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语语法关系

汉字与汉语语法关系

同时,汉字与汉语语法的研究也可以为其他语言的研 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语言学的整体发展。
对语言教育和语言应用的意义
在语言教育方面,通过对汉字与汉语语法的研究,可 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语言 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在语言应用方面,通过对汉字与汉语语法的研究,可以 为语言工作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语言分析和处理方法,提 高语言处理的速度和精度。同时也可以为跨文化交流和 翻译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语言转换和处理工具。
03
汉字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字的表意功能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表意功能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得汉语的词语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意义关联,从而影响了汉 语的语法结构。例如,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宾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 过汉字的表意功能得以明确。
词序的灵活性
由于汉字的表意功能,汉语中的词序可以较为灵活,而不像某些语言那样严格 依赖词序来表达意义。例如,“吃饭”和“饭吃”在汉语中具有基本相同的意 义。
汉字的音节结构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音节结构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字的音节结构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语法结 构。例如,汉语中的声调可以影响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而这种影响在其他一些语言
中并不常见。
音节结构对口语的影响
汉字的音节结构在口语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汉语中的连读、轻声等现象都与汉字 的音节结构有关。
汉字的发明为古代人们提供了文字载 体,方便了知识的传播和学习,也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字与汉语的相互影响
汉字的构造和含义与汉语的语音和语义密切相关。汉字的构 造往往基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而汉字的使用也影响了汉语 的语音和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一、引言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

语音教学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不仅要注重技术的传授,还需要注重文化的渗透。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语音教学中。

二、汉字与汉语语音的关系汉字是汉语最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从汉字中可以看到很多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律,如拼音“sh”、“ch”、“zh”等音及它们的声调均可通过汉字找到相应的规律。

汉字的教学应当与语音教学相结合,如学习汉字时应当注重读音。

汉字和语音的相互联系是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声调与文化汉语中的声调是其一大特点,也是初学者最为困难和容易造成误解的一项内容。

汉语声调的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例如,“ma”字如果是第一声,表示“妈妈”;如果是第二声,表示“麻麻”;如果是第三声,表示“马”;如果是第四声,表示“骂”。

声调的不同有很多文化意义的体现,如地域区分、情感表达等。

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声调的学习和体现。

四、口音与地域文化汉语口音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音特点。

这些地域文化因素对汉语语音的学习和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北京话中的“儿话音”和四川话中的“舌尖音”等都是地域文化对语音的影响。

在语音教学中,应当注重地域文化对发音的影响,学生们也应当了解和学习这些口音。

五、节奏与乐律汉语节奏和乐律也是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一项内容。

汉语中的音节和声调组合成了旋律和韵律,使汉语语言富有韵律美。

汉语的韵律和旋律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美感。

在语音教学中加强节奏和乐律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韵律美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汉语。

六、结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渗透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中应当注重汉字与语音的相互联系、声调的学习体现、口音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节奏与乐律的教学。

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性质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 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明 暗 ”等 带入字形:
晶 昭 暗 晦 昏……中的“日”有“明暗”的意义 时 昨 昔 暂 暇……中的“日”有“时间”的意义 旦 旭 莫 晒 景……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
会意字部件的形合与意合
形合:意化以后的部件组成新字时,有
汉 字 构 意 的 演 变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金文较多 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小篆以后的汉字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义 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会意字部件的形合与意合
形声相益构成形声字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 金文不少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沫 洗 网


初 吹





小篆以后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 义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3.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三个原则
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 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 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根据第三个原则,我们需要考察汉字不同类型 的符号是否都能列入表意体系。其中特别需要论证 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 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 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结果。声 符是因为增加意义信息被动转化而成的。
赵元任曾以代表yi这个音节的汉字编了一 个名为《漪姨》的小故事,全文如下: 漪姨依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医以 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殪, 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姨 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 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 亦益异已矣。

《谈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谈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谈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早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学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他划时代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地把世界文字符号划分为两种不同体系,一种是表意体系,字形依赖语言的意义来构造;另一种是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字形依赖语言的意义来构造。

这种划分其实是从文字符号与语言的哪个要素发生直接关系的角度为标准来判断的。

汉字属于索绪尔所说的第一种类型,表意文字。

汉字与汉语相互促成,没有汉字的汉语是可以满足社会沟通和交际的,但是只能停留在口语交际的低端,无法升华到书面语的精粹,也几乎无法传承轴心时代的价值体系,它们的关系既有高度的适应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所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在:汉字与汉语关系十分密切,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这是在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中看不到的。

其一汉字是汉语的符号,表意性是汉字的根本特征,首先从汉字符号的来源与构形原则看;其次从汉字表达汉语的情况看:汉字是音节的表意文字。

汉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表达的并不是字面传达的、视觉可见的意义,而是与字面意义有关的与语言结合起来的词义。

大多数词义是不能由符号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字意只是符号与词义之间的中转站。

正因为字意不等于词义,光靠直观视觉感受并不能知道汉字所代表的意义。

其二汉字是汉语的辅助工具,正是有了汉字,汉语才超越口语进入了书面语的崭新阶段。

由于交际环境和条件的需要,不同地方的各种口头语和书面语都会有差异。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或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方言,例如水族的水族先生在解释他们自己的水族文字时,往往是众说纷纭,答案不一。

而汉字弥补了这一点,汉字具有超方言性,每个民族或不同地区的人看了也能明白它所指的意思,并且这个意思是约定俗成的。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语音发生了很多变化,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尤其是最常用的单音核心词却大体上是稳定的。

这样一来,汉字对于人们扩大交往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硕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硕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硕
汉字和汉语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汉字是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通过特定的符号和组合来表示汉语中的词语和概念。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发音,它们共同构成了汉语的词汇体系。

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与汉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其次,汉语是汉字的语言载体。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来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

汉字在汉语中起到了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的作用,它们的使用遵循汉语的语法和语义规则。

汉字和汉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受到汉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同时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汉字的结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高汉语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总之,汉字和汉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承载着汉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对于学习和研究汉语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字的形音义与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口语,由来已久。

汉语先于文字的产生,由于其在书写方面的缺陷,汉字应运而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语言符号,它是记录汉语的书面体工具。

因此,汉字与汉语密切相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由此观之,汉字的音形义之重要,而汉字的音形义与汉语的音义也息息相关。

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上古人民也曾结绳记事。

在一些部落里,人们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后来由于时间过长,人们的记忆遗忘,结绳记事也就失去了一些效用。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逐渐发展,不断的完善着中国的汉字体系。

最初人们用文字记录祭祀场面或者生产活动,但,后来,需要用到的汉字越来越多,汉字由繁至简,逐步发展。

由此观之,汉字产生于汉语之后,并适用于汉语的发展。

但,汉语与汉字之间也有许多差别。

一:解释“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词”: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二:词音与字音汉语的语音结构简单,往往一个音节就有许多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音字,例如:qū,由这个发音我们可以联想到"驱""岖""躯"三个字,"驱"寓意驱赶,"岖"寓意山区,而"躯"是身体的意思,再比如wán,我们由发音联想到“玩”“顽””“完”,它们分别是玩耍,顽皮,结束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同音字还有很多,于是便衍生了数量众多的汉字来以形析义。

《现代汉语》第三章考点手册

《现代汉语》第三章考点手册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考点10 汉字概说(★★二级考点)1.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来看,汉字是语素文字。

也记录少量非语素的音节,但不独立表义,不同于音节文字中的文字符号。

2.汉字的性质:(1)保存了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2)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仍是现阶段中国人民广泛使用的文字工具,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它的作用。

被日本、朝鲜等国借去记录民族语言。

3.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根据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4.构字部件与语音联系紧密,能与语音中的音素或音节挂上钩的,叫音素文字或音节文字,可合称为表音文字;构字部件同语音联系不紧密,字形结构不能拼读出音素或音节的,叫语素文字,也可称为表意文字。

5.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同表音文字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汉字从形体看是方块平面型的文字(2)汉字在语音上表示音节(3)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4)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5)从字形结构看,汉字有其理据性(6)从发展速度看,汉字具有稳定性(7)总之,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语素文字。

这是它区别于纯粹表音的音素文字或音节文字的基本特点。

考点11 汉字的形体(★★二级考点)1.根据汉字字体的结构特点和发展顺序,汉字的形体演变大致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2.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通行于商代。

笔画多方笔,线条笔直、纤细,两端尖锐,体势瘦挺。

多数字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化,同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

文字结构不仅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带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从字数和结构来看,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

3.金文:是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指西周及春秋时代的铜器上的文字。

笔画较甲骨文丰满粗肥,拐弯处由方折趋圆转,点画圆浑,体势雍容。

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推断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义寓于形、因形示义的特点。这里主要是指古汉字, 即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秦以前的文字。它们是用形象 的方法写词的,离造字时代未远,所以从分析字形入手 探求词的本义,是可靠易行的方法。东汉的文学家许慎 和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探求本义的。许慎 的《说文解字》是一部讲解本义的著作,它至今还是我 们探求本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当然由于当时古文字资 料的缺乏和其它方面的局限,许慎对小篆所作的形义分 析不尽贴切,所以我们在推断本义时,还要参照甲骨文, 金文,参证古代文献,进行综合考察。
拥有多个义项的汉字在独立使用时,它们 是多义词,当组字构词时,它们是多义语素。 这时,字形对确定多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很重 要的。梳理多个义项之间孰是源,孰是流,它 们的发展过程与源由,都得依赖于本义的确定 。
二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概念:字族
同从一个声符的字,有的只起表音作用,有的不仅 表音,还兼表义。表音兼表义的归纳在一起,称为字族。 “族”是族类的意思。
(1)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 表示人在跑。 (2)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3)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 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 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 比较容易成功) (4)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 (5)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7)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又如:走奔( 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 走趋(奔往;前往) (8)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 (9)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 (10)沟不要深,则不走肥。——《沈氏农书》

汉字与汉语的区别

汉字与汉语的区别

一、汉字除受汉语的制约与推动外,同时 又有属于它自己的、不受语言制约的发展变化 规律和使用规律:
1.汉字虽然由于记录汉语而从汉语的语素 那里移植了音和义,但是它还有属于自身的形 式—字形。
2.汉字在发展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构形 系统,构形系统的总体对汉字个体是有制约作 用的。很多与构形系统不相切合的异体字被自 然而然地淘汰,很多新产生的形声字对义符和 声符的选择,都是汉字构形系统的内部规律造 成的。
汉字与汉语的区别
尽管汉字与汉语紧密相联,但是在本质上,汉 语并不等同于汉字,它们是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 系,汉字是记录汉语语素的,在古代汉语里,汉字 与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的。这就容易使人产 生一种错觉,即认为汉字等同汉语。这种错觉,我 们一定要自觉地通过提高认识加以消除。
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 实践上,都会让我们产生失误。
小结:在理论上分清汉字与汉语本 质上的不同,在实践中注意字与语素、 词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谢谢!
从这一点上说,学习汉语与学习汉字都是需要 终身努力的。
二、文字和语言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在讨论它们 的历史发展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例如,在汉字中,构形比较单一、理据比较清 晰的独体象形字,比由它构成的合体字特别是形声 字产生要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独体字所记录的 词都一定早于形声字所记录的词。在汉字中,“马” 是独体字,它的产生早于形声字“妈”;但是就词 而言,“妈妈”这个词,并不比“马”产生晚。从 总体看,汉字史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但并不完全 等同。
在虚词里,字与词不一致的情况更为普遍。 例如,在文言文里,“故”、“固”、“顾”三 个完全不同的虚词彼此通用;商榷语气副词“其” 与反问语气副词“岂”也混用。韩愈的《马说》 最后两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 一个“其”,是反问语气副词,可译作“难道”;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 ,简要的谈谈看法。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

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①,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造字法或写词法上。

综合古今汉字说,汉字是按照造字法设计的一套表意、表意兼表音的结构复杂的形体符号记录汉语的语素(或词) ,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书面上,字是读音单位,也是书写单位,不实行词的连写。

汉字的古老形态,殷商时代(前1 60 0~前 1 0 46)的甲骨文、周代(前 1 0 46~前 2 2 1 )的金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文字体系基本确立。

在由古代汉字演变和发展为现代汉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飞跃或创新,一次是造字法,一次是字体,汉字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声字的兴起并发展为汉字的主体。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按清·戴震“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属用字问题。

在造字法中,形声是一种创新的、最富生命力和能产性的造字法。

形声意(意符)音(声符)并用,给象形字加上了专门标音的符号,不但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上的种种局限,而且使汉字从纯表意的文字转化为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这是重大的飞跃。

形声字的发展异常迅猛,据清·王筠统计,《说文解字》的93 53字中,形声字占82 % (7697字)。

在南宋·郑樵《通志》的 2 42 3 5字中,形声字占89% (2 1 81 0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体,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属于“混合型”的意音文字或“表意性音节文字”。

隶书、楷书的兴起改变了汉字的面貌。

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演变为隶书、楷书的由繁趋简的过程。

浅谈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认识

浅谈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认识

芙蓉 , 窈窕 , 还 有 音译 词 沙发 、 巧克 力 、 咖 啡。两 个字 记 录一个语素 , 单独 的一 个 字 只代表 一 个 音节 , 无 任何 意 义。但 汉语 中的双音节和多 音节语 素毕 竟较少 , 而且 大 多是外来词 , 所 以这不 足以成为 反驳 表意 的汉字 与汉语 不适合 的证 据。 其次 , 汉字 可 以跨越 古 今 , 沟 通南 北 。语 言 是 不 断 变化 的 , 这种变 化 , 对 表 音文 字 的影 响很 大 。因为 语 音 的变化也 就意味 着意 义 的变 化 , 表 音文 字 记录 的古 籍 ,
录汉语 的文字 。
首先 , 汉语 以单 音节语 素为主 , 音节 之 间界 限分 明;
作者简介 : 韩晓峰( 1 9 9 1 一
) , 河南南 阳人 , 西北大学文学 院在渎研究生 , 语言及应用语 言学专业 , 研究方 向现代议语 。

1 2 7・
汉字 的基本单位 是一个 一 个 的字 。用单 音节 的 汉字 记 录单 音节的汉语 语 素 十分 契合 。虽 然汉 语 中还 有一 部

要: 汉 字对 汉语 积极 的反作 用 , 汉字与汉语是 基本契合 的。改革汉 字而不是 推翻汉字 , 规 范汉字 , 让
它更好 的记 录汉语才是我们 的责任。
关键词 : 汉 字; 汉语 : 反作用
文章编号: 9 7 8— 7—8 0 7 3 6— 7 7 1 — 0 ( 2 0 1 3 ) 0 5—1 2 7— 0 2
分连绵 词 , 两个 音节表示 一个 意义 , 不 能拆开 。如菡萏 、
新形势 , 事实上它 也在 不 断 的适应 过 程 中 , 这 是 汉 字得
以长久使用 的另 一个 重要 原 因。所 以著 名 的汉 学 家罗 杰瑞说 : “ 暂时还看 不到 向拼音文字 转化的可能 ” 。 3 J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2021/2/26
【解说】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 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 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 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 本节课我们就探讨汉字的简化和规范的有关问 题。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和国家关于 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树立起尊重汉字、爱护 汉字的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汉字。
2021/2/26
【译文】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 (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 (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 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 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 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 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 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 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 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 “202好1/2/2。6 ”令宫内女人不要穿扮男人服饰,过了
2021/2/26
3.错别字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 写错别字包括写错字和写别字。写“错 字”主要是指手写的时候把字的笔画写错,写 出来的“字”不成字。写“别字”也叫写“白 字”,指的是该写这个字而写成另一个字。另 外,乱造简化字、滥用外文字、生造网络字也 属于错别字。
2021/2/26
4.怎样消灭错别字?
2021/2/26
二、知识结构
写“错字”
五花八门的错别字写“别字”
消灭错别字怎样消灭错别字 靠靠 靠字字 字的的 的读形 意音体 义区区 区别别 别不不 不同同 同的的 的字字 字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是汉语的基础,而汉语又是汉字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商朝时期,汉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书写系统。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汉字的书写方式比较独特,通常以笔画为主,而且每个字都有固定的结构,如上下、左右、内外等。

汉语则是中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汉语是由许多汉字组成的,每个汉字都代表一个独立的音节,这些音节可以用来表示汉语的意思。

汉语的语法结构简单明了,具有强烈的时态和语气变化。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非常密切。

汉字是汉语的基础,每个汉字都代表着汉语中的一个音节,而汉语则是使用汉字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言能力。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汉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文化背景。

汉字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

汉字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

例二:
“贫”和“穷”在现代汉语中是近义词。“贫” 字从“贝”,表明本义与钱财有关(上古曾以贝壳为 货币);《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贫”与“富”相对。“穷”字从“穴”,表 明本义与洞穴有关。先民穴居(犹今黄土高原上的人 们住窑润),先民居住的洞穴是没有后门的,走进去 就没路了;《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穷”与“达”相对,“达”是通达, 顺利,没有任何障碍的意思。“穷”则是遇到障碍, 不顺利,走投无路的意思。
人事—人世—人士—人氏
负数—复述—富庶
失手—失守—尸首
统治—统制
伶俐—凌厉
发言—发炎
元首—援手
预言—寓言
谢谢!
(二)汉字是构意文字.是因义构形的; 尽管有一小部分现代汉字,因为历史上字 形的演变,需要追溯古代字形才能弄清其 构形的理据,但是大部分汉字都是可以从 字形分析出本义的。这自然就给人们理解 和研究语义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这 也逐渐使得使用汉字的人对字义特别敬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一:
“强”和“硬”在现代汉语里意义很相 近。“强”字从“弓”,表明本义与射箭有 关。“强弓”是经得起强拉的弓,所以“强” 是就力量而言的;“硬”字从“石”,表明 本义与石头有关,“硬石”是质地坚硬的石 头,所以一硬”是就质地而言的。
汉字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
一、汉字渔汉语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汉语的载体. 汉字形、音、义三个要素中音、义其实只是汉语词 (语素)音、义的反映,只有形是真正属于汉字本身 的。在没有汉字之前,汉语早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或者说汉语完全可以离开汉字而存在。但是,汉字 离开汉语则无法存在,因为离开了汉语,汉字就无 所依托,既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 的。正因为如此,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 而形成并保持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 度上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当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发展发生矛盾时就要求改进或改革文字。

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意音文字,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语音上虽差别很大,但由于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而各个方言区语素又大同小异,因此汉字就成了各个方言区交际的最好的工具。

由于汉字的字形不直接与语音挂钩,因此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现代的人可以利用汉字直接读懂古代的文献。

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是密切相关的,汉字是汉语的基础,汉语也是使用汉字的主要语言之一。

汉字和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汉字最初是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使用的,主要用于记录卜筮、战争、农业等实际行动和历史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一种抽象的文字系统,其最初的形态已经变得不太实用,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汉语则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一种语言,汉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种基于汉字的书写系统,即汉字和拼音相互结合。

汉语的拼音系统使得学习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汉字,同时也使得汉语的发音更加一致。

汉字和汉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学习的重要基础。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汉语的重要一步,也是理解汉语语音和语法的基础。

同时,汉字也为汉语的文学、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长尾巴的鸟称为“鸟”,例如:鸡、鸾、 鹰、鸽、等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探析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探析

[4]李坤.德国职教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及推行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25-27.[5]向学军,刘平,夏昌浩.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虚拟仪器技术课程的应用[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3):18-20. [6]冯遵安,蒋琴.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95-196.[7]柳邦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讨[J].新闻界,2011,(8):144-146.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了2012年度广州大学教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王佳庆(1967-),男,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类课程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

中国汉字是独特的文字系统,不仅是汉语的简单记录,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汉语的研究和汉字的研究就要结合起来,从字的形、音、义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

自古母语教育自识字教育开始,据不完全统计最常用的1500个汉字一般都可覆盖汉字总用量近百分之九十五,有的学者考虑恢复老传统,采取从识字开始、以字带词的教学步骤,在识字教育中,又从最常用字入手,以少驭多,从实词到虚词,以实带虚,从阅读入手,以读带听,再回到口语训练中来,以说带写。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辅助工具,它负载着特定的信息,而且能把这种信息传播万代之后”。

在汉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时代,通行“结绳而治”,“刻契”而记,“结绳”和“刻契”表示的信息很不清楚,随着时间或空间变化,就弄不清真正的意思了。

如:三个绳结是代表三斤米?还是三里路?还是三只羊?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文字应运而生。

这种以表意而不是以表音为主的文字,使信息交流不仅在当时可行,而且还能传以后代。

今天读两千年前的古书时,还明白是什么意思。

而如果用记音符号记录下来的话,由于古今语音的变迁,很容易产生歧义。

中国有句俗语:“要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 ,简要的谈谈看法。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

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①,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造字法或写词法上。

综合古今汉字说,汉字是按照造字法设计的一套表意、表意兼表音的结构复杂的形体符号记录汉语的语素(或词) ,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书面上,字是读音单位,也是书写单位,不实行词的连写。

汉字的古老形态,殷商时代(前1 60 0~前 1 0 46)的甲骨文、周代(前 1 0 46~前2 2 1 )的金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文字体系基本确立。

在由古代汉字演变和发展为现代汉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飞跃或创新,一次是造字法,一次是字体,汉字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声字的兴起并发展为汉字的主体。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按清·戴震“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属用字问题。

在造字法中,形声是一种创新的、最富生命力和能产性的造字法。

形声意(意符)音(声符)并用,给象形字加上了专门标音的符号,不但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上的种种局限,而且使汉字从纯表意的文字转化为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这是重大的飞跃。

形声字的发展异常迅猛,据清·王筠统计,《说文解字》的93 53字中,形声字占82 % (7697字)。

在南宋·郑樵《通志》的2 42 3 5字中,形声字占89% (2 1 81 0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体,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属于“混合型”的意音文字或“表意性音节文字”。

隶书、楷书的兴起改变了汉字的面貌。

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演变为隶书、楷书的由繁趋简的过程。

隶书起于秦,通行于两汉。

隶书破坏了“六书”的传统格局,脱离了象形形态,在构形上笔画化了。

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楷书又称“今隶”、“真书” ,由隶书演变而来,构形趋于固定,有严整的笔画系统。

从汉末起,楷书成为通行字体,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改变了汉字的面貌,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

随着汉字的创建,出现了汉语书面语。

据考证,殷代的甲骨文,每片甲或骨上的卜辞一般只有几十字。

周代的金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已经长达数百字,如《大盂鼎》2 91字,《毛公鼎》497字,在那个时代,可谓洋洋大块文章了。

在汉语发展史上出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书面语,从总体上说,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

二汉字造字法实质是写词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目的都在写词。

在写词上,汉字是利用汉字、音节和语素“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去记录语素(或词)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代表一个语素(或词,专门用于记录“联绵语素”的字除外)。

这种“三位一体”的格局是汉字和汉语结合的基础,异常稳定。

古往今来,汉语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这个格局始终不变。

汉字世代相传,服务于汉语,服务于社会,经久不衰,这个格局的稳定是个重要的原因。

汉字、音节和语素“三位一体” ,不但是汉字和汉语结合的基础,而且反映了汉语的结构特征,顺应了汉语的发展趋势。

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要素。

汉字一字一形,面目各异。

在表意上,汉字离不开字形和声调,声调是区分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看k劋n(看望、观看)———k仭n(看管、看守)假ji儯(真假、假冒伪劣)———ji劋(休假)空k嵀ng(天空)———k惏ng(空置、空闲)漂pi劋o(漂亮)———pi??漂白)磨m幃(磨石、磨刀)———m惏(石磨、电磨)哄h嵀ng(乱哄哄)———h彲ng(哄骗)———h惏ng(起哄)汉字作为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充分反映了汉语语音结构的特征。

汉语词汇的发展是不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的过程。

“三位一体”的汉字反映汉语素的单音节性,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汉语———特别是在先秦的语言里,字的界限,语素的界限,几乎就是词的界限。

古人没有语素的概念,把语素和词看做了一个东西。

先秦以后———特别是唐代以来,双音节词越来越多。

现举先秦和唐的两段文字,以见一斑。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
|欲,|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已|也,|先|诓|之|曰:|与|若|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 ,|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战国《列子·黄帝》)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绢,|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唐·白居易《荔枝图说》节选)引文86字。

单音节词78个,占96% ;双音节词3个,占0 0 4%。

“狙公” ,严格说是词组。

引文63字。

单音节词43个,占81 % ;双音节词1 0个,占 1 9%。

《荔枝图说》这段文字译为现代白话文,其中许多单音节都转化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荔枝|生长|在|巴州、|峡州|一带。

树|的|形状|团团|的|像|一顶|绸伞。

|叶子|像|桂树,|冬天|常|绿;|花儿|像|橘树,|春天|开放;|果实|像|朱砂,|夏天|成熟。

|果簇儿|像|葡萄,|果核儿|像|枇杷,|果壳子|像|红色|绉绸,|薄膜|像|紫色|绢纱,|果肉|光滑|洁白|像|冰|和|雪,|果汁|甜|里|带|酸|像|蜜酒|和|奶酪。

|大体|上|像|那些,|其实|还|要|胜|过|它们。

②汉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构词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产性,因而,在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促进了双音节化的进程。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合成词占绝对优势,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体。

有人说,汉语是“单音节语” ,从语素上说是正确的,从词的语言结构总体上说是错误的、荒谬的。

三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早在甲骨文、金文时代,汉字就开始应用于文献记录,就有了文辞简略的书面语。

所以, 甲骨文、金文被称为“卜辞文字”、“铭文”。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汉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两种对立的书面语。

书面语的基础是口语。

文言文形成于先秦汉语口语,从先秦到2 0世纪初叶的“五四”运动,世代相袭,居于统治地位。

文言文开始接近口语,后因日益脱离口语而僵化。

早期的白话文从唐开始,经宋元两代,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唐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大都用这种白话写作。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以后,白话文占据了统治地位。

现代白话文是在宋元白话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四”白话。

书面语源于口语而高于口语,是经过文字加工、提炼的语言形式,比之口语精确、严密,更具条理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语书面语是集中体现。

纵观汉语发展史,汉语书面语对于汉语的统一、规范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但方言分歧很大。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共同语和方言对立的概念。

《荀子·荣辱》里有“君子安雅”③的话,《论语·述而》里说孔子有时说方言,有时讲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④秦汉时代有以关中方言(秦语)为基础的“通语”⑤。

西汉扬雄经过调查研究编写了方言词典———《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汉字是一种稳定的音节符号、语素(或词)的符号,在书面语里具有“超方言”的性质,通行于不同的方言地域,那里的许多人,既说方言,又懂汉语书面语,在一定程度上,汉语书面语控制了方言的继续分化。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汉语正朝着高度统一的方向发展。

汉语书面语是汉语规范化的基础。

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 955年 1 0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因势利导,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为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言形式,完全符合汉语的实际,充分反映了汉语的历史发展趋势。

普通话是汉语的规范语言形式,实际上就是汉语的标准语。

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获得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汉语和汉字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漫论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徐广洲!024001$赤峰教育学院中文系
@张晓$赤峰师专中文系①按文字的发生学分类,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