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19课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11ccf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e.png)
6.19《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设计依据(一)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大致上具备了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物,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等。
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对一- 些历史问题的本质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对袁世凯是否就是窃夺革命的胜利果实不能形成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
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选用贴近学情的材料,创设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三)教材分析随着高中历史课标的修订,《中外历史纲要》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又重新回到了通史的时序框架下。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样,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还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从本课内容编排_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主要讲述了在19世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清王朝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维持其统治,如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但这一-骗局很快被人们识破。
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华民族而做了大量艰辛的努力,并通过暴力的方式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
据此可知,本课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重新构建逻辑关系,以便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bec48e4887c24028915fc3b1.png)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新政”的内容与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革命代表——孙中山(1)背景: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广州、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他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
(2)活动:①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同盟会:A、创立: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B、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
C、纲领:“,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理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E、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反清起义: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过程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而致用: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题2、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其中的“民权主义”是指( )A.反对满洲贵族压迫B.反对帝国主义C.建立民主共和国D.平均地权题3、“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随即与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597d8d1ddd3383c4bb4cd2d6.png)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围绕课标要求,依据学业水平等级要求,落实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1.辛亥革命属于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新教材将《辛亥革命》一课放在新的单元开篇,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开创新纪元的历史地位。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分析把辛亥革命对当时的、对中国近代的、对当今的、对亚洲的影响。
2.新教材对于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极为重视,占据了课文内容的三分二篇幅。
所以,有逻辑地梳理背景是非常必要的。
3.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是第六单元两课。
因此,两者的关系也应该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中有所呈现。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孙中山、辛亥革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学科素养。
2.2017年高中课标要求高一学生具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但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发展,逐个点拨,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时空观念:(1)通过时间轴的阅读,时空地图的分析,学生掌握事件的顺序及背景,初步形成时空观念;(2)通过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学生初步达到时空观念素养的第三等级要求;(3)针对辛亥革命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学生初步达到时空观念素养的第四等级要求。
2.史料实证: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史料,学生提炼认识,初步掌握史料实证方法。
3.家国情怀:通过阅读《与妻书》,了解孙中山的个人生平,感悟革命派的家国情怀。
4.唯物史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发生背景与过程,学生初步理解唯物史观的原理。
5.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形成观点,学生初步达成历史解释的基本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意义;三民主义的内容难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六、教学设计思路情境教学法:营造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知理解历史史料教学法:认真研读孙中山年表、孙中山的文献,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材料背景进行分析。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设计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9c84a0551810a6f52486d8.png)
试题参考答案
1——5 BAABA 6——10BDCCA
1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2、(1)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
(2分)
②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分)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分)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2分)
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2分)
(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2分)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2分)。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8081c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6.png)
第 19 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解北洋军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重点: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基础知识知识点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准备⎩⎪⎨⎪⎧①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1914年底,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⑤1915年5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2)称帝:袁世凯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1)背景⎩⎨⎧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3)结果⎩⎨⎧①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知识点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等派别。
2.“府院之争”(1)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2)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过程:1917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3)结果:由于受军阀排挤,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4.参加一战(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b4a66bed5b9f3f90f1c72.png)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自主探究】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历史背景——看图说话【知识拓展】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立宪派转向革命,民主革命形势更加高涨。
【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知识拓展】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问题探究3】同盟会的纲领与兴中会相比,有何发展?【问题拓展】理解《临时约法》的原则及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1.辛亥革命的进步影响(1)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别提醒】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
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2.辛亥革命的局限及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能力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巩固训练】1.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设立外务部、陆军部、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应该是()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2.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191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13人中,皇族7人。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fe599bba1c7aa00b42acb0a.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高一学案 总第19个 班级 姓名 学号 批改日期:【深入研读教材】 同学们首先看教材引言部分,了解《革命军》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个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2)内容:(3)结果: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1)成立兴中会:(2)创建同盟会:①成立②纲领(3)组织反清起义3、清末预备立宪(1)过程:(2)结果:【关注历史纵横】清末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
{解读}【误区警示】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深入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和三民主义的的关系】(1)进步性: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的的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指导。
(2)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
三民主义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民民民主革命任务。
【说明】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地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关注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积极意义及局限参考答案:【教师拓展】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参考答案:【概念解读】立宪运动【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内容1、首先同学们思考保路运动是怎么回事?并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2、完成下面的表格何意义?4、【误区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8b35b6752d380eb63946d4b.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19课辛亥革命高一学案 总第19个 班级 姓名 学号 批改日期:【深入研读教材】 同学们首先看教材引言部分,了解《革命军》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个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2)内容:(3)结果: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1)成立兴中会:(2)创建同盟会:①成立②纲领(3)组织反清起义3、清末预备立宪(1)过程:(2)结果:【关注历史纵横】清末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
{解读}【误区警示】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深入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和三民主义的的关系】(1)进步性: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的的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指导。
(2)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
三民主义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民民民主革命任务。
【说明】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地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关注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积极意义及局限参考答案:【教师拓展】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参考答案:【概念解读】立宪运动【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内容1、首先同学们思考保路运动是怎么回事?并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2、完成下面的表格何意义?4、【误区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437fb92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b.png)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起因、过程、结果、评价;2.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掌握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
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M].九州出版社.2011材料二当光绪、宣统年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算革命党。
……两派人各自进行,表面上虽象是分歧,目的总是归着到一点。
一面是同盟会的人,暗杀呢,起事呢,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呢,弹劾呢,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地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地诞生出来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任务二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回答问题,了解其主要内容;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参议院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第四章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4b04e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d.png)
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上学期)【课题】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认识其失败的原因。
知道北洋军阀分裂割据的形势,了解北洋军阀政权更替的史实,认识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及斗争失败原因。
2.了解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及表现,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知道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3.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4.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的学习和认识,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5.理解新文化运动与其时代背景的关系,多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导学内容与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国宝档案》之《北洋风云——命断皇帝梦》片段如视频所说,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为了当皇帝,袁世凯又进一步做了哪些荒唐事?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新知】(知识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导学笔记(2)复辟的过程【知识拓展】“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2.护国运动(1)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称帝。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3)结果①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跟进训练】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支持 B.资产阶级共和国不适合中国国情C.中国有专制主义传统 D.辛亥革命不彻底,社会上存在着复辟势力(知识探究)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第19课辛亥革命 教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 教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4ed3e7aba45177232e60a2be.png)
1第19课 辛亥革命广义:从1894创办的兴中会开始至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1911年时辛亥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每60年一轮回,故1851年也是辛亥年——太平天国运动)一、背景: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采取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机(1)新政:1901年新政——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编练新式军队(新军),后果:①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崛起 ②革命党人争取大量的新式士兵清政府的掘墓人(2)预备立宪(1906——1911)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建立君主立宪制。
1911年,建立皇族内阁(首相爱新觉罗·奕劻,13位成员中,满洲贵族占7人)(这一举措使当时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失所望)2、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2)同盟会:1905年,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党与团体的关系:团体有正式的纲领性文件,即可称为政党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核心:土地问题(补充和发展)——对地主土地实行“核准地价,涨价归公”评价: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民族主义);用反皇权代替反专制(民权主义);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民权主义)机关刊物:《民报》总理:孙中山3、思想论战:(1)论战双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改良派(立宪派)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间的论战(2)论战内容: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3)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4、军事准备:革命党人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起义。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f4a6d2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8.png)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姓名:班级:日期:【学习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测评】1.阅读教材,把握时空定位,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108历史纵横,明确清末新政的内容方面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教育3.阅读教材P110,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P108-109,假如你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医生团,在为中国做革命手术前,需做哪些准备?组织准备理论准备军事准备合作探究二:材料一:吴玉章指出,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谁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1913年6月。
袁世凯命令学校恢复祀孔。
尽管这还只是帝稍复滔之先声,可就在通令一发表,即立即遭到人民的反对……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来电反对,高可盈尺”。
材料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材料三: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结合材料以及教材P11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本课小结】根据所学,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e6ea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a.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19课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二、学情分析1.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对于孙中山早期经历、兴中会、广州起义、同盟会、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事件已经有了大致的介绍。
高一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仍不够深刻和理性。
2经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有了初步认知,但其认识仅停留在故事性的层面,如何深入分析进而形成科学认知能力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创设情境,通过邹容、陈天华两位青年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将学生拉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空情境,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通过建立时间轴,再现辛亥革命相关史实。
2.通过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并以史料为依据,描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南北议和的深层原因。
3.以唯物史观为引领,了解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探究辛亥革命的性质。
通过史料分析及合作讨论,使学生辩证、历史地去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深刻意义,也理解最终未能达成目标的深层原因。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设计(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24ec8f705cc17552709bf.png)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学习重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民主革命的兴起及相互关系;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与过程三民主义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背景:1901年签订的,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尖锐。
内容: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实业,奖励实业;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维点拨】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
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他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他的灭亡。
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5年8月,、、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革命运动的发展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引起了巨大震动。
【思维点拨】【探究一】“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根据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预备立宪历程:1906年,清政府下诏“”。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a35e00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c.png)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级目标)(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一级目标)(3)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二级目标)(4)通过相关史料的解读,全面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对于这样的结果,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避免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而是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三级目标)(5)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场革命就能推翻的,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后续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级目标)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清末新政: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核心精神是“大权统于朝廷”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材料二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f11b3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0.png)
二、筑梦:为梦想而奋斗
1.孙中山的革命目的,为梦想而奋斗,革命党的发展、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2、革命运动高涨,最终中国走上了“革命之路”
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具备的条件)
3.学生任务一;阅读材料,自主完成时间轴,梳理辛亥革命爆发全过程。
教师带领.讲授武昌起义
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知道和平完成政权更迭的意义。强化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四、评梦:功过成败论辛亥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存在三种观点:(1)成功(2)失败(3)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请说出你认同的观点,并自选卡片材料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以小组形式完成。
任务指引:
1.以简洁语言概括资料卡的内容
三、梦碎:革命果实被窃取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为了捍卫共和,,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但均以失败告终
了解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讲授)由保路运动中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引起湖北防务空虚,引出此举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再加之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最终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提问)阅读材料,革命的力量中有哪些合力?他们的加入对革命有什么影响?
.讲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地位。
3.资产阶级经过立宪派经过皇族内阁事件后的态度转变。
1.思考“改良”和“革命”哪条道路更好?
2.理解清末新政的作用。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f152ef39cf84b9d528ea7ab9.png)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一、第六单元时间轴二、单元主线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关系示意图:(1)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①清政府:镇压革命。
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
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③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④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
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
2、北洋政府的统治(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1)“二次革命”①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袁世凯的亲信刺杀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②“二次革命”:面对袁世凯的独裁,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①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②卖国:袁世凯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③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登基。
(3)护国战争①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维护共和制度。
②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 学案1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 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c064e17360cba1aa911da3f.png)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经过,认识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4、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建立知识梳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特点:比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更为广泛深入。
(4)结果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知识延伸:“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据墓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概念阐释1.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2.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结果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1)目的: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2)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良运动。
(3)序幕: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4)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藩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兴中会成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3)三民主义的提出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习聚焦]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四川保路运动(1)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4.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制定: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2)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3)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1912年,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学习聚焦]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1)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2)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3)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知识点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历史功绩(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学习聚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探究点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
(2)由材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提示: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
材料一注意“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等信息。
材料二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句号将材料内容分成三层,注意“责任”“须副署之”等主要信息。
论从史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材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材料二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
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
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材料二又提出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提示:视角:短时段的革命史视角。
新视角: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
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应注意把握“第一枪”“第一步”前面的提示语,以此作为切入点。
材料二应抓住每一句话的核心,“怎么来的”“同时”“还要研究”等。
论从史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深化拓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的革命(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规范解题]例[2019·福建龙海高一检测]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可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可排除;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可排除。
答案:C审题干:注意题中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主要是推翻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验结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
[随堂检测]1.[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的是()A.孙中山B.袁世凯C.黄兴D.黎元洪[尝试解答]__D__注意区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2.[2019·四川省学业水平测试]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
这一“消息”应是()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成立D.清帝宣告退位[尝试解答]__B__关键信息是时间“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分析判断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