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题之唯物史观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1.(2019年全国Ⅰ卷28题)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3.(2019年全国Ⅰ卷34题)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4.(2018全国Ⅰ卷 24题)《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5.(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6. (2018·全国II卷35题)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高考复习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例举与解析
素养要求:指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其基本要素 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 动者。分析本题需要使用生产力方面的诸多要素。
素养2: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 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 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 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例举与解析
素养1:唯物史观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 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 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 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 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 例2:【2016年新课标1卷34】
•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素养要求:材料列举了战后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所成立的国 •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际组织。解题时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归纳概括茶叶、石油、 •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A
素养要求: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水稻单位 面积产量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其原因是根 据地的土地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和发展了 生产力。
• 【2016年海南卷· 4】
•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 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 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 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马原练习题(2016秋季)总结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选题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培根、洛克B. 斯密、李嘉图C. 黑格尔、费尔巴哈D. 圣西门、傅立叶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4.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A.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B.1831 年和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2016届高考历史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一、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二、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016马克思主义复习题答题参考
一、试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答:(一)马克思的两大发现1、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论述了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1、解开了人类的“历史之谜”。
克服了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不懂社会实践,以抽象的观点去观察人及其活动的根本缺陷,从社会实践出发,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人和社会最基本的历史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2、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
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自然观和社会观都是唯物主义,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3、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探索和创立新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使他得以奠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4、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入手,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导致了阶级斗争的空前激化,社会革命不可避免。
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
二、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高考历史材料题命题角度解析(二)论述题部分
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解析(二)论述题部分高考文综历史的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中最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因其灵活多变,年年创新,让很多高三的老师和同学疲于奔命,每每极力地对过往高考试题进行模仿训练,却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现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将其解题方法做如下总结:一、解题策略:三段论,即总分总关系。
1、论题部分:有观点或结论的标题(1)基本要求:第一保证是论题:陈述句,绝对不可以是问句,字数不要太多尽可能是一句话;第二保证是正确的论题:符合唯物史观,正角度,切记标新立异;第三论题要做到观点明确:对材料所述事物有明确看法、认识、态度;第四论题要尽量做到宏观:站位高,便于后面的论述;第五论题最好是单向角度:减少全面或辩证表述,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等。
(2)论题提炼方法:第一种:材料所述为单一事件时,可从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概括得出论题;例题1(单一事件提炼论题)2018年全国2卷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天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受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客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第二种:材料所述为多种事件时,可从事件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论题。
2016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2016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全国卷⾼考历史⼩论⽂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考历史⼩论⽂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论⽂技巧总介绍历史⼩论⽂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论⽂,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从以下⼏⽅⾯⼊⼿解题。
(⼀)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向写历史论⽂⾸先是要确⽴观点。
有些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要求更⾼,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向,⾃⼰确⽴观点。
⽆论是哪⼀类型题⽬,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在选择论据的时候,⼀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
此外,⼏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充分利⽤材料中的史实,另⼀⽅⾯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历史⼩论⽂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定要根据题⽬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来分析问题,可以⽤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结合题⽬材料本⾝所提⽰的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精炼,学科表述最后,就是考⽣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
⼀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句话结论,揭⽰历史规律。
⾏⽂要注意论⽂化,⽤历史学科语⾔表述,⽽不要⽤政治或⽂学语⾔,更不要滥⽤⽂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字,⽆分可得。
2016年7月马原题库第五套
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D)3.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B)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B)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是说(C)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9.“天不变,道亦不变”是(D)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B)11.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C)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13.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C)14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1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1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D)17.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1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D)19.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D)2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C)2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D)22.人民民主专政是(A)23.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C)24.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25.上层建筑是指(B)26.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2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28.人们对经济规律是可以(C)29.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A)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D)31.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B)3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库存的已生产的商品的(D)3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3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B) 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D)36.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D)37.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38.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B)39.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高考历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高考历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2016海南高考,21,2分]1948年2月②,美国的一份报告称③,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①。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本题以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为切入点,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报告中强调的“关系模式”应该是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故选A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为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军事组织,故B项错误;1947年美国、中国等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故C项错误;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是美苏冷战的体现,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A
解题反思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加强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控制,但它确实促进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
尤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对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发展世界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层及教学实践
一、唯物史观素养水平分层理解与教学实践
例2:(2017·全国Ⅱ卷42题) 本题通过描述中世纪末期以来钟表发展变化 的情况,表格以时间为经,以变化纬,创设 出一种陌生的、具有挑战性的历史与现实的 情境(B1),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养。钟表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 力发展水平,钟表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 途,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类文明的 发展与变迁,学生可以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 与方法,从钟表演变的角度探讨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与上层 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唯物史观素养水平分层理解与教学实践
在高考试题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考查,一般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给定原理,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史实对该原理进行证明或 解释; 另一种是给定材料,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中的某一原理对特定 的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一、唯物史观素养水平分层理解与教学实践
(二)唯物史观素养的内涵 三是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 格和史学品格 如果说“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是史料实证素养所表现出来 史学品格,那么例如“一切都要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历 史发展的动因”则是唯物史观素养所表现出来的史学品格, “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动能性”则是唯物史观素养所表现 出来的道德人格。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围内确立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
帝国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政治单位,在近现代史上曾活跃着 多个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就是其 中的典型。但到了20世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述四个帝国退出 历史舞台,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从传统的侧重增加直接统治范围 的扩张,转变为侧重提高国家的整体国力和竞争能力的扩张。本题 要求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现象的演进趋 势做出分析(A4)。
家国情怀高考试题例举
家国情怀高考试题例举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学内综合试题,从考查的要旨来看,本题围绕解决人口问题对策方面的传承与创新立意命题,意在提示既要回顾传统社会的人口政策,更要探寻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治国方略。
4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1.(2016全国新课标I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选C。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完成21~22题。
2.(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
故选B。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3.(2016江苏单科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2016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考核作业
2016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考核作业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A.对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运动的不同回答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存在性B.意识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矛盾的观点B.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C )。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9、认识的本质是( D )。
A.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客体在主体头脑中的直接映像C.主体先验的对客体的认知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0、真理是( D )。
A.标志主观的范畴B.标志客观的范畴C.标志客观规律的范畴D.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1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C )。
以史释文,以文证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史结合”类试题初探
学作品与所学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从中找到契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合点,辨析不同史料背后的“虚”与“实”,培养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学生“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 法”[2]。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社会风尚。材料的主体是民
如,2018 年全国Ⅱ卷第 42 题。阅读材料,完
试题通过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的诸神形象拟人化的特点,说明古 希腊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世界近代
试题引用雨果的《九三年》,考查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 念
中国近代
试题借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表达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 的爱国情感
世界古代
试题借古希腊悲剧人物借普罗米修斯之口强调当时雅典强调人 的价值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史结合” 类试题例说
1.妙用诗歌情景,考查唯物史观素养 诗词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节,具有感染力,
一、对“文史结合”类试题的统计与 可以实现学生从历史事实到历史概念的思维过程。
初步分析
但是,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也有偏差,有些诗词中流
1. 对“文史结合”类试题的统计(见下页表)
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
第三,凸显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 可知,在唐代( )
** 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备考策略研究”(立项编号: ZDFZ17059)的阶段性成果。
2020年第03期 57
学业评价
表1 2016—2019年涉及“文史结合”类试题统计简表
人文精神
世界近代
本题要求考生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提取一个情节,然后 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后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2016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分析
考查的主干知识 影响消费的因素,企业经营 互补品与替代品,互补品战略 价值规律,市场配置资源 投资理财 规范市场秩序,科学宏观调控 价格曲线 汇率变动的影响 通货紧缩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居民自治 民主立法(决策)的意义 民主政治 转变政府职能
民族政策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 2017高考备考建议 • 1、夯实基础是关键。紧紧围绕《考试大纲》,不仅要做到知识 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 适度延伸发散。(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政治生 活中国际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生活与哲 学中的价值观。) • 2、能力提升要全面。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基本的应试方法、 基本的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也要加强。研读四种能 力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准确、全面“获取和 解读信息”。 • 3、关注社会时事话题。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时事话题,特别是 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而且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特 赦令、全面依法治国、传承文化遗产、智库建设、和谐劳动关 系构建、”一带一路“建设、英雄精神等) • 4、重视高考真题演练。高考真题是考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 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可以 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4 4 4 4 4 4 4 4 4 4 26 26
38
2016
39
2015
26
• 非选择题材料看似简单,但设问角度独特, 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1.设问细化,答案针对性强。38题不是笼统 地分析一带一路的正确性、必要性、得到各 国认同等通常的问法,而是具体地要求分析 为什么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9题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也不像个别同学所认识的那样仅回答出如何 弘扬民族精神就完了,而是要结合材料中的 问题,结合英雄精神本身,结合如何弘扬一 种精神等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2.(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因此本题选B。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名师点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30)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确定④的说法错误,因为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排除BD,③必选;材料并没有涉及生产方式,所以①和材料无关,不选,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问题。
解题时一定要明确,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是否正确有客观的标准,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材料中的净网行动就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4.(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2016年新学期开始,浙江多所大学的学生社团共同发起了“蚂蚁助学计划”,发动大学生每月捐出2元钱,50个大学生组成一个“蚁窝”,资助一个蚂蚁宝宝(贫困地区小学生)。
三月份,他们已经用875位大学生的捐款,资助了安徽省17名“蚂蚁宝宝”。
这些大学生的行为启示我们A.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B. 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C. 满足他人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D.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答案】D【考点定位】人生价值的实现【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明确以下观点: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4.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5.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5.(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这一做法表明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C【考点定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性质和目的【名师点睛】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不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
6.(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2)0.015 -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
这是因为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中要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7.(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与普通微信群不一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特别的群规,群友发出的红包不能抢。
所有微信红包里的钱,都被用来帮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材料表明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③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因时而变的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日行一善”微信群用红包来帮助贫困人群,这体现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③的说法过于绝对,④的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性。
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名师点睛】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事物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学习中不能把这几个方面混淆。
8.(2016年高考上海卷27)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2016年2月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
引力比的探测汇集了全球几代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用探索和坚守向世人展示了科学研究应有的精神,也告诉我们,人生的社会价值是A.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做贡献B.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C.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尊和自强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他们用探索和坚守向世人展示了科学研究应有的精神”体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故A符合题意;科学家的探索不是义务,材料没有涉及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故B和题意不符;在实践中体现自尊与自强是实现社会价值的一个途径,本身不属于人生的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不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故选A。
【考点定位】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名师点睛】人生价值的实现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中社会价值指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自我价值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中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也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9.(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0)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
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
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 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和标准【名师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