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
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本专业自2008年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建设。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苏教高[2001]67号)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遴选、管理和验收实施办法》(苏教高[2003]38号)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与管理。
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特色更加鲜明。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坚持质量标准,深化改革,以培养厚基础,宽知识面,强能力,高素质医学影像学人才为中心,跟踪现代影像学发展前沿,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成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思路是:挖掘开发教学资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走医工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根据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结合学校“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方案。
经过几年的建设,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师资队伍更加优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
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提高,专业与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达到了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2010年,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新颖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建设思路,培育特色优势
根据我校为一般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性质以及我校“立足苏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充分研究当前医学影像学专业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实际,提出“走医工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挖掘开发教学资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设思路。
确立“拓宽培养口径,增强适应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注重个性发展;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办学目标。
逐步培育并形成“基础理论扎实,注重医工结合,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业特色。
2、以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为目标,科学调整培养方案,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大批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影像学进入到数字化时代。
影像全数字化促使人们提出了“大影像”的概念。
大影像主要表现为组成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
代医学影像学科,包括放射(含XR、CT、MRI、DSA)、超声、核医学等多种诊断性成像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
同时在放射科内实现以系统分组而不是设备划分。
由此,对我们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与新时期医学影像学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自本专业成立以来一直探索医工结合的新型医学影像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办出专业特色的新路。
以医学影像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和医学影像学校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将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医学、医学影像学和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放射治疗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医学影像学高级人才。
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原理等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按照新时期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设计教学流程,以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医学与工学、诊断与治疗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二)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打造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把医学影像学带入了数字化时代。
新时期医学影像学人才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操作技术之外,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工科知识。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期医学影像学综合素质人才,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
1、整合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模式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和跨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资源共享、重在素质”的原则,构建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
不断充实优化整合教师队伍结构,加速培养和引进理、工、医高水平师资人才,为培养出具有医、工知识结构的医学影像学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制定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对省级、校级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案,并采取倾斜政策;对所有教师要求根据“填平补齐”的原则,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在培养中青年教师中,实行导师制,使他们成为科研、教学的生力军;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全面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教师资格的相关考核。
3、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按照师资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目的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送教师外出短期进修培养,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3年来共送出进行短期进修培养6人次,出国研修3人次,攻读硕士、博士教师8名,引进高层次教师4人。
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与发展,近3年来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人次。
4、制定政策,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更好的发挥分配制度的绩效激励作用。
同时制定或修订有关政策,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体现倾斜,对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
(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优化重组课程结构,构建课程新体系
为培养既有扎实理工基础又有完整系统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打好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借鉴国内外高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优化重组课程结构,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与创新培养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公共教育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主干课群、选修课群、实践与科技活动课群的课程新体系架构。
着力解决好基础与临床、
医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突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使学生吸纳尽可能多的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兴趣选择为基础,自主学习,层次化教学,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现共性与个性结合、宽广与精深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方式,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其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努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以科技创新引领专业实验教学潮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由于大型影像设备精密、昂贵,学生不能充分进行练习、难于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省级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影像学重点实验室。
加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介入放射学教学网站、超声诊断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网站、放射治疗设备教学网站、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等,并积极应用于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
知识面。
通过实验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网络仿真教学、医院医疗设备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新体系。
自主开发网络读片平台,实现读片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我们利用两个多媒体教室组成影像读片室,自主开发网络读片平台,实现了读片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以利于学生在网络读片平台自主学习和反复练习,开启医学影像读片教学新思路。
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放射线辐射和严格的无菌要求与学生难以进入手术室的问题,我们将手术室与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链接,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能够观摩手术诊疗现场与透视视频图像。
自主研发引领专业实验教学潮流。
在医学影像技术训练方面,针对目前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们组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教学系统:“ECT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CT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MRI扫描工作站仿真操作训练系统”,解决了教学中大型医疗设备学生“只能看,不能摸”、无法随学随练、无法充分练习的困难,同时为众多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们还组织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开发实验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发了“钴60治疗机实验教学模型”,解决了钴60治疗机实验课无法避免高放射性的难题,改变了国内钴60治疗机无实验教学设备(模型)的现状,该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全面培养学生理工基本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有余力,
研发兴趣浓厚的学生着重培养指导。
由学生自主研发的“DICOM图像格式转换”、“模拟定位图像采集工作站”和“基于二维定位图像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已在徐州市有关医院得到应用。
实现了“三个结合”的实验教学特色: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创新研发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自主研发引领专业实验教学潮流。
我们创新研发的CT、ECT、MRI系列化仿真操作训练系统和钴60治疗机实验教学模型在医学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两项成果分别在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医学影像学教学研讨会大会交流,并进行了现场演示,反应热烈;国内多家医学院校专门组队前来学习。
部分医学院校已购买我校仿真软件和钴60治疗机实验教学模型。
2009年7月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管理中心主任张宏阳题词:“贵院研发的仿真操作系统是医学院校学生实习和在职医务人员实训的优秀平台,希望今后快速实现产业化,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2009年12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长,国家医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王镭教授也欣然题词,对我专业创新举措大加赞赏。
(2)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利用多方优质资源办学,优化整合基础数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麻醉设备学实验室、医学影像工程实验室和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的教学资源,组建了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在此
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跨学科、多专业的工科类实验教学大平台。
一是以已有的物理、电工电子、计算机三个教学实验室为基础,添置更新相关仪器设备,完善全校共享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满足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
二是以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共享为原则,结合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重点建设了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医学影像工程实验室、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三、四年级本科生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和创新实践服务。
例如:医用X线机实验让学生在学习各单元电路和整机电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摩和动手实验,熟悉X线机各种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生对X线机故障的检查与维修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X线机故障判断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X线机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管理的能力,为从事大型医疗仪器的维修和管理奠定基础。
目前,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有实验室面积2100平方米。
通过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本可以满足临床、影像、麻醉等十五个专业有关实验教学的需要。
2008年该中心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受到来校参观考察的外校同行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进一步拓展了实践教学医院建设,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安排在中国医科大一附院、上海瑞金医院、长海医院、长征医院、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苏州大学第一、
二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29家三级医院内,使学生临床实习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8所附属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和临床教师保证了本专业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教学需要。
(四)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科学研究,专业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1、重视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科水平。
大力加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在影像诊断、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影像工程与技术方面进行学科重点建设,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引领学科技术进步。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打造特色,培育优势。
建成了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与工程紧密结合,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形成新成果,打造医学第三类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改扩建了医学影像学重点实验室。
3、加大对影像诊断、介入放射科、放射治疗科等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
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促进专业与学科协调发展。
(五)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营造立体育人环境
学校非常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寓德育于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力推进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
教学新途径。
结合医学影像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了医德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逐步树立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
同时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定期给全专业学生的家长寄发家长信,不定期地和学生家长电话联系,沟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问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1)学校成立校、院系两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
(2)提供科研和创新活动场所,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实行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3)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项目资助。
近年来,在举行的“大学生创新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大学生读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等活动中都给予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素质
我校是全省高校首家校风优秀单位,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校
风,在此基础上,又以人文环境的提升、人文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培养为重点,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实践能力。
以校训、校风、学风及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充分利用宣传栏、报栏、院报、校园网、图书馆、广播站、医学生誓词等倡导校园主流文化,引导全体师生团结一致,积极进取。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音乐欣赏》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通过专题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2005年12月,我校取得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好成绩。
以“迎评”为契机,学校健全、完善了40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和专业教师多为临床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制定了适合我专业的一些管理制度。
如“考试管理制度” 和“小课表”制度。
对实习学生实行了“实习月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涉及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都由该委员会研究决定。
全面树立质量
意识,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和二级教学督导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全面、全程、全员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使本专业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落实,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制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电话联系、网络联系、实地走访等形式准确及时获取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和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
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强调实验室的充分利用。
如影像设备操作技术仿真训练系统、网络读片平台、超声诊断实验室都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开放。
二、改革与建设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一)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由于我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充满热情,团结协作,博学创新”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高级职称比例为62%,35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100%,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7名,比例为30%。
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与学缘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师和学科梯队。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1人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为徐州市劳动模范;2人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8人为硕士生导师,7人为徐州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振兴计划”培养对象;11人为院“中青年骨干教师”。
临床各教研室的教师中,具有10年以上丰富临床和
教学经验的教师达到60%,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2002年本专业师资队伍荣获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称号。
本专业带头人为我校医学影像学院院长徐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分会委员、江苏省放射学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磁共振学组副组长、江苏省中西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理事、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会员,《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编委。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重点专科负责人,徐州市重点医学人才。
其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团结带领全体教师,注重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本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
(二)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1、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
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精品课程网站8个。
2、加强实践教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遴选为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点,2008年,我校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正式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年,医学影像学实验室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3、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年来,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