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及藏地,赶快收藏!

全国各地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及藏地,赶快收藏!
全国各地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及藏地,赶快收藏!

全国各地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及藏地,赶快收藏!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吴”,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天下吴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吴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吴氏文化,传播吴氏正能量,结识天下吴氏同胞!???加入吴氏群吴氏家谱文献目录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藏地:美国杨继盛纂写本一册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藏地:美国写本一册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藏地:美国吴如胜纂写本一册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藏地:美国吴呜凤撰写本一册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一册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清)吴优善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铁板本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河北河间·吴谱一幅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仁泽堂刻本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民国)吴承祜纂1929年1936年铅印本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德堂铅印本三十六册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六册江苏·吴氏族谱十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十册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让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民国)吴祖起纂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民国)吴怀镡重修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美国(民国)吴其稑等重修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二十六册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清)吴芸等纂1935年石印本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藏地:吉

林大学(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四册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八册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1919年木刻本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民国)吴金波重修1924年石印本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藏地:南京市博物馆(清)吴春元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铅印本二十八册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藏地:吉林大学日本美国(清)赵坤连纂辑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让堂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江吴杓等重修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十四册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清)吴国桢主修解簠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四册江苏

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美国(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民国)吴祥鸿等修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诒安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藏地:河北大学(清)吴允祥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六册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藏地:美国(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振宜堂刊本八册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世仁吴培育等修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二十册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德洪吴德兆纂修1914年木刻本十六

册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藏地:江苏档(存卷2)1916年至德堂刊本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藏地:山西省文史馆(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本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钞本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藏地:辽宁图书馆(存卷首、卷1—13)美国(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叔渭等修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藏地:复旦大学(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远堂木活字本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年)恩敬堂活字本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美国(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二十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民国)吴增甲纂修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二十五册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唱续修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二十四册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莲溪编纂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八册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清)吴潮吴文垲修清据嘉庆六年(1801年)源远堂本钞本二册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稿本五册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民国间钞本一册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康熙间刊本一册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藏地:美国(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八册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清)吴永锡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洞庭祠堂刻本六册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2—6)(清)吴经望等纂修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年)刻本江苏吴县·洞庭吴

氏家乘不分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钞本六册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藏地:河北大学福建省图书馆(存卷6、7)(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刻本十六卷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近庄纂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六册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钞本浙江杭州·吴氏族谱·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钞本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承善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爱敬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爱敬堂木活字本四册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清)蔡葆贞重辑钞本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年)钞本二册浙江海宁·吴

氏宗谱六卷藏地: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清)吴芸孙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二册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藏地:美国(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怀堂木活字本六册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辽宁图书馆(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二册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写本一册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藏地:人民大学(清)吴昌年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二册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钞本六册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四册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人民大学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1931年刊本六册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秋香陈溶新重修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四册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年)凤林堂木刻本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明)吴链修林乔纂明嘉靖钞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本八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存十一部)日本美国(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隐编订1916年活字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浙扛图书馆日本

美国(民国)吴善庆编1919年刻本一册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日本美国(民国)吴邦枢等纂修1924年刻本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1926年木活字本一册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刻本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年)木刻本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德洗等纂修1925年活字本四十五册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礼荣重修1917年刻本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一册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吴长安吴元骏等修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木刻本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清)吴鉴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活字本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缺卷3、4、6、7、13、18、26)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藏地:吉林大学(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六册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五册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浙江遂昌县

石练乡1934年刻本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

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民国)吴家斌主修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三十四册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重仁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刊本二十册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藏地: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民国)吴官生纂1931年木活字本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藏地:北京图书馆(缺卷4)安徽图书馆美国(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十二册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刻本八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藏地:美国(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清钞本一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民国)

吴家骏手录1932年写本一册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民国)吴家骏录订1934年精钞本一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一册

安徽徽州·梢云吴氏族谱十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存卷8—10)

上海图书馆(存1—3(明)吴大经纂明钞本安徽徽州·左台吴氏谱图续编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明)吴饮仪等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刻本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不分卷藏地:河北大学安徽博物馆(清)吴正遂汇纂吴阀总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木刻本二册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三编藏地:北京图书馆(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图书馆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安徽图书馆(二部)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清)吴正遂编(民国) 吴洁华补订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二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考系不分卷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存三册)美国(清)吴允文等修安徽徽州·新安吴氏家乘世谱藏地:江苏盐城市图书馆(清)吴文蚧纂清光绪六年(1880年)钞本三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锡维纂清光绪

间叙伦堂活字一册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安徽·休宁商山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士信修钞明化本一册安徽休宁·商山吴氏重修族谱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宋)吴浩纂修(明)吴士彦等续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家刻本一册安徽休宁·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应迁辑(清)吴献吉等续辑清康熙间刻本一册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谱十卷藏地:北京图书馆美国(明)吴抿吴兆等纂修明嘉靖七年(1528年)刊本安徽休宁·新安休宁乾滩吴氏会通谱十二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明)吴爵吴斌等纂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刻本一册安徽·休宁吴田吴氏分支统谱□□卷藏地:南京图书馆(存卷1—5)(明)吴显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吴奖刻本安徽·休宁璜源吴氏族谱八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明)吴应期纂修明万历七年(1579年)保和堂刻本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记十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明)吴瑞毂编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本八册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八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图书

馆日本美国(清)吴翟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厚夫翻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紫阳书院刻本五册安徽休宁·海阳吴氏族谱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吴氏族谱

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泰溪吴氏世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明)吴怀敏重修钞本一册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北京大学明钞本

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宗谱聘公房摘支不分卷藏地:安徽图书馆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钞本一册安徽歙县·新安歙南昌溪太湖坵吴氏宗谱十四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清)吴念祖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本二十册安徽歙县·仟源邑氏宗谱八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清)吴永凤吴兴寿等修清光绪五提(1879年)活字本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叙伦祠宗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绍周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宗谱十六卷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民国)吴寿根等修1930年刻本安徽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宗谱八卷藏地:美国(清)吴景桓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恩成堂活字本八册安徽祁门·祁东福州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徽外[地区博物馆清咸丰三年(1853年)钞本一册安徽黟县·横岗吴氏会通宗谱不分卷藏地:安徽博物馆(清)吴世翔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种德堂刻本一册安徽黟县·黟北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士

恺修1924年活字本一册安徽石台·吴氏宗谱藏地:安徽石台县大寅乡安徽·桐城吴家砦吴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灏吴谦昀等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八册安徽桐城·吴氏宗谱三十二卷末二卷藏地:人民大学(清)吴友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仁义堂活字本三十四册安徽·桐城高甸吴氏宗谱九十一卷首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存90)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3、9—18、24—36、38—41、43、48—50、42、54—57、59—61、65、67、69、73、77、78、81、82、84—91)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3—78、80—91)(民国)吴健吾纂修1936年安庆东方书局铅印本安徽桐城·吴氏家乘小纪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民国)吴闿生撰1936年油印本一册安徽怀宁·皖怀梅冲吴氏编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凤等撰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萃英堂活字本八册安徽怀宁·吴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志强吴祥森等重修1914年木活字本十三册安徽怀宁·吴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民国)吴佩绅修1921年观乐堂刊本一册安徽潜山·潜阳吴氏宗谱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承珂等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刊本十册安徽潜山·吴

氏宗谱六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清)吴邦辅等续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尚德堂活字本六册安徽·庐江潜川吴氏宗谱八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学廉吴学藻等续修1918年木活字本八册福建·延陵吴氏族谱十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文炳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本十册福建·延陵吴氏重修家谱□□卷藏地:福建省图书馆(存卷7)民国吴氏有秩堂活字本福建福州·世美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福建省图书馆(清)吴诚玉重修清钞本一册福建连江·吴家路并竹兜吴氏族谱一卷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清嘉庆七年(1802年)修刊本福建连江·马鼻竹兜吴氏族谱一卷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清)吴茂才吴清光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稿本福建同安·鹿港吴氏义二房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举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钞本一册福建·同安庄江鼎汉石壁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道芳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钞本一册福建安溪·清溪华地吴氏谱系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鸣熙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钞本一册福建同安·矿溪吴氏家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德功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辑钞本一册福建晋江·潘径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美国(清)吴达法修清咸丰间钞本一册福建·晋江灵水吴氏家谱二十七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广东汕头市图书馆(卷1、9—21、23—27)美国(清)吴梓材吴绍莘等修1912年广州留香齐刻本九册福建南安·鳌岱吴氏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淮光序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钞本

福建南安·吴氏宗族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廷栋梁又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钞本福建漳州大溪吴氏宗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春茂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钞本一册福建龙海·海澄梧贯吴氏家谱五卷藏地:美国(清)吴梓材吕绍华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刊本三册福建·漳浦官詹山后吴氏家谱不分卷藏地:台湾(清)吴学海吴馄耀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钞本一册福建浦城·西吴(吴氏)宗谱十二卷藏地:福建师范大学(不全)(清)吴懋基主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豫章集贤堂刊本江西永修·吴氏重修谱不分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建锟吴建公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活字本二册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藏地:首都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清)吴月楼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宝诰堂刊本江西婺源·旋海吴氏支谱五卷首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清)吴鸿晟吴运嘻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四册江西金溪·疏溪吴氏家乘十一卷首一卷藏地:美国(清)吴廷相纂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刊本八册江西南城·东坪源头吴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日本美国(民国)吴葆真吴琦等八修1922年木活字本十七册江苏·临溪荪圻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吴师颜序清乾隆十年(1805年)写本一册山东陵县·吴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吴莹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本四十册山东沾化·吴氏家谱七卷藏地:人民大学美国(清)吴庆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六册山东临沐·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山东临沐县曹庄镇曹庄钞本河南获嘉·吴氏家谱一卷藏地:河南档案馆(清)吴太惠创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钞本河南获嘉·吴氏和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河北大学(清)吴大鸣吴廷续修钞本三册河南·睢县吴氏族谱一卷藏地:河南民权县吴岗屯(民国)吴乃建重修1949年石印本河南·固始吴氏家乘不分卷藏地:上海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河南省图书馆日本美国(清)吴子健辑清光绪七年(1881年)铅印本二册河南固始·吴氏族谱一卷藏地:台湾(清)吴文世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钞本一册河南·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华修编辑1929年北平京城印书局铅印本一册湖北黄冈·吴氏宗谱□□卷藏地:武汉市图书馆(存卷首)(清)

吴亮清吴海卿等纂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双合堂木活字本湖北黄冈·吴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藏地:湖北黄冈县档案馆1946年三让堂木刻本湖北黄冈·吴氏宗谱四十九卷藏地:武汉市图书馆(民国)吴心田吴绍周等编1948年冈邑五柳堂木活字本四十九册湖北广济·吴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藏地:湖北广济县档案馆(缺卷首)至德堂刊本湖北通山·吴氏宗谱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吴从周吴柳屯等七修1923年至德堂活字本二十七册湖北嘉渔·吴氏宗谱□□卷藏地:武汉市图书馆(存卷1、2)(民国)吴德明纂修1913年嘉渔张怀卿木活字本湖北崇阳·吴氏宗谱□□卷藏地:湖北崇阳县大源乡大源屯(不全)1939年直笔堂刊本

湖北崇阳·吴氏宗谱三卷藏地:湖北崇阳县西庄乡拓田屯(民国)吴元善总修吴完生纂修1939年延陵堂刻本

湖北·松滋吴氏宗谱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二卷藏地:辽宁图书馆(清)吴庆扬续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活字本湖北来凤·万家塘吴氏支谱一卷藏地:湖北来凤县志办(民国)吴宝炬撰1924年刊本湖北·来凤吴家庄吴氏支谱不分卷藏地:北京图书馆吉林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民国)吴国寿等修1930年武昌铅印本一册湖南浏阳·水源吴氏四修族谱□□卷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首)(民国)吴德时修吴笃实纂1915年延陵堂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吴氏六修支谱□□卷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2)清光绪四年(1878年)延陵堂木活字本湖南宁乡·吴氏六修家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卷10)(清)吴选鸿吴选蓬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活字本湖南宁乡·吴氏续修族谱□□卷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2)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活字本湖南·湘潭汽上吴氏房谱十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清)吴文藻总纂清同治三年(1864年)端本堂刊本十册湖南湘潭·扬泉吴氏家书十七卷藏地: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广东中山图书馆(清)吴宏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庆佘堂刻本十四册湖南·湘潭扬泉吴氏家书二十二卷藏地:河北大学(民国)吴宏璋吴堪纂修1931年张百香木刻本湖南·湘潭乌石吴氏四修族谱五十九卷藏地:北京图书馆(民国)吴肇源等撰修1942年奉思堂活字本十九册湖南·湘乡吴氏韬系支谱十卷首二卷附先世迹容藏地:河北大学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耀埕纂修1928年延陵堂石印本八册湖南邵阳·吴氏八修族谱六卷首二卷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二册又一部存卷首上一册)(清)吴芝园修吴云纂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湖南岳阳·吴氏族谱十卷首

博物馆应注重古籍、文献的收藏、保管及合理开发利用

博物馆应注重古籍、文献的收藏、保管及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文化又是人类的灵魂,是洞见未来的一面镜子。博物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载体,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作用。 一、目前博物馆古籍文献的现状 一些地区博物馆的古籍文献自然流失和损耗较大,其原因是保管不善而造成的。致使一些通收集和捐赠有价值的珍贵文献严重受损。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搬运程序混乱,不合理,二是由于管理不当,使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被虫咬、风蚀,水浸、火灾等原因使一些古籍善本,在不经意间变得破烂不甚失去原貌,甚至损毁造成大量的珍贵文献流失,无疑给博物馆的文献资料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面对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理员对古籍善本的抢救,收藏意识,掌握修夏古籍文献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多年来,这方面人才得不到很好培养和重用,导致古籍文献收藏、修补的专业人才匮乏。 二、古籍善本损毁的原因 1、由于馆内没有温湿度的控制设施,使纸张变黄发脆,缩短了文献资料的寿命。光线、灰尘对文献资料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经过太阳光的照射,加上大量的灰尘沉积在纤维质的纸张上,就会吸附一定的水分,而凝结为晶核,给古籍善本的保护造成危害,因此,防尘、除尘、避光很重要。 我馆古籍、线装书长期存放在通风不畅的资料室里,这里湿度大,长期受潮既发霉严重,纸张边黄,设置跟不上,长期不能入橱,由于室内灰尘大,阳光充足,又没有防晒和相应的机械通风设施和除尘设施,文献资料长期在潮湿灰尘霉菌中生活,不仅降低了使用寿命,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文献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搞好文献资料的保护和管理是博物馆两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本工作,博物馆的任何研究工作都离不开文献。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的一种原因是因为经费紧张,资料室的保护设施跟不上,由于灰尘、霉菌、虫害等因素损害了文献资料,危害了文献资料的生命,另一种原因是借阅者对文献资料的保护不到位,一本完整的书借出去之后由于借阅者不爱护,回来后就变样了,有的把自己需要的部分截取下来,破坏了文献的完整性。因此,人们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古籍善本的保护。 三、加强博物馆古籍文献的收藏与管理 为了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收藏,流通、保护和开发利用,让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创新中薪火相传。因此,完善管理机制,使这些频临损毁的古籍得到更好的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doc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目次 前言 (Ⅱ) 引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建筑要求 (2) 5 温湿度要求 (3) 6 空气净化与通风要求 (3) 7 照明和防紫外线要求 (3) 8 消防与安防要求 (4) 9 防虫和防鼠要求 (4) 10 装具要求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崇润。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志清、吴忠侠、刘乃英、李国庆、王清原、唐桂艳。 引言 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定了《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本标准与其他各项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古籍特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图书馆保存各类文献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文献,需要永久保存,世代流传,因此,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古籍特藏储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古籍特藏书库的消防、安防设施,则是保障文献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以利于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空调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及现代消防和安防技术,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

中国百家姓中吴氏的源流

中国百家姓中吴氏的源流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国百家姓中吴氏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姬姓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

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源于吴回 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姓家谱

吴姓家谱 起源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疍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

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

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

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 作者:李艳玲 作者单位:保定市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0 刊名: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英文刊名:LIBRARY WORK AND STUDY 年,卷(期):2002(1) 被引用次数:43次 参考文献(6条) 1.刘古洪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期刊论文]-图书馆建设 2000(03) 2.黄长;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03) 3.郑福清建设与开发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期刊论文]-图书馆杂志 1999(02) 4.李宗确关于图书馆的特色建设 1997(06) 5.戴金刚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开展特色服务 1997(06) 6.杨玉英如何把公共图书馆办出特色 1994(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余子牛.YU Zi-niu图书馆特色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7,27(4) 2.张晴.滕莉构筑特色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期刊论文]-图书馆杂志2008,27(9) 3.汪海峰.Wang Haifeng弘扬地方特色 谋求发展之路——定西师专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期刊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 4.靳峥.JIN Zheng浅谈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3) 5.王纯特色文献资源与特色服务[期刊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 6.刘古洪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中小型图书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期刊论文]-图书馆建设2000(3) 7.金以明.Jin Yiming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期刊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6) 8.舒炎祥谈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期刊论文]-图书情报知识2003(1) 9.张瑾.Zhang Jin特色馆藏的定位及其评价标准的构建[期刊论文]-现代情报2011,31(1) 10.徐志英.XU Zhiying图书馆特色服务与实践创新探讨——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期刊论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 引证文献(43条) 1.马英芝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建设[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3) 2.王增红提升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初探[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9(10) 3.韦鸣以"大专体制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快地级党校图书馆建设[期刊论文]-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3) 4.尹建伟网络环境下地市级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期刊论文]-情报探索 2007(3) 5.邹定香以自动化网络化评估为契机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3) 6.王明洁刍议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期刊论文]-情报探索 2005(3) 7.王丽构建河南财经特色图书馆设想[期刊论文]-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5(3) 8.赵春英发挥图书馆信息功能为五台山研究服务[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9.杨炳辉试论特色图书馆建设[期刊论文]-新世纪图书馆 2003(2) 10.于秋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与内涵[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1(15) 11.王雪莲浅谈民族文献的收藏——以民族院校图书馆收藏为研究视角[期刊论文]-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和结构建设实践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11月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09-26 作者简介:孙长清(1962—),男,山东梁山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 收藏体系和结构建设实践 孙长清 (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与结构建设存在类型单一、品种单调、缺乏协作、注重数量而轻视质 量、不利于信息资源深层开发利用等问题。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通过知识、等级、时间、语文、文献类型结构等途径,加强这一收藏体系和结构的建设。 关键词: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收藏结构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11-0101-03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目前,图书馆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这类资源建设正在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类型向手写型、印刷型、视听型与电子型、网络型文献相互补充,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发展。本文拟通过基础教育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环节——收藏体系和结构的研究,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实践工作探索,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 (一)存在问题 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广义上是将文献收藏工作规范在一个有组织的完整系统中。它应该以地区、系统乃至全国各类图书馆联合协作为基础,组成一个分工合作、相互依存完整的文献收藏体系,并发挥部 分组合优势,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献的收藏率。[1] 狭义 上是指图书馆相对完整的文献收藏总和。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就是把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消息等有关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成能够协作收藏、资源共享、保障需求 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它包括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科研项目信息、统计信息、师资、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图书、网站、软件、邮件、管理系统、数据 文件、数据库等”[2] 纸质或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 目前,基础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注重量的扩张,忽视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类型单一、品种单调、缺乏协作、注重数量、轻视质量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不足导致建设缺乏规划与架构设计,也有人才资源缺乏导致架构设计问题,更有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才缺乏、规划不力等。形成了文献资源守护为主、开发利用为次,收藏时以标题为主、内容研究为次的局面。 (二)解决方法 首先,借鉴四线收藏体系。该体系由夏春秋 1990年提出,即:一线为现刊阅览室,收藏当年现刊;二线为流通辅助刊库,收藏2-5年内过刊;三线为基本刊库,收藏5年以外核心期刊。四线为缩微期刊 阅览室及相应的保存设备、缩微阅览室及相应的保存 设备、缩微阅读设备。[3]虽然有的设想已不合时代需 求,但有的设想对建设特别是专类图书藏书体系,如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收藏体系,仍有很好参考作用。 101

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刍议

2012年8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A ugust 2012  第15期总第265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15T o tal N o .265 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刍议 王雨卉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204) 摘 要:以特藏概念作为切入点,将特藏资源划分为特殊收藏和特色收藏,并针对目前两部分特藏的建设现状,分析总结了特藏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未来特藏资源建设应遵循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特藏;资源建设;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 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5—0118—021 何为特藏 近年来,建设特色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成为许多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重视特藏资源建设,把特藏作为本馆特色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别于其他馆的重要标志。然而,特藏究竟指什么,图书馆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使得罗列在特藏名目下的资源日渐增多,内容丰富的同时,也为特藏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明确特藏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藏(Special collect ions )一词,在《新词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中指的是“专门而独特的收藏品”;维基百科中,将特藏定位在图书馆,指那些特殊的(special)、有珍贵价值的(un-usually v aluable)、罕见易损的(rare or f ragile),或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无法与其他文献一同收藏的图书(bo oks )、档案(ar chives )、手稿(collected manuscript s)等。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特藏,主要针对传统文献而言。然而,随着各馆特藏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特藏的概念也呈现扩大化的趋势。笔者根据特藏在国内图书馆的不同使用方式,认为特藏应该包括两类:特殊收藏和特色收藏。1.1 特殊收藏 特殊收藏指的就是图书珍本,古籍善本,罕见的手稿和特殊的印刷品,偏重于收藏的稀缺性和珍贵性。特殊收藏是特藏中最稳定、最核心的部分,它所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以及所附带的经济价值是公认的。如果特殊收藏中再有一两本海内外的孤本作为“镇馆之宝”,那么这个馆特藏的地位就相当稳固了。1.2 特色收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收集和保管越来越困难,损毁日益严重。因此,近些年来,收藏古籍的同时,特藏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大。从专题文献、硕博论文到地图、照片、特色数据库等,应有尽有。笔者将这类收藏称之为特色收藏。 从文献的形式来看,特色收藏主要是两类: 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如某些专题文献、地方文献、学位论文、历年试题、地图、照片等; 数字资源。如某学科的专业数据库、特色网站、教学课件、音频视频、学科专业门户等。可见,特色资源主要是为彰显本馆特色,为学科建设服务的。 近些年来,各图书馆都非常关注特藏的建设、发展和挖掘,无论是特殊收藏还是特色收藏,只要是能突出图书馆馆藏的特色和个性的资源,都是特藏的收藏范围。兼容并蓄的同时,也造成了图书馆特藏建设的不均衡,导致了特藏建设中的许多问题。2 特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图书馆界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特藏建设尤其如此。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思想在作祟。自从有了文献有了书,书籍一直是作为奢侈品,只有有钱人才能读书,只有有钱人才能拥有书。几千年以来,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即使旧有的文献收藏体系被打破,但人们的观念依然还在。由于特藏所代表的馆藏特色化和个性化,各馆都把自己的特藏当做宝贝,缺乏与兄弟馆的沟通和合作,以至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拿特殊收藏来说,各馆都把古籍当做镇馆之宝,都有自己的馆藏目录,有些有实力的图书馆甚至建设了自己的检索系统和全文数据库。但是他们不把这些成果拿出来共享,也不愿拿出来共享,造成了各馆之间缺乏交流,建设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无法为兄弟馆所知,各自闭门造车的结果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2 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如前所述,随着特藏概念的扩大化,特殊收藏不再是特藏建设的唯一目标,许多图书馆开始着眼于新的特色资源。然而,由于存在“跟风”现象,许多图书馆都是看见兄弟馆的建设成果,盲目跟随,而没有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急于求成,许多特藏建设项目都是仓促“上马”,以至于资源建成后质量不高,乏人问津,更别提持续的资源补充了。特藏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体现本馆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然而,一些图书馆在没有对本馆特色和本馆资源作充分认识,没有对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建设,使得建设成果毫无特色,特藏不特。2.3 地域、管理政策上的差距造成各种阅读限制 书是为了用的,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就是满足所有读者对文献的一切需要。但在目前特藏资源的阅读和使用上,却存在诸多限制。比如特殊收藏被各馆视如宝藏,不肯轻易示人,若想查阅,必须要单位开 ? 118?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王雨卉(1983-),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已发表论文数篇。

佛山一模优秀作文选

2016年佛山一模语文学科优秀作文 参考例文 1号文:56分 别出心裁的诚信教育 近日,一所自助式图书馆成功地在微博上刷了屏,这所自助式图书馆伫立于某中学的校园中,它无门无管理员,还书借书皆凭师生自律。其虽无门,实有诚信之门死守。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独特的诚信教育,也是对多年来学生所接受的诚信教育效果的一种检验。 将信任还给大家,成就自律好品性,开创诚信新纪元。有别于传统的诚信教育中所采用的理念灌输、严规把守、监视防范等老套路,该校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诚信教育方式——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来当行为的审判人,自己来做灵魂的修理师。这看似完全自由开放的图书馆,实则被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和诚信之门严把关卡。这基于学校对每一位同学自律性与诚实性的充分信任,我认为这已经是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学校仅起一个创造诚信氛围、引领诚信作风的作用。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当学生被强行赋予了信任与自由后,出于人人皆有的自耻心和上进心,这相当于对他们诚信行为的一大鼓舞,这种鼓舞自然能大大激发人们诚实守信。 事实上,与自助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英国的自助地铁站。所谓自助地铁站即买不买票全凭民众的良知,地铁入站口不设任何检票关卡,买票与不买票的人皆能出入自由且地铁上不设检票员。最初试运的自助地铁站不仅没有任何亏损反而因为这种充分的信任感而吸引了大量客源,所以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将全部地铁站皆设为自助地铁站,这自然为政府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可见,当民众素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全开放式的制度着实为一计良策。 然而反观中国近年不少令人失望的道德新闻,在社会上大规模推行自助图书馆恐怕仍不合时宜。但在小范围内与传统诚信教育方式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倒是能起到更好地效果。该校园中的图书馆就能起到检验传统教育的效果。虽然原有的图书仍有丢失,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状况,只要没有丢失的图书多余增加的图书,就证明该校师生的诚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只要坚持自助图书馆的方式,辅以传统诚信教育的熏陶,将自助图书馆作为检验与提升的工具,日积月累,必能感化那些尚未入诚信之门的学子,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道德风貌。 我认为在数个小范围内推行这种自助式公共设施,并在社会上进行诚信教育的宣传,则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可计日而待,中国也有肥沃的道德土壤去滋养大规模自助式设施的运行! 点评: 标题醒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别出心裁的诚信教育”这一标题让人耳目一新,说明考生认为内容与教育有关,而“别出心裁”正是广佛中学开设一间自助图书馆的举措。考生并没有局限于“诚信”二字,而是让文章内容与教育联系起来,立意较一般考生更高。 本文能辩证思维,考生一开始就肯定开办自助图书馆是好的,开创先河,是对师生的信任,同时也应要求人人自律,接着阐明这种方法(形成)多方面的好处,之后引用英国自助地铁站来的实例论证。考生能结合中国现实,认为大面积推动这种形式不合适宜,但这类探索又是值得鼓励,体现了考生对现实观察的细致和思考的深刻。文章有些长句表达不够简洁流畅。 2号文:54分 用制度之门维护图书馆 近日,一中学的无门图书馆引发了热议,初闻此消息,我不禁感慨喜悦,以余观之,“无门图书馆”是自律自觉条件下的文化新态势。久思之,深觉不妥,宜恢复制度更好! 迈过那一扇无形之门,反映出师生素质与自律能力的高度。古有圣人见路旁梨树坚定不移,曰:“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坚守诚信底线,今有师生共享自助图书馆,共同保护这小小的文化生态园,岂不乐哉多出了六千册的书籍也显露出了有心之人共出一份薄力,献一份真心,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流动的文化小站,将自己喜爱之书加入其中。迈过那一扇无形的图书馆之门,实是越过了自身之诚信道德之门,若人人坚守信用,有借有还,俗话说:便再借不难了!但这一扇门亦有其缺陷,也带来了一些不便。 迈过那一扇无形之门,有人也在此丢下了信义,携走了新书,反映出人性中难以自制的弱点。试想若人人携走一本书,不用数月,图书馆就空空如也了!如同荷兰阿姆斯特丹初设立公共自行车流动站所遭遇的尴尬,一些人贪图小利将其据为己有,数周以后,街上再也找不到一辆公共单车了。值得关注的是,无门图书馆确实考验住了绝大多数人的信用,但面对失信者,缺乏自律能力者,是否也应当有所防范以愚观之,无门图书馆应当采取适当的监督措施,否则,自行车之城的尴尬有可能重现! 无门图书馆虽好,但保障大多数人的阅读权益则更加重要——试想你将心爱之书放于此处,不料被人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开发,广泛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也是图书馆承担各种职能的基础。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文献的时效性强;文献的传播速度加快;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文献所用语种在 扩大,质量下降等特点,使人们普通感到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开发包括下面几项内容:第一,对到馆的文献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最后调配到各借阅室,以便科学排架,合理的流通;第二,对馆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第三,通过最现代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电子图书馆,里面收藏的不是一本本的印刷在纸上的图书,而是以电子形式储存、检索文献信息,从而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是随着电版物的出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电子图书馆,具有存储能力大、速度快、保存时间长、成本低、便于交流等特点。光盘这-海量存储器、能够存储比传统图书高几千倍的信息,比微缩胶卷要多得多,而且包括图象、视频、声音,等等。 利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技术管理图书馆里的图书,对馆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通过最现代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我们能很快地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样,保存信息量的时间要长得多,不存在霉烂、生虫等问题。利用网络,在远在几千里、万里的单位、家中,都可以使用这种图书,效率极高。 编辑本段特点 电子图书馆是对未来图书馆形态的一种预测,它的出现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 高密度存储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为条件的。电子图书馆有如下特点: ①图书馆主要收藏电子出版物,这种出版物是利用大容量电子存储技术生成的,和印刷型出版物不同,它不用纸张为载体,体积很小,价格低廉,信息存取方便。 ②读者只能通过计算机或终端来使用这些电子出版物,如通过显示屏幕来阅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视频数据等。

致庐江鳌山吴氏宗亲的一封信20170805

致庐江鳌山吴氏宗亲的一封信 各位宗亲:大家好! 我们正处在崇尚文化建设的时代,而宗谱建设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修谱、续谱如火如荼,各个家族争先恐后,成为一道美妙的景观。 宗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她跳动着先辈的血脉,延续着家族的血印。悠悠岁月,宗谱在演绎着昔日的辉煌;漫漫征途,宗谱在铭记着曾经的艰辛。没有家谱的子孙,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自己来自何方,飘向何处;有了一份家谱,子孙可以更好地承先启后,奔向未来,描绘锦绣前程。 我们庐江鳌山吴氏,曾经是江淮著族,有过灿烂的历史。赖岱鳌山之神韵与灵气,孕育出诸多英杰。淮军名将吴公长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朝鲜立下赫赫战功,彪炳青史。武壮公次子——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也是名扬四海,声震文坛。吴保初长女吴弱男是中国同盟会早期女会员、担任过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吴炎世、吴弱男、吴亚男三兄妹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保家卫国的庆军将士,这些都是庐江鳌山吴氏的骄傲和自豪。我们的祖上不辞劳苦,在吴公长庆长子吴公保德的带领下于1917年仲夏成功二修《庐江鳌山吴氏宗谱》,给我们家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宗谱规定:庐江鳌山吴氏从第十世“一”字辈开始,其后辈分为:“盛之道良,长保世业,克笃前光,积善余庆,永迪吉康”。以后的辈分呢?老祖宗留给

我们后人来确定了。遗憾的是,二修宗谱一百多年来,续修宗谱成了族人漫长的期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庐江鳌山吴氏汇顺堂宗谱三修工程,顺应人心,适逢其时,正式启动。续修家谱是一项浩繁的百年工程,我们家族近百年来居住分散、人丁兴旺,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撑,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才疏学浅、力难胜任,更需要我们家族宗亲的理解和支持。各位宗亲:你们可以挥洒笔墨,为续谱写出精彩的文字;你们可以慷慨解囊,捐资相助,为续谱提供充裕的保障;你们可以奔走相告,为续谱工程传声造势。总之,有力出力,有资奉资,让宗谱续得圆满、续出特色。给后人传一种精神——兴家报国;留一份遗产——至诚至信;馈一份美德——慈孝双全。 我们相信,在本次续谱工程中,将会出现许多捐资较多、贡献突出者,他们将被载入谱册,流芳百世。 最后,让我们鳌山吴氏汇顺堂全体宗亲们,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奋努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续谱这项百年工程,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以无愧于子孙后代! 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祝各位宗亲健康幸福,百世永昌! 庐江鳌山吴氏汇顺堂第三次续谱理事会 名誉会长吴世煦 会长吴世矿 二〇一七年八月五日

图书馆如何有效结合读者进行服务

图书馆如何有效结合读者进行服务 摘要:图书馆是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人们休闲放松以及学习的新去处,结合读者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问题,文本从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普遍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提升其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结合读者有效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20-01 一、图书馆服务读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1.图书馆服务机制不健全 当前,各类图书馆服务读者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服务机制不健全是较为突出的现状。工作人员不能按照一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为读者提供周到的阅读服务,甚至一些地区的图书馆出现了“不见读者”的现状。究其根源都是服务机制不健全引起的服务质量不足,首先,一些图书馆不能提供有效的文献检索平台,读者不能快速依据检索目录查询馆藏文献和书籍;其次,图书的借阅方式以及阅读环境的服务能力不足,读者不能有效的进行自助式的阅读或者借阅式阅读;再次,不能有效的利用图书馆舍进行相关高效的读书活动展开以 及网络服务平台的搭建。可见,图书馆服务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在服务时做到有章可循,同时服务的灵活性以及适当性也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 除了图书馆服务机制的不健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工作人员不能在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主动的 服务,其服务内容更多的局限在保障图书馆藏的完整性以及防止偷盗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不能依据读者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读者需要了解馆藏中某一具体领域的书籍馆藏数和目录,工作人员不能有效的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相关数据的检索,这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以及信息化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 3.图书馆阅读环境不佳 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提供健全舒适的阅读环境,也是服务读者的重要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撑,例如阅读桌椅、冬季阅读时的供暖保障,这些都需要图书馆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其次,在建立健全图书馆阅读环境时,还应注重周边服务,诸如卫生间、饮水设备等服务设施的保障。总之,一些阅读环境不佳、周边设施不全的图书馆很难形成高质量的阅读服务能力。 4.宣传工作以及信息反馈能力较弱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场所的

收藏党史文献资料

收藏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开始,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 我整理收藏了有关革命战争史料,和中国解放军历史和有关共和国历史的书籍2000多册,这些内容包括70年前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史料,如1945年版的报纸,〈〈解放日报〉〉——“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日军挑动侵华战争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南京大屠杀”,这些报纸报道了有多少家庭被日军的铁蹄追散,有多少亲人生离死别,有多少人痛彻肺腑,生离更令人牵肠挂肚。我凝视着收藏的五十张日军侵华照片,我国同胞在这场战争中所经受的苦难,特别是日本侵略军的杀、烧、淫、掠,其凶残野蛮令人发指。这是20世纪三十年代惨绝人寰,举世震惊的大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人民,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耻大辱。 父辈们经历了福州沦陷,认识“皇军”,我这代人是在“地道战”“地雷战”“两个小八路”电影和小人书中认识“皇军”的,而我们的下一代人只能零星散乱地从电视、电影、书刊上认识“皇军”,虽然只相隔50多年,但仿佛已经是遥远的传说。 我收藏从1973年开始,收藏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开始,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收藏了抗战文献资料、书籍、实物也将近1000多件,其中包括了地图、杂志、报纸、明信片、书籍、证章、战刀、照片、画册、钱币、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日寇英勇杀敌的资料等,特别是我收藏了民国三十二年延安出版的抗日报刊“新华日报”52份,共104张较为稀罕,该报每期报道了日军侵略历史以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发动内战的阴谋,对研究我国共产党,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还收藏50张侵华照片,金属“伪满州国”,钱币一套14枚是日军侵华的有力证据。29册昭和七年出版的“日本音乐全集”,该书是在1931年出版是一位日本传教带入福州的,是日本文化侵略的见证,另还收藏“伪满州国”明信片一张,日军战刀9把,抗战证章10多枚,以及七十年前一本中学生日记本、日军侵华地图2张,宣传“请用国货”的瓷器十多件以及日本侵华时带进中国的古董钟一架,图案上有日军军旗的标志,我国人民抵制日货,购买国货的古董钟一架,杂志、书籍800余件,较珍贵的是1942年版的毛泽东《论持久战》,我收藏日军侵略实物与文献资料真正是从2000年4月日本士兵“东史朗日记”发表以后开始,收藏抗战文献实物见证历史,勿忘国耻,对我们青少年朋友是特殊的藏品,我收藏这个专题在国内也是位居前列,这些藏品具有收藏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我希望通过藏品,让更多人以吸取历史的教训,在收藏近千册,抗战文物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藏友,特别是黑龙江的藏友,给我帮助最大,那里曾是铁蹄下的重灾区,“伪满州国”所在地,我想收藏中通过一张报纸、一张照片、一枚证章、一件证件,了解这段历史并十分关注个人的命运,通过置身于这些历史物件中,如我收藏了侵华音乐书籍29册,我就十分关注这些书籍的来龙去脉,这些书是日本的一个传教士在1931年到福州仓前山传教带进来的,以后回国后把这些书籍寄放到我外婆家中,至今毫无音信。我凝视着这些书籍,这些歌曲有日军军歌,也有日本民间音乐,带进中国的日本音乐书籍,日本人姓啥、名谁,都找不到线索和答案,我想如果健在,大概也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许还活着,也许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想他知道我收藏故事后,一定会;祈祷人类在新世纪,远离战争,欢聚一堂拥抱和平吧!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教书之余四处奔波到花鸟市场、旧书摊、新华书店,结交藏友收集藏品,我的执著,无论如何也要将抗战收藏进行到底,我想抗战收藏品能跃居全国第一,这是我的目标和动力,我想在适当的时候建一个博物馆来安置这些文献或捐赠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在我和日本友人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十分憎恶日本的侵略战争,战争也给他们带来妻离子散的场面。如今我们已处在和平世界的幸福环境中,我的心中也在祝福依依带水的中日邻邦友好相处,化剑为犁,永保和平,不要出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丑事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一定会被全世界人民的正义所压倒,世界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安定,这是历史的趋势,任何人别想改变这一历史轨迹。 今天,我收藏这些战争史料书籍,揭示侵华日军大屠杀暴行的历史真相,重在引起人们教育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牢记历史教训,立志振兴中华,反对侵略战争,防止历史重演,现在中日友好发展已成为两国关系两国人民之间不可阻挡的潮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承认历史,正视历史,中日两国人民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友好情谊,进而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保证中日两国人民更加珍惜今天的友好情谊,保证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谨以此文纪念,并向英勇的我国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军队为消灭日寇做大贡献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致以崇高的问候! 我尤其喜欢收藏地图,在地图收藏中找到很多乐趣,地图是军事家的眼睛,是旅游家的向导。一张地图能简明扼要

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按史书记载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公元前519~前479年)。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石夫子”。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撰赞:“宣

智慧树知到《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海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海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搜商的三个核心要素是 A.搜商意识 B.搜索技术 C.搜索工具 D.搜索内容 答案: 搜商意识,搜索技术,搜索工具 2、我们通常提到的三大中文数据库平台指的是 A.中国知网 B.万方平台 C.EBSCO D.维普期刊 答案: 中国知网,万方平台,维普期刊 3、搜索引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垂直搜索引擎 B.全文搜索引擎 C.目录索引 D.元搜索引擎 答案: 垂直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 4、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搜索是一种思维

B.搜索是一种语法 C.搜索是一类网站 D.搜索是一种理念 答案: 搜索是一种思维,搜索是一种语法,搜索是一类网站,搜索是一种理念 5、常见的搜索引擎如: A.百度 B.谷歌 C.万方数据平台 D.必应 答案: 百度,谷歌,必应 6、在搜索中我们常提到的”B,A,T”指的是 A.百度 B.阿里 C.腾讯 D.百链 答案: 百度,阿里,腾讯 7、 Google 创立于哪一年? A.1992 B.1998 C.2004 D.1989 答案: 1998

8、课题“Investigation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machine tool design”,哪些词是检索词? A.1992 B.1998 C.2004 D.1989 答案: 2004 9、在“虫部落”社区,数据搜索可以查到是: A.百度指数 B.微指数 C.搜狗指数 D.阿里指数 答案: 百度指数,微指数,搜狗指数,阿里指数 10、 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 A.权威的构建与情景 B.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以及信息的价值属性 C.探索式及对话式学术研究 D.战略探索式检索 答案: 权威的构建与情景,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以及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索式及对话式学术研究,战略探索式检索 第二章 1、图书馆有哪些类型? A.国家图书馆

文献信息检索

《文献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献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管理学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课程学时:24 课程学分:1.5 课程简介:信息及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成指数级地增长,信息丰富了,但很难及时地找到我们 需要的信息。《文献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教给学生检索技能、技巧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 动手的能力,思维的方法和其他一些信息科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 选用教材: 罗爱静,于双成?医学文献信息检索(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谢志耘.医学文献检索.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夏立新等.信息检索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彭奇志.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二、 课程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技巧与方法,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 课程学时分配 内容 课程的意义与基本概念 文献信息检索原理与方法 文献信息检索技术 常用文献检索系统 常用学术信息检索系统 检索结果评价与检索策略调整 医学研究论文写作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课程 的意义与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1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信息素养 1.2信息、知识与文献 1.3文献与信息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 1 ?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信息素养 2 ?掌握信息、知识与文献的概念内涵 3.了解文献与信息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问答、回顾、比喻、举例、分析与归纳 【学时】1 第二章 文献信息检索原理与方法(重点) 早 氏代 第一早 第二早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早 第六章 第七章 学时 1 2 3 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