毛又很善良、勇敢,为了正义,都敢去坏人抗争,真是好样的!三毛没有爸爸妈妈,过着流浪的生活。

虽然有好心的人收养他,可是那个时候,好心的人也总是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最后三毛总是变成可怜的一个人。

在寒冷的冬天,他只能穿着一个破旧的单衣,冷得至打哆嗦;在炎热的夏天,他有时睡在报纸上被点着了火,有时睡在外面被雨淋。

三毛虽然很穷,但是他会很热心地帮助别人。

他看到老人饿了,把自己的饼也给了人家,自己却饿着肚子;他捡到钱包,会主动还给别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不要。

三毛虽然很瘦弱,但是他却很勇敢。

他看到小男孩被大男孩欺负了,就跑去帮忙,还狠狠地教训了大男孩;他知道小偷的行为是不对的,即使被“老大”打,他也坚决不干。

三毛虽然很不幸运,但是他始终能把自己爱分享给更需要的人。

我们现在冬天有暖暖的衣服还有热热的饭菜,夏天有漂亮的裙子还有凉凉的冰激凌,可以每天快乐的上学,还能去好多地方旅游,好幸福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学习三毛的善良、正义、坚强和勇敢!篇2看完《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三毛在成长中有泪有笑,有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同时又有着人性光明的温暖,同情和爱。

三毛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

在流浪期间,他做过报贩、擦过皮鞋,还当过学徒,受尽苦难,但他却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没有放弃求生的勇气。

三毛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品德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想想自己,有时在遇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就不肯动脑筋、不肯动手。

我今后也要象三毛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运用智慧,勤于动手,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毛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

三毛虽然自己生活得很困苦,但他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却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有一次,他看见一位老爷爷不小心摔倒了,旁边的人不去扶老爷爷,还在一边看热闹。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本(五篇)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本(五篇)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本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把这本《三毛流浪记》看完了,我深受启示。

这本书讲了一个孤儿,他叫“三毛。

”从小就是一个人四处流浪。

后来他来到上海,被一位叔叔收留,他的家人把三毛看待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

后来家里失火,三毛又开始四处流浪。

三毛为了赚钱当了小小卖报员,也当过擦鞋工。

再后来,一位会功夫的师傅收留了他,三毛从此就勤练苦功,由于出外卖艺没赚到钱,他和三毛也只好分手,三毛又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示的是,三毛有一个爱做好事的心灵,也有一个见义勇为的好品质。

可惜三毛每次做好事都会被冤枉,但是三毛没有放弃做好事的念头,仍然做好事,这一点不值得我学习吗?我做好事一旦被冤枉就赌气不做了,难道我就不能像三毛那样不放弃,不后退吗?三毛不是孤独的。

他是多数中国孩子的象征,也是多数贫苦、善良中国人的命运象征。

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少数孩子是残忍的,对多数贫苦、善良的人民又何尝不是残忍的?《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尤其是培育着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本(二)《三毛流浪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流浪狗的艰难生活和对人类的无尽忠诚。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沉重,也被它所传达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所触动。

这本书以流浪狗三毛的视角展现了街头巷尾的世界,生动地描绘了狗与人的关系。

三毛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狗,他在寻找食物、躲避恶劣的天气、与同类争夺地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类对他们的残酷和冷漠。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艰辛,感受到了流浪狗的无尽辛酸。

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动物的存在。

而《三毛流浪记》通过狗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对人类的忠诚和感恩之情。

三毛是一个聪明、勇敢而又纯真的狗,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还救助了其他遭遇困境的小动物。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文(6篇)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文(6篇)

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文暑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

三毛是一个孤儿,他没有家,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风餐露宿。

如果哪一天没有讨到食物,就只能饿着肚子。

不仅这样,他还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有时甚至全身上下到处是伤痕。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三毛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就拿我,来说吧,我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人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什么事都为我考虑,可以这样说,我是要什么有什么。

就是这样,我还经常对父母发脾气,弄得全家都不开心。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好朋友相约去公园玩,妈妈把零食和饮料都准备好了,我还想和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给,我生气地说:“哼!小气鬼,一点儿零花钱都不给,你买的这点吃的谁稀罕呀!”说完,我生气地把妈妈买的东西都狠狠地扔在了地上。

妈妈当时非常生气,可我眼看她高高地抬起手来刚想打我,又收了回去,板着脸跟我说:“你太不像话了,你这么任性,你的好朋友会喜欢跟你玩吗?”我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哭着向妈妈道歉,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啊!看看流浪的三毛,他的生活是那么悲惨,小小的年纪就只能靠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

而幸福的我们,就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下快乐地成长,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春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里嬉戏玩耍时,三毛还在为自己吃什么而发愁。

夏天,当我吹着空调玩电脑时,三毛还在烈日下卖报纸。

秋天,我与好朋友在枫树下做游戏时,三毛还在街头无助地徘徊。

冬天,妈妈早已为我准备了厚厚的棉衣,温暖的被子,而三毛还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有和三毛、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遭遇的孩子,比如: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双亡的孤儿,和他们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倍加努力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2024年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文(2)今天,我又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

这本书是张乐平先生的漫画。

这本书描写了中国旧社会一个无爹无娘无名字的流浪儿,他是一个长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也许正是他的三根头发,他才有了个名子叫“三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三毛原名陈懋平,因喜爱张乐平写的《三毛流浪记》,所以选择“三毛”为笔名。

三毛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她流浪过亚洲、欧洲、美洲等很多国家,最钟爱的却是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并写下《撒哈拉的故事》作为纪念。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毛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三毛的流浪美学。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流浪美学一、流浪意识的形成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省定海县,后随家人移居台湾。

作为移民者的三毛,从小就敏感深思,在复杂的生活背景下,三毛幼小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流浪的种子,这种流浪伴随了三毛的一生。

除了生活的变迁,三毛的心理变化也是她产生流浪意识的根源。

她从小就比其他三个姐弟敏感孤僻,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但巨大的学习压力成为了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学校的生活忙碌而又焦虑,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

本以为这种状况到了初中会得到改善,结果却更加紧张。

这就坚定了她退学的决心。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后,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最后还是同意了她的决定,开始在家里教学。

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三毛虽不去学校接受教育,也能在家里得到细心栽培。

三毛读了英文小说,为她游历外国产生精神萌芽;还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词,为她日后作品的典雅修辞奠定基础;学习了钢琴、美术,亦为后来的流浪提供了宝贵的想象价值。

这些外部的浇灌还不足以改变三毛作品的未来走向,她内心的变革才是她离家流浪的根本。

也许是父母的爱心浇灌助长了三毛的无畏个性,不管在什么时候,哪怕是心疼她,父母也会屈从三毛的决定。

在几次爱人离世、自杀、离家出走后,父母终于心力交瘁,放三毛远走他国。

这为三毛的流浪埋下伏笔。

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不断追求自由的经历,更坚定了她的选择,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

就此一批流浪文学诞生。

她以鬼马风趣的笔触,为国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人们可以通过这扇门满足自己对神秘国外的想象,掀起一批流浪文学浪潮。

二、流浪美学(一)异域风情之美三毛游历过50多个国家,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有落后如初的撒哈拉,还有浪漫温馨的意大利等,这些地方的异域风情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向国人展示了独特的异域风情之美。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这样写到:三毛在沙漠中的一个房子边看见挂着“泉”的牌子,当三毛想一探究竟时却被说成是偷看人洗澡,问清情况后三毛才知道原来这是澡堂。

沙漠中的澡堂是怎样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毛也享受了一把“泉浴”的待遇。

三毛裹着一条大浴巾走进一个小房间,光线昏暗,空气污浊,最令三毛惊奇的是真的有泉水,虽然只是一口类似深井的泉,还是让沙漠中的三毛从心底里激动。

三毛发现这里的人很友好,有人帮三毛打了一桶水,接下来的事可以说是让三毛瞠目结舌了,打水的那人直接把水从三毛头上浇下来,接着三毛被送到类似现代的汗蒸房里,三毛发现每个洗澡的妇女的姿势都是她不曾见过的。

每一个妇女都用石头蘸着水在身上刮,她们不用水,也不用肥皂,每刮一下,就有一条黑泥浆从身上流下来,就连周围的墙上也因常年受污泥熏染有了厚厚滑滑的东西。

她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几年没洗澡”之类的,三毛彻底被震撼了,一番思虑之后才认识到这是沙漠淡水资源奇缺的结果。

沙漠里的审美观念是以胖为美,而且都把自己包裹得像个木乃伊。

平时在衣服遮盖下的胖大和现在全裸的胖大对比明显,真是触目惊心。

自此,三毛对沙漠澡堂印象深刻。

三毛见过的最小的新娘只有10岁,这个小姑娘叫姑卡,最令三毛疑惑的是结婚的消息不是从父母那得知,而是从“我”这个相处还不深的朋友处告知。

当三毛去询问姑卡的父母时,理由很费解,姑卡的父亲居然迂腐的认为这种事不好直说。

这种习俗造就的婚姻,不用看结果也知道注定是一个悲剧。

没有交流的家庭怎么能得到幸福。

当三毛把结婚的消息告诉姑卡时,小姑娘平静且羞涩的低下了头,好似已经从心底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三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别扭。

在繁忙的婚礼装扮下,小姑卡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一个撒哈拉威女人。

命运之轮又一次开启,不知是否会重复祖辈相同的演绎。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

这时,鼓声响了起来,它的声音响得很沉郁,很单调,传得很远,如果不事先知道是婚礼,这种神秘的节奏实在有些恐怖。

”这种仪式似乎是少女时代的终结,撒哈拉威妇女时代的开始。

迎亲时新郎暴力的抓着挣扎的姑卡往外拖,反抗激烈的姑卡也在新郎脸上抓出几道血痕。

据说这是风俗,结婚拼命打才会幸福。

说实话,三毛并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幸福婚姻。

婚后第七天,三毛再次见到姑卡时,她已经从过去的圆润可爱变得眼眶下陷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她会变成现在常见的、为生活发愁的撒哈拉威妇女。

在三毛的作品中,有关异域风情的描写有很多,但三毛展现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表层观赏,而是独具意境的异国风情画。

(二)悲情之美从三毛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悲情元素,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三毛小时候离开大陆,漂泊台湾,学生时期又在学校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还有过一段自闭期,以及后来的几位爱人相继离世,造成了三毛的悲情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则透露着悲情结局。

在《爱的寻求》里写到,三毛在一家小杂货店里认识了沙仑,沙仑很老实。

三毛一天要逛几次杂货店,于是就提议向沙仑记账,沙仑在询问哥哥之后最终答应了三毛的请求,但他不会写字,就让三毛自己记下所欠积的东西,而且沙仑从不核对三毛的帐。

因为他的信任,三毛对他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三毛去买东西的时候,沙仑请三毛给他太太写一封信。

经了解,三毛才知道沙仑是被骗婚了,而这个可悲的男人还痴痴的等着妻子归来,这仿佛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

三毛不想让这个老实人希望破灭,就帮他写了这封信,因为回信地址是三毛丈夫的邮局信箱号码,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沙仑每次见到三毛都要询问是否有回信。

几天后,还真出现了回信。

由于是法文,沙仑请荷西读信,信中说让沙仑筹十万块西币送给她哥哥,这样她就能买飞机票回来。

三毛一听,又是一个骗局,可是沙仑已经被太太要回来的消息迷昏了头。

为了尽快筹到钱,沙仑一天要兼好几份工,三毛看到这样的沙仑心疼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三毛将真实的情况告诉了沙仑。

沙仑听了三毛的控诉,像冻结了似的,唯一表明他活着的是眼泪像洪水一样泻下来,他什么话也没说,往黑暗的旷野里跑去。

这一刻预示着沙仑希望的破灭。

第二天,沙仑来到三毛家跟三毛道谢,只是三毛觉得有什么东西已然悄悄在改变。

几天后,从警察那得知沙仑的消息,三毛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沙仑死了,而事实是沙仑偷了哥哥的钱逃走了。

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离开沙漠,沙仑就像个无根的人在做着飞蛾扑火的举动,结局一定是毁灭。

悲情意识在三毛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展现,在《沙巴军曹》中这样写到,三毛夫妇送一个喝醉的军人回家,后来才知道这个军人和撒哈拉威人的恩怨:曾经为了争夺水源,撒哈拉威人杀了所有的沙漠军团,只有这个军曹喝醉了跌倒在营外,活了下来,他醒来后像个疯子一样跌坐在兄弟的尸体上。

从那以后,他就不再讲名字,他说兄弟们都死了,他不配有名字。

一段时间后,西班牙政府要撤离沙漠,就把军团的尸体挖出来一并带走,三毛才想起他醉酒的那个夜晚也是在这坟场附近,这么多年依旧没使他的伤口冷淡下来。

几天后,听说那个军曹死了。

有一群撒哈拉威小孩在玩一个盒子,军曹觉得不太对,就跑过去赶走他们,盒子瞬间爆炸,军曹被炸成了碎片,孩子们却没有生命危险。

他的兄弟们都被运走了,只有他被永久的留在沙漠里。

为了最仇恨的人扑向死亡,静静的埋在这片相爱相杀的土地里,他似乎做了最好的示范。

通过这些作品,我感受到三毛无处不在的悲情美学,感受到三毛无比坚强又脆弱的内心。

(三)人性之美三毛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游记,还充斥着浓厚的人性关怀。

她的作品里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人,同样倾注了很多情感,她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先谈谈三毛的真。

她不分阶级,不分人种,带着单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她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敢于说真话,处处透露着真性情。

在《芳邻》里写到,三毛常把东西借给邻居,水桶和拖把传到黄昏,还轮不到她来用。

邻居看到三毛好说话,就隔三差五来借灯泡、洋葱、汽油等物品,三毛本是怀着与邻方便的心理做这些的,没想到她们要的这么理所当然。

有一个在医院做助手的邻居,因为受到文明的洗礼,拒绝用手吃饭,所以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儿子就要来敲门。

“我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

三毛借给了他。

从那以后,他的儿子天天来借。

三毛不胜其烦,于是买了一套送给他。

没过两天,他又来了,三毛问:“怎么又来了?上次送你的那一套呢?”“妈妈说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现在我爸爸要吃饭。

”“你爸爸要吃饭关我什么事?”最终三毛爆发了。

她认为对万物应有平等之心,但平等是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上,若得不到平等对待,她也会用真性情表达不满。

再说三毛的善。

三毛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广博的爱,她会把自己的药片给一个年老的撒哈拉威女人治头痛,送她们漂亮衣服,给邻居姑卡用偏方治疖子,给母羊去衣胞,三毛乐在其中,她对自己有把握的小事当仁不让,当做是生活的调剂品,但她也有分寸,涉及到生命危险的生产大事就不会随自己儿戏了。

三毛把这些有趣的事告诉荷西,荷西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人被吓得心惊肉跳,所以再有这样的救人事件三毛也不会告诉荷西了,怕荷西影响她的救人大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荷西才知道三毛又做了牙医,居然用指甲油给妇女补牙。

三毛享受着这份简单而又有趣的医学事业。

接下来相继开拓了搭便车的业务。

她会送年老的撒哈拉威人回家,送水给沙漠上幼小的骑行者,送西班牙小兵去镇上看电影,这让她想起了同龄的弟弟,他乡是否有便车供弟弟搭乘。

她说过“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

”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她怎能让这缘分从指尖溜走。

最后说她的美。

她有一双慧眼,能看到所有美的东西。

在《白手成家》里这样写到:她的新家很简陋,高低不平的水泥地,用空心砖垒起的缺了口的墙,光秃秃的灯泡,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三毛并没有气馁。

她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用棺材外箱做家具,在要求房东糊墙未果后,自己买材料糊,自己设计沙发,摆上母亲寄来的桌布、灯罩、茶具、图书等,用捡来的轮胎当矮座,用骆驼头骨当装饰,用羊皮当坐垫,用汽水瓶插花,从撒哈拉威老男人那里淘回来的石刻都成了宝贝。

她把自己那破烂不堪的家设计成了真正的艺术宫殿,这座宫殿仿佛成了撒哈拉的一道风景,竞相有人来拜访。

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结语在外漂泊的人有很多,却很少有人像三毛这样把点滴都记录下来。

里面有她对人生、爱情的追求,有她真善美人格的体现,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与思考。

她怀着一颗纯洁之心,用实践丰富了梦想,用爱去关照人世间的所有喜悦与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