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孔隙-裂隙升降型”力学模型——许延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对于节理岩体 D Nii( ) ;Er为注浆材料固结体的弹性模量;η i 1
为充填系数矩阵
所以,注浆加固后岩体变为I型时的。固流耦合方程应该
满足:
Gui, jj ( Guk,ki ) p 0
u k
p,kk
kk
c p
E E0 (I D) Er D
2 研究思路
认为注浆加固后工作面底板发生出水的过程经过3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为底板岩体原始裂隙状态,分为连通裂隙与非连通裂隙状态,运用孔 隙裂隙弹性体理论划分4种岩体类型; 第二阶段,注浆加固主要改变岩体裂隙状态,主要是裂隙得到充填,使连通性 降低。 第三阶段,采动影响改变岩体性质,主要是原有裂隙的扩张及连通,也可能产 生新裂隙,使连通性增强。
底板注浆加固后,工作面也发生突水事故
2006年以来,焦作矿区有8个底板注浆加固工作面发 生了突水事故。 “垂直的、小范围的导水通道”特 点
以往学者们对工作面底板突水的机理进行了大量 研究,提出多种突水模型
但是对于工作面底板注浆加固后再突水的机理研 究很少,尚未形成突水力学模型
有必要研究力学模型,指导工作面防治水
(1)注浆前
(2)注浆后
焦作矿区赵固二矿11011工作面胶带顺槽注浆前后底板岩体的视电阻率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注浆后的岩体加固体由岩石和充填材料组成,认为是一 种复合材料,按照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混合律” ,则注 浆加固体的弹性模量为:
E E0 (I D) Er D
式中,E为注浆加固体弹性模量;E0为基岩弹性模量;D为空隙比矩阵
、
(3) Ⅲ 型
该种类型岩层是在Ⅱ型不导水裂隙岩层基础上进一步发 育形成的,裂隙通连导水,但储水空间小。例如砂岩、薄层 灰岩等裂隙含水体等。
该模型的固体相控制方程与非贯通裂隙模型方程形式相 同:
2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m
pm,kk
mkk
c pm
(p)
式中,Km为m相的渗透率
4) Ⅳ型导、储水岩层 、
(4) Ⅳ型
底板岩层比较破碎,表现为即有主裂隙通道,又有次生裂 隙通道,出水几率很高;例如:裂隙、岩溶性灰岩含水层等。 该模型的固体相控制方程与非贯通裂隙模型方程形式相同。 该模型的固体变形控制方程:
2
Cn
fs
cos2
百度文库
1
1 6(1 L)2
2.5L
/
12
5
3
Cn
fs
sin
2
Ct 2
sin
2
1
1 6(1
L)2
式中:L=l/a;a为节理的半长;F为裂纹间相互的影响因 子;φ为裂纹与水平方向夹角;fs为岩石的摩擦系数;Cn ,Ct分别为传压、传剪系数。
所以,注浆加固后岩体裂隙贯通的条件为:σz>σ1。
当应力条件满足时,裂隙开始发育,由I型岩体发育为II型 、III型或者IV型岩体。
5.3 工作面突水结构力学模型
注浆后,底板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发育为IV型突水岩体, 则应满足的固流耦合方程为:
3
Gui,jj ( G)uk,ki am pm,i 0
a 岩桥张拉型破坏模型
b岩桥剪切破坏型 c岩桥拉剪复合破坏模型
、
1)岩桥张拉型破坏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K1C
F a
1 L 1 L2 2L cos
0.4L
sin
1
L 1
cos L
3
12 5 3
Ct
sin 2
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 “孔隙裂隙岩体升降型”力学模
型
汇报人:许延春 博士,研究员,博导
研究人:许延春,李见波
单 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1/4
1
提纲
1问题提出 2研究思路
3孔隙-裂隙岩体类型
2019/11/4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5采动提升岩体类型的机理及突水结构力学模型 6结论
5 采动提升岩体类型的机理及突水 结构力学模型
在采动作用下,工作面底板出现移动、变形和破坏。采 动影响不会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 (1)注浆后底板岩体被充填的裂隙重新扩展并相互贯通; (2)岩石破碎也产生新的裂隙。
使得岩体裂隙增加,连通性增强,导致岩体类型升高 因此采动影响(采动应力)是注浆加固后工作面底板出
式中,m=1和2,分别代表岩基和岩隙。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
pm,kk
mkk
c pm
(p)
式中,k是等效单渗透率值,或总体系统的平均渗透率; Γ是表征因压差;ΔP引起的裂隙流体和扎隙流体交换强度的 流体交换速率;其前面的正号表示从孔隙中流出,负号表示 流人孔隙中。
3) Ⅲ型导水岩层
m1
k1
p1,kk
1 kk
c1 p1 12 ( p2
p1) 13 ( p3
p1 )
k2
p2,kk
2 kk
c2 p2
21( p1
p2 ) 23 ( p3
p2 )
k3
p3,kk
3 kk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当围岩应力达到岩桥的贯通强度时(σz>σ1),岩体中的裂 隙开始扩展贯通;本来加固改造为I 、II型的岩体由于裂隙重新 发育,向更高类型发展;受到应力的影响,局部可能重新发育 为III、IV型岩体,形成导水通道,造成工作面突水事故。 由于是局部弱点率先剪切升型,因此导水通道表现为“垂直 的、小范围的导水通道”特点。
水的重要影响因素。
5.1采动后底板破坏形成的底板应力分布
a 底板应力分布云图
b 底板应力分布模型图
由底板应力分布模型图b:A—拉伸破裂区;B—层面滑移区;C—岩
层剪切破裂区;a1、a2、a3—原岩应力等值线;b—高峰应力传播线;c—
剪切破坏线,θ—原岩应力传播角,10°~20°左右;θ1—高峰应力传播 角,20°~25°左右: θ2—剪切力传播角,10°~15°左右。
(2)研究了底板注浆加固具有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 (3)研究了采动影响具有提升岩体类型的作用。 (4)运用孔隙裂隙弹性体理论,结合损伤力学、断裂力学 、矿山压力理论和现场探测结果,构建了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 突水“孔浊裂隙岩体升降型”力学模型。
6 结论
(4)运用孔隙裂隙弹性体理论,结合损伤力学、断裂力学 和矿山压力理论,构建了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孔隙-裂 隙升降型”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对华北型煤田工作面底板突水 事故的防治工作有指导意义。
c3 p3 31( p1
p3 ) 32 ( p2
p3 )
6 结论
(1)借鉴孔隙裂隙弹性理论,按照底板岩体的破碎程度和 裂隙连通性。将岩体大致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完整隔水岩 体(Ⅰ型)、非连通裂隙岩体(II型)、连通裂隙岩性(Ⅲ型 )和破碎岩体(Ⅳ型)。并且分别给出了固流耦合方程。
3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式中,m=1 、2和3,分别代表孔隙、裂隙和裂缝。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1
p1,kk
1 kk
c1 p1 12 ( p2
p1) 13 ( p3
p1 )
k2
p2,kk
2 kk
2
1 问题提出
• 底板水患在中国华北型煤田十分普遍,突水系数:
Ts
P M
正常条件,Ts≥0.1MPa/m; 复杂地质条件 ,Ts≥0.06MPa/m
• 防治水技术
• 疏水降压,但奥灰等强补给源难以实施;
• 底板注浆加固改造, 目前为主要方法,多个大水矿区采
用,包括肥城,峰峰,焦作等
底板注浆加固后,工作面突水事故及突水量大幅 度下降
c2 p2 21( p1
p2 ) 23 ( p3
p2 )
k3
p3,kk
3 kk
c3 p3
31( p1
p3 ) 32 ( p2
p3 )
式中,k3是裂缝渗透率;k13是岩基与裂隙的平均渗透率;Γij是i 相与j相之间的流体交换率,并假设二相之间均存在内于压差引起的隙
底板不同区域的垂向应力σz为:
H z K H
0
采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外 支承压力影响区
采空区
底板不同区域的侧向应力σ 3=λ σ z; 式中:γ—上覆岩层容重;H—开采深度;K—应力集中系数。
5.2 应力作用下的裂隙扩展
按照断裂力学理论,研究具有贯穿裂纹的平板在均匀应 力作用下,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岩石中裂隙相 互贯通方式有三种模式:岩桥张拉型破坏(图a)、岩桥剪切型 破坏(图b)、岩桥拉剪复合型破坏(图c)。
注浆加固
采动影响
原始裂隙
裂隙类型降低
裂隙类型升高
3孔隙-裂隙岩体类型
孔隙裂隙弹性理论是研究流体或热流体在裂缝性 非均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基本理论。(白矛、刘天泉.
孔隙裂隙弹性理论及应用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参照该理论对双重孔隙介质的划分,按照底板岩 体的破碎程度和裂隙连通性,将岩体大致分为4种类 型。分别为:完整隔水岩体(Ⅰ型)、非连通裂隙岩 体(II型)、连通裂隙岩性(III型)和破碎岩体(IV 型)。
,ν是泊松比,H是比奥常数。σkk是静水压力,可以写成:σkk=σ1+σ2+σ3。
、
固体变形控制方程为:
Gui, jj ( Guk,ki ) p 0
式中,λ是拉梅常数,G是剪切模量,ui是位移。
流体控制方程为:
u k
p,kk
kk
c p
其中,k为渗透率,c*是集总可压缩性。
2)II型裂隙岩层
、
(2) II 型
岩层中存在裂隙,断层等明显强度弱面,但不贯通;例 如,粉砂岩层或不导水断层影响的泥岩层。弱含水层
该种类型岩层通常认为由于裂隙的存在而把岩体介质分 成岩隙(裂隙体)和岩基(孔隙体)。孔隙称为原生孔隙, 裂隙体中的裂隙称为次生孔隙。
该模型的固体变形控制方程:
2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h1t (sin
fr
cos ) A
4l
Cr
B 3
A (4 sin 4l sin ) ( fr sin cos ) 2Ct sin 2
fr sin( ) cos( ) 4 Cn sin 2 fr cos( ) sin( )
B (4 cos 4l cos ) (sin fr cos ) 2Ct sin 2
fr sin( ) cos( ) 4 Cn cos2 fr cos( ) sin( )
式中:σt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Cr为岩石的黏结力;fr 岩石的摩擦系数
1)完整隔水岩体(Ⅰ型) 、
(1)Ⅰ型
底板岩层完整,裂隙少,连通性差,无断层影响。则宏观
上基本符合单一孔隙体模式,例如完整的厚层泥岩类,一般为 隔水层
考虑有效应力影响及孔隙压力的一般应力-应变关系可表示
为:
ij
1
E
ij
E
kk ij
3H
pij
其中, ij ij分别为应变张量和应力张量;p是流体压力,E是杨氏模量
间流。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注浆加固难以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使得破碎岩体裂 隙及岩溶被充填,使岩体变得致密,裂隙的连通性随之下降, 从而岩层类型降低。
注浆将IV型和III型岩体含水岩体,降为II型或I型岩体,弱含 水或隔水岩体。I型岩体由于注浆困难不再降低。通过对工作面 底板注浆前后的电法探测,可比较直观认识降型过程。
、
2)岩桥剪切型破坏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sin 2 2 fs sin2
2
fs
cos2 sin 2
3
2
fs
2Cr sin2
sin
2
式中:α为岩桥倾角;Ct为岩石黏结力。
、
3)岩桥拉剪复合型破坏
岩桥的拉剪复合破坏(如图c)是由于岩桥中部首先产生的 张拉裂纹EF和原生裂纹AB、CD扩展出来的剪切裂纹AF、CE连 通而引起的。
,对于节理岩体 D Nii( ) ;Er为注浆材料固结体的弹性模量;η i 1
为充填系数矩阵
所以,注浆加固后岩体变为I型时的。固流耦合方程应该
满足:
Gui, jj ( Guk,ki ) p 0
u k
p,kk
kk
c p
E E0 (I D) Er D
2 研究思路
认为注浆加固后工作面底板发生出水的过程经过3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为底板岩体原始裂隙状态,分为连通裂隙与非连通裂隙状态,运用孔 隙裂隙弹性体理论划分4种岩体类型; 第二阶段,注浆加固主要改变岩体裂隙状态,主要是裂隙得到充填,使连通性 降低。 第三阶段,采动影响改变岩体性质,主要是原有裂隙的扩张及连通,也可能产 生新裂隙,使连通性增强。
底板注浆加固后,工作面也发生突水事故
2006年以来,焦作矿区有8个底板注浆加固工作面发 生了突水事故。 “垂直的、小范围的导水通道”特 点
以往学者们对工作面底板突水的机理进行了大量 研究,提出多种突水模型
但是对于工作面底板注浆加固后再突水的机理研 究很少,尚未形成突水力学模型
有必要研究力学模型,指导工作面防治水
(1)注浆前
(2)注浆后
焦作矿区赵固二矿11011工作面胶带顺槽注浆前后底板岩体的视电阻率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注浆后的岩体加固体由岩石和充填材料组成,认为是一 种复合材料,按照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混合律” ,则注 浆加固体的弹性模量为:
E E0 (I D) Er D
式中,E为注浆加固体弹性模量;E0为基岩弹性模量;D为空隙比矩阵
、
(3) Ⅲ 型
该种类型岩层是在Ⅱ型不导水裂隙岩层基础上进一步发 育形成的,裂隙通连导水,但储水空间小。例如砂岩、薄层 灰岩等裂隙含水体等。
该模型的固体相控制方程与非贯通裂隙模型方程形式相 同:
2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m
pm,kk
mkk
c pm
(p)
式中,Km为m相的渗透率
4) Ⅳ型导、储水岩层 、
(4) Ⅳ型
底板岩层比较破碎,表现为即有主裂隙通道,又有次生裂 隙通道,出水几率很高;例如:裂隙、岩溶性灰岩含水层等。 该模型的固体相控制方程与非贯通裂隙模型方程形式相同。 该模型的固体变形控制方程:
2
Cn
fs
cos2
百度文库
1
1 6(1 L)2
2.5L
/
12
5
3
Cn
fs
sin
2
Ct 2
sin
2
1
1 6(1
L)2
式中:L=l/a;a为节理的半长;F为裂纹间相互的影响因 子;φ为裂纹与水平方向夹角;fs为岩石的摩擦系数;Cn ,Ct分别为传压、传剪系数。
所以,注浆加固后岩体裂隙贯通的条件为:σz>σ1。
当应力条件满足时,裂隙开始发育,由I型岩体发育为II型 、III型或者IV型岩体。
5.3 工作面突水结构力学模型
注浆后,底板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发育为IV型突水岩体, 则应满足的固流耦合方程为:
3
Gui,jj ( G)uk,ki am pm,i 0
a 岩桥张拉型破坏模型
b岩桥剪切破坏型 c岩桥拉剪复合破坏模型
、
1)岩桥张拉型破坏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K1C
F a
1 L 1 L2 2L cos
0.4L
sin
1
L 1
cos L
3
12 5 3
Ct
sin 2
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 “孔隙裂隙岩体升降型”力学模
型
汇报人:许延春 博士,研究员,博导
研究人:许延春,李见波
单 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1/4
1
提纲
1问题提出 2研究思路
3孔隙-裂隙岩体类型
2019/11/4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5采动提升岩体类型的机理及突水结构力学模型 6结论
5 采动提升岩体类型的机理及突水 结构力学模型
在采动作用下,工作面底板出现移动、变形和破坏。采 动影响不会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 (1)注浆后底板岩体被充填的裂隙重新扩展并相互贯通; (2)岩石破碎也产生新的裂隙。
使得岩体裂隙增加,连通性增强,导致岩体类型升高 因此采动影响(采动应力)是注浆加固后工作面底板出
式中,m=1和2,分别代表岩基和岩隙。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
pm,kk
mkk
c pm
(p)
式中,k是等效单渗透率值,或总体系统的平均渗透率; Γ是表征因压差;ΔP引起的裂隙流体和扎隙流体交换强度的 流体交换速率;其前面的正号表示从孔隙中流出,负号表示 流人孔隙中。
3) Ⅲ型导水岩层
m1
k1
p1,kk
1 kk
c1 p1 12 ( p2
p1) 13 ( p3
p1 )
k2
p2,kk
2 kk
c2 p2
21( p1
p2 ) 23 ( p3
p2 )
k3
p3,kk
3 kk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当围岩应力达到岩桥的贯通强度时(σz>σ1),岩体中的裂 隙开始扩展贯通;本来加固改造为I 、II型的岩体由于裂隙重新 发育,向更高类型发展;受到应力的影响,局部可能重新发育 为III、IV型岩体,形成导水通道,造成工作面突水事故。 由于是局部弱点率先剪切升型,因此导水通道表现为“垂直 的、小范围的导水通道”特点。
水的重要影响因素。
5.1采动后底板破坏形成的底板应力分布
a 底板应力分布云图
b 底板应力分布模型图
由底板应力分布模型图b:A—拉伸破裂区;B—层面滑移区;C—岩
层剪切破裂区;a1、a2、a3—原岩应力等值线;b—高峰应力传播线;c—
剪切破坏线,θ—原岩应力传播角,10°~20°左右;θ1—高峰应力传播 角,20°~25°左右: θ2—剪切力传播角,10°~15°左右。
(2)研究了底板注浆加固具有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 (3)研究了采动影响具有提升岩体类型的作用。 (4)运用孔隙裂隙弹性体理论,结合损伤力学、断裂力学 、矿山压力理论和现场探测结果,构建了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 突水“孔浊裂隙岩体升降型”力学模型。
6 结论
(4)运用孔隙裂隙弹性体理论,结合损伤力学、断裂力学 和矿山压力理论,构建了注浆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孔隙-裂 隙升降型”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对华北型煤田工作面底板突水 事故的防治工作有指导意义。
c3 p3 31( p1
p3 ) 32 ( p2
p3 )
6 结论
(1)借鉴孔隙裂隙弹性理论,按照底板岩体的破碎程度和 裂隙连通性。将岩体大致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完整隔水岩 体(Ⅰ型)、非连通裂隙岩体(II型)、连通裂隙岩性(Ⅲ型 )和破碎岩体(Ⅳ型)。并且分别给出了固流耦合方程。
3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式中,m=1 、2和3,分别代表孔隙、裂隙和裂缝。
、
相应的流体相控制方程为:
k1
p1,kk
1 kk
c1 p1 12 ( p2
p1) 13 ( p3
p1 )
k2
p2,kk
2 kk
2
1 问题提出
• 底板水患在中国华北型煤田十分普遍,突水系数:
Ts
P M
正常条件,Ts≥0.1MPa/m; 复杂地质条件 ,Ts≥0.06MPa/m
• 防治水技术
• 疏水降压,但奥灰等强补给源难以实施;
• 底板注浆加固改造, 目前为主要方法,多个大水矿区采
用,包括肥城,峰峰,焦作等
底板注浆加固后,工作面突水事故及突水量大幅 度下降
c2 p2 21( p1
p2 ) 23 ( p3
p2 )
k3
p3,kk
3 kk
c3 p3
31( p1
p3 ) 32 ( p2
p3 )
式中,k3是裂缝渗透率;k13是岩基与裂隙的平均渗透率;Γij是i 相与j相之间的流体交换率,并假设二相之间均存在内于压差引起的隙
底板不同区域的垂向应力σz为:
H z K H
0
采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外 支承压力影响区
采空区
底板不同区域的侧向应力σ 3=λ σ z; 式中:γ—上覆岩层容重;H—开采深度;K—应力集中系数。
5.2 应力作用下的裂隙扩展
按照断裂力学理论,研究具有贯穿裂纹的平板在均匀应 力作用下,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岩石中裂隙相 互贯通方式有三种模式:岩桥张拉型破坏(图a)、岩桥剪切型 破坏(图b)、岩桥拉剪复合型破坏(图c)。
注浆加固
采动影响
原始裂隙
裂隙类型降低
裂隙类型升高
3孔隙-裂隙岩体类型
孔隙裂隙弹性理论是研究流体或热流体在裂缝性 非均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基本理论。(白矛、刘天泉.
孔隙裂隙弹性理论及应用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参照该理论对双重孔隙介质的划分,按照底板岩 体的破碎程度和裂隙连通性,将岩体大致分为4种类 型。分别为:完整隔水岩体(Ⅰ型)、非连通裂隙岩 体(II型)、连通裂隙岩性(III型)和破碎岩体(IV 型)。
,ν是泊松比,H是比奥常数。σkk是静水压力,可以写成:σkk=σ1+σ2+σ3。
、
固体变形控制方程为:
Gui, jj ( Guk,ki ) p 0
式中,λ是拉梅常数,G是剪切模量,ui是位移。
流体控制方程为:
u k
p,kk
kk
c p
其中,k为渗透率,c*是集总可压缩性。
2)II型裂隙岩层
、
(2) II 型
岩层中存在裂隙,断层等明显强度弱面,但不贯通;例 如,粉砂岩层或不导水断层影响的泥岩层。弱含水层
该种类型岩层通常认为由于裂隙的存在而把岩体介质分 成岩隙(裂隙体)和岩基(孔隙体)。孔隙称为原生孔隙, 裂隙体中的裂隙称为次生孔隙。
该模型的固体变形控制方程:
2
Gui,jj ( G)uk,ki am pm,i 0 m1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h1t (sin
fr
cos ) A
4l
Cr
B 3
A (4 sin 4l sin ) ( fr sin cos ) 2Ct sin 2
fr sin( ) cos( ) 4 Cn sin 2 fr cos( ) sin( )
B (4 cos 4l cos ) (sin fr cos ) 2Ct sin 2
fr sin( ) cos( ) 4 Cn cos2 fr cos( ) sin( )
式中:σt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Cr为岩石的黏结力;fr 岩石的摩擦系数
1)完整隔水岩体(Ⅰ型) 、
(1)Ⅰ型
底板岩层完整,裂隙少,连通性差,无断层影响。则宏观
上基本符合单一孔隙体模式,例如完整的厚层泥岩类,一般为 隔水层
考虑有效应力影响及孔隙压力的一般应力-应变关系可表示
为:
ij
1
E
ij
E
kk ij
3H
pij
其中, ij ij分别为应变张量和应力张量;p是流体压力,E是杨氏模量
间流。
4注浆加固降低岩体类型的作用机理
注浆加固难以改变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使得破碎岩体裂 隙及岩溶被充填,使岩体变得致密,裂隙的连通性随之下降, 从而岩层类型降低。
注浆将IV型和III型岩体含水岩体,降为II型或I型岩体,弱含 水或隔水岩体。I型岩体由于注浆困难不再降低。通过对工作面 底板注浆前后的电法探测,可比较直观认识降型过程。
、
2)岩桥剪切型破坏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σ1为:
1
sin 2 2 fs sin2
2
fs
cos2 sin 2
3
2
fs
2Cr sin2
sin
2
式中:α为岩桥倾角;Ct为岩石黏结力。
、
3)岩桥拉剪复合型破坏
岩桥的拉剪复合破坏(如图c)是由于岩桥中部首先产生的 张拉裂纹EF和原生裂纹AB、CD扩展出来的剪切裂纹AF、CE连 通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