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室性早搏
一、概述
(一)定义
室性早搏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
(二)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4%[2]。<11岁的儿童发病率<1%,>75岁的人群高达69%[3,4,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和心跳停搏感。有无症状或症状严重性与室性早搏频发程度不相关[6]。
2.常规辅助检查:
(1)心电图特征[6]:见图1。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0.12 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②同一来源的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的间期一般恒定(室性并行心律除外)。
③室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含室性早搏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的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 间期之和。如果室性早搏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早搏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2)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估室性早搏的数量、形态和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与症状和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联。
(3)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3.其他辅助检查:
(1)运动试验:评价早搏症状与运动的关系,有无心肌缺血。运动试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有意义。
(2)影像学检查:临床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临床
表现提示有其他心肌或心包疾病者,必要时可考虑心脏CT及冠状动脉的评估,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心脏磁共振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结节病、淀粉样变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断;但心包与心肌疾病首先应选择成本低、无创伤的超声心动图。
(3)电生理检查[7]:有持续性心悸症状诊断不明者,建议行电生理检查,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心悸症状首先应进行临床评估分析。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赖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起源部位及与运动的关系等。怀疑缺血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肌病,应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心脏MRI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完善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等引发的室性早搏。
持续、频发室性早搏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下降,室性早搏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可诊断为室性早搏性心肌病[8,9]。
(二)病情评估
1.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症状及危险因素,有无心脏
性猝死或器质性心脏病家族史。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提示器质性心脏病的体征,包括心音改变、杂音、心律、心率等。
2.心电图[7]:
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和起源部位外,还有助于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根据J波、QT间期的延长、Brugada波、Epsilon波等可提示遗传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提示恶性心律失常,如短联律间期<300 ms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后的间歇依赖性的QT间期延长、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等。
3.24 h动态心电图:
有助于判断症状是否与室性早搏相关。如果室性早搏>10 000次/24 h或室性早搏负荷占总心搏数的10%以上,或有室性早搏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的记录,应建议转诊[10,11]。
根据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1]及2014年《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7]推荐,室性早搏患者的病情评估流程见图2。
(三)转诊建议
1.存在室性早搏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者。
2.有导管消融指征,并有手术意愿者。
3.有器质性心脏病,规范化室性早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4.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考虑遗传性心律失常者。
5.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健康教育等治疗无效,规范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6.因确诊或随访需求,需进行运动试验、影像学检查或电生理检查者。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7, 12,13]
1.有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评估心脏性猝死的风险[12,13]。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如不诱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治疗主要针对处理基础疾病,不建议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可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处理。
2.合并有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应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
3.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药物治疗。首先进行精神心理评估,详细告知室性早搏的良性特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症状缓解。避免浓茶、咖啡等,保证睡眠,调整心态[7]。经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性早搏的良性特征后,患者临床症状仍不缓解,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口服,疗效不佳时可转诊至临床心理科门诊。
(二)导管消融治疗
经保守治疗症状仍明显,并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症状不是由对室性早搏的顾虑导致焦虑所致,或有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经慎重评估后可建议导管消融。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1]推荐,
室性早搏患者的诊治流程见图3。
图3 室性早搏的诊疗流程图[1]
五、疾病管理
(一)随访与评估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加强健康教育。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随访与评估。
1.心电图:
治疗后室性早搏增多,或出现多形性室性早搏,应建议转诊。
2.24 h动态心电图:
对于室性早搏负荷高(>10 000次/24 h)或室性早搏负荷占总心搏数的10%以上的患者,动态观察室性早搏负荷变化。
3.超声心动图:
如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或心室容量增加的患者,应转诊专科医生诊治。
4.生活方式管理:
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及心脏康复管理。
(二)健康教育
1.改善生活方式。
2.了解大多数室性早搏并非器质性心脏病,无独立的风险,指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因对早搏顾虑引致的焦虑。
房性早搏及交界性早搏
一、概述
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交界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均可发生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