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如何理解首联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艺术特色: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五、点评释疑学生纠错、教师评价六、巩固与练习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七、当堂检测赏析《越中览古》八、课后作业默写全诗写一篇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小评论。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导学案

南和一中教与学一体化导学案高二语文编写者:魏丽静使用日期:2014年月日班级:姓名:书愤【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南宋陆游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等。
3、赏析《书愤》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诗人的情感。
2、赏析表现手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陆游,字务观,号,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
南宋孝宗时被起用。
先后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担任军职。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然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他曾亲至前沿视察,提出北伐之策等,但均未被采纳。
又因故土没有收复,遗民于水火之中,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脱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谙官场的礼法,遂遭“不拘礼法,待酒颓放”的讥讽。
因此,自号“放翁”。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如《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也有抒写日常生活清新之作。
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
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等。
2、写作背景(论世):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3、朗读,知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口头串译全诗。
有疑问处做出标记,以备交流。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小说,以读书人的冥想为中心,讲述了一位喜欢读书的女教师与自己弟弟的相处关系以及她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
小说充满了哲思,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人生经验等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书如命”的人,看到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导读工作。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9年生,祖籍宁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长。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昨日江南》、《白雪》等。
1997年因长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当年度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年轻一代文学家的代表”。
二、主要人物简介1. 女教师:本名不详,小说主角,教育工作者。
正直、坚韧,爱读书,努力让学生们开始读书,同时也努力管理自己的情感。
2. 她的弟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对“文字错误”的概念也不了解,生活比较放荡。
但他有着丰富的感性世界,与姐姐的相处关系较为复杂。
3. 各种社会人物:设计师、眼科医生、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
三、主要内容《书愤》的主题是读书的力量,小说围绕女教师展开。
女教师热爱读书,她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摆脱迷茫,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书籍也是她寻找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
她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挽救他从混乱中走出来,同时也扮演着许多社会人物的角色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小说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它展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穿透力和塑造力,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题1. 对于一位“书愤”,书籍意味着什么?2. 内心的情感为什么需要得到表达?3. 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处理的话能让关系走向更好?4. 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5. 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书愤》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小说,它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作品简介《书愤》是郭敬明的长篇小说,是他继《梦幻西游》、《珍珠岛》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一本神秘的书为线索,描绘了主人公周良对书的热爱和执着追寻之路。
作品以复杂的情感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作者介绍郭敬明,1983年出生在中国徐州,中国网络小说作家、游戏公司执行长。
他的小说作品风格清新简洁、富于幻想、诙谐轻松、感情真挚。
他以《幻城》、《小时代》、《梦幻西游》等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支持和社会关注。
阅读目标通过读完《书愤》,掌握以下阅读技巧和知识: 1. 掌握小说的基本分析方法;2. 熟悉小说中的基本元素;3. 理解小说世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阅读重点1.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2.塑造人物的方法: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化、象征化等手法塑造人物;3.文化内涵: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阅读内容第一章本章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周良与他的朋友王磊在某个夜晚偶然得到了一本神秘的《书愤》。
周良通过翻阅书中的内容,发现它竟然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他决定研究这本书的内容,并且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寻之旅。
第二章本章主要描述了周良的追寻之路。
他通过一步步深入研究书中的内容,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认知,并且找到了自己的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周良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在一起努力追寻着真相。
第三章本章是整本小说的高潮。
周良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找到了神秘的《书愤》之源,得知了书的真正用途和价值。
但是在得知真相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场追寻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转折点。
阅读反思本书通过一本神秘的书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小说的情节设置与讲述非常出色,性格塑造更是出色,对社会现象和人的本性进行了揭示和拷问。
为了找寻真理而不断追赶和探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神。
《书愤》 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2)掌握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2)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分析。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那时诗人充满了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那知世事艰”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没想到世事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导学案

备注:《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3.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1.自我思考,结合资料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2.在组内交流,展示观点、心得,讨论分析有疑点的问题。
3.借用各方面的资料,有效地与学习建立联系,从而体会诗人的创作心境。
4.反复诵读,体味作品流转自如的韵律感;理解诗歌厚实的思想内容。
作品原文书愤①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词句注释①书,书写。
②“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③“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④“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识作者陆游(1125—1210),(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1125)-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1210),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
失意不失赤子心——《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班别:姓名:座号:
3.《书愤》如何抒“愤”?
(三)互学:披文人情,致敬爱国英雄
通过刚才对诗歌的学习,我们对陆游这位爱国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陆游撰写一份颁奖词,帮助李想在“最受同学们喜爱的爱国诗人”评选活动中为陆游投上一票吧!(100字左右)
颁奖词基本写法: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言简意赅,自然流畅。
写给陆游的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一)本诗小结: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真正做到“失意不失赤子心: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该学习陆游伟大的爱国品质,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精彩人生,书写新的奇迹!
(二)读懂诗歌的“四抓三么”法。
四抓:1.抓题目2.抓作者(知人论世)3.抓诗句(关键词)4.抓注释
三么:1.写了什么?(内容、意象、意境)2.用了什么手法?3.抒发了什么情感?。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
中国关中四关之一。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塞.上( ) ②衰鬓.( ) ③谁堪.( ) ④伯.仲()2.辨形组词洲()斑()衰()仲()州()班()哀()忡()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2)铁马..秋风大散关:(3)塞上长城....空自许:(4)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4.课文译释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气概有如山岳。
“气如山”既表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自己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将士们乘着高大的战舰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学习内容:《书愤》
学习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合作探讨法、点拨法。
活动(情景)要求:以陆游的《示儿》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对导学案中四个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诗人“书”了哪些事情?
2、通过这些事抒写了哪些愤懑之情?请结合诗句来谈一谈。
3、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愤懑之情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乐东思源高中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四、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与《书愤》的异同。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将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学具(实验)准备:学习用具
学习过程:
一、入习
打开课本,翻到《书愤》这篇文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预习
1、初步感知诗歌,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合作探讨诗歌,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3、自主完成导学案。
三、研习
乐东思源高中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学习反思:
教师评价: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从仕,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渡: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探究与交流】1、诗题解读《书愤》①书:②愤:③书愤: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
3、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选修《书愤》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上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审阅人: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问题导学:1.作者简介(1)志在恢复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著有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词作有《诉衷情》《秋波媚》《卜算子》等。
(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作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是耳顺之年,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背诵全诗4.主旨归纳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问题探究1.阅读诗歌前两联,思考: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明确:“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很想再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明确:颈联中“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任务与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安排
明确学习目标:了 解《书愤》的背景、 作者及诗歌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阅读《书愤》并 完成相关练习题
组织学习活动:小 组讨论、课堂展示、 教师点评等
评估学习效果:通 过测试、作业等方 式对学习成果进行 评估
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和目标,为学 习活动提供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 情境,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教学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未来改进的方向与建议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 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艺术手法:探讨《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主题思想:总结《书愤》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抒发和感慨。
《书愤》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 的关切,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展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 国家统一的期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向
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目标, 设计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如小组 讨论、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等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 时间,确保学 习活动的有序
进行
实施学习活动: 按照学习计划, 组织学生进行学 习活动,并及时 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书愤》导学案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陆游履历:军旅生活
教学案
=
课题
《书愤》
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游履历:出生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陆游履历:晚年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7.《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
【评】
堂清日清
任务梳理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学习反思
请总结今日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笔记。
2.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
3.书愤》中描写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书愤导学目标理解陆游爱国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当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两重感情。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殓”又叫“入殓”,指把尸体装入棺材,“殡”指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葬”指安葬死者。
(2)“省闼”又叫“宫中”“禁中”“禁闼”,因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以其作中央政府的代称。
(3)“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4)古文中的“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5)“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大散.关(sǎn) ②塞.上长城(sài)③千载.(zǎi) ④伯仲.(zhòng)2.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才能相当,不相上下3.词类活用(1)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作动词,有名,著名) 4.特殊句式(1)倒装句塞上长城空自许(宾语前置,应为“空自许塞上长城”)(2)省略句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前省略动词“乘”,“夜雪”和“瓜洲”前都省略介词“于”)5.默写填空(1)《书愤》中杜甫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 , 。
答案 (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书愤⎩⎪⎨⎪⎧⎭⎪⎬⎪⎫追忆过去豪气冲天⎩⎨⎧ 雄心壮志 豪迈气概胜利战事 奋勇杀敌回到现实满腔悲愤⎩⎨⎧ 自比长城 壮志未酬赞美孔明 矢志北伐对比:愤 二|文本探究1.尾联化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何不同?[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的答案:提示:《书愤》中的陆游以诸葛亮自况,借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但名满天下;反衬了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而《蜀相》则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惜心情,抒发报国无门的感伤。
2.[技法探微]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的答案:提示: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候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衬虚,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
颔联写虚,回忆过去的战斗经历,表现诗人奋勇杀敌的志向。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从大处远处写,写理想,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是实写,从近处、细处描写。
在虚实的映衬中,表现作者的悲愤。
3.[创新表达]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我的答案:提示:①义愤。
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
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②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
这一联抒发了诗人的沉痛、感伤之情。
③悲怆中抱有期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不绝望,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豪壮的感情。
教材迁移讲练诗歌中塑造形象的方法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
1.比兴手法。
如《氓》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
2.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
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4.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
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5.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
6.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心也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
7.侧面描写形象。
最著名的就是《陌上桑》中通过侧面描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反应,写出罗敷惊人的美。
8.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
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
9.交代背景,刻画形象。
如《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就交代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形象。
10.直抒胸臆,刻画形象。
通过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展示自己的形象。
比如李白《行路难》就是。
<典型例题>(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1)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
首先,考生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考“作了哪些铺垫”。
如“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做到与其神似。
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2)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剖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观点的能力。
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
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时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课后课时作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 薄.似纱(bó)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 蕴藉.(jí)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D.塞.上(sài) 商榷.(què)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答案 D解析A.“散”读sǎn。
B.“薄”读báo。
C.“藉”读jiè,“锃”读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 B解析许:期望。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二、练模拟4.(2019·湖南省娄底市湘中名校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
“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答案“挑灯”这一细节描写,说明是久读;“句句”也是细节,表现读的绝非是《楚辞》中的一篇一章。
可见“不吾欺”贯穿在楚辞全篇中。
“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也正是作者内心所思所恨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解析本题选用的是典型的怀古诗,理解这种诗歌的关键就是寻找所写古人、古事和作者的相似点,比如本诗作者陆游和屈原都是空有满腔抱负而无人赏识的人,都因谗被逐,因而壮志难酬。
(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答案①对比: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②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解析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