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1、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

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

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

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我讲得不多,学生却学得很到位,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看来,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

2、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

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案一、教学背景《所见》是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诗人袁枚在行走过程中,看到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见》这首诗。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见》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袁枚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所见》,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会写些什么呢?2.朗读与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所见》,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齐读,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情景?(2)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提问:你们觉得牧童为什么闭口不语?(2)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牧童闭口立的原因。

5.合作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进行学习。

(3)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所见》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改进(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诗人袁枚相关的趣味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诗意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句中。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3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3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3篇)《所见》教案篇一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4月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4月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4月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4月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古诗两首-一所见》教案学习目标: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幻灯播放)2、指名交流看到的。

(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中感3.从《夜书所见》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 “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引言《所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美好世界。

《所见》的语言简明,意境深远,写景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中如何将《所见》这首古诗引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启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1.教材选择在教学中,选择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对于《所见》这首古诗来说,选用它作为教学材料是十分恰当的。

它的文学价值无需置疑,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教师讲解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表达的含义,以及想象诗人所见的美好景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关键的。

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语境,是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在传授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的同时,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内涵,并通过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乐趣。

3.学生思维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思维的角色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维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产生共鸣。

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是相辅相成的,这有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三、教学建议1.营造课堂氛围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时,应该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趣味小测、学生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注重背景知识诗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其内容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设计相关的课外阅读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情况,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获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灵敏捷的性格和爱慕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 [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指望帮忙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重点:子细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味诗歌美妙的意境。

课前豫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1、赛诗会。

导入:今日,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承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熟悉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小树林。

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

(重点指导:所、蝉)2、同桌沟通识字方法3、全班沟通: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4、稳固练习。

(课件出示六朵花)。

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熟悉它们吗?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漂亮的体面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学习第一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其次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唱歌)①问:牧童快乐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③指导朗读。

2023最新-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 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

2023最新-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 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

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所见》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这次为您整理了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篇一设计背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我班小朋友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穿脱衣服、鞋子的方法。

我班级幼儿午睡时要脱袜子,可起床时我们发现不少幼儿不会穿袜子,或穿的不整齐。

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穿袜子》。

活动目标1、根据一只袜子的色彩、图案、大小找到相应的另一只袜子。

2、初步学习穿袜子的方法(袜口套进去,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提高自理能力。

3、注重及早抓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学会穿袜子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

难点:找到袜根,会把袜根套在脚上。

活动准备每人一双袜子、在教室里铺上防滑垫。

活动过程师幼脱鞋子、袜子进场坐在垫子上。

(袜子放在鞋子里,鞋子放整齐)导入语:我们光着小脚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

动动动,动动脚指头;跺跺跺,跺跺脚后跟;碰碰碰,碰碰脚底板。

(配乐:《小脚丫》儿歌)师幼互动游戏。

1、指示语:请你们每人找一只喜欢的袜子玩一玩。

(幼儿每人拿一只袜子)2、教师提问: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手里的袜子的特征,并区分袜口、袜跟、袜头)1、幼儿尝试穿袜子。

过渡语:袜子和小脚是朋友,我们帮小脚把袜子穿上。

2、根据幼儿的穿着情况讨论交流,总结正确的穿袜子方法:袜跟朝下张开口,小脚慢慢往里伸,袜头抱住脚指头,袜跟抱住脚后跟,轻轻一拉穿好了。

分析:幼儿尝试穿袜子时,并没有认识到脚的部位与袜子的部位的对应关系,只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尝试。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反思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反思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反思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所见》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古诗《所见》的课文和相关图片。

2. 课堂展示材料,如黑板、彩笔等。

3. 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诗《所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欣赏古诗(10分钟):- 教师朗读古诗《所见》,让学生仔细听。

- 请学生跟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意义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

3. 创作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图片,根据该图片创作一首类似《所见》的古诗。

- 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的事物、情感和意境,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4. 综合活动(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将古诗中的意象呈现出来。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小组展览。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古诗《所见》,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作活动和综合活动则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下一次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课文分析和语言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结构。

另外,我还会提供更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5篇)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5篇)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5篇)所见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

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一、导入花费时间过长在导入过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意思让学生猜测诗名,但是学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让他们预习过这首诗,所以他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书所见》,后来经过我的再次深入点拨才将他们引回了正题,在前面导入上时间花的有点多,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二、释题上的偏差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用手做了一个写的动作,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虽然我平时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采用齐读,然后采用断句读,逐句读,最后结束时在有感情齐读,以读给这堂课堂画上一个休止符。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在读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给我指出来:读要有层次感,从刚开始的单纯的读一步一步递增到最后以情入境,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诗人,怀揣着思念家乡之情动情的朗读。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所见》教学反思篇一《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

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

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

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

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

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二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5篇

所见教学反思5篇

所见教学反思5篇《所见》教学反思篇一这首诗特别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唱歌的时候,是那样舒畅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隔同学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忙同学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赏识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巧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同学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同学在《欢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同学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出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同学饰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响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

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同学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同学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班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许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同学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矫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敏捷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同学终归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悟诗人的感情入手,紧要的是要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同学以此拓打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所见》教学反思篇二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紧要的是诗趣,诗趣,应当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我国古代诗歌,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我抓住“动客情”这条主线,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一次,诗人在听到萧萧的风声,感到有些寒意时,动了客情;第二次,诗人在看到灯光,料想是儿童玩蟋蟀时,又动了客情,思念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突出,又突破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萧萧的风声,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我时刻不忘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篇所见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题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

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

(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一)读通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1、理解字词。

(相机指导“蝉”的笔顺)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B交流:a骑黄牛。

他是怎样骑的?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3)体会情感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三)读美古诗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完整)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所见(清。

袁枚)教材分析:《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立牧:(儿歌)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身体的相似处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
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
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
——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

(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
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
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
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身体
的相似处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

(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 牧童 放牧 所以 捕鱼 捕蝉 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

(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
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3、同学们,捉到蝉了要好好爱护他呀!
【设计意图:教育孩子要爱护小动物。


4、谁能看着图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5、拓展一首有关夏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动画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古诗的兴趣。


六、小结 学完这
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所见 牧童 乐
清.袁枚 八、课后反思: 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

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的设计意图都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

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所见》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首先本课的生字很形象,我设计了一些有趣而且不同的识字方法,课堂上达到了非常好的识字效果:“所”字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中见到的来扩词,降低难度。

“蝉”字让学生观蝉图,听蝉声,加深形象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引以骄傲的是“立”字,我让学生做“立”的动作,孩子们很感兴趣,而且记得很牢固。

这样有趣的识字方法伴随着朗读古诗,更调动了学生读诗的积极性。

其次读是教学的一黄牛
林子
蝉 捕
个重点,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

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就像这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画的节奏然后再示范,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

二是老师要有表情地示范读,引发兴趣。

比如我读到“歌声振林樾”就做出高兴唱歌的样子,“意欲捕鸣蝉”就有模有样地学看到蝉时惊讶、高兴、想要捉的神态和动作。

“忽然闭口立”,我就摆摆手怕惊吓蝉,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

孩子一听一看,就乐了。

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

整堂课学生在识字、说图、表演、朗读时已完全融入到了牧童的角色之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

通过这节课,我还有一些反思: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接触学习是处在启蒙开始阶段,为了不作过高要求,部分学生对“振林樾”和“意欲”理解的就不到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方法加强巩固,如:“我会连线”这样的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