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历史学与史学理论
![历史学与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bcf0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5.png)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的理论依据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
解释
运用史学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深 入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事件发生 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
定位
根据史学理论对历史人物进行全 面、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探讨其 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时期的划分与
特征
依据史学理论对历史时期进行科 学的划分,并概括各个时期的特 征和趋势。
提倡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审视历史问题,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
结构主义史学理论
结构分析方法
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关系,通过分析和揭 示这些结构来理解历史发展。
系统性思维
将历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作用。
共时性与历时性
既关注历史现象的共时性结构,也重视其历时性演变 。
要点一
史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要点二
史学理论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二 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史学与人文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二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展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史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
史学理论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方法、历史学 性质和历史认识能力的一门学科,它 主要探讨如何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事件 、人物和文化现象。
功能
史学理论不仅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分析 和解释历史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还帮 助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建立科学、 客观和系统的研究框架。
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流派
05 史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与争议
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新史学理论的涌现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02dc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4.png)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7f29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e.png)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人们创立了一整套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基础和指引,也是当今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它是对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更好地表达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支派,一是儒家史学派,一是法家史学派。
儒家史学派主张“仁政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因此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出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这种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和匡正儒风的作用,力求揭示社会的基本意义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此外,儒家史学派还强调使用史料必须“考证”、“批判”,以准确、清晰、具体的史料还原历史事实。
法家史学派则认为历史最终目的是为君主、政府工作提供统治和管理的依据,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更加强调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法家史学派也强调历史的思辨和分析,以及倡导史学和国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这些史学理论理论体系相互作用和交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规范、和有价值的视角,推进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倚仗的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古代中国以认真细致和求实效、严谨、科学而远近著称。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学家常常驻守在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和档案,系统收集、整理和分类史料,以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2. 考证和批判:史学家认为史料需要进行考证和批判,以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种考证和批判通常包括源前研究、源后研究、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鉴定等方面。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33454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2.png)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一门深入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和解读,更是一种基于特定方法论的科学探究。
史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石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科体系。
它以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史学的核心概念、范畴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史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和价值,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学的对象和目标。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历史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真实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历史,避免个人主义和主观偏见的影响,并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它包括了史料收集、史料分析、史实还原、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一系列步骤和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同时,历史研究也应该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除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
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历史研究的偏好和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历史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有所不同,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其次,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对历史研究的选择和态度产生影响。
历史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影响到整个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相互依存的。
史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史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史学理论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5c181d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7.png)
史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古代到现代的历史事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众所周知,史学对人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基础。
然而,要深入理解史学这个学科,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史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一、史学的本质和目的史学的本质是研究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史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地位的意义,以至于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史学的基础是历史事实,而史学的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反映出历史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特点。
二、史学方法为了深入研究历史,史学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适的研究策略和模式。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比较史学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解释和阐述方法、史学理论的反思方法等等。
三、史学思维模式史学思维模式是指基于人文、科学、认识和历史的研究思维方式,它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史学思维模式强调人文精神,要求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注重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保护。
史学思维模式要求要在科学性上严谨、准确、科学,同时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四、史学的定义和分类史学的定义因时代和学者思想不同,发生了许多变化。
例如,20世纪初的史学与当今的史学,两者的定义和方法有许多不同。
史学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文化、人类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时间进行分类,史学可以分为古史学、近代史学、现代史学等等。
五、史学研究对象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事实,这些事实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实。
研究历史事实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事件中的规律性和根源,找到历史问题的根源和发展方向,并通过对史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和解释推进人类社会发展。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6c37f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4.png)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是研究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史学理论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学理论的理解和阐述,研究历史学的本质、原则和规律。
史学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史学形成阶段、史学理论酝酿阶段和史学理论革新阶段。
1. 史学形成阶段史学形成阶段是从古到近代的一个漫长过程,包含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漫长过程。
这一阶段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传说、神话、之中,人们把神话、传说等看作是历史的真相。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是非常肤浅的。
2. 史学理论酝酿阶段史学理论酝酿阶段主要是指近代史学思想的初步萌芽。
这一阶段,人们逐渐放弃了对神话、传说的信仰,开始寻找真实历史的可能性。
这一阶段史学家主要是借助哲学、文学、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来反思历史的真实性。
著名的史学家有威廉·霍尔顿、弗朗西丝·李维。
这个阶段的史学家们在方法上开始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方法。
3. 史学理论革新阶段史学理论革新阶段是现代史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史学家开始利用现代科技和方法来研究历史。
这一阶段的史学家主要是以钩于社会科学、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思想来尝试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
著名的史学家有阿诺·托因比、费尔南多·布劳内斯和凯文·洛尔等。
这一时期的史学界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方法论,比如原始资料批判法、文化历史方法和比较历史学方法等等。
二、史学方法除了史学理论,史学方法也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深对历史某一领域的理解和阐述。
1. 纪实方法纪实方法是历史学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史学家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上的各种资料,来还原过去的历史情况。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ac9f6b1eb91a37f1115cf3.png)
名词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空间与外层空间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多方面,及其他方面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
2地理环境决定论:确认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认为课题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先有自然后有人,人离不开自然。
这种思想产生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巴克尔,是一种非科学主义物质观犯了机械唯物主义错误,19世纪以后,发展成为地缘政治论,成为侵略的工具。
3思辨的历史哲学:产生于18-19世纪末,在当时社会史不断发展,社会现实需要与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思辨寻求普遍意义,方法上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实践,从结果上寻求普遍意义,代表人物意大利维科,德国的黑格尔,赫德尔,康德。
4分析的历史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社会现实发展超出了思辨历史哲学,科学发展,实证主义哲学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史分析哲学的一部分,相当于语言哲学,派别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文德尔跟,李凯尔特,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柯林伍德。
5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承担者,是具体的历史概念,在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现象之中。
6客体:是指主体意外的客观事物,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精神文化。
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也是臆想的虚幻共同体,不是实体,没有组织原则,机构,而依靠的是情感;具有神化色彩,有祖先,谱系和文化符号等;民族史根据实际的政治需要而被定义的,涉及人口,主权,疆域的问题,来证明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8239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4.png)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82a6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a.png)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而史学理论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的宏观史学理论是指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历史的大趋势和宏观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宏观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史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揭示这种矛盾的演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则更强调对矛盾的辨证思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矛盾的不断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宏观史学理论还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功能,认为社会的变革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进化论则关注社会的演化过程,认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会从简单到复杂,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除了宏观史学理论,微观史学理论则更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证据和史料的运用。
历史学家需要准确收集和评估各种来源的史料,如文献、考古发现和口述历史等,确保其可靠性和客观性。
其次是历史学的解释方法。
历史学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如哲学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文化解释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再次是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为历史理论的建立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有安娜尔学派、杜邦托学派和理性主义学派。
安娜尔学派强调历史是个体人物和主观选择的结果,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动的动机和意义。
杜邦托学派则关注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理性主义学派则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学的解释力度更强调。
总体而言,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释历史。
浅析史学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浅析史学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0761f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9.png)
浅析史学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和反映,也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见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历史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理论,其中史学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史学理论的定义和意义史学理论是以史学为研究对象,以史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对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规律、范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做出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的一门学科。
史学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历史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指导意义和研究领域开拓意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史学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1.史学的本质和特征史学是探究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学科;它有客观基础和主观要素;具有时代性、曲折性、多义性等特征。
2.史学的研究方法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考古学、视觉资料法、口述史、人类学、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3.史学的研究范畴史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历史学史、史学方法论、史学思想史和具体历史研究等。
4.史学研究的特点史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文献化”、“现象性”、“细节化”、“历史性”、“跨学科性”等。
三、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历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史学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而且,史学理论对于指导历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非常关键。
2.规范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史学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历史研究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更高。
3.超越当下视角深入历史背景史学理论能够帮助历史研究人员从更广阔、更深入的历史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
4.提供研究思路和探索之路史学理论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探索之路,对于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本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历史学研究中,会经常道出历史“有其特定性”、“历史的复杂性”、“历史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道理都是史学理论提出的,史学理论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性的理论基础。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eecb29a5e9856a561260e5.png)
历史学理论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武则天时期参与编纂《三教珠英》、起居注及唐史的工作。
中宗时期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第一次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刘知几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
唐玄宗时官职屡迁,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及唐朝皇帝实录等撰修。
《史通》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共20卷,分内篇(36篇)和外篇(13篇),各为10卷。
内篇讲历史编纂学;外篇论述史官和史书沿革,评论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
《史通》是对中国唐初以前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自觉的阶段,是史学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知几总结的旧官史五病一是史官众多,互相观望;二是史料缺乏,难以编撰;三是权贵干涉,不敢直书;四是监修牵掣,无从下笔;五是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刘知几“史才三长”论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是指掌握文献、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刘知几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以“史识”最为重要。
他把史家素养问题提高到更加自觉的理论高度,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浙江会稽人,清代著名史学家。
其代表作《文史通义》是一部关于史学评论的专著。
章学诚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据,提出六经皆史的看法,打破了重经轻史的传统观念。
他主张史学家要有四长:学、识、才、德。
他将史籍分为两大类:撰述和记注。
另外,他还特别注重方志和通史。
《文史通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撰写的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该书阐明了史学的意义,评论了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以及当时的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5c29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d.png)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词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 程,探究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详细描述
社会史学采用量化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 探究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词
社会史学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影响历 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社会群体和社会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它探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 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对政治、经济和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学认为文化因素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 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符 号、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它主 张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人 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的理论和概念,深入探究文化 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03
总结词
新文化史学关注微观层面的研 究,探究个体、群体和社会如 何通过文化建构和认同形成历 史记忆和社会关系。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Fra bibliotek目录• 史学理论概述 • 史学研究方法 • 史学理论流派 • 史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史学理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史学理论概述
史学理论的概念与特点
史学理论的概念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方法和原则的阐述,旨在指导历史研 究实践并提升历史学的科学性。
史学理论的特点
史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反 思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借鉴和吸收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研究 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指导历史研究 的开展。
详细描述
全球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是全球 性的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交流和互动。它关注跨 国现象和全球进程,探究不同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 全球性事件和趋势的影响。
总结词
全球史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 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国 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 。
史学理论知识点
![史学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3970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1.png)
史学理论知识点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学科,它涉及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与分析。
史学理论知识点是史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下面将介绍一些史学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对历史事件与现象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进行分析。
辩证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
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史学研究的另一种方法,它着重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真实性。
实证主义要求史学研究严谨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
四、史料考据史料考据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史学家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核查,确保史学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史料考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五、历史周期论历史周期论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周期性规律,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重复性和循环性。
历史周期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六、史学流派史学研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如西方史学、东方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
不同的史学流派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通过以上介绍,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史学理论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史学理论知识点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愿读者在探索史学研究时,能够深入理解史学理论知识点,增进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e74224647d27284b73517f.png)
名词解释:1、历史:“史”字在古代是指史官,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和历史著述的区别。
“历史”的三层含义:(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2)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和历史资料。
(3)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2、历史学:指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成的学问。
一般讲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4、历史相对主义: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主义的史学认识论。
它强调和夸大人在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的相对性,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认为历史是相对人的认识而存在的,是错误的历史观。
5、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
虽然承认客观历史的存在,但却过分地夸大精英人物及其思想的历史作用,抹煞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作用,在史学认识论上它极力强调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史学即史料学,否认史学研究着的主观作用。
6、历史资料: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
其形式有无文字记录和有文字记录。
它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与风俗习惯等。
7、六经皆史: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观点。
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此时章学诚所提的“史”,不是指的历史学,而是指的是三代以前的历史。
现在我们是把六经作为史料来对待的。
它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提高了史学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8、善本书(1)旧本、古本以宋、元版为佳(2)足本,无缺损(3)精校、精注本目前一般所称的善本书,指的是清初以前的刻本。
9、校勘学:校勘,也叫校雠。
即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对同一书籍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其中的错误,恢复书籍的原貌。
与辩伪学、辑佚学、训诂学、考据学、历史文献学联系紧密。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910641767f5acfa1c7cd93.png)
史学理论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强调史学家应该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一生为之努力。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见《金明馆丛稿二编》。
)2、四把钥匙邓广铭先生提出目录、职官、年代、地理为治史的四把钥匙。
(见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3、历史的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一层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第16页。
)4、历史意识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第2页。
)5、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第3页。
)6、[3]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
人们必然要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先前各个时代的不同阶段的人们的历史活动,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评价;那些阐释和评价,必然要通过历史著述或口耳相传的途径,不知不觉地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形成不同的历史传统意识,进而对他们的现实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都要运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认识或历史传统意识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4]因此,任何一种历史认识或观点都必然要在现实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
同一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响。
与人们现实生活利害关系涉及越深的历史观点,引起反响就越强烈。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第3-4页。
)7、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承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109e08a76e58fafab003fb.png)
史学理论导言一、“历史”的双重内涵1.实在的历史①时间判断②内容判断 过去人的(行为,经验,思想)凝固的过去2.描述的历史(历史学)①描述框架(时间、空间)②特定意图+价值观念 (1)历史观的变化 (2)重写 被描述的历史二、历史学和历史理论历史学的根本“复原历史”寻找史实①历史考证(确认史实) 帮助②历史叙述阻碍 ③历史解释 (1)规律(2)价值观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历史解释(包括选择史料)历史理论是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理论是整合本学科知识的三、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1.思辨的历史哲学(出现于18世纪,流行于19世纪)背景:自然科学的发展 机械决定论(时空绝对,物质恒定)实证主义社会历史条件 神学史观思辨:由因推果,普遍意义(终极真理)康德与黑格尔康德:“恶”与上帝,“恶”的意义私利与互相妨碍(道德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黑格尔《历史哲学》历史是世界理性追求自我改造的过程神 自由一阶段:一个人的自由 二阶段:公民的自由 三阶段:每个人的自由(普鲁士) 崇拜国家的宗教(民族精神)前台表演的只是世界理性的工具(伟人)以世界理性的角度来说,道德的单位是国家“恶”是世界理性的工具思辨的历史哲学 理性真理(形而上的) (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经验真理2.分析的历史哲学(19世纪末)背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历史学的发展(无常巨变)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最优秀的文明出现问题(不确定)或然决定论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学细碎化分析语言哲学(最基本的定义) 元哲学(异端)承认人的主观人思维的局限性(德)狄尔泰,历史学性质。
不能用看待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外在与人心(德)文德尔班,全面叙述历史学与科学的不同体验与观察科学共相历史殊性价值,实用与启发李凯尔特,强调历史的价值(意)克罗齐(1)历史即哲学(现实)—(思想)都是人的理性,解释世界(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创造,当代人的兴趣,对当前的现实(3)历史的客观性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历史必须是有意义的,历史不能是编年史有思想就是主观性(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看透历史,识别背后的思想(2)如何思想移情,复活他人的思想(3)反对“剪刀加浆糊”研究方法四、史学理论的研究内涵1.历史本体论对客观历史过程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关注历史学的客体(1)历史规律论①混沌②循环论早期简单重复现代———思辨(德)斯宾格勒文化循环论(英)汤因比③历史进步观④历史退步观早期现当代——深刻(人)技治社会,工业社会,工业主义(2)历史主体论①自然②神③社会结构④人理性感性生产力——劳动力::民族,民族精神阶级(3)历史的价值论历史有目的吗历史有价值吗专制不可有目的容忍小恶,止于至善历史无目的历史有价值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民族文化的解释与爱国主义的需要(4)历史的动力论“恶”物质剩余与永远稀缺,剥削精神创造挑战与应战(汤因比)合力论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2.史学认识论(1)历史认识中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无法直接验证记忆扭曲(2)历史认识中历史客观性的问题3.史学方法论“历史”?性质(1)艺术修辞学与道德训诫(2)科学(3)自律的自成一体(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五、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永远(暂时的,试探性的)假说创新批判对理论不对人保守教条扬弃常态——革命——常态第一章作为本体的历史决定论:神意论经济政治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结构性制约:选择论:主观第一节历史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一、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历史范畴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之一。
专题27.史学理论(共16张PPT)
![专题27.史学理论(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038cf7b14e852458fb57f0.png)
2.古代中国的修史 (1)修史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国家行为,由国家任命的太史令、著 作郎、起居郎等史官和专门设置的修史局、史馆负责。为前代修史 多由宰相监修。所修之史被定位为“正史”,以区别于各类别史、 野史。私人修史,基本上是国家修史的补充。 (2)修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强化国家的统治秩序,具有强烈的政治 性。 (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关系王朝兴亡盛衰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活动。 (4)修史倡导“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要求不掩恶,不虚 美,因此治史者被要求兼具史德、史学、史识与史才。但是,在很 长一段时间中,史学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仍是传统经学;判断善 恶美丑的标准,仍是由儒家伦理道德所主导的。
(3)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辨别 ①同一历史事实在被叙述时可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时代背景和叙述主体的立场、利益、认识等,从而形成 不同的历史叙述。 ②历史叙述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地反 映历史事实。 ③多则历史叙述中的共同点,通常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 历史事实。
(4)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 件总结性的认识,包括对现象的性质、意义、 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如鸦片战争是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5)历史观点 ①概念: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现象的评价。 ②特点:是以某一个或某些历史事实为依据 产生的;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不能准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项错误;材料没有 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比较,故B项错误; 版本的新旧与接近历史真相的程度没有
必然联系,C项错误。
预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廷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时带有很多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ffb27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1.png)
A. 文明史观
B. 整体史观
C. 革命史观
D. 辩证唯物史观
21.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
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 几千年中国历史, 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 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 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 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 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 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 昨天胜于今天, 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 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 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史学理论导入教案模板范文
![史学理论导入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f7b1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5.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
2. 培养学生对史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其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常见史学理论流派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对史学理论流派的理解和比较。
2. 学会如何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史学理论资料,如书籍、文章、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相关史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史学理论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对史学理论有哪些了解?请分享你们的看法。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史学理论?它与历史研究有什么关系?三、史学理论流派介绍1. 教师分别介绍以下史学理论流派及其特点:a. 历史唯物主义b. 历史唯心主义c. 文明史观d. 结构主义e. 后现代主义2. 引导学生思考各流派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史学理论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史学理论进行分析,并分享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案例分析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所学史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在课后总结所学,反思自己在史学理论学习中的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4fde3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2.png)
总结词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进行深入探 讨,揭示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 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了其在指导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国的史学研 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还能 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为解决现实问 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其他史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分 析其异同点及优劣性。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了比 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异同点及优劣性。通过比较, 学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为它能够充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各种类型 的史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相比之下,西方史学理论往 往只关注某些特定的历史现象,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深入探 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关注社会史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方式和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变迁的历 史根源。
03
历史人物评价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强调以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简单贴标签或片 面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 历史认识。
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经济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研究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角度分析 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03
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实践中 的应用
在历史编纂中的应用
坚持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历史编纂中坚持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27.(2018·荆州质检)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撰写了《资治通鉴考异》。
如《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任命苏世长为谏议大夫。
《考异》对比《旧唐书.本纪》、《唐历代年表》、《唐会要》、《唐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对谏议大夫这一官职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
材料表明司马光A.纠正《资治通鉴》的错误记载B.以史鉴劝诫和约束封建统治者C.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D.通过文献互证以考订典章制度【考点】史学理论——文献互证【解析】《考异》对比其他史料,但材料没有反映出其纠正《资治通鉴》的错误记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司马光编纂这些史书劝诫和约束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司马光编纂这些史书总结历史教训的目的,故C项错误;《考异》对比其他史料,“对谏议大夫这一官职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通过文献互证以考订典章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27.(2018·青岛模拟)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A.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B.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C.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D.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考点】史学理论——历史史观【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故A项正确;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并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故B项错误;题干是历史循环论而不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故C项错误;历史循环论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故D项错误。
【答案】A34.读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攻占冬宫井冈山会师A.革命道路的多样性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考点】史学理论【解析】据材料“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攻打冬宫与井冈山会师两者选择的是不同的革命道路,而非精神层面的含义,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的关系,而非单纯陈述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的关系,而非单纯陈述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故C项错误;依所学,依据列宁《四月提纲》的思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否定苏联式的革命道路,转移到农村开辟井冈山道路,可知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故D项正确。
【答案】D27.(2018·汕头模拟)《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万余顷。
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
这反映出A.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B.历史记录的主观性C.历史解释的多样性D.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解释【解析】材料中《明太祖实录》记载的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是确定的,《诸司职掌》则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也是确定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历史记录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是对这一数据的不同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26.(2018·渭南模拟)《旧唐书》和《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由此可知A.正史记述更具权威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C.史料考证的复杂性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的甄别【解析】对于房玄龄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进士,题干没有明确的结论,即不能推断正史和大量的可考资料孰为权威性,故A项错误;既然对于房玄龄是什么时候的进士,题干没有结论,但是就此否定其进士身份,属于过度推论,故B项错误;对房玄龄是什么时候的进士,正史和考古资料有不同的观点,充分证明了史料考证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题干的争论点是房玄龄中进士的时间,而不是进士科创建的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C27.(2018·濮阳模拟)有学者认为,儒学在历史上某些时候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时确实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但儒学是不反对专制的。
也有学者认为,儒学不仅反对专制,且方式是积极、直接、对抗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具有双重性,故史学界的争议没有意义B.史学界的辩论是推动儒学不断发展的动力C.儒学史上确有反专制主张,故前者观点错误D.观点的分歧缘于学者对儒学理解存在差异【考点】史学界对儒家思想认识的不同【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史学界的争议有利于对史学问题的认识深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牵涉的是不同学者对儒学的认识不同,并未牵涉辩论,故B项错误;C 项表述存在非此即彼的绝对性认识观念,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有学者认为”、“也有学者认为”得出,观点的分歧缘于学者对儒家理解存在差异,故D项正确。
【答案】D32.(2018·梅州模拟)“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
”这种观点认为A.应根据现实需要去得出历史认识B.认识历史应把握历史发展方向C.应从全球视野和文明角度认识历史D.认识历史应立足于历史时空【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解析】根据材料“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说明历史认识必须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对当时的历史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答案】D25.(2018·衡阳二模)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考点】史学研究【解析】《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项并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B项正确;史籍中并未提到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B25.(2018·太原模拟)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
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据此可知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考点】史学理论——史料史证【解析】出土文物只是一方面的证据,且要看出土文物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当事人的还是中立者的,故A项错误;历史的记载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是我们研究过去历史的重要来源,故B项错误;史料史证就是要综合多种史料,根据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求真求实,我们探求真实需要科学严谨,故C项正确;历史叙述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历史叙述不是相互印证就可还原真相,故D项错误。
【答案】C25.(2018·惠州模拟)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A.服务统治B.提高修养C.传承文化D.总结历史【考点】史学研究——历史文献【解析】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
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材料中两人没有从政治角度对文献保存的作用进行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人强调文献保存可鉴古今,未体现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总结历史是对材料中二人主张保存文献的表面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26.(2018·重庆模拟)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才女,史书记载其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密切。
但2014年《考古与文物》刊载的上官婉儿墓志全文显示,她曾强烈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史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B.文献与实物二重互证可信度高C.墓志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证据D.墓志与史书记载都具有主观性【考点】史学理论【解析】根据史学理论质量高的史书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所以史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的说法欠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记载和文物墓志铭记载正好相反,所以并不能实现文物与实物互证的效果,故B项错误;结合史学理论,墓志铭也是当时的主观记录,也需要去伪存真和其他史料的相互参照,并不能作为唯一可信证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史学理论,墓志铭和史学记载都是当时对历史的叙述,都具有主观性,故D项正确。
【答案】D25.(2018·湖南六校联考)受意识形态影响,从秦汉到明清的古代农民战争问题曾是近现代史学研究热点,其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论证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这种历史探讨有利于A.树立最为客观的历史认识B.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C.洞悉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D.发掘整理下层民众史料【考点】史学素养【解析】题干“其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上的造反者翻案”说明该研究带有主观目的性,故A 项错误;“弘扬革命传统”与题干的限定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其研究的主观目的性强,不一定能得出历史的真相,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古代农民起义的研究,有利于发掘整理下层民众的研究史料,故D项正确。
【答案】D30.(2018·宣城调研)表2吕思勉《白话国史》一书的遭遇表明A.史学观点应有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持B.政治严重束缚学术研究的自由C.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需求的制约D.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考点】唯物史观【解析】史学观点应有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持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和当局对《白话国史》一书的不同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和当局对《白话国史》一书的不同态度,1923年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需求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