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保护发展史
基于单片机的漏电保护器设计方案

基于单片机的漏电保护器设计方案1 漏电保护器发展现状及前景漏电保护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912年德国正式发明了电压型保护器,保护电机外壳漏电。
1930年欧洲国家开始采用电压型保护器。
1940年法国人发明了电流型保护器。
1956年,德国开始生产电流型保护器。
在1962年美国研制成功灵敏度为5mA的电流型保护器,标志漏电保护器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德、日、法等国也相继研制成功灵敏度为30mA的电流型保护器。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国开始制定规程,强制在一些场所安装漏电保护器,标志漏电保护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我国研究漏电保护器起步要晚于国外,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用电量逐年增加,触电事故也逐年增加,因此引起各部门的相当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漏电保护器方面的科研、生产、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家标准主管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保护器产品标准、使用标准;此外,原国家机械委还制订了相关的产品行业标准;此外,国家建设部在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和GB50096《住宅设计规》等国家标准中,对低压配电系统和住宅中漏电保护器的应用均作了规定。
国家标准要求漏电保护器在投入运行后,使用单位应建立运行记录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每月需在通电状态下,按动实验按钮,检查漏电保护器动作是否可靠。
雷雨季节应增加检查次数。
但是该试验只能用来检查漏电保护器的脱扣功能,不能用来校核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分断时间的数值。
所以国家标准还规定应定期进行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特性试验,测试漏电动作电流值、漏电不动作电流值和分断时间,而且,对上述试验中采用的检测仪表的精度等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丰富。
以单片机为主体,取代传统仪器仪表的常规测量电子线路,可以容易地将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新一代的所谓“智能化测量控制系统”。
在数据采集系统中采用单片机技术,能够解决许多传统仪表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问题。
中国电气开关发展史

中国电气开关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气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电气开关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电气开关设备。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电力系统和工业项目,这促使了电气开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生产一些基础的电气开关设备,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电气开关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开始生产一些高端的电气开关设备,如PLC、变频器等。
在21世纪初,中国的电气开关行业进入了全球化的竞争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电气开关企业开始大规模出口产品,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目前,中国的电气开关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气开关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电气开关企业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并且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e-t-a circuit breakers的主要发展史

e-t-a circuit breakers的主要发展史
E-T-A Circuit breakers是全球领先的断路器制造商,是大多数电路保护技术的一站式供应商,提供150多个型号和300,000种不同配置的断路器产品。
其主要发展史如下:- 1920年代:E-T-A公司成立,并开始生产电路保护设备。
- 1950年代:E-T-A公司推出了固态远程电源控制器(SSRPCs)。
- 1970年代:E-T-A公司的产品线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多的电路保护技术。
- 1990年代:E-T-A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并推出了一系列智能电路保护解决方案。
- 2000年代:E-T-A公司继续创新,推出了更多的智能电路保护产品,并加强了全球业务布局。
至今,E-T-A公司仍在不断发展,并保持着在电路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
漏电保护器

(1)只具有漏电保护断电功能,使用时必须与熔断器、热继电器、过流继用电以来,电不仅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它可能烧坏电器, 引起火灾,或者使人触电。如果有一种设备可以使人们安全地使用电,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五花 八门的电器接踵而来的同时,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保护器。其中有一种是专门保护人的,称为漏电保护器。漏电 保护器俗称漏电开关,是用于在电路或电器绝缘受损发生对地短路时防人身触电和电气火灾的保护电器,一般安 装于每户配电箱的插座回路上和全楼总配电箱的电源进线上,后者专用于防电气火灾。
4.手持式电动工具(除III类外)、移动式生活用家电设备(除III类外)、其他移动式机电设备,以及触 电危险性较大的用电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
技术参数
主要动作性能参数有:额定漏电动作电流、额定漏电动作时间、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其他参数还有:电源 频率、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等。
①额定漏电动作电流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漏电保护器动作的电流值。例如30mA的保护器,当通入电流值达到30mA时,保护器即 动作断开电源。
选用原则
国家为了规范漏电保护器的正确使用,相继颁布了《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劳安字(1999)16号) 和《漏电保护器安装与运行(GB13955-92)》等一系列标准和规定。
依据这些标准和规定,我们在选用漏电保护器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购买漏电保护器时应购买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产品,且产品质量检测合格。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市场上销 售的漏电保护器有不少是不合格品。2002年10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漏电保护器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有20% 左右的产品不合格,其主要问题为:有的不能正常分断短路电流,消除火灾隐患;有的起不到人身触电的保护作 用;还有一些不该跳闸时跳闸,影响正常用电。
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收藏此信息打印该信息添加:用户发布来源:未知摘要: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次飞跃。
在简要回顾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技术发展史的基础上,介绍了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的进展,其中包括机电式漏电保护、半导体式漏电保护、微机式漏电保护和自适应式漏电保护。
漏电保护零序电流零序电压1 概论漏电保护是保证煤矿井下安全供电的3大保护之一,是防止人身触电的重要措施。
尽管它与现代新兴学科相比已相当古老,但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
这是因为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矿井电网的出现,漏电保护技术就相伴而生。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就在磁力启动器中装设了漏电保护装置,从此建立了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原理[1],但这种漏电保护装置只适应于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
1949年苏联开始研制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使用的漏电保护装置(PYB型防爆漏电继电器)。
同时,西德、波兰、日本等国也先后开发出适合于本国矿井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装置。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在矿井中推广应用。
同时进行了仿制,一直延用到80年代末,甚至有的矿井现在还在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矿井电网电压等级的升高,我国自行研制了多种类型的漏电保护装置。
从漏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上看,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从保护装置的硬件看,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微型计算机式的发展阶段。
总的看来,矿井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和2次飞跃。
3个阶段是机电式、半导体式和微机式。
第1次飞跃是由机电式到半导体式,主要体现在无触点化、小型化、低功耗方面;第2次飞跃是由半导体式到微机式,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
显而易见,第2次飞跃尤为重要,它为矿井电网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三级漏电保护器原理

三级漏电保护器原理
漏电保护器又称为剩余电流保护器,是指当被保护路中有可能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源的装置。
其作用是在被保护线路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当电流超过某一设定值时,漏电保护器能在0.1秒内切断电源,从而起到防止因单相接地而引起的火灾事故和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在我国,漏电保护器的使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是防止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电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规定和标准来规范漏电保护器的使用。
2002年10月1日实施的《建筑物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4-2002)规定,建筑工地应采用三级漏电保护开关;2002年11月1日实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2)规定,民用建筑应采用三级漏电保护开关;2003年7月1日实施的《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T50123-2003)规定。
—— 1 —1 —。
漏电保护发展史

一、安装漏电保护器意义电,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它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如果没有了“电”这个基本能源;那么产生的后果和损失是急剧震撼性的。
但是,使用电也潜伏着危险,特别是低压电网和低压用电设备安装、使用或检修处理不当时,就可能引起电气事故,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发生触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人体直接触及带电的裸露导体,既所谓的直接接触;二是人体触及劣化、破损或浸沾导电液体而使外壳带电的设备,既所谓的间接接触。
除了过载、短路等原因外,电气设备中绝缘电阻的下降,导致漏电流增加,导线长时间发热或接地跳火形成漏电,引燃可燃性物质,也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规模扩大,全国发电量迅速增长,尤其近几年来,电力事业迅速发展,使得安全用电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我们国家的农村电网,分布地区广,基础差。
由于设备陈旧、线路质劣、工艺性差和管理不善,加上农电操作人员和群众缺少应有的用电常识,因此触电事故频繁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80V以下低压线路中发生触电死亡事故的,农村比率占85%;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每年约有五千人触电死亡,触电致伤事故则更多。
在潮湿环境、移动场合(排涝、喷灌、潜灌、电力耕作、电动脱粒等)的用电量、乡村家庭生活用电量也逐年增长,随着工业电气化程度迅速提高,如矿山采掘、地下工程、井下采煤作业及机械化运输等场合,电能分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电缆的漏电、接地故障及人身触电事故也相应增加。
建筑工地、水利工程、手持电动工具、移动电气设备、分布于工地上的临时线和地爬线、露天潮湿的工作场地人员混杂,使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从80年代以来,家用电器的迅速普及,使洗衣机、电冰箱、电冰柜、厨房电器、清洁电器、取暖电器、空调、整容以及照明电器大量的进入家庭,因安装、使用、维护不当造成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从而使得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人身触电事故几乎增加了1.5倍,而且还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低压断路器发展史

低压断路器发展史低压断路器,也称为低压空气断路器,是电气系统中用于保护电路和控制电力的重要装置。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在1906年,美国的Edson Mead制造了第一个低压断路器。
这种断路器由触头、灭弧室和操作机构组成,主要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免受短路和过载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的体积庞大,以及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它的使用受到限制。
在二十世纪中叶,电子学的发展推动了断路器的进步。
在1955年,美国的Westinghouse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小型断路器,它的体积比传统断路器小得多,可以安装在电气设备内部,用于保护电路和控制电力。
这种断路器的发展促进了电器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不频繁操作的低压配电线路或开关柜(箱)中。
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断路器的保护功能和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断路器的结构和性能得到了改善。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塑壳断路器和导轨式安装新型断路器的出现,低压断路器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这种新型断路器具有更强的保护功能和更高的可靠性,并且可以方便地安装在各种电气设备内部。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低压直流技术的应用,断路器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这使得断路器具有了更多的保护功能,如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等。
同时,断路器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来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
在21世纪初,由于智能制造在低压电器行业的应用,低压断路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智能断路器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与其他电气设备的互联,并且具有更强的保护和控制能力。
同时,智能断路器也具有更多的智能化、小型化、高可靠性、可通讯等特点,未来低压电器将发展成为可互联的物联网电器。
关于漏电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

关于漏电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众所周知,目前,在配供电网络中,漏电保护器是保护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有效技术措。
但从大量的运行实践证明,现已在配电网络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漏电保护器的使用效果上来看,其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远达不到国网公司的要求,因而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效果非常差强人意。
为此,对漏电保护器深入的进行技术分析和研究,探讨未来漏电保护器的技术发展方向,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发生人身触电事故,保护器都能正确动作尤为重要。
一、我国漏电保护器的发展过程: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借鉴外国的经验,开始研发、提倡在农村低压电网安装使用漏电保护器,原理上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种,由于当时农村电网质量较差,电压型漏电保护器因其动作驱动装置简陋和对触电电压信号检测值的不太灵敏,投入使用效果很不理想,而逐渐被淘汰。
电流型漏电保护器是根据零序电流的工作原理,即:正常供电时,三相电流的矢量和等零(iA+iB+iC=0)如果电网通过任何能以导电的介质对大地漏电、使电网三相电流的矢量和不等于零,当不平衡电流达到整定值时,保护器则跳闸,断开电源。
因而电流型保护器由于灵敏度可调,且能进行分级保护而被广泛推广应用。
二、目前农村配变台区安装使用中保护其运行现状分析:1.电流型漏电保护器按合成漏电电流大小工作,如果要求人身保护效果时可将灵敏度档位调小,一般在70mA以下,由于低压电网各种漏电因素可瞬间增加漏电流几百或几千mA,如果保护器按人身保护效果设定的灵敏度调节档位运行,则频繁跳闸,根本无法运行。
两者存在着无法兼容的矛盾,由于现在人们对用电越来越重视和依赖,使得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电网能正常供电,保护器一般都在较大灵敏度档位下工作(200-1000mA),而淡化了人身安全保护功能,所以现在运行的电流型保护器(总保或分保),保护人身安全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起保护作用,都是建立在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上运行。
2.鉴相鉴幅型漏电保护器,是在电流型保护器的基础上,增加了脉冲电路,相对强化了人身保护效果。
断路器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

断路器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一、发明和初期发展阶段1.1 发明之初断路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工程师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种断路器,用于保护电线、电缆和电气设备免受短路和过载的影响。
这一发明标志着断路器的诞生,也奠定了断路器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1.2 早期断路器的发展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人们开始对断路器进行改进和革新。
法国工程师香农在1894年发明了气体断路器,这是第一种能够承受较高电压和较大电流的断路器。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断路器也逐渐得到应用和普及。
二、高压断路器的发展2.1 油式断路器的出现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大和电压的逐渐增高,人们提出了对高压断路器的需求。
20世纪30年代,瑞典工程师菲尔斯特姆发明了油式断路器,它利用绝缘油的高绝缘性能来隔离和熄灭电弧,成为第一种能够承受高压的断路器。
油式断路器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发展,为电力传输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2.2 真空断路器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真空断路器的问世再次引领了断路器的发展。
真空断路器利用真空瓶将电弧有效地隔离和熄灭,提高了断路器的断电能力和使用寿命,同时具有环保和节能的优势。
真空断路器的应用使得高压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数字化断路器的革新3.1 数字化断路器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断路器作为一种新型断路器受到了广泛关注。
数字化断路器将传统的断路器与智能电力系统相结合,通过对电网状态和电弧特性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了断路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数字化断路器的问世,开启了断路器领域的新一轮革新。
3.2 数字化断路器的应用前景数字化断路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数字化断路器可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电网信息,及时进行故障检测和处理。
其次,数字化断路器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操作,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操作效率。
此外,数字化断路器还可以与能源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的优化分配和利用。
电力自动化发展史

电力自动化发展史一、引言电力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控、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二、起源电力自动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容易浮现错误。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和准确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自动化技术。
三、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机械自动化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机械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力系统。
例如,自动开关、自动调压器和自动保护装置的浮现,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可靠和安全。
2. 第二阶段:电子自动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自动化进入了电子自动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包括数字化测量和控制技术、远动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应用。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力系统的监控和控制更加精确和高效。
3. 第三阶段:信息化自动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自动化进入了信息化自动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应用。
例如,远程监控系统、自动化调度系统和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电力系统的管理更加智能和高效。
四、未来趋势1. 智能电网未来,电力自动化将更加注重智能电网的建设。
智能电网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电力的高效传输、分配和利用。
智能电网具有自愈能力、适应新能源接入和实现电力市场化的特点。
2. 大数据分析随着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快速增长,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在电力自动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量的电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电力自动化的进步。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电力系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智能决策和自动优化,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浅谈漏电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浅谈漏电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者:陈玉龙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14期摘要触电漏电保护装置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积极投入到该项技术的研究当中,大量的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如漏电断路器、漏电继电器、漏电插座、综合保护装置等。
人们又在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性、灵敏性、可靠性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随着PLC和单片机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漏电保护装置在保护性能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安全用电;触电;漏电保护1 漏电保护装置的诞生及其动作原理1.1 漏电保护装置的诞生安全用电技术源于19世纪末,触电漏电保护器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的典型产品是电压动作型漏电断路器。
自法国在1930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以后,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漏电保护技术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到20世纪60年代,德、法、英、美、日等国在安装漏电保护器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和规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发表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保护方式等。
1.2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附加直流电源经灵敏继电器、千欧表、零序电抗器、三相电抗器、线路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形成回路,由于电抗器、千欧表等器件的直流电阻相对稳定,直流电流大小反应三相电网对地的绝缘水平,因此当电网绝缘电阻下降到一定程度或电网发生漏电故障时,继电器动作,驱动开关跳闸,实现漏电保护。
当然,这种漏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仍属于电流型漏电保护原理的扩展,一般来说,它们只适用于无选择性的漏电保护[1]。
2 选择性漏电保护漏电保护是在供电线路的对地绝缘发生损坏或出现人身触电现象时迅速切断电源,从而保证人身安全的技术措施,是供电安全性的保证;而供电的可靠性也是对供电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保证各种用电设备特别是重要负荷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
就我国来说,低压电网的漏电保护方式已从过去的全网单一总保护发展到末端保护,形成了现在的四种漏电保护方式:一种是只在电源处(电源中性点接地线上、总电源线上、各条引出干线上)装设保护器的全网单一总保护;第二种时对于移动式电力设备、临时用电设备和家庭等安装末级保护;第三种是现在的三级保护方式;第四种是对保护器动作切断电源会造成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用户采取漏电报警方式。
墙壁开关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多次变化

最近台湾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引发了不少人的集体回忆。
多年过去,总有那么一些东西留在心里,无可取代。
在日常生活中,开关面板与我们息息相关。
开关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多次变化,也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
1880年,随着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翻开了开关发展历史篇章的第一页。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开关历经四代发展,缓缓向我们走来,把记忆推向昨天!第一代——拉线式开关第一代拉线式开关用的是机电技术和齿轮机械运动的原理,拉动即开,再拉即关,这是一种简单的开关控制,这些开关大都简单而且比较廉价。
八十年代,我国行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相继形成了以温州和广东为主的中国开关插座生产基地。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第一代开关逐渐被淘汰。
第二代——指压式开关指压式与拉线式开关相比,不需要拉线,只需镶嵌在墙壁上,这样便增加了房屋的整体协调与美观感受。
同时,这种开关采用的按键设计也比较耐用。
第二代开关流行了10年左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开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第三代开关开始进入。
第三代——大翘板式开关大翘板开关与指压式开关依据相同的设计原理,只是在外形和工艺上寻求突破,与装修设计潮流共同升级,比如大部分大翘板开关都采用了夜光条,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令使用者准确找到开关的位置;这类型产品使用方便,大方美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第四代——第四代智能开关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比如智能墙壁开关、免布线开关、智能延时开关、遥控开关、触摸开关、别墅免布线开关等。
使用寿命高达10万次,同时还保护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外观上也极具艺术感海邦作为国内第一批投身开关插座领域的民族品牌,历经二十余年,见证了中国开关行业的发展,并始终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海邦产品涉足电工产品、建筑电器、小型家用电器领域,生产“海邦”品牌墙壁开关、插座、空气开关、换气扇、浴霸,灯饰,LED 照明共40个系列近3000个品种的产品,在全国拥有几百余家代理商,5000多家销售网点。
绝缘技术发展简史

绝缘技术发展简史绝缘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它关乎到电力、通信、电子等各个领域的安全与稳定。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为你讲述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
绝缘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人类学会使用电力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绝缘材料来保护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
古埃及人使用树脂、蜡等天然材料来绝缘木质导线,以防止电流泄漏和火灾发生。
这种简单的绝缘方法虽然效果有限,但却为后来的绝缘技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电力的发展,绝缘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
19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橡胶、塑料等合成材料作为绝缘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而且更加耐用和方便使用。
橡胶绝缘线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世纪初,绝缘技术进一步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大和电气设备的不断创新,对绝缘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新的绝缘材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耐压强度和更好的耐热性能,能够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绝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绝缘材料的研发,已经涉及到了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人们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组成,使其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和更广泛的适应性。
同时,绝缘技术在电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等。
绝缘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电力、通信等领域的便利和安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力,而绝缘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能够更加安全、稳定地传输和使用。
同时,绝缘技术的创新也为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智能化控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绝缘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简单绝缘方法到现代的高性能绝缘材料的演进。
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绝缘技术将会继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稳定和智能的生活环境。
开关之间无小事儿——开关发展史简述

开关之间无小事儿——开关发展史简述开关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多次的变化,也实现了技术的飞跃。
不要小看开关,它维系的是我、你、他,我们大家的生活安全。
开关之间无小事,且来看看国内外开关的发展史,它将帮助你了解关于开关更多的知识。
1880年,随着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的第一缕光的照亮,翻开了开关发展历史篇章的第一页。
不久,德国电气工程师奥古斯塔,劳西(ROS,August)进一步提出了电气开关的概念,开关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开关插座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
当时国外的电气公司发展很快、技术很先进、规模很大,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ABB、施耐德等老牌电气公司成为世界代表。
而中国家用电灯开关生产历史则可以追溯至191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成立公司。
1914年,钱镛森在上海创办钱镛记电业机械厂,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电气事业:1916年,国内开始生产电器开关产品;1919年,我国开始仿制一些美式开关。
在1949年前,中国生产开关插座的厂家很少并且很小。
在插座方面,厂家主要生产日光灯座、插头、两用插座、三相插座等产品,而开关产品则主要是卧轮式拉线开关、平开关等拉线式开关。
第一代拉线式开关用的是机电技术和齿轮机械运动的原理,拉动即开,再拉即关,这是一种简单的电源开关控制,这些开关大都简单而且比较廉价。
八十年代,我国墙壁开关插座行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相继形成了以温州和广东为主的中国开关插座生产基地。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第一代开关逐渐被淘汰。
接着,就进入了第二代开关——指压式开关的时代,这类型开关运用的是机电技术和电子技术原理。
与拉线式开关相比,这种电工产品不需要拉线,只需镶嵌在墙壁上,这样便增加了房屋的整体协调与美观感受。
同时,这种开关采用的按键设计也比较耐用。
第二代开关流行了10年左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开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第三代开关开始进入市场。
第三代开关是大翘板式开关,大翘板开关与指压式开关依据相同的设计原理,只是在外形和工艺上寻求突破,增强了产品的外观装饰性和操作多样性。
浅谈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的发展和现状

浅谈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的发展和现状提要:煤矿井下条件恶劣,环境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高达95%),空间有限,因此电缆容易受损而发生漏电故障。
本文介绍了煤矿井下漏电的原因、危害以及漏电保护发展和现状。
关键词:井下;漏电保护;发展;现状引言2001年11月开始施行的《煤矿安全规程》(新版)中规定“煤矿地面变电所和井下变电所的高压馈出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移动变电站的高压馈出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能够作用于跳闸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煤矿井下漏电的危害和漏电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煤矿井下漏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煤矿井下漏电的原因煤矿井下漏电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电气设备和电缆的维护不到位,操作使用不当造成的;电气设备和电缆受潮或进水,使线路绝缘性能下降;电缆在井下被压、砸或穿刺;过分弯曲电缆,使电缆外皮出现裂痕;运行中电缆盘圆或盘“8”,导致电缆发热,绝缘老化,绝缘性能下降;电气设备和电缆选型不合适,因长期过载发热或被击穿,使电缆的绝缘性能下降;随着电缆线路不断延伸,电网总体绝缘水平下降;2.煤矿井下漏电的危害在煤矿井下低压电网中,漏电是主要的故障形式,它不仅会导致人身触电事故,还会形成单相接地以及相间短路,由此引发的电弧还可能造成瓦斯和煤尘爆炸,影响到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给煤矿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3.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的发展和现状我国对漏电保护的研究是从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的漏电保护开始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对我国矿井安全供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矿井供电安全供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30年,英国首次将漏电保护装置应用于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煤矿供电系统中,由于这种供电方式在安全方面存在一些弱点,后来逐渐被淘汰。
1949年,前苏联在变压器中性点绝缘系统中使用了采用附加直流电源原理的PYB型隔爆漏电继电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在矿井中得到推广应用。
电气自动化发展史

电气自动化发展史一、简介电气自动化是指利用电气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从电气自动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起源电气自动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电力进行生产,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电力来实现自动化控制。
这标志着电气自动化的雏形开始出现。
三、发展阶段1.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电气控制设备,如继电器、电磁开关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现简单的自动控制功能,但受限于技术和设备的局限性,应用范围较窄。
2. 中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控制系统,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自动化控制更加灵活、可靠,并且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3. 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例如,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设备之间可以实现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应用领域1. 工业制造:电气自动化在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实现产品的自动组装、检测和包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建筑与基础设施:电气自动化在建筑和基础设施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自动化楼宇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照明、空调、安防等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活质量。
3. 能源与环保:电气自动化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例如,智能电网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监测和管理,提高了电力的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
4. 交通运输:电气自动化在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家庭电路安全发展历程

家庭电路安全发展历程
电力在家庭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家庭电路安全的重视和发展却是一个经历了多年演变的过程。
以下是家庭电路安全发展历程的概述。
早期家庭电路的安全措施极为有限。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家庭中的电力来源通常是煤气灯或蜡烛。
然而,随着电力的普及,电线和插座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初的电线保护措施仅限于木质或橡胶绝缘,相对较容易受损,存在严重的火灾危险。
20世纪30年代,随着人们对电力安全的关注增加,电器插座
和电线的安全标准开始制定。
这些标准要求电线应该有金属绝缘,并且电器插座应该有地线,以增加操作安全性并减少触电的风险。
同时,安装保险丝或熔断器成为了防止电线过负荷的重要手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促使了更多的家庭对电路进行改进。
家庭电路开始采用塑料绝缘材料,从而提高了电线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此外,家庭电路的负载也开始增加,需要更强大的插座和配电盘来满足需求。
进入21世纪,家庭电路安全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随着智能家
居技术的兴起,家庭电路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安全措施。
智能插座和智能断路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家庭电路的安全性能。
智能电路监控系统也开始应用于家庭,可以实时监测电路负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总而言之,家庭电路安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木质绝缘到塑料绝缘,从单一的插座到智能化的电路监控系统的演变。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电力安全的关注不断提升,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庭电路的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提供了保障。
我国农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农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回顾了农村漏电保护器发展的四个阶段和取得的巨大成效,分析了当前农村漏电保护器发展中存在的投运率低、损坏率高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阐述了今后漏电保护器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漏电保护器发展趋势。
关键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漏电保护器) 简易电压型电流型交流脉冲型鉴幅鉴相型分级保护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下简称漏电保护器)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漏电保护器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供电企业自己研制到工厂专业化生产,从电压型到电流型,从农村电网一级保护到分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广大的电业职工、生产厂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甚至毕生的精力,使我国农村漏电保护器技术得到了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回顾漏电保护器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1自发的发展阶段进入70年代,农村触电死亡事故逐年上升,仅1973年,全国不完全统计,农村触电死亡人数高达7020人,电气火灾频繁发生,给死难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给群众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此,广大电业职工从事业心责任感出发,土法上马,自发性地开展了漏电保护器的研制和推广工作。
在我国农村首先推广使用了简易电压型漏电保护器,如重垂式、打闸式等多种形式。
这些漏电保护器的推广,拉开了漏电保护器大发展的序幕。
尽管这些产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避免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大量事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有些农民朴实地把它称之为保命器。
1.2政府发动和正确引导阶段群众自发研制的漏电保护器在运行中确实起到了保安作用的事实,引起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1975年原水利电力部农电司在河北省望都县召开了全国农电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并举办了漏电保护器的展览,会后各地组织技术人员到望都县参观并对安装现场进行考察。
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群众性的研制漏电保护器的高潮。
为了使群众性的研制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原水利电力部、劳动部、机械部等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先后拨出了大量的研制、试运经费,成立了产品联合攻关设计小组。
浅谈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浅谈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的发展趋势刘世成;赵维成【摘要】煤矿井下空间比较狭小,空气相对温度较大、工作场所一般较潮湿,环境温度高,施工条件差,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但仍不可/避免井下供电发生漏电现象.煤矿井下发生漏电,不仅会引起人身触电,还会酿成火灾,煤尘及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井下漏/电的危害和采取漏电保护的意义,确保煤矿井下供电的安全.【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页(P69)【关键词】煤矿;井下漏电;发展趋势【作者】刘世成;赵维成【作者单位】鸡西市梨树区安全生产监督和煤炭管理局,黑龙江,鸡西,158160;鸡西市梨树区安全生产监督和煤炭管理局,黑龙江,鸡西,158160【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继电保护范畴的漏电保护,也应象其它继电保护装置一样,应当满足安全性、可靠性、选择性和可靠性要求。
所谓安全性,是指漏电保护从最严重的人身触电事故发生到电源被切除的时间乘以流过人体的电流应小于30MA.S;对于单相接地以及其它漏电故障,应保证在切断电源或发生间歇性漏电时,接地点的漏电火花能量小于0.28MJ。
所谓可靠性,是指漏电保护装置,自身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于保护单元内发生漏电故障时,不能拒动;而当保护单元外发生任何故障时,不能误动。
所谓灵敏性,是指漏电保护装置对临界漏电故障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
所谓选择性,是指漏电保护装置只切除供电单元中漏电部分的电源,而保留非漏电部分的电源。
无论是放射式供电还是干线式供电,都能将故障时的停电范围尽可能减小。
煤矿井下漏电保护对电网对地绝缘电阻进行连续监视,当电网对地绝缘电阻低于安全值时,切断电源,减少人身触电及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
同时,可进行预防性检修。
当电网发生漏电或人身触电时,能在允许的时间内迅速将总馈电开关自动切断,保护人身安全,避免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
漏电保护装置还能对电网对地电容电流进行补偿,减少漏电时的漏电电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装漏电保护器意义
电,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它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如果没有了“电”这个基本能源;那么产生的后果和损失是急剧震撼性的。
但是,使用电也潜伏着危险,特别是低压电网和低压用电设备安装、使用或检修处理不当时,就可能引起电气事故,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发生触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人体直接触及带电的裸露导体,既所谓的直接接触;二是人体触及劣化、破损或浸沾导电液体而使外壳带电的设备,既所谓的间接接触。
除了过载、短路等原因外,电气设备中绝缘电阻的下降,导致漏电流增加,导线长时间发热或接地跳火形成漏电,引燃可燃性物质,也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规模扩大,全国发电量迅速增长,尤其近几年来,电力事业迅速发展,使得安全用电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我们国家的农村电网,分布地区广,基础差。
由于设备陈旧、线路质劣、工艺性差和管理不善,加上农电操作人员和群众缺少应有的用电常识,因此触电事故频繁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80V以下低压线路中发生触电死亡事故的,农村比率占85%;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每年约有五千人触电死亡,触电致伤事故则更多。
在潮湿环境、移动场合(排涝、喷灌、潜灌、电力耕作、电动脱粒等)的用电量、乡村家庭生活用电量也逐年增长,随着工业电气化程度迅速提高,如矿山采掘、地下工程、井下采煤作业及机械化运输等场合,电能分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电缆的漏电、接地故障及人身触电事故也相应增加。
建筑工地、水利工程、手持电动工具、移动电气设备、分布于工地上的临时线和地爬线、露天潮湿的工作场地人员混杂,使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从80年代以来,家用电器的迅速普及,使洗衣机、电冰箱、电冰柜、厨房电器、清洁电器、取暖电器、空调、整容以及照明电器大量的进入家庭,因安装、使用、维护不当造成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从而使得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人身触电事故几乎增加了1.5倍,而且还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因此全社会对触电、漏电保护的呼声与日俱增。
可见,工业和城市、城镇、农村的低压触电和漏电保护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那么,安装漏电保护器是防止人身触电伤亡、避免因电气设备漏电造成灾害性事故的有效措施。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十年以来,已经从立法到具体的管理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完善的漏电、触电漏电保护体系。
特别是三年(1998年至2000年)低压电网改造,实现了全国性的低压电网三级保护,将漏电、触电事故的控制到最小化程度。
二、漏电保护器的发展简史
自19世纪末,电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自从首次出现触电死亡事故开始,科学工作者就注意安全用电技术了。
而触电漏电保护器,是因家庭触电保护的需要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
当时设想和研究了许多触电保护方法,典型的产品是电压动作型漏电断路器。
1928年德国人根据高压差动保护原理,提出了剩余电流动作型(也称电流动作型)漏电分断方法。
1930年根据这一原理,法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额定动作电流10毫安,动作时间0.1秒)并以此为保护手段,对人体做了直接接触的触电试验。
30年代,人们还研制了80毫安、0.1秒的产品,但德国、英国和法国使用的仍然使用电压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只有少数的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用于防止一火一地方式的窃电上。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触电漏电保护器主要采用电压动作型漏电保护器,二战结束直到50年代,德、法两国又重新起用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但动作电流都较大,一般在300~3000毫安之间,主要用做间接保护大的漏电事故引起的灾害。
用于直接接触或保护接地线的剩余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则是在1958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其动作灵敏度为35毫安。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电储能式和机械储能式等类型的触电漏电保护器,但都因性能、结构、
成本、体积等原因而被淘汰了。
到了60年代,电子技术和低压断路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小容量的塑壳式低压断路器的日新月异,开始出现了快速、高灵敏度的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断路器。
1962年,美国制成了5毫安等级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
1965年,德国制成了由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派生而来的纯电磁式漏电断路器,其动作电流为30毫安,动作时间为0.1秒。
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强国已进入了以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后盾,用立法手段普及触电保护器的阶段。
德国民间法规VDE0100规定:在住房进线处和楼房的各层电加热器、浴室等处必须使用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
法国按VF(法兰西国家标准),从1962~1965年全国所有用户的建筑物内都安装了触电漏电保护器。
英国IEE(电气工程师协会)规定:在住房的进线处、建筑工地等地方必须安装漏电保护电器。
美国IEE以及各州根据NEC(国家电业规程)均立法规定:在住房、浴室内的进线处、室外、屋下的外进线处和建筑工地单个设备进线处,以及游泳池使用的设备上必须安装4~6毫安或20毫安等级的触电保护器。
日本国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法和电气技术标准。
规定在电压超过60伏的电路及设备上必须安装触电漏电保护器。
国际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实际使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4委员会在《建筑物电气安装标准》中,规定了以保护接零为基础,装以高灵敏度触电漏电保护器,或在TT电路中保护接地加漏电触电保护器的保护方式。
同时,IEC的第23E技术分会家用漏电断路器及类似设备组几经修改,在1963年正式发表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保护方式。
目前,触电漏电保护电器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我们国家在1966年前后,苏州金阊电器厂生产了数量不多的电压动作型漏电继电器。
之后,水利电力部和机械工业部也开始了低压电网触电保护器的研究。
我们国家第一台经国家鉴定认可的触电保护器,是由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南京机械研究所和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共同研制的AB61-12型20毫安、0.1秒的电子式产品,并于1968年投产了近万台。
70年代后半期,水利电力部电流动作型触电漏电保护器研制组研制了高灵敏度、快速动作型、电子式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断路器。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能源部农电司在全国建立了4个漏电保护器定点生产企业,分别是:浙江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南京电校校办电器厂、廊坊供电局设备修造厂、青岛四方电器厂,这标志着我们国家触电漏电保护进入了普及应用阶段。
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实现低压电网漏电触电三级保护,使我们国家在低压电网发生的漏电触电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