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该怎么治疗?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该怎么治疗?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似乎很多人不知道,我们都明白当我们的手被划小口时,伤口不会一直流血,而是会凝结伤口,这就是凝血因子的作用,但是患上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的人就很不容易止血,伤口不易愈合。
碰上这种疾病该怎么办呢?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证。
分为两大类: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其特点是常自幼发生出血症状,有遗传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见血友病)外,一般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亲结婚史。
该组疾病均为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见,其他所有因子除Ⅲ和Ⅳ外均可缺乏。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均为多因子缺乏和有原发病,常见的如维生素K缺乏症为因子Ⅱ、Ⅶ、Ⅸ、Ⅹ缺乏,还有严重肝病等。
诊断靠检查凝血象和纠正试验。
用新鲜血或新鲜血浆治疗有效,对获得性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比较常见的有以下疾病:凝血酶原缺乏症:多见于新生儿出血症及重症肝脏疾患。
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或减少的病例极少见。
后天获得性凝血酶原减少或缺乏较多见,因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或由于肝功能异常而致病。
新生儿生后1~5天,由于肠道细菌无或少,不能合成维生素K以致凝血酶原缺乏;在完全性胆道闭锁患者,因缺乏胆汁,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或消化功能紊乱的患者,维生素K吸收不良,均不能合成足够的凝血酶原。
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变等严重肝脏病患者可发生凝血酶原缺乏且常合并因子Ⅴ、Ⅻ、Ⅹ缺乏(称凝血酶原复合体缺乏)。
严重肝病患者还可因游离肝素等抗凝血因子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
患上此病的朋友们要注意平时活动避免碰到尖锐的利器,当心被划破皮,因为患有此病的人伤口很难自己凝住止血,希望大家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
如今的医学技术发达,一定能够还大家一具健康的身体,尽量听从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Ⅱ:72.9%~118.9%。
2、凝血因子Ⅴ:64.5%~140.3%。
3、凝血因子Ⅶ:85.8%~123.2%。
4、凝血因子Ⅹ:89.5%~120.3%。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增高,意义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测定,但肝病除外。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Ⅷ:77.3%~128.7%。
2、凝血因子Ⅸ:67.6%~128.5%。
3、凝血因子Ⅺ︰C:81.6%~118.4%。
4、凝血因子Ⅻ︰C:71.7%~113.1%。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可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量:Ⅷ、Ⅸ、Ⅺ、Ⅻ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肝病时Ⅷ升高。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降低,见于血友病A。
按减低的程度分为重(<2%)、中型(2%~5%)、轻型(5%~25%)以及亚临床型(25%~45%),血管性血友病(vWD)的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明显,一般在20%~40%,DIC时凝血因子Ⅷ被消耗,故也减少。
3、凝血因子Ⅸ降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分型同血友病A,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C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4、凝血因子Ⅺ降低,见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的症状,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治疗【专业知识】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的症状,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维生素K(VK)依赖性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包括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蛋白C(PC)和蛋白S(PS)。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维生素K在食物中相当丰富,而且来源广泛,人体的需要量又很少,一般不易引起维生素K的缺乏。
下列情况下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1.吸收不良影响维生素K吸收的常见原因有胆盐缺乏、肠道吸收功能减低、长期口服油类润滑剂、长期口服抗生素使肠道细菌受抑制、饮食失调等。
2.口服抗凝剂大多数口服抗凝血剂,如双香豆素,可使环氧叶绿醌积聚,不能还原为维生素K,因而在体内抑制了维生素K凝血因子的合成。
口服抗凝剂对凝血因子的抑制程度,主要是与这些凝血因子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有关。
因子Ⅶ的半衰期约4~6h,故首先受到影响,因子Ⅸ的半衰期为16~30h,因子Ⅹ为30~34h。
而凝血酶原的半衰期较长,约36~72h,一般在口服抗凝剂后5~10天才可使其降低到最低的浓度。
二、发病机制维生素K是参与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的辅酶,传递羧基使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和Ⅹ)和蛋白(蛋白C和蛋白S)前体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残基羧基化,形成γ-羧基谷氨酸。
γ-羧基谷氨酸是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所特有的分子结构,或称γ-羧基谷氨酸(Gla)结构区。
Gla区是惟一可以与钙离子结合的氨基酸,凝血因子的功能即取决这些Gla区与钙离子的结合特征;结合后的钙离子再与磷脂表面结合,激活这些凝血因子。
钙离子在这些谷氨酸残基与磷脂结合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然而每一个依赖维生素K蛋白的Gla区,因所含的谷氨酸残基数量不同而有差异,因子Ⅸ和因子X各含12个Gla区,凝血酶原和因子Ⅶ各含10个Gla区,蛋白C含11个Gla区。
凝血障碍

纤溶系统
一些血浆因子,其功能是水解纤维蛋白或起溶解蛋白作用,能消化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物,或存在凝血块时 的血管外纤维蛋白沉积物。此作用可有效地阻止过度的血栓形成,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纤溶酶原(血浆素原) 是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血浆因子,可被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素原激活物)所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纤 溶酶(血浆素)而起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纤溶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成为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FDP)。体内尚存在有抗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能与纤溶酶或纤溶酶原相结合成复合物而迅速被清 除,以控制纤溶活性,调节血浆中的纤溶酶水平。
凝血生理
正常人血液在血管中呈液态。当血管受损时,血液流出血管即凝成块状堵在破损处,使出血停止。止血机制 的发生是由于凝血系的激活,即血浆中存在着的凝血因子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过程,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凝块的形 成。同时,在血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有效地防止过度凝血,并使已形成的凝 血块重新溶解,使血管腔再通。这几种机制在体内相互并制约,从而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正常时虽 然在血管内可有微量的纤维蛋白形成,但由于不断地溶解而维持了血液的流态。一旦平衡改变,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凝血障碍性疾病:血友病甲、乙、丙;血管性假血友病(VWD,冯·维勒布兰 德氏病);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下列凝血因子均存在先天性缺乏症──Ⅰ、Ⅱ、Ⅴ、Ⅶ、Ⅹ、Ⅺ、Ⅻ、ⅩⅢ、激 肽释放酶原)。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抗凝药物治疗;DIC;急性原发性纤溶;大量输注 库存血;凝血因子抑制物质存在。
血浆和机体许多组织(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肺、卵巢等),内皮细胞,尿液,体液(唾液、乳汁、泪液、 精液)都存在有纤溶酶原激活物。当这些器官组织损伤时,大量组织激活剂释放入血流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因此,某些病理情况下,纤溶系统被过度激活,这见于释出大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所产生的高纤溶酶状态,或是 由于血浆中抗纤溶酶活力降低(如肝病)而导致广泛出血或血液凝固障碍,这称为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过量 的纤溶酶形成,将使因子Ⅱ、Ⅴ、Ⅶ、Ⅸ、Ⅺ灭活以及纤维蛋白或止血栓很快被消化,引起临床出血现象。但是, 由于病理性凝血酶的产生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并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则称为DIC。纤溶亢进所产生的大量纤 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一种很强的抗凝物质,干涉血块形成以及血小板的功能。
凝血功能障碍有什么症状

凝血功能障碍有什么症状凝血功能障碍是抗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要知道凝血功能障碍的话,那么产生的威胁是比较严重的,身体缺乏凝血因子,只要身体一出血的话,就无法有效的控制止血,而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获得性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常常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现象。
★一、症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二、病因1、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常有家族史。
2、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三、预防1、补充凝血因子对血友病的出血原则是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使其血浆因子浓度提高到止血水平。
一般可用新鲜血浆,严重出血必须外科手术,或心力衰竭者宜用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含因子Ⅸ、X、Ⅶ、Ⅱ)。
2、DDAV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的同类物质,有抗利尿及动员体内贮存因子Ⅷ的作用,主要用于轻症血友病甲患者,临床常用0.3~0.5μg/kg加入生理盐水20~30mL内静脉注射,也可用高浓度1μg/kg作滴鼻用,每12小时一次即可。
3、抗纤溶剂能保护已形成的血凝块不溶解,可用于口腔伤口及拔牙时止血,抗纤溶剂往往与补充疗法并用,常用6—氨基己酸4~6g每日4次,日总量20~25g,至拔牙术后72~96小时。
也可用对氨甲苯酸(PAM BA)每次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推注或滴注。
止血环酸。
应注意引起血尿,在尿道内形成小血凝块可致尿路阻塞的危险。
凝血因子低的原因

凝血因子低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有凝血因子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者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的。
2. 获得性因素:某些疾病或情况可能导致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例如肝病、凝血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
3.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例如抗凝药物、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或缺乏维生素K等营养素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低。
5. 手术或创伤:手术或创伤后可能需要大量的凝血因子来帮助止血,如果凝血因子不足,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6. 其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低,例如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因子低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严重问题,因此如果出现凝血因子低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④治疗肺梗塞2.0—4.0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获得性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症26例临床分析

获得性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症26例临床分析陈海飞;金玲娟;吴天勤;唐杰庆;沈红石;李征洋;朱晶晶;秦龙梅;降宇峰;蒋文秀;余自强;王兆钺【期刊名称】《临床血液学杂志》【年(卷),期】2010()4【摘要】目的:探讨非婴幼儿获得性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获得性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症26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随访情况。
结果:18例患者病因不明(A组),6例为杀鼠药中毒(B组),2例为华法令过量(C组)。
所有患者均同时或先后出现皮肤、黏膜、皮下及内脏出血,首发最常见出血部位(症状)为血尿;由于失血,15例患者Hb<100g/L,最低仅为36g/L;患者自出血症状始至明确诊断中位时间为10(2~120)d,其中11例患者1~4个月才确诊,各组自出血症状始至确诊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全组有15例患者误诊,就诊时所有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显著延长或升高,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均正常,各组APTT、PT、I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2例华法令过量的患者仅停用华法令外,其余24例患者静脉给予VitK1(20~60)mg/d滴注1~2d后出血停止,部分患者同时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和)血浆输注,复查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后患者APTT、PT及INR值与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静脉使用VitK1时间为1~10个月。
长期静脉给予VitK治疗者中位随访6(1~20)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
结论:非婴幼儿获得性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症多数原因不明,容易误诊。
首发出血最常见的症状(部位)为血尿,半数以上的患者可因失血并发贫血。
不明原因及杀鼠药中毒者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类似,均需接受长疗程静脉VitK治疗,预后良好。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21例临床分析

测 具 有 一定 价值 。应 用 维 生 素 K 2 0 mg2次/日静 滴 1月 治 疗安 全 有 效 。
【 关键 词 】 获 得 性 维 生 素 K依 赖 性 凝 血 因 子缺 乏 症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T)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P
间( APTT)
f cor n ab r t r d a oss a r a m e .M eho s M o t rng PT 、 A PT T 、 a t s i l o a o y、 ign i nd t e t nt t d nio i TT 、 nd r a m e Fg a te t nt
[ b t c] O jci T . ay e d l c urdd f i c s f i mi K—d p n e t o g l i A s at r b et e o a lz ut aq i ei e i t n v n a s e cn eova e e d n a u t n c ao
出血为 主 ) 实 验 室 检 查 异 常 ( T 延 长 为 主 , 分 酸不 能 7 一羧基 化 , 活性 降 低 出现维 生素 K 缺乏性 出 血 , 维 生素 K依 赖 性凝 称 血 因子缺乏 症 。成人 获得性 维生 素 K依赖 性凝 血 因
a. 1
( ’ n H e t l g n tt t , ’ n c n r lh s ia , ’ n, a x r v n e 7 0 0 i a Xia ma o o y is i e Xi a e ta o pt lXia Sh n iP o i c 1 0 3 Ch n ) u
de iince t m i — de n n oa ulton f cor vt m i K l 0mg d te t e ta es f n f fce isofvia n K pe de t c g a i a t s, ia n 2 bi r a m n r a e a d e — fci . e tve
9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 关键 词 】 获得性 维生 素 K 依赖 性凝 血 因子 缺 乏症 ;临床 分 析
殷应 勇
中 图分类 号 :R5 54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7 - 14 (0 0 6 0 7- 2 6 1 8 9 2 1 )3- 2 9 0
获得 性维生 素K 依赖 性凝血 因子 缺乏症 是指一 些原 因不明的 活化
21病 因 .
凝血 活酶 时 间 ( P T A T )和 凝血 酶 原时 间 ( T P )明显 延 长的 出血 患
者 ,对维 生素K 治疗 有效 ,停药后 易复发 。此病在 临床上 并少见 ,但 并未 引起 临床 医师重 视 ,为 进一 步提高对 此病 的认识 ,我们 报道9 例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 案。
血 浆等替代治疗 。除血尿 患者外均 予止血芳酸 抗纤溶 、适量 糖皮质激 素 减轻毛 细血管通透 性 ,5 患者7 h T P T 例 2 内P 及A T 恢复 正常 ,4 6 例9h 内P 及A T 恢 复正常 ,9 均好转 出院 ,所有患者 出院后继续子维生 T PT 例
素K 2 m /)治疗 3 J 4( g 4 d Y 后停药 ,病情 无一例反复 。 3讨 论
时间及血小 板计数均正常 。因为我院实验室条件有 限 ,未进行F FI Ⅱ V I
FXF I X活性 测定及外周血长效抗 凝血物质检测 。 1 . 断标 准【 3诊 】 。
1 . 有 可 疑 鼠药 中毒 史、 出血 症状 明显 、伴 有 A T 及 P 明 显延 .1 3 P T T 长者 。 1 . 实验 室指标 :具有 下列 至少一 项异 常 :①血A T 及P 明显延 .2 3 PT T
4 者误 食 抗凝 血 鼠 药 ,3 患 者 有 口服 中药 史 ,2 患者 病 因 患 例 例 不清 。 22诊断 - 患 者 自有 出血症 状至 诊断 明确 的 中位 时间为 2 9 ,平 均为 5 , ~d d 2 因血 尿收 到泌尿 科 ,后 发现有 皮 下 出血 转入 我科 ,2 因消化道 例 例 出血收 到消化 科 ,后 发现 牙龈 出血及鼻 出血转 入我科 ,另外 5 因血 例 尿 、鼻 出血 及牙龈 出血 多部位 出血 收到我科 ,上述病例 均查凝血功能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诊疗常规血友病A (Hemophilia A),也称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是一种由于FⅧ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5,000-10,000,没有地理、种族及人种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FⅧ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FⅧ是一个分子量为320KD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一个连接区及一条轻链所组成。
FⅧ主要在肝脏合成,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在循环中与von Willebrand 因子(vWF)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血浆浓度为0.1-0.2ug/ml。
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
FⅧ的功能是作为FⅨ的附因子而参与FⅨ对FX的激活。
FⅧ促凝活性(FⅧ:C)减少或缺乏是血友病A发病基础。
二、遗传特点血友病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特有的在男性中发病,而女性表现为携带者。
然而,一些女性也可能表现出很明显的血友病症状。
可能因为男血友病患者与女性血友病携带者结婚后,其女儿中有一半为血友病纯合子;另外,正常X染色体的部分或全部的丢失(如Turner综合征)或正常X 染色体的偏移失活都可能导致明显的疾病症状。
【诊断】男性患者(女性纯合子极少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一)症状:出血症状是本病主要表现,患者有终身自发、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倾向。
重型生后即发病,多在2岁内开始爬行时发病,少数延至5-6岁。
可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关节腔出血、肌肉及软组织血肿、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
关节腔出血为本病特殊表现,常发生在创伤、行走过久、运动之后,多见于膝、踝及肘关节。
(二)体征各器官、脏器出血的相应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Ⅷ: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有许多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可以迅速启动和调节凝血过程。
然而,当这些凝血因子之一缺乏时,凝血过程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出血的倾向。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通常是由于一种遗传突变导致的。
这个突变会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发生改变。
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亚型,最常见的是凝血酶原缺乏症(Hemophilia A)和凝血酶缺乏症(Hemophilia B),分别是由于凝血酶原基因或凝血酶基因的突变引起。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症状包括易于出血、皮下瘀斑、关节出血和肌肉出血。
出血可以发生在皮肤、口腔、鼻腔、消化道等处,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
关节出血是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
长期重复发作的关节出血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损害。
诊断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首先,医生会执行凝血功能测试,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如果这些测试显示凝血因子活性低于正常范围,那么可能指示凝血因子缺乏。
进一步的检查,如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查和基因突变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具体的凝血因子缺乏类型。
治疗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注射缺乏的凝血因子来补充。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常规替代治疗和预防性替代治疗。
常规替代治疗是在出血事件发生后进行的,通过注射相应的凝血因子来止血。
预防性替代治疗是以固定时间间隔注射凝血因子,以预防出血事件的发生。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和药物来增加血小板聚集。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
对于轻度或中度的凝血因子缺乏,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可以控制出血事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对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关节出血和内脏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和长期的治疗。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36例临床分析

足 1 单纯母乳喂养并患肾母细胞瘤) 2 曾于 例( ;例 当地 医院予 新鲜 冰 冻 血 浆 和 ( ) i 或 Vt K短 期 治疗 ( 3 1 ) 0d 后出血停止、 凝血 障碍纠正 , 但停药后病情 反复 , 出现 出血症 状 和 实 验室 指 标 异 常 。本 组 明确
1 临床 资料
凝 血 因子 Ⅱ( FⅡ) Ⅶ ( Ⅶ ) Ⅸ ( I 、 ( 、 F 、 F X) X F X) 的生 成及 凝 血活 性 与 V t i K密切 相 关 , 称 为依 合 赖 Vt 血 因 子 。 当 V t 乏 时 , 述 凝 血 因子 i K凝 i K缺 上
3 6例 获 得性 依 赖 Vt 血 因子 缺 乏 症 患 者 , i K凝
F : X C降低 。 以多 部位 自发性 出血 为 主要 表 现 , 其
成 与活 化所必 需 的羟 化辅 酶 , 血浆 凝 血 酶 前 体必 须
在 V t 与下 , i K参 在肝 细胞 内质 网 中羟化 形成 有 活性 的凝血 酶原 , 能 发 挥凝 血 作 用 , Vt 才 当 i K缺 乏 或利
中 肉眼无 痛性 血尿 2 1例 , 口鼻黏膜 出血 2 0例 , 皮肤
瘀斑 1 4例 , 肉软组 织血肿 3例 , 节 出血 、 腔 出 肌 关 腹 血 、 内出血各 1 , 出血症 状 1例 ( 术 前 检测 颅 例 无 仅
、
用 障碍 时 , 述 因子合成 数量 减少 , 上 活性 降低 。一般 降低 3% 时有 出血倾 向 , 少 至 2 % 以下 时 即有 自 0 减 0 发性 出血现 象 j 。本 病 临 床 主要 表 现 为 皮 肤瘀 斑 、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对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检测,其临床意义如下:
1. P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1-15秒。
当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时为延长,常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血友病;或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时;或应用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PT缩短一般无临床意义,除非有诱发因子存在。
2. AP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5-37秒。
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凝血因子X缺乏等;APTT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溶栓治疗等情况。
3. 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6-18秒。
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在纤溶酶抑制物作用下可降解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TT延长主要见于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4. FIB: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4g/L。
FIB增高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增强,如血栓性疾病、高凝状态等;FIB降低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减
弱,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诊疗常规
在凝血性疾病中,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发生率远大于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和血液中存在异常抗凝物质是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的主要病因。
但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比较,则更多的存在有复合凝血因子缺乏、多种类病因共存和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
本节主要介绍较常见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维生素K是参与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的辅酶,传递羧基使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和蛋白(蛋白C和蛋白S)前体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残基羧基化,形成г-羧基谷氨酸。
г-羧基谷氨酸是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所特有的分子结构。
在维生素K缺乏情况下,肝内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蛋白即可成为脱羧基化的凝血因子和蛋白C或S,是一些缺乏凝血生物活性和抗凝作用的异常蛋白。
人体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食物,部分由肠道内细菌合成。
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碍常见病因如下:
1.合成障碍: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可以引起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合成障
碍。
2.吸收不良:常见肠道疾病,如肠瘘、广泛小肠切除、慢性腹泻;其次为
胆道阻塞或胰腺疾病致胰液分泌不足;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等,均可引
起维生素K吸收不良。
3.口服抗凝剂:如临床常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误服含抗凝成分的毒鼠
药等。
4.新生儿出血症:由于脂溶性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新生儿肠道缺乏可以
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新生儿肝脏合成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的功能不完善;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母亲在围生期服用过口服抗凝剂、巴比妥类或抗癫痫类药物均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发生。
【诊断】
(一)症状、体征:
临床出血轻重不等,常见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黑便、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渗血。
严重者有腹膜后出血。
新生儿以脐带残端出血、胃肠道出血及血尿多见,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
1. 筛选实验:PT、APTT延长。
血栓形成试验(TTO)延长,TTO对于诊断早
期或临床前维生素K缺乏有帮助。
2.确诊实验:测定血浆维生素K浓度,血浆非羧化的FⅡ浓度和尿中г-羧基谷氨酸水平,以及血浆FⅡ:C、FⅦ:C、FⅨ:C、FⅩ:C、蛋白C、蛋白S水平以确诊。
【治疗】
原则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维生素K预防及治疗。
1.可予维生素K
口服,学龄前儿童口服1-5mg/天,学龄期儿童或青少年口服
1
肌注,5mg/天;静脉注射有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应尽5-10mg/天;或维生素K
1
量不用或缓慢静脉注射。
2.出血严重或外科手术前,除应用维生素K
外,可应用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
1
复合物补充凝血因子,术后仍要补充凝血因子。
50mg肌注,并可考
3.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过量导致的出血,可予维生素K
1
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新生儿出血症:母亲分娩前2周口服维生素K
10mg/天能防止早期新生儿出
1
0.5-1.0mg肌注1次,可有效预防典型新生儿出血血症;新生儿出生后予维生素K
1
症。
肝脏疾病所致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细胞是合成与凝血系统有关的各种因子的器官,其中除vWF由内皮细胞合成、FⅧ可由脾脏和肝细胞合成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均可由肝脏合成。
2.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溶解异常:纤溶酶原及α
-抗纤溶酶均在肝脏内合
2
成,肝脏又是清除纤溶激活物的器官。
肝脏疾病对纤溶活性影响不一,可因纤溶酶原合成减少而减低纤溶活性,也可由于纤溶抑制物的减少和清除纤溶激活物能力降低而促使纤溶活性亢进。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上对于肝脏疾病伴发DIC的诊断标准比较严格,以免误诊。
4.抗凝物质:肝脏疾病时,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合成也有障碍。
5.肝脏移植:肝移植的凝血障碍包括手术前的凝血异常、无肝期的纤溶亢进、肝素血症、术中失血等原因。
【诊断】
(一)症状、体征:
临床出血轻重不等,可见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严重者可有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部分病人仅表现实验室检查异常而临床无出血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治疗】
10mg肌注治疗与维生素K依
1.积极治疗肝脏疾病,防止出血。
可予维生素K
1
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有关的出血。
2.出血严重者可以输注冷藏新鲜血浆补充所有凝血因子,也可应用PCC+新鲜血浆。
3.其他治疗:肝素、抗纤溶剂、输注血小板、血浆置换等。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是一种循环抗凝抑制物,可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异性凝血因子,影响凝血过程,引起出血。
抗凝抑制物可分为两型:一种见于某一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多次接受异体血制品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抗凝血因子抗体,称为异型抗体(alloantibody);另一种可见于某些免疫异常患者体内所产生的抗凝血因子抗体,称为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因子Ⅷ抑制物是获得性因子抑制物中最常见的,可发生于血友病A患者反复替代治疗后,10岁以内血友病A患者发病率可达40%,重型病人、有抑制物家族史病人发生抑制物危险率高。
对于某些非血友病A患者,也可以发生因子Ⅷ抑制物,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甚至平素健康的老年人,其机理未明。
血友病B伴发因子Ⅸ抑制物的发病率为2-3%,抑制物的发生与接受外源性因子Ⅸ有关,抑制物形成与因子Ⅸ基因缺陷有关。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的非血友病B患者也可出现因子Ⅸ抑制物。
另外还有获得性因子Ⅴ、Ⅹ、Ⅺ、Ⅻ、ⅫⅠ抑制物,均比较少见。
【诊断】
(一)症状、体征:
血友病A伴发因子Ⅷ抑制物者,临床表现突然出血加重或常规替代治疗无效,而非血友病A者伴发因子Ⅷ抑制物时,可表现重型血友病样出血,甚至发生颅内、腹膜后致命出血。
获得性因子Ⅸ抑制物患者临床表现与血友病A类似。
其他获得性因子抑制物患者依缺乏因子的不同,出血症状轻重不一。
(二)实验室检查
1.筛查实验:PT和/或APTT延长,正常血浆不能纠正。
2.确诊实验:测定血浆因子抑制物水平。
【治疗】
1.凝血因子制剂治疗:浓缩凝血因子制剂、PCC、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2.免疫抑制治疗:强的松、环磷酰胺、IVIG等。
3.其他治疗:血浆置换。
参考依据:
1. 王振义主编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2. 邓家栋主编临床血液学.
苏雁。