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f3ae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7.png)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简述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
![简述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a0a34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9.png)
简述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呢,就是在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啦。
就像是咱们平时和朋友聊天,和家人唠嗑那样。
它的特点可太明显啦。
首先呀,它的传播渠道超级直接,面对面的时候,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听到对方的语气,这种信息可丰富了。
比如说你和好朋友闹别扭了,你看他耷拉着脑袋,说话有气无力的,你就知道他也不好受。
其次呢,人际传播的反馈那叫一个迅速。
你跟朋友讲个笑话,他立马就笑了或者给你个白眼,这就是反馈呀。
而且这种传播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因为是熟人之间嘛,关系亲近,传播的内容就会包含很多情感因素,像安慰、鼓励、吐槽之类的。
二、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在一个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啦。
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小社团、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兴趣小组。
群体传播的特点也不少呢。
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群体规范。
比如说在一个读书小组里,大家都约定好每周读一本书,然后分享心得,这就是一种规范,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群体传播会产生群体压力。
要是小组里大多数人都觉得某本书特别好,你要是觉得不好,可能都不太好意思说呢。
还有哦,群体传播能够形成群体意识,大家在这个群体里待久了,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像是“我们都是这个读书小组的一员”这种感觉。
三、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比较高大上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大众传播的特点可厉害了。
首先呢,它的传播范围超级广,可以覆盖到很大的区域,甚至全球。
你看那些热门的电视剧,全世界好多人都能看到呢。
其次,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基本上只要有接收设备的人都能获取。
不过呢,大众传播的反馈相对比较慢,而且不太直接。
比如说你看个电视节目,你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要通过打电话、发邮件之类的方式,而且节目组不一定会马上回复你。
另外,大众传播有很强的专业性,制作电视节目、报纸新闻之类的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呢。
四、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
比如说一个公司、一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传播。
湖北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6381网络传播概论》真题
![湖北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6381网络传播概论》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b978a6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2.png)
湖北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6381网络传播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网络统采用的是()。
A.TCP/IP协议B.TPC协议C.TCP协议D.IP协议2.美国国会批准成立“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时间是()。
A.1958年B.1962年C.1985 年D.1992 年3.BBS是指()A.商业公告板B.电子公告板系统C.联合公告板D.建设公告板系统4.作为信息论的创始人,提出信息传播中“噪音”概念的是()。
A.香农B.麦克卢汉C.伯纳德·肖D.丹尼尔·贝尔5.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第四媒体”的时间是()。
A.1996年B.1997 年C.1998年D.1999 年6.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网络传播中得以融合后,增强了两者之间的()。
A.排他性B.融合性C.互文性D.互动性7.网络文化冲突的最主要表现为()。
A.信息冲突B.种族冲突C.语言冲突D.表达冲突8.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中的《抗议论坛》改版为()。
A.中华论坛B.中国论坛C.大国论坛D.强国论坛9.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我国信息战学科专家是()。
A.沈伟光B.孙伟平C.胡延平D.孙坚华10.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了-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的“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简称()。
A.NIIB.ENIACC.TCPD.NIC11.因特网的用户到达5000万,只用了不到()。
A.12年B.10年C.5年D.3年12.1969年11 月21日,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一台计算机与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相连通,标志着()。
A.信息学术化时代到来B.信息爆炸世界到来C.计算机时代的到来D.网络世界的到来13.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时间是()。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
![试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d9b23d1d15abe23482f4d20.png)
一
听 (9 8 )男 , 川 遂 林 人 , 门大 学 新 闻传 播 学 院 2 0 传 播 学 专 业 博 士 16 一 , 四 厦 0 8级
1 O 一 3
广 义 的人 际传 播 除去 中义 和 狭义 的人 际传 播 , 剩下 的主要就 是大众 传播 方 式 了 。 本文 所谈 的大 众 传 播 , 指 报 纸 、 播 、 特 广 电视 等 传 播形式 , 随着 传播 技术 的发展 于 近代 出现 的 , 是 它 属 于一种 特殊 的多对 多 ( 或者 是一 对 多) 的不 在场 的 传播 方式 。所谓 特殊 是指 它是 一个 职业 化 的传播 组 织 面对公众 的传 播 。这 个 组 织 既可 以看 作 是一 ( 就 其是一 个组 织而 言 ) 也 可 以看 作 是 多 ( 其 组 织 的 , 就
密性 是这 两种传 播 方式 的主要 区别 。这种 区别 也 构成 两 对 内在 矛盾 推 动 着 两种 传 播 方式 不 断 融
合。
[ 关键 词] 大众传播 ; 际传播 ; 人 区别 ; 融合 [ 图分类 号] G2 中 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18 8 ( 0 9 0— 1 00 1 0 —1 2 2 0 ) 40 3 —4
第3卷 1
Vo131 .
第 6 期
No .6
广 西 大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Gu n x i e st ( h ls 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a g iUnv r i P I o h n o ilS i n e o y o
些 传播 现象 的明 晰认识 。所 以我们 首先要 明确这 人 际 传播是 人类 传播 活动 中最古 老也最 基本 的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71d362a915f804d2b16c1e7.png)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内容提要:原始的信息沟通应该是一对一的,这是典型的人际沟通。
到了书籍传播时代,出现了一对多的传播,这是大众传播的端倪。
报刊和广播电视不过是把一对多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从个人变成了机构,传播者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在枪弹论和注射论中,受众变成了被动的终端。
而在意见领袖的概念中,受众的主动性开始得到初步的承认。
当我们说到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时,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人际传播纳入了大众传播的整体流程。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
正文:一、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1、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2、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3、模拟社会环境。
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
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九)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九)](https://img.taocdn.com/s3/m/ea6b3c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b.png)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九)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不足之处是()A. 单一化B. 把关链C. 缺乏反馈D. 每个“关口”平起平坐答案:D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众调查在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进入到了高级统计、分析性考察的更深层面上,其标志是()A. 亚运会广播电视宣传效果调查B. 首都知名人士对龙年的展望C. 奥运会宣传效果报道D. 国庆报道效果调查答案:A解析:(P227)3. 对于我国的新闻喉舌功能在美国不存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新闻完全客观、自由,不需要这一功能B. 中国处于新闻事业发展的高级阶段C. 说明美国社会传播功能出现失调D.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变性答案:D4. 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的是()A. 麦奎尔B. 戈尔丁C. 戈培尔D. 霍夫兰答案:B5.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A. 戴维·伯洛B. 拉斯韦尔C. 施拉姆D. 德福勒答案:A6. 在我国首先提出受众本位理论的是()A. 喻国明B. 郭庆光C. 陈崇山D. 张国良答案:C7. “政治既有倾向”是()中的理论假说。
A.B.C..A. 《舆论学》B. 《人民的选择》C. 《人际影响》D. 《创新与普及》答案:B8. 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A. 社会政治结构B. 社会经济结构C. 社会教育结构D. 社会文化结构答案:B9. 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方法是()A. 定量分析B. 定性分析C. 矛盾分析D. 结构分析答案:A10. 下列属于隐功能的是()A. 监测环境B. 传递文化C. 娱乐功能D. 形成“脑海图景”答案:D11. 下列属于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的是()A. 武术B. 呐喊C. 演讲D. 舞蹈答案:D12. 下列属于梅罗维茨的研究著作的是()A. 《媒介即讯息》B. 《帝国与传播》C. 《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D. 《媒介通论》答案:C13. 在麦克卢汉的笔下,与电视一起被划归为“冷媒介”的还有()A. 电话B. 电报C. 无线电广播D. 无声电影答案:A14. 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A. 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B. 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C. 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D. 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答案:D15. 按照学术渊源划分,下列不属于传播学者的是()A. 施拉姆B. 霍夫兰C. 米勒D. 贝雷尔森答案:B16. 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是()完成的。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d52b6bb84ae45c3b358cc2.png)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
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一)信息的传播双方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
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
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定性)传播速度较慢较快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1。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c315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6.png)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互相之间相互补充和影响,共同构成了一种更为科学完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体系。
下面我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两种传播方式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
一、介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主要指的是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是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聊天、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其他互联网平台来完成的。
而大众传播则是指由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其传播范围较广,接触面较广泛,且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人际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1. 针对性强:人际传播的信息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双方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更能够针对对方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让信息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强。
2. 个性化的服务:在人际传播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农民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3. 更容易建立信任:在人际传播中,双方交流是基于信任的,教育者可以通过交流建立起与农民的信任关系,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传达效果。
三、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1. 覆盖面广:大众传播可以迅速地传播信息,覆盖范围较广,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
它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技术、政策和市场信息。
2. 教育效果明显:大众传媒广泛且日常,农民可以随时获得信息,更容易掌握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市场需求。
3. 提高思维意识:大量的信息传递可以提高农民的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以更高效的形式获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自己的产业。
四、结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运用两种传播方式,通过针对性教育和广泛宣传,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和提升他们的生产能力。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7ab80db52acfc789ebc9cf.png)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https://img.taocdn.com/s3/m/7c32b8c389eb172ded63b718.png)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A. 政治控制B. 经济控制C. 受众控制D. 文化控制答案:B2. 提出“信息的负熵原理”,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的是()A. 维纳B. 布里渊C. 巴克兰德D. 申农答案:B3. 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A. 共享性B. 传递性C. 扩充性D. 替代性答案:C4. 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A. 网络传播B. 跨文化传播C. 群体传播D. 大众传播答案:C5. 在新闻可读性研究中,提出著名的“迷雾指数”的是()A. 维纳B. 弗勒施C. 甘宁D. 施拉姆答案:C6. 下列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A. 书籍B. 电影C. 电视D. 电子邮件答案:D7. 在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时,“一个萝卜一个坑”指的是()A. 完备性B. 互斥性C. 一致性D. 系统性答案:B8. 在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中,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的是()A. 魔弹论B. 有限效果论C. 宏观效果论D. 窄众效果论答案:B9. 在控制实验的过程中,继“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的是()A. 前测B. 实施实验刺激C. 后测D. 分析答案:A10. 受众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这些充分表明受众是()A. 信息接受者B. 信息到达的目的地C. 信息的主动寻觅者D. 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答案:D11. 传播现象古已有之,但对它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则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主要在()开始。
A. 美国B. 英国C. 加拿大D. 德国答案:A12.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37f98e50b4c2e3f56276336.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0512aa23ccbff121dd3683be.png)
权威媒体比普通媒体更有影响力 权威媒体更注重考虑信息有无新闻价值
考虑经济性
最重要是适合
二、新闻和公共广告 (一)新闻公报
也称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向新闻媒
体投送的文字资料 写作上要求尽量符合新闻机构的要求, 省区反复修改的时间
1.确定新闻主题
公关人员要确定组织内部事件是否具有
(一)新闻公报
6.新闻公报的主体部分
围绕5W1H开展
对导语的补充、说明
7.新闻公报的结尾
一般由作者发表评论,提出能发人深思的
结论 客观、主观
(二)公关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
传企业的某种产品,而是推销组织的形 象 1.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
都属于付费宣传活动,都需要借助大众传
其他负责人对问题回答有所分工
(4)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重点
提前分发给记者
安插“内部记者”
2.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5)准备好会场
(6)会议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有公关部负责人担任,控制会场气氛
(7)准备辅助工具 (8)安排好记者活动
记者的参观、访问、摄影,宴会,外地记
者的食宿交通
(二)策划媒介事件
又叫制造新闻,只有意识、有目的、有
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地展 开一系列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 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 “巴纳姆”事件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
选择公众的兴趣点 社会热门话题 形式必须新颖 事先进行充分的舆论准备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公关人员平时应该与各方名人及其周边的人保持良
内容
领导人致辞
配以图片,一把安排在材料首页,强调材料的权
威性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081650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a.png)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等大规模发布信息的方式传达给广大人群,而人际传播则是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个体,而人际传播则是个体之间通过交流传递信息。
在大众传播中,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人们可以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
而人际传播中的观点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扩散开来,影响更多的人。
其次,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传播,实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传达给更多的人。
大众传播的渠道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个体,个体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群,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另外,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改变个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
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则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并产生更加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互动,个体可以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然后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它们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对个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将继续对传播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0582a3a1eb91a37f1115c75.png)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作者:谢越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1期【摘要】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
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
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谣言;大众传播;人际传播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其后2号、3号、4号机组均发现泄漏情况。
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核泄漏事件立即成为社会热议,“碘盐防辐射”的消息在社会上不胫而走,传遍街头巷尾,煽动众多民众抢购食盐,致使多地食盐脱销。
此次谣言传播历经多种媒介,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范畴,这两种类型的传播在谣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通过本次实证研究,这些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同时,“谣盐”事件也是公共危机中谣言传播的一个绝好案例,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理论探讨谣言。
最早对谣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上盛传的谣言对部队和人民士气产生的消极影响,由此谣言研究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
关于谣言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奥尔波特与波兹曼的观点、纳普的观点,以及彼得森和吉斯特的观点。
奥尔波特和波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范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准确性”;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为流传”;而彼得森和吉斯特则认为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这三种说法都认为谣言是为了使人相信,三个定义均倾向描述谣言的内容及效果,而没有在谣言的传播方式上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https://img.taocdn.com/s3/m/4756e663caaedd3383c4d3d7.png)
———T《丌青年记 万者方.2数IlI据j6年筇7期
特约专稿
哪一种媒介更符合新闻传播的原有含义?是书籍的方式, 还是报刊的模式?今天看,书籍的人际传播特征是最明显 的,它的传播速度缓慢,传播成本比较高,所以,现在已 经被淘汰出大众传播行列了。在传播中,规模和公开性在 同等条件下成正比,也就是说,规模越大,公开性越强烈。
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是首次面对这样的问 题,就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进入了精准的阶段。我们的 收视率调查,我们通过报刊的自办发行获得的详细的读者 资料,都使传播者掌握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受众数 据。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是为了商业的目的, 还是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便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那 么,哪里是我们这种了解的极限?正如电视的收视率数据 不等于观众的欣赏指数,观众也不是一堆数字,因此,我 们需要不需要把握这种了解的度?
在人际传播中,主观和情感通常是无法消解的因素,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变成了有力的武器。所以,谣 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常常是比较偏执的,它和大众传播的 对立冲突是比较明显的,这中问当然不仅仅包括添油加 醋,更重要的恐怕是在人际传播中,每个人往往是身兼双 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j:l多人关注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的混合使用, 比如,电视演播室中歌手支持者的方阵、手机短信的投票 方式,都被视为大众传播对人际传播手段的引进。
问题是,当大众传播引进人际传播时,它似乎增加了 很多的煽情色彩,《超级女声》就是典型,在演播室现场, 歌手支持者和参赛女生之问的互动是十分强烈的,这种情 绪当然会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所影响。这和我们通常看到 的电视现场观众是不大一样的,在好多节目中,我们看到 的现场观众都好像是电视台的参观者和好奇者,基本上是 主持人和嘉宾的陪衬,比较呆板。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fd565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0.png)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4.传播学源流美国源流的代表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5.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第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3b75dc05ba1aa8114431d9af.png)
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合看电视谈话节目创新摘要:在电视谈话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创新成为节目脱颖而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本文以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品牌电视谈话节目《鲁豫有约》为例,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融合的角度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道,拟为国内电视谈话节目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节目创新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1-02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日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电视节目样式,并接连创下收视率的神话。
然而,随着节目队伍的扩大,形式、定位的雷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表面的多样与本质的单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创新,对于谈话节目来讲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节目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巧妙融合使得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受众乐于接受并踊跃参与。
创新之路,理当从这一特色着手。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它们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而人际传播是以个体化信息为主的小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丰富而复杂,符号系统多样,方法手段灵活,传者和受者的参与程度高,反馈及时。
尽管在传播信息的覆盖面等方面,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人际传播在互动性等方面有自己的长处。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由媒体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是一种“点对众”的传播。
在“沙漏式”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决定着报道的内容,符合要求的新闻信息才能通过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公共关系学_[共4页]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公共关系学_[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585d6ed50740be1e640e9a36.png)
公共关系学174第三节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一、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分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二)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学者H.J.里维特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5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Y型网络、轮型网络。
H.J.里维特(1951年)研究了5人群体的几种典型的沟通网络(见图8-9),各型的集中化程度不同,信息交流的自由度也不一样。
在环型网络中,全体成员是平等的,每个人只能与两个邻居交流,这种结构的集中化程度最低,自由度最高。
在链型网络中,处于两端位置的人只能与一个邻居交流,最为不利;另外3个成员从可以交流的人数上看是平等的,但中间的人更有利。
链型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较低。
在Y型网络中,处于末端的3个人各有一个交流者,另外2人中,一个能与2人交流,一个能与3人交流,Y型网络的集中化程度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技术
中华新闻报/2004年/06月/09日/第006版/
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简析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态势
周宁
自1992年世界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以来,中国国内的短信传播市场最近几年也发展迅猛。
2002年整个国内市场总额超过19亿元人民币,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涨了3倍多,超过62亿元。
这种呈指数式的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媒介新景观。
伴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被学者们称为“第五媒体”,而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
这主要就在于手机短信功能具有大众传播的功效,而这项功效使手机成为了媒体。
显然,作为“第五媒体”的关键功能,手机短信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密切相关的。
传播方式和特点
短信传播是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一种基于数字网络的双向纯文本信息传递活动。
短信这种服务就其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而言,原是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利用信令信道传递的简单消息业务,属于一种非实时的、非语音的数据通信业务。
它可以由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也可由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短信平台服务器发起,还可由与移动运营商短信平台互联的网络业务提供商SP(包括ICP、ISP等)发起。
由这种服务的技术基础所决定,手机短信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点对点的传播,这属于人际传播,这种方式主要是以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
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前者如1860发送的短信,后者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
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媒体一样广泛发布信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这种就是大众传播的方式。
不难看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相比,手机短信传播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是指它同时具有这两重功效,更重要的是指这两种功效可以方便地转换。
例如,手机用户从网络业务提供商那里获得一条新闻或是一种铃声,他可以马上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他的社会关系群。
这种结合在报纸、广播、电视传播中很难实现,因为它们具备的主要是大众传播的功效;另外即使在网络传播中可以实现,但也明显不如手机短信传播便捷有效。
除此以外,由于短信是以手机作为载体,它也具有了便携性和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发送接收,也就是具有了即时性,它与人发送接收信息的愿望是完全同时的。
显然,由于技术的限制,即使是手提电脑也不如手机短信便捷,因而这种即时性是网络传播不易实现的。
因此,短信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
迅猛发展的契机
任何一项新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整个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它不仅是更高文明的反映,还是更高文明的要求。
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也不例外。
从经济形态来看,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从精神层面来看,我们处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且称之为“个人化社会”。
短信之所以迅猛发展,契机就在于此。
(一)信息化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一个以信息流通为主要问题的社会,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信息瞬息万变;人
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对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然而,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仅仅提供给人们海量的信息,却难以让人们找到真正需要、经过科学归纳、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
相反,手机短信传播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这些需求,使得手机短信迅猛发展。
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
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则选择其需要的途径。
他提出了人们选择媒介或信息的或然率的方式,即如下的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由于手机短信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它不仅能够通过两种传播方式提供信息,还可以运用两种方式的结合获得信息,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向网站订阅信息,比如新闻、天气、股票信息等等。
相比较而言,传统三大媒体主要只是采取大众传播一种方式,由此也不可能有很强的针对性。
即使是网络媒体,看似拥有的针对性也被无穷无尽的链接给抹杀掉了。
因而,手机短信提供给用户的“报偿的保证”要大于其他媒体“报偿的保证”。
另一方面,由于短信具有即时性(随时随地随身),人们可以在信息出现的同时就获得信息,而不像传统三大媒体和网络媒体,对获取的时间和地点都有限制。
虽然网络媒体也能做到随时随地随身,但是它也毕竟不如手抓短信那么便捷易携带。
因此,人们获取手机短信信息的“费力的程度”要小于其他媒体“费力的程度”。
综合对两个因素的分析,按照选择公式,我们不难得出: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手机短信的“选择的或然率”要高于其他媒体的“选择的或然率”,这也就是说,相对其他媒体传播,手机短信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给人们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的。
显然,手机短信是最符合信
息化社会信息的增多和人们对信息要求提高这两个特点的。
所以,信息化社会给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个人化社会──张扬个性的时代。
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开始提高。
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个人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追求人性的完善,个性的自我实现。
个性的自由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的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使用上也有了更多个人化的要求,而不再仅仅是接受法统媒体大众化的信息服务。
短信由于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这种个人化要求相对其他媒体更容易实现。
人们需要的是针对自己的有效的信息:“我”关心的新闻、
“我”要的娱乐服务、
“我”要的股票信息和天气信息等等。
这个“我”是成千上万不同的个体,可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只管列出它所拥有的所有信息,让所有的个体面对的是同一份报纸、同一套节目、同一个网页,而短信则可以只是提供给个体需要的信息。
比如,你想要新闻,传统媒体和网络将给你所有的新闻,可是短信可以按照你的需要来提供,只要财经的、娱乐的,可以不要政治的。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成自己独特的信息拥有模式,而不同于他人。
短信不仅能够接收个人化的信息,还能够即时发出自己编辑、自己修改的信息,这相对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完全是个人化、张扬个性的全新体现。
举例来说,目前有很多电视、电台节目甚至网络完全靠的就是手机用户发出的短信信息来进行,比如武汉楚天音乐台点歌节目《天天点》,听众用短信编辑自己的祝福即时(随时随地随身)发送到电台的短信平台,通过电波进行广泛传播,并传送给祝福的对象。
这就是一种个人化的有效实现。
电话点歌也能实现这种功效,但远不如手机短信便捷,而且,手机短信不像电话会占线。
根据一份对上海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第一认同的原因是“自由自主控制”,这也是对个人化社会的一种认同。
在个人化社会,手机短信即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结合的优势是个人化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恰恰个人化社会也给手机短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