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8b45c4ca83d049649b6658a6.png)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古代官职称谓
![古代官职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8286cbf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1.png)
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职称谓⼈靠⾐裳马靠鞍,⾏⾛在外,官职和称号往往能给他⼈很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在众多各⾊各异的称呼中,总有⼀些是听起来如雷贯⽿,实际上却徒有其表,其中很多官职的权限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弱,但字⾯上却依然看起来很霸⽓。
那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很虚弱的官职吧。
⾼官低配如果在南北朝时期,⼀个⼈拥有着“使持节、柱国⼤将军、录尚书事、⼤司徒、太傅、⼴陵王”组合起来的显赫官职爵位,在⼤多数⼈看来,这⼈即便不是位⾼权重,那也应该煊赫⼀时。
然⽽在历史上,有⼀个⼈就拥有着上述头衔——西魏宗室元欣,我们可以看看,他在孝武帝西奔长安以后都⼲了些什么?《北史》中,对于元欣⽣平的概括也与政治毫不相关:“欣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名果皆出其园。
所汲引及寮佐咸⾮长者,为世所鄙。
”《周书》关于元欣的记载也是⼤同⼩异:“魏⼴陵王欣,元⽒懿戚,从容禁闱⽽已。
” 翻译过来,就是元欣是个宗室,除了喜欢种果树以外没⼲什么事,在民间名声和⼝碑还不太好。
⾄于为何元欣的政治⽣涯会如此⽆所作为,⾸先要剥开他的种种官职头衔来看:使持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是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使地⽅军政权⼒的官职。
权⼒次之的⼜有持节、假节。
使持节属“节以专杀”之权,然⽽使持节在南北朝后期通常与刺史、都督等掌地⽅军政者同授,元欣的使持节显然是个荣誉称号。
⽽在隋唐之后,使持节、持节也逐渐沦为了例授的虚职;柱国⼤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北魏太武帝时罢,后于北魏末年为尔朱荣重置,为权⾂⾃居,但⽆实际职权,通常会兼任多个其他职位;录尚书事:虽然地位显赫,也⼀度作为权⾂标配,但因其拜授⽆策书(相当于委任状或任命书)、且⽆品秩,在北朝末期录尚书事这⼀官职已然式微,相当于皇帝的⾼级顾问,⽽在之后不久的北周,就通过⾏《周官》之制,将录尚书事罢除;⼴陵王:献⽂六王爵,宗室,但不统兵也不治政。
⾄于太傅、⼤司徒等官职,随着北朝末年以三省六部为雏形的分权政治正在慢慢孕育,也逐渐演化为位尊⽽⽆实权的虚职。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c72f1b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5.png)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一到黄金时间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古装戏,古装戏大家都看过,但是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欢迎阅读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16da7e51312b3169a451a41e.png)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c029676acaaedd3383c4d3bd.png)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网络资料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古代职位称呼
![古代职位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cb6e1e6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8.png)
古代职位称呼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职位称呼通常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还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分工和职责的认知。
在古代,人们的职位称呼多种多样,其中一些称呼至今仍在使用,而另一些则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以下是一些古代职位称呼的例子。
首先,古代社会最常见的职位称呼之一就是官员。
在中国古代,官员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重要职位,其地位和权力相当于现代政府中的高级官员。
按照古代官职的等级,官员们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比如从低到高分别是“员外郎”、“郎中”、“通判”、“知府”等等。
这些称呼不仅代表了官员们的身份地位,也表明了他们在国家机构中的职责和权限。
其次,古代社会还有一些特殊的职位称呼,比如“太医”,“太傅”,“太师”等。
这些称呼一般用来指代国家重要官员或贵族家庭中的长辈。
比如“太医”通常指的是皇帝的主治医师,“太傅”和“太师”则分别是皇帝的师傅和老师。
这些职位称呼的使用既凸
显了古代社会中的尊卑关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家族和政治权力的重视。
除了以上提到的官员和特殊职位外,古代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职位称呼,比如“侍卫”、“侍女”、“宦官”等。
这些称呼通常用来指代官员或贵族家庭中的仆人和侍从,他们在古代社会中承担着服务和看护的职责。
总的来说,古代职位称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分工情况。
这些称呼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于社会和职责认知的体现。
虽然这些称呼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 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 图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 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 图](https://img.taocdn.com/s3/m/b36ac4951711cc7930b7166d.png)
官场领导称谓讲究详解古代官职名称与称谓分析图广东省纪委“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引起广泛关注。
通知中,广东省纪委提出:部分党员干部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
领导干部禁称“老板”、“老大”,广东并不是先行者。
早在2003年,上海、甘肃等地也曾下发类似“禁令”。
但“老板”、“老大”等称谓仍流行于官场。
下级为何习惯称上级“老板”“老大”?“同志”称谓的淡出,透视出哪些官场变化?“同志”称谓渐去渐远“如今‘同志’称谓多出现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交接大会、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中”.回顾中共党史,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标准、正确的政治称呼就是“同志”。
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称同志。
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据回忆,文革时期,称“同志”是民间最保险的做法。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明确要求互称“同志”。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提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2011年武汉市收藏品市场曾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收藏特展”,展出了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职工于1984年4月写给邓小平的信件。
在信中,这名职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
”邓小平在这一称谓上画了个圈,批示“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互称‘同志’、不叫官衔,是一种党内关系对等性的体现,所以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立即规范领导干部称谓”,许耀桐说,但这一轮清风并未持续多久。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开始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等称呼,并蔓延全国。
北京市一机关单位工作的处级干部说,他于199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同志”称谓已经淡出官场,“同事之间没人这么叫。
更没人会叫上级‘同志’。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6381f5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7.png)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官职简介吗?关于古代官职简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官职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官职简介:基本信息【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a3f5f94c551810a6f42486a7.png)
古代官职一览————————————————————————————————作者:————————————————————————————————日期:古代官职一览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今昔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https://img.taocdn.com/s3/m/81e58306240c844768eaee53.png)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
骨(指退休)、 致仕(指退休)、 下车(刚到
任)、 视事(开始任职)
CHENLI
2
辟:征招授官。例: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后汉 书.黄穷传》
事长官。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CH分ENL掌I 各司事务。
8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庭诏书的官员。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 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三司 :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即太尉(大司马)、司徒、CHE司NLI空。
10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CHENLI
11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CHENLI
13
古代官职人的称谓高中语文高三语文高三复习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官职人的称谓高中语文高三语文高三复习古代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e5751fc1711cc7931b716c3.png)
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
”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参见“太师”条。
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后职能扩大,其官署为尚书省。
隋代始设尚书省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8a93e352e518964bcf847c94.png)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各种官职称谓也是多不胜数,很多时候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官职称谓,可能很多时候不知道那些称谓都什么意思,现小编将我们历史中出现率比较高的官职称谓汇集到一起,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太子太傅.张居正▲ 【三公】1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
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
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廷尉.张汤(影视)▲ 【九卿】2 1、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长官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2、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掌管宫殿中的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4、太仆,掌管皇帝车马5、廷尉,掌管司法条例和审判工作6、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物。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
8、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掌管粮食和财政支出。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泽的税务工作。
【司寇】3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 令尹.黄歇(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令尹】4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
【大夫】5 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春秋战国时,臣子按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1accb6747f1922791788e880.png)
古代官职一览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今昔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知多少(下)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知多少(下)](https://img.taocdn.com/s3/m/26693c1b4431b90d6c85c77b.png)
下。 ”此指宫廷侍 卫 。( 衡传 : 公车特征拜 《 张 “
【 军 】 “ 谋 军 务 ” 的 简 称 ,最 初 是 丞 相 参 参
” 郎 【 史 】 西 周 、春 秋 时 为 地 郎 中 。 “ 中 ” 是 管 理 车 骑 门 户 的 官 名 。 太
位 很 高 的 朝 廷 大 臣 , 掌 管 起 草 文书 、策 命 诸 侯 卿 大 夫 、记 载 史 的 军 事 参 谋 ,如 ( 师表 ) 说 的 参 军 蒋 琬 。 ( 出 )所 事 ,兼 管典 籍 、历法 、 祭祀 等事 。 晋 以 后 地 位 渐 低 , 成 为 诸 王 、将 军 的幕 僚 ,如
闻 之 大怒 。 明 清 时 指 县 长 ,如 促 织 》 “ ” : 天
【 史 】 秦 时 为 丞 相 属 官 , 将 以 酬 长 厚 者 , 遂 使 抚 臣 、 令 尹 并 受促 织 恩 长
” 如 李 斯 曾 任 长 史 , 相 长 。 两 汉 以 后 成 为 将 军
尚 书 ) 部 长 官 ( 书 ) 副 职 。 守 ( 史 ) 属 官 , 自居 易 当时 被 贬至 九江 ,位 各 尚 的 刺 的
韩 愈 曾先 后 任 过 刑部 、兵 部 、吏 在 州 郡 别 驾 、 长 史 之 下 。 部 的侍 郎 。如 出师 表) 侍 中、 ) :“
【 度 使 】 唐 代 总 揽 数 州 军 政 事 务 的 总 节
【 】 战 国 时 楚 国令 尹 的 助 手 有 左 尹 、 右 尹
楚 , 属 官 , 是 幕 僚 之 长 。 如 出 9 尹 ,如 鸿 门宴 : “ 左 尹 项 伯 者 ” 左 尹 地 币 表 :“ 中、尚 书、 长史 、参 军 , 位 略 高 于 右 尹 。 又 为 古 代 官 名 , 一 般 为 一 地 的 侍 此 悉 贞 良死 节之 臣 。 长 史 ” 指 长 官 , 如 京 兆 尹 、 河 南 尹 、 州 尹 、 县 尹 等 。 … 张 裔 。 赤 壁之 战 》 子瑜 者 ,亮 :“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245c26143169a4517723a347.png)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隋唐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549cdcf3ad51f01dc381f120.png)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一到黄金时间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古装戏,古装戏大家都看过,但是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欢迎阅读!!!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b38860f9da38376bae1fae1b.png)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 里正、里胥:古代乡官,管理乡里事务。 右拾遗:为朝廷咨询建议官员。 散骑、常侍:都是朝廷议政官。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三司 :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尊
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 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 子·滕文公下》)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 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
、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 、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 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古代重要官职介绍: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政令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左徒: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的官员。 典军校尉:武官名,统领皇帝卫兵的长官。 刺史、州牧、太守、知府:都是州郡的最高行 政长官。
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同“摄”。例: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权:暂代官职。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署:代理,也称“署理”。例:署南平教 谕。——《海瑞传》 放:委任、委派。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 出:调出京外做官。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 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例:顺帝初,再 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 同处理事务。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 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 级官员。 都监:掌管州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差使等事务 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 事长官。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分掌各司事务。
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例: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 迁”。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史记屈 原列传》 罢:免去官职。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 黜:罢免官职。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 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史记屈 原列传》 谪:贬官或被贬。如 “予以愚触罪,谪 潇水上。” ——柳宗元《愚溪诗序》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庭诏书的官员。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 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等事务。
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 (4)表调动的:调、徙、转 (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 (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 骨(指退休)、 致仕(指退休)、 下车(刚到 任)、 视事(开始任职)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 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
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 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 示代词。
辟:征招授官。例: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后汉 书.黄穷传》 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 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例:永元中,举孝 廉不行。《张衡传》 除:拜官授职。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陈情表》
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 京。——《谭嗣同》 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 进:推荐、荐举。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领:担任,特指兼任。例:顷之,又领益州 牧。——《诸葛亮传》 摄:兼理,代理。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 又如: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