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论阴阳五行共49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道家五行 哲学根底 五行学说
第一页,共59页。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和现象 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 相制约关系来阐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互 相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
古代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 第二页,共59页。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含义 五行的特性
适用于肝郁脾虚病证。
临床表现
第五十二页,共59页。
培土制水法
是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 又称健脾温肾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临床表现
第五十三页,共59页。
佐金平木法 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 的一种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 肺气清肃之“木火刑金〞证。 临床表现
第十五页,共59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第十六页,共59页。
五行相生、相克
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克,即抑制、制约之意。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 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第十七页,共59页。
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抑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者〞和“我克者〞
第三十七页,共59页。
说明脏腑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子病及母 侮
母病及子 乘
第三十八页,共59页。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 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 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详解演示文稿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7页,共101页。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 应制约关系
理解 有对立就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相互
阴 阳
制约防止对方过于亢盛,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 定性。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之中相互制约,使事

物取得动态平衡。

立 制 约
生理上
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及功能 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
都可以按阴阳属性来划分。如 高热,面色潮红,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躁动,呼
吸有力,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大,洪、
滑、舌质红,苔厚,干等多属阳症。
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呼 吸无力,疼痛喜按,尿清,便稀,脉迟,小便细
涩舌质淡嫩,苔薄津多等多为阴症。
第17页,共101页。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第53页,共101页。
自然之清气
气 浊气

主气司呼吸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主呼吸
之气

肺 司呼吸 吸入清气 生成宗气

主一身 气
一宣一降 调节气机 之气
第54页,共101页。
肺通调水道作用示意图
水饮
(通调水道)
(向上)
呼吸道
宣发 肺
肃降
(向内)
(向外)
体表

(向下)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由于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事物的 发展,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第5页,共101页。
阴阳属性归类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39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40
辨证论治
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
法收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 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 全面判断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
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 熟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 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 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 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 论体系。
3
19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 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 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 堡药典》早883年。
21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 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 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说。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 了许多学派。
22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 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 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9
(四)阴阳之间de相互关系
一.阴阳de对立制约
阴阳de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 之间de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事物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截然相反de两 种属性. ➢ 对立de双方相互约束互相牵制. ➢ 任何一方de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对方de 减弱或亢盛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32
(四)用于治疗
一.控制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
二.确定治则与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33
⑴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 “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⑵ 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这类方 法均属于“补母”和“泻子”de具体 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30
(二)解释病理传变
二.相克关系传变
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病由肝 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病,如木火 刑金(木侮金)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31
(三)指 导 诊 断 疾 病
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de综 合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病 情所在.
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如面色 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de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de生理功能.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de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de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de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27
(一)解释生理现象
一.说明五脏de生理特性 五行配五脏: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de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的基本原则。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症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立相应 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物质与功能 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 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 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运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阐释事物之 间协调平衡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1、五行的相生相克(生理)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无 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而且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在自然界维持 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制 则生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 一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 属性,又可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 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 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 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的皆属于阴。
中医学里,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 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 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 即阴阳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又可再分阴 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相生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水 生 金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乘 克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指导运动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 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01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气属阳,血属阴,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2
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用阳药治阴病,
阴药治阳病等。
免疫调节与中医气血 理论
免疫调节和中医气血理论都关注 机体的健康状态,两者结合可形 成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氧化应激
01
氧化应激与阴阳平衡
02
氧化应激与五脏虚实
氧化应激可导致阴阳失衡,对机体产 生损害。
五脏虚实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联系, 五脏虚实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03
氧化应激与气血津液
202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 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阴阳学说 • 中医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 • 中医养生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奠基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 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基础。
发展
现代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 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 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等。
饮食养生法
合理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